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十三五」時期,我國諸多社會保障原定的發展目標已經完成,部分任務也提前完成。6月20日,由首都師範大學管理學院主辦、社會保障學科承辦的「新時代民生保障與公共治理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20)》發布會在京召開。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與重大成就。
「十三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成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保障兜底扶貧成效顯著、社會保障制度框架不斷完善與整合、社會保障保障人數持續增加、社會保障的保障維度實現個體生命周期全覆蓋、社會保障待遇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治理現代化水平有效提升、國家財政在社會保障制度中的正向收入分配責任進一步加強。
報告認為,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也面臨新的國內外形勢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主要包括:相對貧困和脫貧後的返貧問題依然嚴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對就業和財政的影響不容小覷、人口老齡化與養老服務供給的矛盾將十分突出、社會保障面臨使救助對象過上體面生活和縮小收入差距的新要求、公平共享理念成為提升社會保障治理能力的內在機理、城鎮化加速及人口跨區域快速流動與社會保障服務的便利可及性較弱矛盾突出。
「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發展的具體目標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健全社會保障運行體制機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探索相對貧困治理途徑,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強化社會保障收入調節功能,促進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發展,建設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圍繞上述目標,「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發展建設的基本思路是:覆蓋全民、保障適度、權責清晰、統籌發展、治理科學。「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保障重大改革的建議:建立社會保障緩解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完善社會保險基金自我平衡機制,全面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加快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深化醫改與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增強失業保險促進就業的功能,不斷優化社會保障治理體系和管理體制,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改革攻關時期
報告指出,在養老保險方面,「十四五」時期是養老保險制度走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改革攻關時期。「十三五」時期,養老保險制度公平性、財務可持續性和適應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實踐中養老保險制度仍然存在政策不完善、機制不健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十四五」時期,因經濟增速下調、人口老齡化加劇和就業結構變化等多重挑戰的影響,我國應努力通過完善居民和個體從業人員參保政策、落實全國統籌、推進位度參數式調整改革和健全管理服務體系等具體改革措施,努力實現構建覆蓋全民、多元主體共擔、保障水平適度、效率改進和發展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改革目標。
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須打通「堵點」消除「痛點」
在養老服務方面,「十三五」規劃確定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順利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呈現出政策框架基本確立、服務體系基本形成、服務市場逐步放開、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順利推進、服務質量明顯好轉、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推進、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有所消除、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持續加大等突出亮點。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發展不平衡,養老服務的總體質量和水平仍然不能令人滿意,養老服務的供給與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仍然存在脫節等問題。「十四五」時期,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必須打通「堵點」,消除「痛點」,破除發展障礙,健全市場機制,持續完善居家社區機構養老相協調、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經濟日報記者 徐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