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死於韓國人還是印度人?聞聽兩國開吵,李世民的棺材板發出了震動
唐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也就是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這是中國歷史的記載。正是圍繞著這個病逝的「病」字,卻引起了另外兩個國家的爭論。
朝鮮半島的人民一致認定,唐太宗是死於外傷,具體就是箭傷復發。箭傷是怎麼來的?朝鮮半島歷史專家也好,普通百姓也罷,均認為是當年唐太宗御駕親徵高句麗時,由淵蓋蘇文親手射傷的。
但是事實卻是!唐太宗李世民僅活了50歲就與世長逝,比較通用的說法是因患痢疾而死,但也有人考證認為,李世民的真正死因乃是服食丹藥所致,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此說也有一些間接的史料為證。
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服用丹藥。《新唐書》記載,貞觀二十一年,高儉高士廉病故,唐太宗要親自去府上弔唁,房玄齡認為皇帝此時正「餌金石」,不宜近喪。看來這是當時的一種忌諱。而《資治通鑑》記載,房玄齡給出的理由是:「上疾新愈。」就是有病剛剛好,所以不宜出去。
但唐太宗不以為然,說你不必多嘴,高士廉是我的舊臣,又是親家,我必須親自前往。
長孫無忌是高士廉的外甥,聽到這個消息趕快跑到宮裡來,趴在唐太宗的馬前,擋住去路,勸他不要去,說舅舅臨終前囑咐,一定不要讓皇帝親來弔唁。唐太宗無奈,只好回宮。
唐代的貴族都很推崇金石之藥,當時有這樣一種觀點:「丹為金,服之上士也。茹芝、導引、咽氣者,中士也。食餌草木者,下士也。」
當時的人們認為,服用金石之藥,可以百邪不近。服用的目的,一般是為了強壯身體,祛病、延年、益壽,也有人是為了壯陽。
服用之初,人會感覺身輕而有力,但時間一長,藥毒發作,體表會生瘡潰破,一發不可收拾。最終不但不能益壽,反而被其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