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家國·長安
--觀《交大西遷》有感
高三(8)班 師瑜晗
西安古稱長安。這牽動情愫的長安是故鄉,也是長治久安。每個人的長安都不同,可六十年前有一批人,誕於上海,卻以西安為自己的長安,以熱血許家國一代長治久安。
甘以風華赴艱難
金色的樹林裡分出兩條路,他們選擇了人跡罕至的那條,從此決定了一生的道路。
何去何從?來於上海,從於西安;來於繁榮,從於艱難。
那一行足跡從交大延至西安,行進的大旗直指艱難。「牽車指千裡」時,東關的酸風也曾射過眸子。只是憶起故土,沒有「清淚如鉛水」,而是一腔熱血如初赤誠。
青春的舍,青春的得,青春的抉擇,六十年前已經有了答案。那次西遷浩浩蕩蕩牽動無數人的心,「西遷精神」成為無數人的信仰。
那段歷史波瀾壯闊,汗青上那濃墨重彩的一筆震得國人熱淚盈眶。背井離鄉不知要多少年,可他們走得義無反顧,甚至捐出上海的房子,為一事盡了一生。
那種舍小為大舍家為國的精神,至今仍深深鐫刻在國人記憶中。
以身許國縱肝膽
那時的西安沒有如今的繁榮昌盛,也沒有千年前的歌舞平升--那時的它只被稱作「大西北」,是個蒼涼蠻荒的地方。
可就在那人人嘆息避之不及的荒地上,一座電機實驗室凌雲而起--凌雲的不是建築,而是花甲之年的鐘兆琳先生與學生們的豪情壯志。
交大西遷的人們早已把西安當成了桑梓,當成了自己的長安。他們的風華與肝膽縱橫在了這大西北的千裡荒原裡,縱橫在了史冊上。
一鉤殘月深深秋,卻勾不起他們思鄉的愁。那家國的大旗,舉得起,就再也放不下。他們不怨不嘆,不悔不懼,紮根在這片荒野,與它一望一相守。
從繁華處到荒涼地,只是為了夢裡金碧輝煌的長安。
惟願抬首見長安
不知是多少個日月春秋,他們從奮鬥中驀然抬首,大西北已成了人們嚮往的西安。誰說他們薄情寡性?思鄉的情深埋心底,只為守家國長安。那璀璨的霓虹,依稀還是當年燈火闌珊的模樣。那每一寸繁華,都深深嵌入對故土的思念,與家國之忠誠。
凝心鑄魂多少載,惟願抬首的那一刻,看到的是家國長安的模樣。
吾輩當如何?答案早已刻在六十年前的長安裡。長安伸手可觸的繁華,每一寸都在訴說著,當以青春風華,許家國長安。
徵文比賽投稿郵箱1299178534@qq.com全國中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徵文比賽,每月公布一次獲獎名單,並郵寄獲獎證書,優秀稿件閱讀量達到500人次,郵寄稿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