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將至,放假是大家喜聞樂見的事情,大家上班久了,累了,乏了,休息一下,既能放鬆自己,也能促進消費,於國於民都大有裨益。那麼,你們知道傳統節日放假的來源是哪個朝代麼?讓我們穿越回唐朝,看看唐朝公務員一年休假情況和現在相比有哪些不同 。
因為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公務員群體的休假是嚴格按照法令進行的,所以本文的主角是唐代的公務員,通過公務員群體的休假情況可以窺見其他群體的休假。
唐代假期種類和現在相差不大,本文主要從常規假期旬休、傳統節日假期以及非常規事故假,包括婚、喪、探親、冠禮等幾個方面來講述。
常規假:旬休
我們現代的法令一般是規定常規休息是上五休二,即七天為一個周期,而在唐代則是十天為一個周期,上九休一,稱之為旬休。
旬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徧也,十日為旬」,在古詩文中我們可以見到旬休的場景。我們所熟知的王勃所作的《滕王閣序》中有「十旬休假,勝友如雲」,王勃是唐高宗李治時期人物,那麼至少在此時旬休已被納入國家法令中。旬休作為最常規的假日,從制度制定緣由來看可以和現在的周六周日相比,都是為了讓勞動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以便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下面我們通過韋應物的一首七言絕句,可以感受一下,唐代公務員旬休活動情況。
休假日訪王侍御不遇-韋應物九日驅馳一日閒,尋君不遇又空還。怪來詩思清人骨,門對寒流雪滿山。
韋應物這一天正好上了九天班遇上休息就去拜訪朋友王御侍,沒想到撲了個空,王御侍不在家,於是感嘆道,怪不得你的詩寫得清雅入骨,原來宅院前的環境這麼好,有溪水有雪山,環境宜人,詩風和居住環境相映襯,兩相得宜啊。
常規假:傳統節日及皇帝誕辰日
我們現代的長假幾乎都是傳統節日的假期,比如春節、中秋、端午、清明等,在唐代也一樣,唐代的傳統節日假期也是很長的。在唐朝政府頒布的假寧令中規定了哪些節日放假,放多少假。
唐六典-卷二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臘各三日。正月七日、正月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七月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並給休假一日。
從以上的假寧令可以看出,唐朝節日放假還是挺多的,比如元日也就是春節,冬至都是放七天假,寒食清明放四天,八月十五中秋節,夏至,臘日就是十二月初八,這幾個都是放假三天。其他二十個節日放假一天。這是玄宗時期的假期,其他皇帝上臺可能會增或者減少節日的假期,但是大體上不會變化很大。
寒食清明,古人和現代人一樣祭祖掃墓,踏青遊玩,慎終追遠。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有一首千古名篇寫的就是清明時節的所見所聞,當時詩人正好休假路過杏花村作詩留戀。
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那幾天往往是小雨連綿,空氣潮溼,恰逢清明掃墓祭祖,更增添了幾分哀愁。詩人見到的行人一個個失魂落魄陷入思念先人的情緒中,詩人此時的情緒也不佳,於是想喝酒排解憂愁,看到旁邊在放牧的牧童問他哪裡有賣酒的地方,牧童用手指了指遠處的一個村落說,那個村子有酒,那裡叫杏花村。這首詩就是詩人清明踏青遊玩所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清明節狀況。
唐朝除了傳統節日的假期還有佛教和道教的重要日期也納入假期中,在武則天時期,武則天尚佛,所以規定在佛的誕辰日二月八日和四月八日也放假;玄宗時期,將道祖誕辰日二月十五日也放假一天,唐朝李氏自稱是老子的後代,玄宗時冊封老子為「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那麼在道祖誕辰日放假也不足為奇了。
既然把老子的誕辰日設為假期,那麼自己的誕辰日放假也就順理成章了,從玄宗開始每個在位皇帝誕辰日都是放假一到三天,並把皇帝誕辰日命為「天長節」。
這些都是常規節假日,每個人都有資格休息的,具有普遍性。封建社會的政策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綱常倫理,所以在各種節日中我們可以看到,朝廷提倡的忠孝二字,比如皇帝誕辰日作為節日放假突出「忠」;寒食清明節放假突出了「孝」。
非常規假:婚、冠、喪、探親
現在來說婚假、喪假都有,但是探親假還是比較少,在唐代婚、冠二禮極為重視。男子二十而冠,舉行了冠禮表示該男子成年,冠禮舉行是很隆重的形式,要邀請父母長輩親朋好友參加。因此如果有公務員家兒子或者五服以內的親人有冠禮地可以放假。
《唐六典-卷二》-張九齡、李林甫冠,給三日;五服內親冠,給假一日,不給程。
自己兒子冠禮可以放假休息三天,五服之內的親人冠禮可以放假休息一天,但是不包括你在路上的耽誤的行程時間,所以如果親戚距離較遠可能也不會去了,畢竟假只有一天。
在婚假上,放假的時間更長了,畢竟人生四大喜,古代朝廷對這方面還是比較照顧的。
《唐六典》-卷二婚嫁,九日,除程。周親婚嫁,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一日,不給程。
官員兒子女兒結婚有九天假,不包括途中的時間,至親婚嫁根據親疏不同一到五天不等。由此可知,公務員本人結婚也是九天假期,不包括在路途行程中的時間,應該來說這個假期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百善孝為先,封建社會特別提倡孝道,因此在制定喪假上也是極為重視的,眾所周知,父母過世文官要解職守孝三年謂之丁憂,武官守孝一百天。那麼在其他親人過世時是不是也有假期,畢竟在漢朝就有舉孝廉,可知自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以來,統治者歷來重視臣民道德教化尤其孝道。
通典-杜佑凡齊衰周,給假三十日,葬五日,除服三日。齊衰三月、五月,大功九月,並給假二十日,葬三日,除服二日。小功五月,給假十五日,葬二日,除服一日。緦麻三月,給假七日,出降者三日,葬及除服各一日。無服之殤,本品周以上,給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二日,緦麻一日。若聞喪舉哀,其假三分減一。師經受業者,喪給三日。
資料中除服是指父母死後周年祭禮,放假一天,除父母外五服以內親戚喪禮放假依據親疏關係放假七、十五、二十、三十不等,授業老師去世給假三天。
古代官員多是異地為官,父母常常不在身邊,如果不給官員探親的假期顯得不夠人情,有違朝廷倡導的以孝治國的理念,因此唐朝政府制定法令根據官員離家遠近給一定的假期回家探親。
《唐六典-卷二》父母在三千裡外,三年一給定省假三十五日;五百裡,五年一給拜掃假十五日,並除程
離父母三千裡地的三年一次給假三十五天,不包括途中的時間,離父母五百裡的,五年一次給假十五天,不算路途的時間,古代交通不便,所以朝廷在確定假期上很多時候都是除去途中的時間。
除了上述幾種假期還有裝束假,授衣假,田授假。裝束假是給官員去其他地方工作留有的準備衣物的假期。授衣假是在九月,此時天氣變冷準備冬衣,假期為半個月;田假是給官員收割農作物的假期,時間也是半個月。
當然除了公務員其他的群體也是有假期的,在《唐六典》中有記載「官戶、奴婢,元日、冬至、寒食放三日假,產後及父母喪、婚放一月,聞親喪放七日。」當時學校放假也大致和公務員一致,由此看來在當時休假並不是官員的特權。
總結:古今假期數比較
如果我們只算常規假中的節假日的話有五十一天,這樣看起來唐朝人的假期遠遠比我們現在多啊,但是在旬假上一個月只有三天,我們現在一個月就有八天,一年就多出六十天,如果從非常規假期來看,恐怕唐朝公務員假期更多。
通過對唐朝假期的研究我們發現,假期的設置充分顯示了封建社會的特點,忠孝二字貫穿始終,假期的設定也符合封建綱常倫理道德,應該說和當時的社會相適應,促進了節假期制度的發展,我們現在中秋節、清明節能有假期,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謝唐朝,是他們那個時候有了先例,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