「毒王」蝙蝠隨身攜帶4100多種病毒,如果被消滅了會有嚴重後果嘛

2020-12-18 騰訊網

如果要問地球最強毒物是誰,那非蝙蝠莫屬,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蝙蝠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

以伊波拉為例,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愛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伊波拉就是4級。

目前,人類已發現6種伊波拉病毒:薩伊、萊斯頓、本迪布焦、蘇丹和塔伊森林病毒。除萊斯頓外,其他4種都會在人身上引發嚴重且常常致命的疾病,而邦巴利病毒則不確定是否會感染人類,會引起怎麼樣的疾病,截止2014年10月18日,全球因伊波拉病毒死亡人數已超過4500人。

一個蝙蝠洞中甚至能棲息達2000萬隻蝙蝠,蝙蝠洞中的狂犬病毒會濃稠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直接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蝙蝠洞就有感染機率,全球有多人因此感染狂犬病毒。另外,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能將身上的病毒傳播到很遠的地方,這也是它被稱為「病毒庫」的原因。

蝙蝠是如何將自己進化成毒王的呢?

科學家很早就注意到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型動物的壽命往往比小型動物的壽命要長。植物的情況也類似,身形高大的植物一般來說會比矮小的植物壽命更長。

而體型越大的動物心跳也會越慢,比如大象的心跳只有每分鐘26次,平均壽命60年;藍鯨的心跳可低至每分鐘2次(潛水時),平均壽命80歲;而和蝙蝠同大小的老鼠心跳可達500次每分鐘,壽命只有區區3年。

這是因為體型小散熱會非常快,因此需要更高的新陳代謝速度以維持體溫,比如,最小的鳥的蜂鳥,每分鐘心跳竟然超過了3000次,這也導致了它們的新陳代謝率非常快,為了獲取巨量的食物維持這種新陳代謝率,它們每天必須採食數百朵花。

超快的新陳代謝也讓蜂鳥體溫很高,但它們具有一種特殊適應性——「散熱窗口」,可以避免身體運動過熱。

而蝙蝠卻不一樣,大約在數百萬年前,作為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蝙蝠因為其飛行特性導致其具有很快的新陳代謝,因為為了能飛,蝙蝠的心跳要達到1000多下,簡直就像一臺渦輪增壓的發動機(這也鍛造了蝙蝠超強的心臟結構),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所以在飛行期間,蝙蝠的新陳代謝水平會增長15-16倍,相比之下,奔跑得精疲力竭的嚙齒類動物新陳代謝水平只會增長7倍,而大多數鳥類在飛行期間新陳代謝水平只會增長2倍。

超高的代謝率意味著,蝙蝠在進行著普通哺乳動物難以想像的細胞快速更新,但我們需要知道一點,那就是每種動物的細胞更新是有定數的,細胞更新過快就容易出問題,出問題多了,就容易死翹翹,所以高新陳代謝率的蜂鳥平均壽命為4~5年。

但蝙蝠不一樣,雖然具有難以想像的更新速度,但它進化出來了DNA損傷修復超能力,保證細胞更新不會出錯,這也讓蝙蝠具有了超高的壽命,它們擁有不合常理的超長平均壽命——30年,比大小相似的哺乳動物壽命長得多!

而且正如前面所說,隨著新陳代謝水平的提升,體溫也會升高——這就像發燒一樣可以縮短疾病的存活時間,增加大多數動物存活的概率。而更高的體溫可以激發許多免疫反應,包括產生更多抗體,蝙蝠又和蜂鳥不一樣,沒有散熱窗口,蝙蝠可以說永遠處於40度發燒狀態。

我們人類的免疫系統全開模式也是「發燒」,這是為了用高溫消滅多數病原體的應激身體狀態,當然,人類不可能做到和蝙蝠一樣免疫系統24小時全開,這會把人都燒成智障,除此之外,很多強大的病原體,也會在人類免疫系統沒有開啟工作之前,將人幹翻,但蝙蝠24小時全開的免疫系統就杜絕了這個問題。

所以這兩項特性也保證了蝙蝠不會被病毒所侵犯。簡單來說蝙蝠就是一個持續不斷地在發高燒還能蹦躂、DNA損傷修復能力超強、免疫系統24小時開機的超強怪物。

而且,蝙蝠可以感染疾病,但免疫系統強大並不意味著就可以將所有病原體消滅乾淨了,只是將這些這些病毒壓制住了。那麼可以想像,在蝙蝠免疫系統強力鎮壓下的病毒會受到超常的「鍛鍊」,在強大的選擇壓力下變得更「強大」、更「邪惡」。

這與濫用抗生素誕生的「超級細菌」類似,蝙蝠的身體反而成了培養「超級病毒」的容器,再加上蝙蝠具有長時間的飛行能力,能將身上的病毒傳播到很遠的地方,

但自然界其實是非常公平的,蝙蝠這種毒王,為了讓它儘量少禍害人,大多數蝙蝠選擇了夜行模式。而且,蝙蝠在築巢時,會選擇遠離人群的地方,並且大多數蝙蝠都選擇在山洞中生活。

蝙蝠的生活方式其實讓它很難和人類接觸,但是,許多生物的棲息地和蝙蝠是重疊的,當該地區的生物接觸過蝙蝠,以及蝙蝠的糞便時,很有可能染病。這就是我們說的中間宿主,它們代替蝙蝠將病毒傳播到人類之中,比如2003年的非典中間宿主就是果子狸。

那蝙蝠這麼毒,人類能夠人為將其滅絕嗎?不能!

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全世界總共有19科185屬962種,遍布於各大洲,除了兩極和海洋中個別島嶼以外,無論是沙漠還是雨林,高山還是平原,處處都有它們的身影!

人類根本無法徹底捕殺這些蝙蝠,而且蝙蝠洞中的病毒十分多,稍有不慎,就十分容易感染。《自然·微生物學》雜誌指出,以前的研究表明,撲殺蝙蝠不會減少疾病的傳播,反而會增加易感蝙蝠的數量,增強疾病傳播,也就是人類如果對蝙蝠進行撲殺,反而會促進病毒的傳播,反而對人類社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而且蝙蝠也是是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數種類是夜行性昆蟲的主要捕食者;有些種類是植物授粉者、種子傳播者,森林生態系統的重建者;它們是食物鏈、食物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而且很多蝙蝠已經是受脅物種!有許多蝙蝠因為人類的原因,生存環境惡化,自身種群也受到了嚴重威脅。

而且蝙蝠之所以會傳染病毒,中間有許多複雜的過程,說到底,如果人類愛護環境,不濫吃野生動物,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又怎麼會通過中間宿主傳播到人類自身呢?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人類的貪慾在作祟!

相關焦點

  • 蝙蝠攜帶多種病毒,卻不會生病?科學家:蝙蝠有「超級免疫力」
    毫無疑問,蝙蝠這種地球上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是「移動的病毒庫」。科學家們已經在200多種蝙蝠身上發現了多達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多達500種,一隻蝙蝠攜帶的病毒就多達100種。科學家們已經確認了馬爾堡病毒、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就是蝙蝠。
  • 蝙蝠號稱「毒王」,人類為什麼不將它消滅?科學家:會有嚴重後果
    在沙漠中,駱駝有「沙漠之舟」的稱號,既可載人亦能載物。但是放置澳大利亞洲就不一樣了,駱駝相對於入侵物種,不僅會啃食完當地的植皮,而且還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使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2019年9月份,由於溫室效應增強,澳洲發生了山火,持續了四個月之久。由此可見,澳洲射殺大量駱駝的行為是情有可原的。
  • 蝙蝠帶有大量病毒,把它們全部消滅了,會有什麼後果?
    引言:殺死所有蝙蝠便能隔絕所有病毒?此方法雖然簡單粗暴,但是卻是治標不治本,任意殺滅蝙蝠,不僅無法達到遠離病毒的目的,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的惡果。隨著疫情的蔓延,蝙蝠成為眾矢之的。野生蝙蝠攜帶病毒是不爭的事實,但就因為它們攜帶病毒,就應該遭到被滅族的懲罰嗎?這幾天,一則內容為蝙蝠自述的文章在社交圈內廣泛被轉發,「蝙蝠」表示自己已儘量長得與食物無關,但依舊沒有能逃脫被人類食用的命運。
  • 蝙蝠在地球到底有什麼用?如果被人為滅絕會有啥嚴重後果嗎?
    根據紀錄,一個蝙蝠洞中甚至能棲息達2000萬隻蝙蝠,蝙蝠洞中的狂犬病毒會濃稠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呢?可以直接通過空氣傳播,進入蝙蝠洞就有感染機率,全球有多人因此感染狂犬病毒。蝙蝠為什麼成為了移動病毒庫蝙蝠身上,據科學家統計,蝙蝠身上攜帶有4100多種病毒,其中冠狀病毒就有500多種,蝙蝠有一份驚人的可怕病毒清單,包括伊波拉病毒,馬爾堡病毒,尼帕病毒和亨德拉病毒等等,蝙蝠甚至還會傳播狂犬病毒。
  • 蝙蝠號稱「毒王」,有人卻還敢吃它?蝙蝠到底是怎麼進化來的
    而我們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會不斷的進化,再加上氣候的變化。地球上會衍生出很多新的物種。與此同時,一些老的物種因為適應不了地球的環境開始滅絕,就如同我們知道的恐龍一般。所以在如此長的生物進化過程當中,我們想要相信的了解蝙蝠是如何來的,已經不是太好追尋了。
  • 蝙蝠是自然界的「毒王」,科學家為何不在它們身上提煉疫苗?
    此種病毒的死亡率高達90%,由於發病地區集中於伊波拉河域,因而專家將之命名為伊波拉病毒,它是世界上危害性最大的病毒 至今為止尚未有解藥。1999年,一種名為尼帕的病毒在馬來西亞爆發,初起點為豬圈,它是是一種新出現的人畜共患病毒,對人體的危害性極大。凡是感染此病毒者,會產生各種嚴重的疾病,比如腦部炎症和呼吸系統疾病,致死性極高。
  • 人類如果把所有蝙蝠殲滅,會有什麼後果?科學家:會危及整個地球
    有關調查報告指出,蝙蝠是諸多病毒的宿主,其身上至少攜帶著1400種病毒,其中包括300多種冠狀性病毒,是名副其實的「毒王」,是病毒的超級傳播者。不知道你們是否還記得2003年廣州SARS病毒,病毒就是來源於蝙蝠。那次病毒事件給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創傷。
  • 【科學闢謠】既然蝙蝠攜帶那麼多病毒 為啥不直接消滅掉?
    【科學闢謠】既然蝙蝠攜帶那麼多病毒 為啥不直接消滅掉?隨著越來越多的相關信息被人們所了解,尤其是蝙蝠作為「病毒儲存庫」的特質,讓大眾對它們從恐懼到厭惡,甚至有人提出:既然它們的存在具有如此大的威脅性,為什麼不能直接把這種動物消滅掉?
  • 蝙蝠真的罪惡滔天嗎?若蝙蝠全部滅絕,可能會出現什麼後果?
    這次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宿主已經查出來了,是我們的「老朋友」蝙蝠,早在SARS病毒出現時,科學家們就發現了蝙蝠是這種病毒的攜帶者。網絡上也曾出現過一張圖片,圖中畫了一隻蝙蝠,還配有一些文字解釋,闡釋了蝙蝠身上所攜帶的病毒數量竟然超過了一百多種。
  • 蝙蝠有「毒王」之稱,既然蝙蝠這麼毒,為什麼人類不將其趕盡殺絕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自然界存在著許多有劇毒的動物,而有些動物自身就攜帶著大量病毒。前一種動物能夠釋放出劇毒的毒液,在短短幾秒鐘內就讓人斃命,例如眼鏡王蛇。後一種動物主要通過將病毒傳播給其它動物來彰顯「毒氣本色」。今天要介紹的這種動物有「毒王」之稱,同時也被認為是行走的病毒庫,它就是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天然寄主——蝙蝠。
  • 科學家發現蝙蝠攜帶大量病毒卻不會生病的原因!
    蝙蝠自古以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一種帶有一點邪惡的神秘生物,事實上人類的整個文明中都有蝙蝠的痕跡,因為蝙蝠是自然界中攜帶病毒最多的動物,包括冠狀病毒在內,還有破壞力更強的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都來自蝙蝠的傳播,科學家從全世界200種蝙蝠身上發現了4100種不同的病毒,其中各種冠狀病毒就超過
  • 如果人類消滅了蝙蝠,會發生什麼?病毒傳播更狂,生態穩定被破壞
    同時有些人好奇,既然蝙蝠身上攜帶著幾百種對人類有害的病毒,為什麼人類不對蝙蝠趕盡殺絕呢?也依然有人在問,吃野生動物的現象之前就已經出現了,為什麼等到現在才出現問題呢?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毫無關聯,但因為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聯繫在一起,從而繼續引發公眾的思考,為什麼不把蝙蝠趕盡殺絕呢?如果你有看過蝙蝠真實面貌的照片,就會被其猙獰的樣子嚇到。
  • 蝙蝠身上攜帶上千種病毒,蝙蝠的3處特點
    蝙蝠的身上攜帶有大量的病毒,有研究資料指出,在蝙蝠的身上存在著上千種病毒,其中就包括這次流行的冠狀病毒和之前的SRSA病毒等。而蝙蝠身上之所以會攜帶如此多的的病毒,大概也是野生動物能夠在惡劣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原因,可能是在惡劣環境中為適應生存進化而來的。
  • 蝙蝠攜帶4000多種病毒,為何不在其身上提取病毒製作疫苗?
    那麼有人就會有疑問了,如果病毒可能來自於蝙蝠,為何不直接在蝙蝠身上提取完整的病毒製作疫苗實驗一下呢? 其次,蝙蝠身上攜帶的是RNA病毒。
  • 人類消滅蝙蝠會造成毀滅性後果?科學家早給出答案,那樣做不可行
    直到這種不知從哪來的肺炎開始蔓延,確診病例逐漸增多並且被證實會人傳人之後,人們就開始重視了。於是,人們開始搶口罩,搶護目鏡等等防護用品。更甚者,因為病情難以控制,大家都摸不準新型冠狀病毒的路數,開始封村封城以及停工停課,避免一切會出現人員密集的可能,將病毒感染的可能扼殺在搖籃裡。像這種場景在03年非典後是第一次出現。為什麼?
  • 蝙蝠的諧音是福,那它是瑞獸還是毒王?
    在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蝙蝠跟福諧音,所以我們中國人把它當作一種富貴吉祥的象徵。在很多磚雕木雕或者瓷器裡,都能找到蝙蝠的身影。但是蝙蝠其實是超級毒王,科學研究發現,它身上有170多種病毒,其中很多都是可以傳染給我們人的,那麼蝙蝠為什麼會成為超級毒王呢?
  • 毒王蝙蝠為什麼這麼毒,可能是為了飛行,不得不做出的犧牲!
    而這一切,可以使得它們感染病毒後,並不會發病,而是溫和地與病毒「和諧相處」。科學家們從世界各地的蝙蝠當中,搜羅出了4100多種病毒,其中狂犬病毒、sars病毒,伊波拉病句的自然宿主都是蝙蝠。蝙蝠之所以被稱為「病毒的播種機」,是因為蝙蝠屬於群居動物,一隻大型蝙蝠洞中甚至會有上千萬隻蝙蝠同時存在,而這些蝙蝠在群居過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病毒,也就是說,原本一隻蝙蝠攜帶了病毒,可能經過幾天的相處之後,上千萬隻蝙蝠都可能染病。
  • 「毒王」蝙蝠其實是藝術圈的吉祥物
    自然界中的蝙蝠,因攜帶多種病毒,堪稱「毒王」。然而在藝術圈,蝙蝠卻寓意著吉祥。「蝙蝠」諧音「遍福」,即「遍地是福」。古人對其形象的最早記錄可追溯至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的玉蝙蝠。此後,在商代、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都可見到帶有蝙蝠紋飾的器物。
  • 疫情下的蝙蝠專訪,揭秘蝙蝠攜帶病毒卻不發病的隱情
    問:外界將你們稱作病毒庫,這種說法準確嗎?答:基本上可以這麼說。據我所知,我們有將近1000多種不同類型的親戚們分布在全球,是地球上第二豐富的哺乳動物,目前你們科學家們在我們身上成功分離出來的病毒少說也有上百種,其中確實有一些被證實可以直接感染牲畜甚至你們人類。問:攜帶這麼多病毒,你們真的都不得病嗎?
  • 「毒王」蝙蝠突然飛進家裡,貴州女子嚇得不敢靠近,趕緊撥打110
    新冠肺炎疫情下,蝙蝠因被檢出攜帶多種病毒被冠之以"毒王"稱號。3 月 4 日下午,一隻蝙蝠飛進了貴陽市民張女士的家裡。發現蝙蝠後,張女士嚇得趕緊撥打了 110。報警人張女士今年 29 歲,租住在雲巖區蠻坡車輛檢測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