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槓桿遊戲 張銀銀
編輯|欣欣然
作為一名汽車工業的愛好者,看到特斯拉正在封神的路上狂奔,其實是高興的。同時,也有些小擔心。
當然,槓桿遊戲最擔心的不是特斯拉,而是我國的造車新勢力,特別是蔚來、小鵬、理想3家。
在特斯拉銷售、交付量、預期都見漲,市值走向封神路上之時——有分析師預測,特斯拉值2萬億美元。我們特別應該思考下,我們的造車新勢力們,市值排名今年走上巔峰,但與產銷、利潤嚴重不符,到底是真有未來,還是已經無限泡沫?
有一組簡單的數據,槓桿遊戲今天想說說。
美東時間12月7日,特斯拉股價大漲42.72美元,報收641.76美元,漲幅高達7.13%。
驚人的是,特斯拉總市值首次突破6000億美元,達到了6083.25億美元(約3.9萬億元人民幣),市值一天就增長了404億美元。
同日,豐田汽車的市值為1931.31億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已超過3個豐田汽車。還超過8個奔馳(戴姆勒),13.8個寶馬……
今年的瘋狂,屬於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老牌的比亞迪就不說了,造車新勢力除了小鵬汽車外,蔚來、理想也都上漲。
儘管近期這3家公司股價整體衝高后回落,但2020年他們均走出了厲害到不行的漂亮曲線。
上個月,槓桿遊戲從營收、利潤狀況角度,分析了造車新勢力。詳見《漲瘋!虧慘!蔚來小鵬理想汽車,何以如此分裂?》(11月24日)。
今天,我想說說研發和營銷費用。在我看來,汽車工業,甭管傳統還是新能源、智能智慧汽車,本質不變,都是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行業。
在度過了窘迫期後,蔚來、小鵬、理想暫時資金上彈藥還行,但這3家公司給人的印象,似乎更多是整合營銷。
正兒八經的研發投入,他們到底有多少?
從蔚來說起,2016-2019這4年,每年研發投入分別為:14.65億元、26.03億元、39.98億元、44.29億元。
與此同時,營銷費用分別為:11.37億元、23.51億元、53.42億元、54.52億元。這增速和絕對量,不用槓桿遊戲多說。
小鵬汽車似乎稍好,2018、2019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0.51億元、20.70億元。
對應的營銷費用,分別為:6.425億元、11.65億元。當然可以預料,燒錢還在後面,比如2020上半年,營銷費用花了7.990億元。
最後談談理想汽車,2018、2019年的研發費用分別為:7.937億元、11.69億元。
對應的營銷費用,分別為:3.372億元、6.894億元。據說理想的老闆很「摳」。好像燒錢上是要節制一點,但每個企業有自己的套路。
最後槓桿遊戲說說特斯拉,2014-2019這6年,每年研發費用分別為:4.647億美元、7.179億美元、8.344億美元、13.78億美元、14.60億美元、13.43億美元。
對應的營銷費用,分別為:6.037億美元、9.222億美元、14.32億美元、24.77億美元、28.35億美元、26.46億美元。
本質上大家的玩法沒有不同,不同在於絕對數字上,特斯拉研發投入比我國造車新勢3家加起來還多。當然,大家在本國購買力有別。
而且前期營收低,無論哪家的研發,其實佔比很高很高。
其次,特斯拉持續研發、投入了很多年,造車新勢力時間還很短。
最後,大家獲得的資源和平臺還是有不同,特斯拉得到全球資本厚愛,在資源整合上有一些優勢。
新興企業,得考慮研發和成本控制,槓桿遊戲覺得這無可厚非。但技術終究是要砸錢的,車靠第一波營銷可以賣出去,長期還是實力說話。
造車新勢力們市值有沒有泡沫?槓桿遊戲覺得毫無疑問。
畸高的市值與產銷、利潤嚴重不符,有產業振興政策的刺激,有特斯拉衝高的帶動效應……歸根結底,是因為資本擔心「踏空」,地方政府也擔心落伍,誰都不敢不去追逐、擁抱泡沫。
市場經濟和計劃不同,其骨子裡就有泡沫成分。沒有泡沫,槓桿遊戲覺得就不會有創新,就不會形成最終的市場理性。
特斯拉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定義了電動汽車的未來,汽車+科技的結合。
這些年來,特斯拉也長期被看空、做空,曾經常年霸佔美國做空交易資金量的鐵王座。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資本相信鋼鐵俠,10年來融資100多億美元,正是靠著不可知的未來和泡沫,特斯拉一路走到收穫期。
當然,有資本相信鋼鐵俠馬斯克,因為他的商業火箭SpaceX、高速The Boring Company等證明過他自己,或者被人信服。
我們的造車新勢力也是幸運的,有地方政府背書,有各種國資和國內資本的青睞。問題不在於錢,不在於講出好故事,在於能否做出好產品。
特斯拉為我們樹立了標杆,電池的改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經驗累積……
造車新勢力的股價泡沫,資本正是這樣在對標特斯拉,或者說特斯拉已經很高、很貴了,投資幾個可能有前途的,不是很好嗎?
蘋果的硬體成功已經是上一個時代,下一個時代無疑是智能汽車,資金沒有選項。
2008年後放水10多年,錢多通道窄,擁抱、追逐泡沫吧。
這個遊戲註定還會玩一段時間,韭菜也肯定是有的。
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會不會最後成功?槓桿遊戲當然希望他們都成功,但事實不一定這麼幸運。
反過來,我個人一直覺得傳統巨頭成功的概率更大,四大上汽、一汽、東風、長安就不說了,個別企業就算新能源的賽道上不成功,最後也會整合重組到一起,總有成功的。
既新能源又傳統的汽車企業比亞迪,以及自主大廠吉利、長城,我都比較看好他們的未來。
道理很簡答,在我看來造車是技術和資金、經驗的累積。和諾基亞不同,諾基亞是錯過了一個時代,而造車巨頭們,沒有誰不重視新能源、智能化。
所以在這條賽道上,大家的起點都不低,甚至有的還有一定優勢。
同時,在特斯拉價格殺到20萬元人民幣,甚至以下的時候,大家的選擇都不多。
任何人都會思考,買一個更靠譜、更成熟、更有面的特斯拉不香嗎?
那麼,造車新勢力蔚來、理想、小鵬如何才能成功?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資本和創業團隊要能接受長期虧損,因為燒錢是一定的。
急功近利是出不來好產品的。
燒錢的同時,如何降低單位成本?那就是放量,只有一定靠譜的銷量才能降低成本,才能獲得更多市場認同。
如上圖,特斯拉已經建立起一定的護城河,未來放量後通過硬體成本的降低、軟體收入的提升,效益就會顯現。
所以,新能源賽道是持久戰,面臨激烈的競爭。
至於能否熬到出頭那一天,一要看自己能不能造出好車,二要看泡沫能否持續吹,給人足夠的時間。
監管部門正在摸底新能源汽車產能,還好資金端暫時好像無憂。
不過話說回來,泡沫有利有弊,能夠在市場理性中依舊可以保持穩健,起碼可以熬過去的企業,才更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