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忠勇:身國共治,援醫弘道——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時代新蘊

2021-02-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獨特的理念與智慧、風姿與神韻、氣度與力量,穿越歷史之久遠和歲月之滄桑,平添和鞏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這種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長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用深邃的思想理論和豐富的行動實踐履行了這一神聖使命,也不斷推動著堪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化石」的中醫藥文化在當代持續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賦新其身國共治、援醫弘道的時代意蘊的過程中,不斷賦力中醫藥文化歷史傳統承載現實價值、賦能中醫藥文化現代轉化彰顯全新功用、賦命中醫藥文化鼎新發展擔當時代新任。

一、賦力中醫藥文化歷史傳統承載現實價值

中醫藥文化孕育和濫觴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理論體系、價值觀念和制度形態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上以道御術,實踐中以術弘道,傳統文化的精神傳統已經深深地滲透於中醫藥的實踐之中,用最凝練也最容易為社會所感知的文字描述兩者關係,或可為:「儒必通醫」「醫必知道」「醫心近佛」「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2010年6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大利亞出席由南京中醫藥大學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合辦的「中醫孔子學院」授牌儀式上講話指出:「中醫藥學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和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生活處處有中醫,中醫藥文化寓於其中,百姓日用而不知。2016年,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開展的第四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中,中醫藥首次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這就充分說明和印證了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逐步堅實,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正在提升。但是,近代以來中國人自己關乎中醫的存廢之爭卻一直沒有消停,1929年2月,南京政府衛生部召開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議,會上討論了四項關於「廢止中醫」的提案,最後通過了餘雲岫起草的廢止中醫案,中醫界為謀求自身生存而進行了殊死抗爭。這一次的中醫存廢之爭,不局限於中西醫學理之是非,而是擴大到思想文化範圍,甚至提升到了政治意識形態層面。一直到2006年,還有知名大學的教授公開發表《告別中醫中藥》並在網絡上發動「取消中醫」籤名活動,從中也能窺見相當一部分人在現代化浪潮中對待包括中醫藥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錯誤態度和立場。

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和主體性是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中華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的歷史,使得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堅持自信、保持文化獨立性和主體性。與中華民族一樣有著悠久燦爛文化的法蘭西民族,在上世紀90年代初關於關貿總協定的談判中,敏銳地意識到國家和民族文化獨立的重要性,堅決而果斷地提出反對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務貿易,並在實踐中反對美國式的娛樂化的文化,扶持保護傳統精英文化,這也是「文化例外」這個詞彙的來源背景。馬克思在討論精神世界問題時,曾這樣向對方發問:「你們讚美大自然令人賞心悅目的千姿百態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並不要求玫瑰花也發出和紫羅蘭一樣的芳香。但是你們為什麼卻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歷史和現實表明,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靈魂和精神風採的寫照,與時俱進的時代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思想動力和精神血脈。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中醫藥文化具有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具有物質和非物質的雙重特徵,具有治身和治心的雙重功能,這樣的屬性、特徵和功能決定了中醫藥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以及在中華民族昌盛不息的歷史進程中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待中醫藥文化的態度和立場就是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和立場,也是對待中國先進文化的態度和立場。遵此邏輯,我們可以說,正確認知中醫藥文化就是堅持民族文化立場,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十分清醒而不能有半點含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的「瑰寶論」充分肯定了中醫藥的歷史和當代價值,「鑰匙論」形象說明了中醫藥的現實地位和功能,這一論斷以及其後的系列論述和重大制度安排,在客觀上澄清和消弭了中醫存廢之爭,為中醫藥贏得了寶貴的生存和發展空間。2015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賀信中指出:「當前,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譜寫新的篇章。」這一大好時機,對於近代以來歷經磨難的中醫藥來說自然是來之不易、彌足珍貴,飽含著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事業的關愛和匡扶!2019年3月4日,著名演員馮遠徵回憶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藝界、社科界委員聯組會的情景時難掩興奮:「習近平總書記說知道《老中醫》這部戲。」見微知著,小小的細節更是展露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的深情厚誼!

二、賦能中醫藥文化現代轉化彰顯全新功用

富有生命力的傳統文化從來都不是久遠的歷史或者不可親近與感知的,恰恰是現代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超越時空的思想力量,我們仿佛在與歷史對話,而歷史又是這樣的鮮活,從來沒有遠離我們。包括中醫藥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早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就指出:「傳統文化中的許多優秀文化典籍蘊含著做人做事和治國理政的大道理……經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薰陶,可以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和把握能力,正確處理義與利、己與他、權與民、物質享樂與精神享受等重要關係。」習近平總書記說中醫藥凝聚著深邃的哲學智慧,這是一個客觀鮮明並且富含能量的判斷。中醫藥文化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寓中國傳統哲學的智慧於自身理論體系之中,形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之間關係的總的認識和系列理論,具有高度的哲學自覺和豐富的哲學內涵,其本體論是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元氣論,認識論是主張心身統一的形神合一,方法論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具體內容包括本體論角度下的自然觀、生命觀、身體觀,認識論角度下的道德觀、倫理觀、心理觀,實踐論角度下的健康觀、養生觀、治療觀。

中醫學不僅治病、治身,還治人、治世。古語明訓:「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中醫藥文化自然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青睞,成為其治國理政時問診、把脈、審證、開方的思源源泉之一。中醫藥文化中的治病治身之術,也在習近平總書記準確、靈活和巧妙運用中現實地轉化為針對現實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治國治世之道。枚舉幾例: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工作講到改革的方法時指出:「改革也要辨證施治,既要養血潤燥,化瘀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壯筋續骨,使各項改革都能夠發揮最大功能。」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講話時指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等問題實際上是黨內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突出特徵。用中醫的話來說,就是『肝風內動』『血虛生風』」。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講話時指出:「人的思想和作風有了毛病,也必須抓緊治。如果諱疾忌醫,就可能小病拖成大病,由病在表皮發展到病入膏肓,最終無藥可治,正所謂『禁微則易,救末者難』」。201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談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時指出,要注意解決消化不良問題,……否則是要脘腹痞脹、宿食不化的!」「到很多地方去看,都是大馬路、大廣場、大綠地、大園區,土地利用率很低。這不是強壯,而是虛胖,得了虛胖症,看著體積很大,實際上外強中乾、真陽不足、脾氣虛弱。」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知標本者,萬舉萬當;不知標本者,是謂妄行」,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需要找準導致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脫貧攻堅舉措。

在國際舞臺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會形象生動地妙用中醫術語。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就世界經濟形勢發言時指出:「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2016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四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發言指出,中醫講「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要堅定不移破解區域互聯互通瓶頸。

作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忠實弘揚者和積極發展者,習近平總書記十八大以來發表的這些熔鑄中醫藥文化思想和理念的重要論述,深刻傳神、通俗易懂,將中醫藥文化所蘊涵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向了醫學文明之外更廣闊的社會場景和世界舞臺之中,賦予其新的文化功用,促進了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弘揚了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彰顯了中醫藥文化的優勢,也客觀上推動中醫藥文化更加自信、穩健地走向未來發展之路。

三、賦命中醫藥文化鼎新發展擔當時代新任

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文明,醫學集中承載了一定科學技術條件和歷史文化環境下的物質、精神和制度文明及其優秀成果,並在日益發展中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要求。但是,有別於古希臘、古印度、古埃及醫學,中醫學儘管也出現過幾次不同程度的危機,整體上卻沒有出現過學術理論和臨床實踐的中斷。從本質上講,這是因為中華文明從來沒有發生過根本性的斷層和裂變,也善於吸收外來文明的補充和滋養。因而,我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的重要論述,不僅僅要學習那些直接言明中醫藥的內容,還要注重將其歸置到關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實施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論述中,充分發揮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的優勢。

第一,弘揚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宣傳闡釋中國特色「四個講清楚」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的應有之義。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四個講清楚」。在當代社會環境和科學技術條件下,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醫藥文化,本身就是傳播闡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對於光大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醫藥學術傳承、創新和發展,增進全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體現繼承性、民族性,體現原創性、時代性,體現系統性、專業性,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當代中國在講述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的過程中,需要善用講故事的形式開展對外宣傳,採用和重構融通中外的概念、範疇、表述,把我們想講的和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把「自己講」和「別人講」結合起來,增強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就講好中醫藥故事而言,我們可以秉承「繼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基本原則,因循馮友蘭先生創設的「照著講」和「接著講」的哲學進路,照著和接著中國傳統醫學講,講清楚其哲學視野下的原始風貌和原旨原義;照著和接著西方現代醫學講,講清楚哲學進路下中西醫學交流互鑑的歷史必然和融合匯通的現實可能;照著和接著當代醫學科學的發展趨勢講,講清楚中西醫學哲學基礎的本質異同和時代危機。如此,中醫藥文化所凝聚著的深邃的哲學智慧,才能在現代語境下更加清晰、明朗、形塑起來,與西方社會實現溝通、互融,勾勒出中華文化基本面貌、構建起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第二,弘揚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堅持新時期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和建設健康中國的內在要求。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階級階段,但是當前已經進入了快速老齡化的軌道,如果按照西方國家高醫療福利的模式來維護和促進國民健康,將是一個非常沉重的經濟負擔,很難較好地予以實現和維持。而發揮中醫藥「簡驗便廉」的特點,促進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在國民醫學素養提升中的作用,則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不二之路,契合中國人的傳統文化習慣,也符合衛生經濟學的規律。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講話時指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並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著力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2015年2月,習近平考察西安市雁塔區電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區中醫館時指出,開設中醫科、中藥房很全面,現在發展中醫藥,很多患者喜歡看中醫,因為副作用小,療效好,中草藥價格相對便宜。像我們自己也喜歡看中醫。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考察江中藥谷製造基地時指出,小康提速,康也包括健康,要全民健康。中醫藥發展這條路,你們走對了。江西把中醫藥作為發展的一個著力點,是正確的,也是很有前景的。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一定要保護好、發掘好、發展好、傳承好,在全民健康中應該更好發揮作用。並要求所有製藥企業都要增強質量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努力研製和生產質優價廉療效好的藥品,堅決杜絕假冒偽劣,為推進全民健康多作貢獻。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商議國事的「廟堂之高」,還是在關注民生的「江湖之遠」,習近平總書記熱愛中醫、發展中醫、提高中醫的情結一直縈繞心中。

第三,弘揚和發展中醫藥文化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踐行「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推手。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這就需要不同文明和文化之間不斷化解紛爭和矛盾、消弭戰亂和衝突,實現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生動局面。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度世界事務委員會所作題為《攜手追尋民族復興之夢》的演講中指出,「國之交在於民相親。中國太極和印度瑜伽、中國中醫和印度阿育吠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國人民數千年來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這次訪問期間,雙方制定了中國-印度文化交流計劃,目的就是弘揚兩國古代人文精神,重現中印兩大文明交流互鑑的盛景。」

近代之初,西方的科學技術和思維理念就曾以「援教入醫」「借醫弘教」的方式進入中國,審視和反觀當代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中學西傳」,仍然具有現實啟示。多年來,中醫學是除了中國語言學科外中國大陸接收海外留學生最多的學科。近年來,中醫孔子學院和海外中醫中心不斷成立,極大地促進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對外傳播和交流,也現實地增進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健康福祉。習近平總書記不僅親自出席一些中醫孔子學院、海外中醫中心的揭牌儀式,也不斷推進中醫藥與其他傳統醫學的對話。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三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傳統醫學是各方合作的新領域,中方願意同各成員國合作建設中醫醫療機構,充分利用傳統醫學資源為成員國人民健康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注重發揮世界衛生組織在推進傳統醫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並多次會見陳馮富珍總幹事。2013年8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陳馮富珍時表示,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推動更多中國生產的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為促進全球衛生事業、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作出更大貢獻。2017年1月,習近平又在瑞士日內瓦訪問世界衛生組織並會見陳馮富珍,出席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贈送針灸銅人雕塑儀式並為針灸銅人揭幕,同時表示,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中國期待世界衛生組織為推動傳統醫學振興發展發揮更大作用,為促進人類健康、改善全球衛生治理作出更大貢獻,實現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願景。世界衛生大會將在2019年推出的第11版全球醫學綱要中首次收錄提供有關利用中醫藥的詳細疾病分類信息,這將會客觀上加速中醫學知識和技術的應用與擴張。

四、結語

拿破崙曾言,「世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先進的、自信的文化,必定引領著一個國家和民族順應歷史發展的浩蕩之勢和綿延潮流,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走向輝煌,從文明走向文明。隨著以物質科學、信息科學與生命科學相融合為主要特徵的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將會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以一種現代化的身姿從容自信地走向世界,為弘揚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省思醫學目的、創新理論體系、完善醫學模式、豐富醫學治療方式,從而不斷增進世界各國人民的健康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貢獻,我們也將會更加堅定習近平總書記囑咐的「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徵程中譜寫新的篇章」進程中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信!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傳統宗教文化與中醫學的現代關係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6ZXB004)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學科群視域下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建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B-b/2018/01/15)】

(作者系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相關焦點

  • 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浙江中醫藥博物館這樣做
    它們能夠共同串聯出中國傳統醫學的歷史,體現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先輩的深邃思想。」博物館設計者之一、浙江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鄭洪教授說。  在博物館二樓「浙江醫史展廳」內,陳列著100多張前輩名老中醫處方。隔著玻璃櫥窗,施今墨、惲鐵樵、葉熙春、魏長春、馬一浮、張宗祥、陸維釗等名醫大家的真跡歷歷在目。
  • 葉開泰傳統中醫藥文化入選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
    葉開泰傳統中醫藥文化作為傳統醫藥項目,成功入選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次入選的省級非遺項目,均傳承百年以上歷史,並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涉及的領域也很廣泛,這其中既有大禹治水傳說、神農架野人傳說等民間文學項目,楚簡製作技藝、青銅器製作技藝等傳統技藝項目,剪紙、木雕、竹雕等傳統美術項目,也有以葉開泰傳統中醫藥文化為代表的傳統醫藥項目。
  • 石家莊市中醫院多舉措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
    採用傳統製劑工藝製作香囊、藥茶、三伏貼、熬製膏方,再現中醫傳統製劑流程,揭秘中醫藥傳統文化,讓百姓放心使用中醫藥。 四是挖掘和繼承中醫特色療法和適宜技術。我院深入挖掘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成立了傳統非藥物療法治療中心、全院挖掘使用中醫適宜技術40餘項,廣泛應用於臨床。耳穴埋豆、按摩、刮痧、貼敷成為中醫藥健康旅遊的體驗項目。
  • 《黃帝內針》河南讀書會走進北京同仁堂丨感受中醫藥文化魅力
    《黃帝內針》強調的「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以及「夫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這兩句重要的心法便是來自於《黃帝內經》。2020年12月13日上午,《黃帝內針》河南讀書會走進北京同仁堂鄭州中醫館,開展中醫藥學術交流和文化體驗活動。
  • 發揚中醫藥特色弘揚中醫藥文化
    為解決閩西南地區百姓日益增長的中醫藥需求和醫院業務用房緊張這一矛盾,醫院於2019年底啟動了中醫綜合治療區的建設改造工作,主動降低行政辦公條件,克服重重困難,在短時間內,將原本設在醫院門診五樓環境較好的行政辦公區進行了整體搬遷及改造,最終建立起凸顯濃厚中醫文化氣息的中醫綜合治療區。
  • 專家學者福州共商中醫藥「走出去」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王琦13日在福州表示,現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命題是中醫藥如何走出去??。  中國醫促會中醫學分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琦致辭。 呂明 攝  13日,中醫藥學專家、學者齊聚福建省福州市,由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主辦,福建中醫藥大學承辦的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學分會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論壇在福建中醫藥大學舉行。  福建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立典發表講話。 呂明 攝  王琦以「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十個問題與應對」發表講話。
  • 傳播中醫藥文化 育國際中醫人才
    ,講好中醫藥故事,傳播中醫藥文化,培育國際化中醫藥人才是每一個中醫藥人共同的時代使命。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經過多輪論證和研討,科學制定了符合江蘇衛生健康特色的中醫藥國際化人才「六道」人才培養模式,六道即「德—理—法—方—穴—技」,通過培養,要求來華留學生「立醫德,懂醫理,知醫法,會選方,明穴位,備技藝」。
  • 大疫功臣中醫藥
    「沒有特效藥物,戰疫要發揮中醫藥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由770名醫務人員組成的5支中醫醫療隊緊急馳援武漢,全國29個省區市共選派4900餘名中醫藥人員援助湖北,約佔援鄂醫護人員總數的13%,其中包括3位院士和數百名專家。「中醫藥早期介入幹預,穩定人心,減少新發患者,為從源頭上防控疫情蔓延發揮了作用。」湖北省衛生健康委中醫綜合處負責人說。
  • 【杏林之聲】「醫」起學上海市中醫藥大會精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
    01解讀文件悟初心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對于堅持中西醫並重、打造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發揮中醫藥原創優勢、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創新突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互鑑和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 武醫世家傳九世 守正創新治疾患
    這是另一個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範點,歷經九世的莊氏武醫世家。非遺傳承人莊澤宇告訴記者,莊氏武醫世家歷經九世,代有武醫和練武者,至今有明確記載的,可追溯至其曾祖父莊九城。莊九城是一名民間拳師,也是一名風傷跌打針灸師,其夫人劉算娟,家傳中醫小兒科,擅長小兒疳積、口腔乳枯、乳庇。「當時,凡是莊氏兒孫、媳婦都會挑疳、挑枯庇症。」
  • 佛山中醫藥:名揚海內外的基因密碼
    在佛山名醫的辨證施治下,佛山中醫藥成為對抗疫情的利器。1894年,廣東爆發鼠疫大流行,「傷人不下貳拾餘萬之多」。南海中醫梁龍章創立「易數運氣方論」,遂於治疫有「一得之長」,他在各善堂、醫院救治,「歷年存活不下十萬之多」。同年,香港發生鼠疫,廣東近代傷寒名家、順德名醫黎天佑將傳統藥方「升麻鱉甲湯」製成散劑,取得良好療效。
  • 鍾南山張伯禮仝小林三位院士領銜後疫情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論壇
    3、大力弘揚人文醫學,讓廣大民眾在生活當中感受到中醫藥的文化,在治、養、防等方面有更為有科學的健康觀。4、發揮好融合作用。中西醫緊密結合,互相支持,互通融合,充分發揮好信息化、大數據的作用。以患者為中心,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鄭丹總裁指出,我國對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
  • 王德裕堂第八代傳人黃昱程「決不讓中醫藥文化遺產毀於一旦」
    中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創造了原始醫學。後來的中醫理論就起源於人們對實踐的總結。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豐富、發展為成熟的醫學理論。  據史料記載,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在這之後我國中醫學不斷發展、進步,誕生了許多著名的中醫學家和舉世矚目的中醫學巨著。
  • 鞍山道小學召開「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
    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明確要求,鞍山道小學於2020年12月9日聯合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共同開展「弘揚傳統中醫國粹 促進學生健康發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主題活動。
  • 上海交大文創學院攜手上海中醫藥博物館舉行中醫藥文化全球傳播與...
    研究中心將致力於中醫藥文化的科普傳播和大眾推廣,針對中醫藥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文化推廣搭建一批文化傳播平臺,打造更多適合面向大眾的中醫藥文化體驗項目與文創產品,助力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與傳播。這樣的「端午香囊DIY小課堂」,讓參與者在感受端午節傳統文化的同時,可以親身體驗和深入了解中醫藥的魅力。根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至2020年,我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年均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可見未來我國中藥行業具有強大的潛在發展空間。
  • 奔走相告 ,「學習強國」推出《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
    2020-12-23 04:43:59 來源: 醫館界 舉報   中 醫 館 行 業 的 良 心 和 大 腦  ■來源 | 中國中醫
  • 中國廣西壯醫藥文化發揚光大 壯醫已走進東協國家坐診
    東協頭條南寧10月29日電(記者 萬強 黎石海)中國近年來日益重視中醫等傳統醫學,同時少數民族的傳統醫學也越來越發揚光大,在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還專門建立了廣西國際壯醫醫院,傳承壯族、瑤族等民族醫學。
  • 膏方進補治未病,傳承中醫藥文化:沙坪垻區中醫院舉辦首屆「膏方節...
    為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治療優勢,弘揚中醫藥養生文化,普及中醫藥膏養生知識。12月24日,沙坪垻區中醫院舉辦首屆「膏方節」活動,吸引眾多市民共赴「膏方盛宴」。俗話說:「冬季進膏方,來年順噹噹。」「膏方節」作為沙坪垻區中醫院傾情打造的文化活動,傳承發揚中醫藥學的養生保健理念,提升了屬於人民的健康良方。該院組織動員起沙磁名醫專家、藥劑科、治未病科、針灸推拿科等多名醫護專家坐鎮現場,為廣大市民辨證施方、答疑解惑,有效推動中醫藥全方位發展,發揮其普世惠民的良好作用。
  • 守正創新 傳承發展中醫藥 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新生聆聽張伯禮...
    昨天上午,在天津中醫藥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醫藥」為主題,為同學們開講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分享戰「疫」經歷,傳播中醫藥文化。天津北方網訊:開學季,高校學子陸續重返校園。
  • 品品人間煙火味裡的那些中國文化(二):治大國若烹小鮮
    (《德道經·治邦》篇)以德治身國,不興勞民之事。執政者以道德治國身(無為),無私心無貪慾,那麼百姓自然得到教化而改變。執政者實踐道德,以德治身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而人民自然淳樸。這段話喻示著治國為政的關鍵所在,在於執政者安靜從容,不胡作非為、不折騰,不輕易幹擾百姓的自然生活秩序,否則會引來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