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義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寵愛妃子,常餌金石,餌金石是啥意思?

2021-01-09 紅色先驅

唐太宗死於韓國人還是印度人?聞聽兩國開吵,李世民的棺材板發出了震動

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也就是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這是中國歷史的記載。正是圍繞著這個病逝的「病」字,卻引起了另外兩個國家的爭論。

朝鮮半島的人民一致認定,唐太宗是死於外傷,具體就是箭傷復發。箭傷是怎麼來的?朝鮮半島歷史專家也好,普通百姓也罷,均認為是當年唐太宗御駕親徵高句麗時,由淵蓋蘇文親手射傷的。

但是事實卻是!唐太宗李世民僅活了50歲就與世長逝,比較通用的說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但也有人考證認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藥所致,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此說也有一些間接的史料為證。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服用丹藥。《新唐書》記載,貞觀二十一年,高儉高士廉病故,唐太宗要親自去府上弔唁,房玄齡認為皇帝此時正「餌金石」,不宜近喪。看來這是當時的一種忌諱。而《資治通鑑》記載,房玄齡給出的理由是:「上疾新愈。」就是有病剛剛好,所以不宜出去。

但唐太宗不以為然,說你不必多嘴,高士廉是我的舊臣,又是親家,我必須親自前往。

長孫無忌是高士廉的外甥,聽到這個消息趕快跑到宮裡來,趴在唐太宗的馬前,擋住去路,勸他不要去,說舅舅臨終前囑咐,一定不要讓皇帝親來弔唁。唐太宗無奈,只好回宮。

唐代的貴族都很推崇金石之藥,當時有這樣一種觀點:「丹為金,服之上士也。茹芝、導引、咽氣者,中士也。食餌草木者,下士也。」

當時的人們認為,服用金石之藥,可以百邪不近。服用的目的,一般是為了強壯身體,祛病、延年、益壽,也有人是為了壯陽。

服用之初,人會感覺身輕而有力,但時間一長,藥毒發作,體表會生瘡潰破,一發不可收拾。最終不但不能益壽,反而被其毒死。

相關焦點

  • 評書│單田芳 《隋唐演義》全本
    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領兵用十年時間完成了統一大業。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成功登位後,勵精圖治使唐朝在中國封建社會空前繁榮,出現了「貞觀之治」,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居於當時世界領先地位。此後,唐玄宗時期又出現了「開元盛世」,國強民富,昇平之世再次出現。但同樣也是在唐玄宗時期發生了安史之亂,從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 別被《隋唐演義》騙了,尉遲恭不是鐵匠,而是正經官四代
    唐朝開國功臣尉遲敬德 (原名尉遲融,也叫尉遲恭,字敬德),不用筆者多說,各位看官也都熟悉他 —— 唐太宗李世民最親信的武將,戰功赫赫,在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七,武將中排名第一 。
  • 隋煬帝弒父奪母、唐太宗殺弟奪妻……隋唐皇室為何這麼混亂
    隋煬帝楊廣「弒父奪母」,唐太宗李世民殺弟奪妻,唐高宗李治迎娶父妃,唐玄宗李隆基強娶兒媳……在極為重視孝道和講究倫理的古代,隋唐兩朝顯然是個特例。
  • 拓本:讓金石不朽
    舊時所謂金石,主要是指古代銅器和碑刻。而以古代銅器和碑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金石學,偏重於著錄和考證金石文物上的文字,以期達到證經補史的目的。
  • 程咬金墓誌碑文出土,其真實形象,與《隋唐演義》中相差甚遠
    《隋唐演義》中,描繪了許多性格各異的英雄,這些英雄中,「混世魔王」程咬金是最受人們喜愛的一個,他出身草莽,性格可愛,在書中常常承擔著輕鬆歡快的情節,程咬金這個人物是有歷史原型的,但是歷史上程咬金的形象,與演義傳說中相差甚遠。
  • 影(書)評第586話——《隋唐演義》:兩百年的帝國淫亂史
    在米國疫情跑步奔向三千萬,影院關閉的同時,筆者得以重溫褚人獲的經典之作《隋唐演義》。褚人獲(1635 - ?)
  • 唐太宗李世民是韋貴妃的第二任丈夫?
    韋珪出身的京兆韋氏,隋唐之際著名士族家族之一,亦是陳寅恪先生所云之「李武韋楊」聯姻政治集團的四姓之一。然而,韋珪個人的童年又是不圓滿的。尚在襁褓之中,韋珪的父親韋圓成就去世了;而且可能因為韋圓成無子,由其弟韋匡伯承襲了爵位。因此,韋珪很可能是韋圓成唯一的孩子。孩提時,韋珪便因為父親亡故,而傷心哭泣。其實,韋珪韋貴妃在成為唐太宗李世民的貴妃之前,韋珪其實還有一段婚姻。
  • 三朝國公、六十八歲掛帥、程咬金和演義有哪些不同
    在隋唐歷史上中,程咬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也是最令人討喜的。關於他的故事,基本人人都能說出幾個:只學會了三板斧、劫皇綱、三斧定瓦崗、自稱混世魔王…這個憨憨的小胖子受到了大家的喜愛。說程咬金幼年喪夫,之後跟著母親逃荒到山東濟南歷城。為了生活,曾經販私鹽,還打死過捕快。
  • 怎樣解讀《隋唐演義》這部小說,所含有的影響後世的歷史意義
    歷史上常常把隋朝和唐朝合併,稱作隋唐。而《隋唐演義》這部小說,跨越了從隋朝到唐朝戰亂紛爭的幾十年,記錄了眾多的英雄傳奇。這部小說,兼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兩種雙重性質。而作者把宋代以來,在民間流傳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的傳說,編輯成為隋唐歷史的演義小說。
  • 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兒子李治是怎樣對待老爹的15位漂亮妃子的?
    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兒子李治是怎樣對待老爹的15位漂亮妃子的?李治是一個孝順的孩子,也是一個仁義的人,正是李治的孝順仁義才讓他得到了皇帝之位,否則憑他的文治武功與排名,是當不了太子的。李治處理他爹的十五個後媽,除了武則天被李治留用外,其他的都妥善處理了。
  • 李紹強:阮元的金石志趣
    《山左金石志》共二十四卷,是阮元提督山東學政期間所撰,對山東地域範圍內的金石碑刻首次作了較為系統的搜集、著錄與研究。該書體例整飭、內容豐富、考證詳審、學術價值突出,不僅是編錄、研究山東古代金石文獻的一部代表性著作,而且是清代金石學發展史上的「啟後空前之作」(馮汝玠《山左金石志提要》),對乾嘉時期及其以後山東乃至全國金石學發展均產生了深遠影響。
  • 《隋唐演義》——單雄信若是投靠李世民,秦叔寶還會被重用嗎?
    相信很多小夥伴小時候都追過《隋唐演義》這部劇吧,這部劇可以說是比較還原歷史的,咱們都被裡邊的英雄好漢所吸引,他們高超的武藝和重情重義的英雄氣概都令我們神往,而單雄信和秦叔寶更是被大多數人追捧,那我們今天就來談談若是單雄信投靠李世民,秦叔寶的待遇還會那麼優厚麼?
  •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淺談古代金石收藏研究與金石學
    一·何謂「金石」和「金石學」在古代,對文物即古物的研究,是從收藏和研究金石開始的。「金石」二字連用,最早見於《墨子》:「古之聖王,……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之後,在秦《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中,有五處使用「金石」一詞。漢代以後,碑刻中並稱「金石」者尤多,不勝枚舉。
  • 隋唐演義到底虛構了多少東西?三分鐘讀懂《隋唐不演義》
    1.苦情的楊家父子說起唐朝,當然不得不提隋朝,隋朝的楊堅是千古一帝。隋唐的演義小說裡,總是把李密寫得不堪,一個小白臉啥都不是。其實不對,李密才是瓦崗之神,是李密把瓦崗從一個區域性反政府武裝帶到了全國性的大公司。唯一的問題是在李密上山之前,瓦崗是有老大的。老大叫翟讓,這位仁兄以前是個押司類的公務員,犯了點事,乾脆上山了。大概就是宋江這一類的,理想也是宋江式的,招個安就最好了。區別是梁山只有宋江,而瓦崗有李密。
  • 唐太宗李世民為何傳位給軟弱無能、能力平庸的李治?
    歷史往往陷入可怕的輪迴,當年大唐開國皇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位僅有的嫡皇子為了爭奪皇位繼承權鬥得你死我活,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老大皇太子李承乾、老四魏王李泰、老九晉王李治也是僅有的三位嫡皇子,因為李世民雖然有十幾個兒子,但有希望競爭皇位繼承權的只有長孫皇后生的這三位嫡子。
  • 為何唐太宗李世民只活到了50歲?死因讓人感慨萬千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皇帝,這位皇帝跟隨他的父親李淵一起打天下,成就了大業。
  • 每日一書:《隋唐演義》
    是一部具有英雄傳奇和歷史演義雙重性質的小說。以隋末農民起義為故事背景,講述隋朝覆滅與大唐建立的一段歷史演義。  《隋唐演義》既是中國古代一部白話小說,也是一部演繹歷史風雲、歌頌的經典傳奇英雄之作。  創作背景  隋唐兩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間就已經在民間廣為流傳。但作為長篇講史小說卻開始於明代。到了清初,長篇歷史演義大量湧現,所涉及的內容上自遠古,下至明朝,幾乎構成了一個完整、細密的歷史系列。《隋唐演義》就是這個系列中的一個環節。在《隋唐演義》問世之前,羅貫中曾經編纂了《隋唐志傳》。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訂,稱為《隋唐志傳通俗演義》。
  •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最完美」的君主嗎? | 循跡曉講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 尋找歷史真相,金石與金石學
    金石這個詞有很多個意思,如果這個詞出現在學術界,往往和文物有關。《呂氏春秋》中說,「功績銘於金石」。在這裡,金是青銅鐘鼎器物的意思,石是豐碑的意思。金石就是刻有文字的青銅器和石碑。上古時期,青銅器上會有銘文出現,銘文的內容以歷史大事和家族榮耀為主。
  • 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他五個兒子後,為何仍敢娶弟媳楊氏?
    關於李元吉的史料,其實並不算多,而關於他的妃子,除了楊氏之外,更是毫無記載,不過各種跡象表明,李元吉的姬妾顯然不止楊氏一人。因此,李元吉被殺的五個兒子,到底是何人所生,史料並未給我們答案。    根據《資治通鑑》和《新唐書》的記載,楊氏也曾有機會轉正為唐太宗的妃子,但當唐太宗剛剛提出這個想法後,便被魏徵一句「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給頂了回去,而正是因為這句話,讓唐太宗李世民最終放棄了轉正計劃,導致雙方自始至終都只是姘居關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