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稱香港應把握機遇做好「促成者」角色

2021-01-11 21世紀經濟報導

特約撰稿 朱麗娜 香港報導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目前香港金融監管機構正與中國人民銀行、外管局等機構探討「理財通」相關計劃。「相關安排將參照股票通的做法,(採取)資金封閉式循環的管理辦法,即內地居民通過內地銀行在香港開戶,帳戶擁有人以人民幣直接或換成外幣進行投資海外金融產品,包括股票、債券、紙黃金等,完成投資後只能換回人民幣現金,境內資金只在境內提取。」香港金融監管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

大灣區大機遇

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確立了清晰的目標,「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灣區各方面發展迎來大機遇,粵港澳合作新藍圖燦爛展開。(辛靈)

市場期待已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正式出臺,有望為香港經濟注入一劑強心針。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珠三角九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大特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2月18日,規劃綱要公布,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確立了清晰的目標,「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2月1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指出,規劃綱要層次很高、範圍廣泛、內容豐富的規劃性文件,香港要好好把握機遇,具體落實,做好促成者角色。

林鄭月娥引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稱香港若不能好好把握機遇,會是「蘇州過後無艇搭。」她指出,規劃綱要的指導原則,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而大灣區涉及三個關稅區,因此要求粵港澳三地政府尋求措施,既要保持「一國兩制」,又可以發揮優勢。

據悉,香港特區政府、廣東省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將於2月21日在香港舉行聯合宣講會。除林鄭月娥之外,本次宣講會將有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及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參加。

香港定位明確

規劃綱要進一步明確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的定位,這四個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繼續發揮比較優勢做優做強,增強對周邊區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

其中,香港將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大都會。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18日指出,大灣區建設為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為香港經濟尋找新增長點,促進經濟產業多元發展。第二,為香港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表明特區政府會充分把握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機遇,把國家所需和香港所長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的作用,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規劃綱要指出,在銀行業務方面,符合條件的港澳銀行有望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並會研究在廣東自貿區內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香港銀行公會主席禤惠儀稱,大灣區發展進一步落實,有利整合區內資源優勢,加強跨境合作及發展,大幅提升跨境金融服務需求。

滙豐銀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王冬勝18日表示:「規劃綱要勾劃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經濟新引擎的發展願景。其覆蓋的廣東、香港及澳門在科技、金融及旅遊等行業的互補優勢,是區內經濟合作的重要動力。」他指出,香港和珠三角地區是滙豐業務發展的戰略重點,期待參與推動大灣區內更緊密的經濟合作,協助客戶把握該地區的發展機遇。

事實上,在中美貿易摩擦以及全球經濟放緩的背景下,香港這個高度自由開放的經濟體已提前敲響了警鐘。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2月17日發表網誌稱,預期 2018年第四季經濟增長將低於1.5%,創下自2016年首季以來最疲弱的季度表現。

陳茂波表示:「(2018年)第四季的商品出口幾乎『零增長』,跟首三季平均6%的增幅相比更是明顯急挫。同時,消費情緒也受影響,第四季的零售銷貨量按年僅升2.1%,跟上半年逾12%的升幅相去甚遠。」

據香港政府網顯示,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18日指出,香港作為大灣區內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城市,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專業服務享譽全球,加上享有「一國兩制」的雙重優勢,在大灣區建設擔當重要角色;一方面支持區內經濟發展,提升大灣區在國家雙向發展中的角色和功能,而另一方面,便利香港優勢產業進入大灣區市場可拓闊其發展空間,貢獻大灣區的發展。

隨著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建項目紛紛落成,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不斷提速。林鄭月娥在2018年10月10日發表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成立高層次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督導委員會」,由她親自出任主席,成員包括所有司局長,全面統籌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事宜。香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亦將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並委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落實有關工作。

理財通或設置投資額度

繼股票通、債券通之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將為區內的金融互聯互通助一臂之力。規劃綱要的一大亮點,在於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擴大香港與內地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穩步擴大兩地居民投資對方金融產品的渠道。在依法合規前提下,有序推動大灣區內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不斷豐富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建立資金和產品互通機制。」

1月27日,廣東省政協委員、先機環球投資香港負責人何聞達在廣東省政協第十二屆二次大會發言時指出,在大灣區內生活的跨境居民已經越來越多,居民對跨境理財服務需求正在快速增長。但粵港兩地的銀行戶口大部分情況下難以互通,受限於個人外匯管理辦法,港澳居民來內地實際投資的規模有限,跨境理財已經成為大灣區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個主要痛點。

何聞達建議參考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帳戶做法,為符合一定條件、如具一定資產及投資需求的灣區個人提供特定雙向跨境人民幣帳戶,讓帳戶持有人自由調配境內外資金,按自己需要進行投資及風險管理,產品資格由相關監管機構決定。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目前香港金融監管機構正與中國人民銀行、外管局等機構探討「理財通」相關計劃。「相關安排將參照股票通的做法,(採取)資金封閉式循環的管理辦法,即內地居民通過內地銀行在香港開戶,帳戶擁有人以人民幣直接或換成外幣進行投資海外金融產品,包括股票、債券、紙黃金等,完成投資後只能換回人民幣現金,境內資金只在境內提取。」香港金融監管機構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透露。

上述人士指出,按照類似的安排,香港居民亦可以在內地銀行開設理財帳戶,將港元兌換成人民幣投資內地的金融產品,實現資金雙向流動,可以對個人投資者設定一定的資產要求,以及年度跨境理財額度,「隨著內地投資者對資產多元化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加,大灣區內試行理財通可以突破現有資本帳戶管制的問題。」

兩地居民跨境流動,除了日常消費、購物的支付外,亦經常需要基本銀行服務。上述人士透露,目前香港居民在內地銀行開戶仍有一定困難,「需要提交內地地址證明、稅單等各種文件,因此我們希望與內地監管機構溝通,促使未來可以適當放寬相應的開戶要求,希望在大灣區試行香港居民以香港住址到當地銀行開戶口,或者在香港遙距開立當地銀行戶口。」

事實上,香港金融業界對於拓展大灣區財富管理市場的呼聲高漲。去年9月,香港私人財富管理公會與畢馬威中國共同編寫的白皮書建議實行新的跨境財富管理計劃,把大灣區劃為單一財富地區,並分三個階段逐步實行。首階段將允許香港的私人財富管理機構進行在岸招攬和營銷推廣(反之亦然)﹔第二階段將進一步放寬跨境資金流動,同時保持對其有充分的控制﹔第三階段,可把計劃進一步擴闊及深化至內地其他地區。

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聚集了內地大批高淨值人群。據統計,廣東已連續第二年成為國內擁有最多千萬(元)資產高淨值家庭的地區,其中擁有千萬(元)可投資資產的高淨值家庭數量就有13.7萬。

此外,2018年粵港澳三地保險保費收入據統計約1160億美元,相當於全國總額的四分之一。香港保險業界已經意識到,搭上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春風,將為香港保險市場帶來新的活力。

規劃綱要中指出,推動跨境人民幣再保險業務、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合作開發創新型機動車和醫療保險產品、探索建設國際航運保險產品等創新型保險要素交易平臺,以及為跨境保險客戶提供便利化承保、查勘、理賠等服務。同時,規劃綱要亦表示支持依法合規及有序地推動大灣區內包括保險等金融產品跨境交易,支持符合條件的香港保險機構在大灣區內指定地區設立經營機構等。

香港保監局主席鄭慕智18日表示:「香港保險產品在大灣區市場上有良好的競爭力,香港保險業如果能發揮其優勢,除了可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外,亦可為香港保險業持續繁榮開拓新領域和新動力,同時強化香港作為風險管理中心的功能。」

根據現有的監管要求,香港保險中介不能在內地進行香港保險的銷售。境內居民個人到境外購買人身意外險、疾病保險,屬於服務貿易類的交易,在外匯管理的政策框架下是允許和支持的,而人壽險和投資返還分紅類保險則尚未開放。

(編輯:辛靈,如有任何問題或建議請聯繫:xinlingfly2007@163.com)

相關焦點

  • 香港特首:做好「促成者」讓港商更易進入大灣區市場
    香港特首:做好「促成者」讓港商更易進入大灣區市場 2017-12-08 23:18:51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林鄭月娥:現屆政府要做金融促成者 力推同股不同權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現屆政府上場後,同股不同權上市機制便火速有定案,為近年港股市場的重大變革。市場預期最快下半年會有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上市。特首林鄭月娥稱,親眼見到本港於過去5年失去很多機會,故現屆政府將在金融發展上擔負起促成者及推廣者角色。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香港角色:「促成者」和「推廣者」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在發布會上表示,推進大灣區建設,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內涵,有利於保持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並不會像有些人擔憂會導致「兩制」界限模糊,也不會影響香港的單獨關稅區的地位,「香港在建設大灣區的角色,將會由『聯繫人』轉向更加積極的『參與者』,作為『促成者』及『推廣者』」。
  • 謝鋒:香港同胞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促成者」、「推廣者」
    謝鋒:香港同胞是新時代改革開放的超級聯繫人和「促成者」、「推廣者」中新社香港1月30日電 (記者 劉辰瑤)30日舉行2019年春茗酒會,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在致辭中表示,香港同胞將在新時代改革開放特別是「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繼續扮演超級聯繫人和「促成者」、「
  • 專訪林鄭月娥: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未來工作重點
    放在香港來說,這兩個字對我的影響也是非常深刻的,過去一年多,香港發生了很多的事情,所以還是要堅定,還是要堅持「一國兩制」的貫徹落實,還要堅持我們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部分,還是要堅持維護國家安全,所以我覺得堅持是很重要的。  【解說】林鄭月娥坦言,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下,如果不改革,就很容易失去競爭力,未來會不斷檢視香港的每一項制度、體系和政策,把握改革機遇。
  • 林鄭月娥:香港學校應力推包括國民教育在內的價值觀教育
    參與互動   新華社香港11月25日電(記者劉明洋)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包括加強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  林鄭月娥說,她的教育願景是要培養青年成為有素質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有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要成為社會負責任的一員,學生須有守法意識,能尊重不同意見,適應群體生活。  她強調,特區政府在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不只是提供資源,更是政策的制定者、推行者及監管者。
  • 香港金融地位受衝擊,林鄭月娥希望向深圳求合作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則進一步解讀稱:該報告以大灣區發展為主軸,釐定明確策略發展方向,香港須把握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成為國內大循環「參與者」及國際大循環「促成者」。但與非典後的一系列「大禮包」相比,香港此次獲得的相關政策支持則可被認為是相對間接,香港為把握機會,則仍需其在獨特的政經格局下擺脫羈絆實現破題。
  •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 指香港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 指香港學校應著力推行價值觀教育 2020-11-25 22:57:0511月25日電(記者 張曉曦)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
  • 香港2020年經濟料收縮6.1% 林鄭月娥《施政報告》談經濟新動力
    中新社香港11月25日電 (記者 曾平)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5日在特區立法會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時表示,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因社會動蕩、新冠肺炎疫情和國際政治形勢受到重創,勞工市場亦面對巨大壓力。特區政府預測全年經濟收縮6.1%。
  • 張建宗籲港青擔當「促成者」「推廣者」角色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新社香港12月22日電 (記者 楊喆)「第八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決賽暨頒獎典禮22日在香港舉行。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指出,希望香港青年繼續提升自身能力,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擔當「促成者」「推廣者」角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資料圖:香港青年參觀濱海圖書館留影。
  • 林鄭月娥國慶酒會致辭:中央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
    中新社香港10月1日電 (記者 韓星童)10月1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國慶酒會,並在致辭中表示,無論香港面對順境或逆境,困難或機遇,中央始終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堅強後盾。
  • 主動稱「我國」、戴國旗徽章,林鄭月娥這次講話很不一般
    報告包括10個部分,立足于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既體現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又承載著特區管治團隊為香港打拼的決心。 「只要我們不忘『一國兩制』的初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對香港的信心,不單以政治立場看事情,理性溝通、求同存異,就一定有能力處理好實踐中的問題,以及解決香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林鄭月娥強調。 在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還就中央支持香港、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房屋土地、教育問題等闡明政策。
  • 主動稱「我國」、戴國旗徽章,林鄭月娥這次的講話很不一般
    報告包括10個部分,立足于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既體現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又承載著特區管治團隊為香港打拼的決心。 「只要我們不忘『一國兩制』的初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對香港的信心,不單以政治立場看事情,理性溝通、求同存異,就一定有能力處理好實踐中的問題,以及解決香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林鄭月娥強調。 在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還就中央支持香港、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房屋土地、教育問題等闡明政策。
  • 林鄭施政報告強調「正本清源」,誓言香港將「重新出發」
    香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這次施政報告務求在政治體制上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充分表現出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帶領香港重回正軌的決心和承擔。多名香港人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都說,香港要想發展只有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應做祖國國內大循環的「參與者」和國際循環的「促成者」。
  • 林鄭月娥向國際社會簡介香港2020年施政報告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6日與外國領事團和國際商務委員會成員會面,向他們簡介25日發表的2020年施政報告。超過80位成員出席。林鄭月娥首先闡述施政報告中「堅持『一國兩制』」一章,重申清楚了解香港特區的憲制秩序十分重要。她說,香港國安法的實施讓香港恢復穩定,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會繼續得到保障。
  • 專訪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一國兩制」是港深兩地最大的優勢互補
    中新社香港10月19日電 題:專訪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一國兩制」是港深兩地最大的優勢互補  中新社記者 劉辰瑤  「我坐在臺上聽習主席的講話,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個詞語,一個是堅持,一個是改革。」受邀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聽取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之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禮賓府會客室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 林鄭月娥揭曉「訪京成果」!施政報告以「大灣區」為主軸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朱麗娜 編 輯丨和佳 11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香港立法會發布任內的第四份
  • 林鄭月娥APEC發言,期望香港早日加入RCEP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1月20日晚出席以視頻連線方式舉行的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2020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20日深夜發布新聞公報稱,林鄭月娥在發言時恭賀15個成員經濟體早前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促進自由貿易和區域合作。
  • 林鄭月娥:京港合作過程中,香港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
    中新社香港11月19日電 (記者 張曉曦)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9日表示,北京和香港兩地近年來不斷深化合作基礎和開拓新的合作領域,香港在過程中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  當日,林鄭月娥以線上方式出席第二十三屆北京·香港經濟合作研討洽談會(京港洽談會)開幕式並致辭表示,香港與北京兩地淵源深厚,在經貿合作方面尤其緊密。
  • 林鄭月娥這次的講話很不一般 外界注意到三點不同
    原標題:主動稱「我國」、戴國旗徽章、聚焦「一國兩制」,林鄭月娥這次的講話很不一般報告包括10個部分,立足于堅定不移地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既體現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又承載著特區管治團隊為香港打拼的決心。「只要我們不忘『一國兩制』的初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對香港的信心,不單以政治立場看事情,理性溝通、求同存異,就一定有能力處理好實踐中的問題,以及解決香港一些深層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