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薪火相傳幾千年,雖源遠流長,但也歷久彌新,每個時代,都會有人對傳統文化進行新的解讀。
不過,想要將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意義,不僅需要創新意識,還要以透徹了解傳統文化為前提,不然新的解讀就會貽笑大方。
比如常見成語「曾幾何時」,就容易被人們用錯,不少人都望文生義,將其理解為「想當初」或「在以前」等等,但其實它的正確理解,應該是「時間過去沒多久」。
「曾幾何時」出自宋代王安石的《祭盛侍郎文》,距今不過1千年左右就常被用錯,那些更久遠的成語,豈不是更加容易讓人望文生義?
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來自兩千多年前的《詩經》年代,成語中的「攻」字,就常會被理解錯。
01小雅·鶴鳴
按照現代人的理解,「攻」字一般是「攻擊」之意,因而人們常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錯誤解釋成「其他山上的石頭,可以擊碎我們的玉石」,言外之意就是「別人比我們好」,頗有「外來和尚好念經」的諷刺意味。
然而,此成語中的「攻」字,並不應該這樣解釋,若想更清楚地理解其含義,需要追根溯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語出《詩經·小雅·鶴鳴》,它在詩歌中的原句是:
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整首詩雖年代久遠,但理解起來並不是很困難。《鶴鳴》總體可以分為上下兩章,每章9句,兩章在語言、格式、修辭等方面比較相似,兩章所描述的事物變化也不大,都是從自然風景,描述到園林風景。
總結下來,這是一首讚賞人造園林的詩歌:詩人曾四處遊歷,聽過幽幽沼澤中的仙鶴鳴叫,見過深深水潭中的遊魚嬉戲,但來到人造園林中後,還是愛上了這裡。園中的人造風景,其製作材料來自於自然,其風格也是對自然的借鑑模仿,真可謂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因此,詩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含義就很好理解了,意為:用別處山上的石頭,磨礪自己的玉石。而「攻」字就有「加工、磨礪」之意。
02不同解讀
作為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同時又是儒家「六經」之一,《詩經》在歷朝歷代都會被重新解讀,文人們對這首《鶴鳴》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時也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
漢代《毛詩序》在談到《鶴鳴》時就稱,這是一首「誨宣王」的詩歌,認為它不只是在說修園林的事,而是借物明理,用建築師借鑑自然建園林之事,教誨周宣王要「虛心納諫」,如此才能成為更好的君王。
宋代朱熹的解讀更為複雜,他認為這是一首「勸人為善」的詩歌,還說《鶴鳴》有四個比喻,分別代表四種品德,「鶴鳴」代表著「誠」,「魚潛」代表著「定」,「樹檀」表示「憎惡」,而「他山之玉」表示「知其善」,即代表善良。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詩歌中的「鶴」「魚」均是指隱居的「賢士」,而《鶴鳴》一詩實則是一首隱詩,詩人作詩是希望國君能發現自己。
很明顯,在眾多不同的解讀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含義也更加深刻了,他不僅僅是在說「加工玉石」,而且還引申出「借鑑學習」之意。
03加工磨礪
《鶴鳴》一詩距今年代久遠,詩作者的原意到底是什麼,每個讀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毫無疑問的是,成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的「攻」字,本身是有著「加工、磨礪」之意的,而非現代語言中的「攻擊」之意。
當然了,「加工、磨礪」的不僅僅可以是石頭,也可以是人的能力或品格。雖然《鶴鳴》主題眾說紛紜,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疑只有這一個正確的解釋,即:別處山上堅硬的石頭,可以用來打磨玉器。成語的引申意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比喻虛心學習他人長處,也可以比喻招納賢士等等。
你覺得該如何去解讀《鶴鳴》這首詩呢?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