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朋友們見面問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
結果,有人小年就開始放假了,有人臘月二十八開始放假,一放就是十多天,還有人苦逼的堅守崗位到正月初一!!
總結起來就是,儘管法定了春節7天假期,但春節啥時候放假,完全還是看老闆心情!
那麼,在古代,公務員們又是怎麼放假的呢?
如今,很難具體的考證休假的起源,不過遠在周代,人們每年要舉行春秋兩次祭神活動,祈求風調雨順。每逢祭神日,官府也不必辦公,官吏可以休假。
從戰國一直到漢代,官員想正兒八經休幾天假,基本上得指望這些大型祭祀日之類的迷信活動。而中國休假制度的最初定型期則是秦漢時代的「休沐制度」。
那時候官員們工作期間都住在官舍中,想洗澡要麼回家,要不就得臭烘烘地湊合著。所以皇帝就給大家定了「休沐假」,每5天可以放假回家洗洗澡~
當然,漢代的公務員還是比較幸福的,不太需要指望迷信活動來放假,因為除了「休沐」以外,在夏至、冬至等重大傳統節日,官員會放假,以便進行節日活動;每月也有定期的例行休假,以便休養生息。同時,官員如果生病,還有病假可以請。
如今,在學界公認,休假制度走上正軌是在漢代。
唐玄宗頒布的紅頭文件《假寧令》有寫道:「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說,春節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裡有這麼兩個「黃金周」。
不過,到了唐朝後期,「黃金周」有3個,而且小黃金周比我們現在多多啦!
《唐會要》第82卷有一段專寫節假調整▽
唐德宗貞元年間,把寒食節的假期從3天調整到7天,加上春節7天、冬至7天,剛好3個黃金周。
至於小黃金周,就更多了,中秋節、臘八節、夏至、唐太宗過生日……這些日子統統放假3天。另外還有21個放一天假的傳統節日。
光看著都羨慕~~ 簡直想穿越去唐朝啊有木有!
不過規定是規定,到底怎麼放假還得看老闆心情。比如唐德宗李括在位時,春節期間就照樣上朝。有的官員不樂意了,他便提出說,那按單雙號吧,單號上朝,雙號休假。
於是唐朝高層就出現了一個奇特現象:臘月二十八放年假,臘月二十九上班,大年三十繼續放假,大年初一接著上班,初二又放假,初三又上班……
不過,比比唐朝,宋朝的假期更讓人羨慕。宋代是假期最多的朝代,其明文規定一年法定休假68天,再加一個月的省親假,實際每年享有98天,三個月吶!。
其中,春節假期有一個月!放現在,簡直就是「別人的公司」啊!
這一個月假期是怎麼來的↓↓↓
春節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後各3天),元宵放假7天。
宋太祖其父臘月初七去世,所以每年臘月初七前後共放假3天。
宋仁宗其母臘月初十生日,放假3天。
冬至來臨,放假7天。天慶節,放假7天。
如果你地方公務員,還有項特殊福利,每年臘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務,回家過年省親,與老婆娃兒老爸老媽聯歡,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趕回衙門「開印」辦公就行了。
公元1264年8月,忽必烈一道規定▽
京府州縣官員,每天必須「參議詞訟,理會公事」,但「若遇天壽、冬至,各給假貳日;元正、寒食,各叄日;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立春、重午、立秋、重九、每旬,各給假壹日」。
意思就是,將節假日改成16天,加上旬假36天共休52天。比宋朝少了一半還多,並且「公務急速,不在此限」,遇上急事就不能放假了。
誰讓那時候的忽必烈剛剛解決了內患,開始從容地謀劃新秩序了……
明代的假期又比元朝更少了,每月5號才放1天假。而且大部分傳統節日的休假都被取消,只剩下冬至、元旦、元宵三節有假,共18天。
不過到了清朝,公務員的「黃金月」又回來了。冬至、元旦、元宵三個節假又以封印休長假的方式打通了,一個月不用上班呢!
因此,每次到了封印的時候,官員們都會邀請同僚歡聚暢飲,「以酬一歲之勞」。
追溯到民國初年,不論是除夕還是大年初一,政府各個機構都要正常上班。除夕時,若是發現有公務員不在崗,這個人可能就要下崗了。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曾宣布廢除舊曆改用國曆(公曆),並決定把公元1912年定為中華民國元年,把1月1日叫做「新年」。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又再次頒布命令,要求自1929年1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國曆,廢除農曆。
所以政府規定的新年和原來的大年初一就不是同一天了,大年初一便無假可放了~(據解放日報、新京報、新華網等整理)
來源:新華網福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