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既定目標實現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與重大成就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日報

「十三五」時期,我國諸多社會保障原定的發展目標已經完成,部分任務也提前完成。6月20日,由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社會保障學科承辦的「新時代民生保障與公共治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在京召開。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與重大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成效顯著、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不斷完善與整合、社會保障保障人數持續增加、社會保障的保障維度實現個體生命周期全覆蓋、社會保障待遇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治理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國家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正向收入分配責任進一步加強。

報告認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也面臨新的國內外形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主要包括:相對貧困和脫貧後的返貧問題依然嚴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就業和財政的影響不容小覷、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供給的矛盾將十分突出、社會保障面臨使救助對象過上體面生活和縮小收入差距的新要求、公平共享理念成為提升社會保障治理能力的內在機理、城鎮化加速及人口跨區域快速流動與社會保障服務的便利可及性較弱矛盾突出。

「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發展的具體目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運行體制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探索相對貧困治理途徑,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強化社會保障收入調節功能,促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發展,建設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圍繞上述目標,「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發展建設的基本思路是:覆蓋全民、保障適度、權責清晰、統籌發展、治理科學。「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保障重大改革的建議:建立社會保障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完善社會保險基金自我平衡機制,全面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快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深化醫改與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增強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的功能,不斷優化社會保障治理體系和管理體制,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改革攻關時期

報告指出,在養老保險方面,「十四五」時期是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攻關時期。「十三五」時期,養老保險制度公平性、財務可持續性和適應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實踐中養老保險制度仍然存在政策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十四五」時期,因經濟增速下調、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就業結構變化等多重挑戰的影響,我國應努力通過完善居民和個體從業人員參保政策、落實全國統籌、推進位度參數式調整改革和健全管理服務體系等具體改革措施,努力實現構建覆蓋全民、多元主體共擔、保障水平適度、效率改進和發展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改革目標。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須打通「堵點」消除「痛點」

在養老服務方面,「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順利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政策框架基本確立、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服務市場逐步放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順利推進、服務質量明顯好轉、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有所消除、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持續加大等突出亮點。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養老服務的總體質量和水平仍然不能令人滿意,養老服務的供給與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仍然存在脫節等問題。「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打通「堵點」,消除「痛點」,破除發展障礙,健全市場機制,持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經濟日報記者 徐惠喜)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取得多項成就
    「十三五」期間我國重大技術裝備取得多項成就 2020-10-23 | 來源: 國新網   10月23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工業通信業發展成就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司長盧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介紹,重大技術裝備關係到國民經濟命脈,關係到國家安全。重大技術裝備標誌著一個國家製造業的發展能力和水平。「十三五」期間,我國重大技術裝備有很多巨大的成就。  第一個方面,是一批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高端裝備實現了突破。包括大家已經非常熟悉的天問一號、北鬥三號系統。極地科考船從「雪龍一號」到「雪龍二號」,分別到南極科考,成為最先進的科考船。
  • 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2020 年中國統計摘要》評讀郭同欣    《2020年中國統計摘要》已經如期出版,它全面反映了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就新變化。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七方面重大進展 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
    寧吉喆表示,2019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積極變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一、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比2018年9770美元又上一大步,我國的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這是具有標誌性的一個數據。二、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兩大任務取得新成績。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 我國社會政策的實踐特徵與社會政策體系建設
    經濟體制改革以解決普遍的貧困問題為重要目標,為此,我國依然沒有實行更多的社會政策,而是首先在普遍貧困的農村開啟了經濟體制改革。中共中央十九大報告對民生保障和社會政策的範圍做了新的拓展,指出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同時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要「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
  • 科技部:科技創新量質齊升 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圖片來源:中國網)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呂騫)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在發布會上表示,整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過去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元。
  • 報告: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取得可喜成就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我國首部《中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報告》發布 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取得可喜成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王曉慧 北京報導據記者了解,《報告》重點研究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取得的可喜成就,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和成就,是我國首個集客觀性、史料性、文獻性、學術性、權威性於一體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研究的重要成果。
  • 科技部: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增至第...
    新華網北京10月21日電(黃浩)21日下午,在題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國新辦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42萬億元增長到2.21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6%增長到2.23%。科技創新實現量質齊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三)新中國前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雖曾確定國家工業化戰略目標和三次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供實施的完善的現代化戰略思想體系;而且由於受當時國際形勢的影響和對國內形勢的錯誤判斷以及盲目冒進做法的幹擾,長時期實際工作的重點沒有放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耽誤了現代化建設的時間,十年(1966—1976)「文革」動亂把整個國民經濟推到瀕於崩潰的邊緣
  • 人民日報評論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論學習...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充分肯定「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 人民日報整版刊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任務
    習近平同志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任務。」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黨和人民長期奮鬥、接力探索、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得來的,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必然產物。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不斷開闢「中國之治」新境界。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奮鬥奠基未來,成就鼓舞人心。自治區黨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審議通過的《建議》,實事求是地總結了「十三五」時期我區在攻堅克難中取得的重大成就,進一步堅定了全區上下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勝利的信心決心。
  • 人民日報: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意義
    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現實依據,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重大意義,是深入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所在,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基石。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
  • 「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與經驗啟示(人民要論...
    經濟社會發展成就顯著總的來看,「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經濟實力大幅躍升。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2016—2019年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幅30.2%,到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任務可以如期實現,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將歷史性得到解決。
  •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事業...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十三五」以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體現在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精神創造乃至人類發展等各個層面。在生活層面,為絕對貧困人口提供較為健全的生活保障。2016年以來,我國累計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 雲南文山州:「喀斯特綠洲」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展望二〇三五年,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將與全國全省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實現『喀斯特綠洲』建設目標,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樞紐地位更加突顯。」
  •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十三五」以來我國民生事業...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脫貧攻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十三五」以來,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體現在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精神創造乃至人類發展等各個層面。在生活層面,為絕對貧困人口提供較為健全的生活保障。2016年以來,我國累計5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 「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就業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城鎮新增就業累計超...
    在28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介紹了「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就業方面取得的成就。「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就業任務,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推動就業工作取得重大進展,保持了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李忠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就業規模繼續擴大。
  • 2020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進展及2021年展望
    2021年,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將迎來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規範和有序發展將成為信用建設年度關鍵詞。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3日電(分析師胡俊超宮晴晴朱思韻)2020年,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二)信用法治建設紮實深入推進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縱深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支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由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上位法的缺失,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踐缺乏法律價值方面的引領,社會各界對社會信用立法的需求非常強烈。2020年,信用法治建設紮實深入推進,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 「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及其與2035年遠景目標的內在邏輯
    站在歷史關鍵節點上,編制好「十四五」規劃,就「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對於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編制「十四五」規劃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戰略安排的重大任務。
  • 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三五」期間,我國社保制度體系逐步完善,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穩步提高,管理服務優化規範,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截至今年10月底,全國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9.92億人、2.14億人、2.64億人,均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共有594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9.99%,基本實現應保盡保。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已佔全球養老保障總人數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覆蓋人數最多的養老保險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