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媽育兒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坐月子是自古以來的說法,孕育出一個孩子不僅內臟移位,子宮和生殖道也受到了損傷,身體十分虛弱,需要一定時間恢復。
現在民間和醫學上坐月子的期限有30天和42天兩種說法,也被稱為產褥期。其實確切來說,醫學上產褥期的時間是6~8周,應該是42~48天,但醫院開展的是產後42天複查,因此一般以42天為準。
不過古代有說法叫「彌月為期,百日為度」,彌月就是指一個月,被稱為小月子;而百日指的是100天,也叫大月子,代表的是傳統的坐月子時間。認為只有度過這100天,產婦才算真正做完月子,身體得以恢復。
為何傳統坐月子需百日?主要受四種因素限制
1)生產傷害大
古代的醫療水平比較低,生孩子是真的從鬼門關前走一遭。由於沒有專業的醫生消毒,情況也比較差,配置大多數就是一個接生婆和熱水。
生產時遇到難產,產婦只能硬扛,若出現撕裂情況也無法縫合。這種情況下能在百日內恢復得差不多,已經非常不錯了。
不像現在順產,若遇到困難還可以側切、產鉗或順轉剖,有專業的醫生提供意見,儘量把傷害降到最低。
2)坐月子的條件不同
現代生完孩子後,若有難產、側切、撕裂以及受傷嚴重的情況,醫生會適當開些藥幫助傷口快速癒合。
而古代不僅沒有這種藥,還容易出現感染,恢復速度自然更慢了。
3)護理不夠科學
傳統的坐月子方式,就是天天在床上窩著蓋厚厚的被,俗稱「捂月子」。
甚至吃喝拉撒都在床上,別說下地運動了。與此同時,還存在不能洗澡、不能洗頭、不能刷牙,要頓頓喝肉湯補身體的說法,自然不比現在。
4)是否母乳餵養
事實上,母乳除了能給孩子提供營養之外,對寶媽來說也有好處。能促進子宮收縮、排出惡露,對子宮和身體恢復都有益處。
而古代那些富裕家庭,通常都配備有專門的奶媽,不會親自哺乳。由於子宮受到的刺激少,因此恢復速度會慢一些。
儘管現在坐月子的條件比古代好太多,但仍然會有因傳統坐月子導致中暑的消息出現。在這件事上,人們存在的誤區還是挺多的。
如何科學坐月子?
1)可以適當洗澡、洗頭
關於這一點,大部分人的看法是坐月子洗澡、洗頭容易著涼,落下月子病。
但想想也知道,如果整個月都不洗澡,肯定會滋生很多細菌。關鍵在於寶媽還要哺乳,髒髒的可能會對寶寶形成影響。
一般順產如果沒傷口,恢復得差不多了就可以洗澡了,剖腹產若刀口恢復好了也可以洗澡。但要注意保持水溫和室溫,並且洗澡後立即擦乾,但千萬要禁止盆浴,否則容易感染。
2)適當運動對恢復有好處
產後一個月,實際上是恢復身體的最佳時間,尤其骨盆恢復訓練要開始做。
如果順產比較順利,沒有側切,24小時後就可以走動了,可以適當進行脖子、手臂和骨盆的恢復動作,但跑跳這類肯定是要嚴格禁止的。
3)適當補充鹽分
產後一周內,產婦都會有大量出汗和尿量增加的情況,如果沒有適當補鹽,很可能會出現營養缺乏、食欲不振的症狀,反而影響乳汁分泌。
適當加一些不僅嘗起來有味道,也能讓產婦的身體保持平衡。
4)產後不能立馬喝大補湯
由於身體虛弱,兼著要給孩子哺乳,有些產婦剛生完孩子就開始喝大補湯了,但這樣反而會影響乳汁分泌,造成堵塞脹奶的情況。
因此,一般建議產後一周再喝這類湯水,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其實傳統的坐月子說法也有可以借鑑的地方,但不能照單全收,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醫生的囑咐科學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