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2021-01-19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不同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條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經歷了較長時期逐步形成和完善過程。20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現在我們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九大報告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做出了進一步的謀劃和創新,指引我們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的壯麗篇章。

  一、新中國前30年關於現代化建設戰略的探索

  新中國前30年關於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曾先後提出過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四個現代化」的方針和目標。

  (一)國家工業化戰略任務的確定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從分析舊中國經濟結構特點出發,提出了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要「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戰略目標。新中國成立的三年間,勝利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1953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其中「一化」即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當時對工業化的認識主要是依據蘇聯的經驗,衡量經濟的主要指標是工農業總產值;工業化的標準是工業總產值佔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70%;工業化的途徑是優先發展重工業;預計完成工業化所需時間是要經過三個五年計劃,即15年左右。實現工業化的戰略任務,在國民經濟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中開始實施。「一五」時期,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由694個限額以上項目組成的大規模工業建設,其目的是奠定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但後來在急於求成思想的指導下,從1958年至1960年實行了三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提出工業「以鋼為綱」和十五年「超英趕美」等錯誤口號。這種缺乏科學精神的盲目冒進,給我國工業、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造成了災難性損失,使一段時間內廣大人民群眾連吃飽肚子都成了問題。其後,不得不用五年時間(1961-1965)進行全面大調整。直到1965年,我國財政經濟狀況才得到基本好轉,主要工農業產品生產恢復或超過了1957年的水平。

  (二)四個現代化建設戰略的提出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四個現代化這個目標是毛主席、周總理在世時確定的。改革開放前曾三次提出過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一是1954年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四個現代化的核心是工業現代化,可以說四個現代化是工業化的延伸和拓展。二是1964年12月在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總理再次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將原來的交通運輸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即要把我國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提出分兩步走的戰略步驟,即第一步經過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是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但是就在第三個五年計劃的頭一年,開始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這嚴重幹擾和破壞了經濟發展的正常秩序,更談不上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問題。三是在「文革」後期,鄧小平同志重新恢復工作,任國務院副總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重申了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的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鄧小平同志還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和措施,努力整頓被「文革」搞亂的經濟秩序,使經濟恢復取得明顯成效。但是,在當年年底,這一趨於好轉的形勢又被「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所斷送。

  (三)新中國前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雖曾確定國家工業化戰略目標和三次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思想,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供實施的完善的現代化戰略思想體系;而且由於受當時國際形勢的影響和對國內形勢的錯誤判斷以及盲目冒進做法的幹擾,長時期實際工作的重點沒有放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耽誤了現代化建設的時間,十年(1966—1976)「文革」動亂把整個國民經濟推到瀕於崩潰的邊緣。當然也應看到,「一五」計劃期間,經濟發展速度比較高,工業生產平均每年增長18%,農業和交通運輸業都得到較快發展,社會經濟效益也比較好,人民生活有很大的提高,為實現國家工業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改革開放前這30年間,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奮鬥,國家也曾投入大約7000多億元資金,建設了3000多個大中型項目,重工業和科學技術有了相當的發展,研製出振我國威的「兩彈一星」,培養了一大批經濟、科技和文化建設骨幹力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並奠定了初步的物質和技術基礎。

  二、改革開放40多年間現代化建設戰略體系的形成和完善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並嚴肅認真地糾正了「大躍進」和「文革」期間的「左」傾錯誤,決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隨後,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國開始構建一個符合中國實際的完整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戰略體系,包括現代化戰略階段性目標、實施步驟和現代化建設戰略的基本路徑和政策措施,並全面開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從四個現代化到小康社會

  改革開放以後,從中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地確定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現代化戰略目標。此時衡量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已改為國民生產總值(GNP)。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同志說:「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1979年12月6日,他在接見外賓時說:「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同時明確了20年分兩步走的戰略步驟。1980年1月16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幹部會議上,第一次提出將今後20年分為兩個10年,分「兩步走」達到「小康水平」的戰略構想。他說:「對於我們的建設事業來說,八十年代是很重要的,是決定性的。這個十年把基礎搞好了,加上下一個十年,在今後二十年內實現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這一戰略構想即20年分兩步走,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實現溫飽和小康被正式寫入黨的十二大報告中。

  (二)完善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步驟

  早在80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就考慮實現「小康」後的奮鬥目標。他在1982年8月21日曾說:「再花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不是說趕上,更不是說超過,而是接近。」後來將「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更確切地表述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987年8月29日,鄧小平同志在接見外賓時,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第一次全面表述了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和步驟。他說:「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就是我們的戰略目標,這就是我們的雄心壯志。」這一戰略目標和步驟被正式寫入黨的十三大報告中。

  (三)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在上個世紀最後20年,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經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鞏固和提高已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黨的十六大基於對「二十一世紀頭二十年,對我國來說,是一個必須要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提出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原來提出的實現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進一步被分成兩個階段,即前二十年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然後再奮鬥三十年,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成就。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從十八大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各項要求,緊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特別要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

  (五)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到2019年,經過40年的大改革大開放,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和半封閉到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偉大歷史轉變。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推動我國經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高速增長。1979年至201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4%,高過全球經濟同期年均增長率1.7倍,國家綜合實力大大增強。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78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990865億元,經濟總量由世界第10位躍升至第2位。實現了從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轉變,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製造業增加值穩居世界第一。貨物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45761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國家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13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0382億元,增長了167倍。國家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億多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31079億美元。高科技產業飛速提升,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5G、物聯網、人工智慧、高速鐵路、大飛機大艦船建造等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國防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從總體小康發展到全面小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7億多,是全世界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2%減少到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九大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可以分成各為十五年的兩個階段。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

  (一)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球也將進入「中國世紀」。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本文是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黃海燕合作完成)

  (第四黨支部 黃振奇 宣教處提供)

相關焦點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邏輯理路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我國進入了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時期,並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始探索新的現代化之路。為此,鄧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發展戰略,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突出小康社會建設。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大大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 中國邁向2050: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如何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明確作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個「接力棒」
    為了儘快改變中國社會貧窮落後 的面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 同志帶領全黨果斷把工作重點轉移到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他指出「我 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 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現代化。」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適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和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溯源與當代徵程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基本實現之後,中國朝著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朝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嶄新徵程。考察和梳理這一徵程的歷史由來及其傳承脈絡,可以清晰地揭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當代境遇和未來趨向。
  • 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這次全會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的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會議。會議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總書記受中央政治局委託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 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
    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孜孜追求,《詩經》中就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之語,《禮記》中則對小康有具體的描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中的偉大百年夢想。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請您談一談,「小康社會」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怎樣的意義?
  • 人民日報評論員: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論學習...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充分肯定「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把握世界大勢和發展規律,深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這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後5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
  • 李君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功之道
    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了中國進入21世紀後實現現代化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從2000年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黨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 實現文化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成為時代變遷、社會變革的先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是覆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全面性的綜合目標,實現文化小康自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文化小康,既能夠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也是衡量和檢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質量和成色的重要標準。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高度,高度評價了決勝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深入分析了我國發展環境面臨的深刻複雜變化,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即將如期實現。
  • 理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意蘊的三重維度
    40多年來,不斷提高的「小康」標準、更全面的「小康」內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逐步變成現實,有步驟、分階段地建設社會主義,從推進社會發展的量變到質變,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部分質變到整體質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把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與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緊密結合起來。
  •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面總結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系統分析了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新形勢,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擘畫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偉大社會革命的新實踐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發展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牌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實幹精神的偉大勝利,亦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秉持初心使命、不斷奮勇前進的偉大勝利。從中國的發展歷程來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了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美好前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的重要判斷,並將「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表述,正式更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李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法治意蘊
    從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的角度來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刻法治意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林認為,一是標誌著以往「法治小康」建設將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發展階段,「十四五」時期要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的發展目標。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徵程上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
  • 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現在,「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社會主義中國以更加雄偉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東方。全會強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厲、一鼓作氣,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奠定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是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啟示
    來到這一歷史裡程碑面前,回望風雨兼程走過的路,很值得我們思考一個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對中國的歷史和未來,意味著什麼,帶來什麼啟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設立的一個階段性目標,又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途徑和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近代以來,追求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