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春(右一)和同事李海林前往瞭望塔進行值守 張旭 攝
張旭 吳少卿
在內蒙古大興安嶺莽莽林海間,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堅定的信念、不變的初心和真摯的情感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駐守在林海的至高點,甘當護佑綠水青山平安的「眼睛」,他們就是森林防火瞭望員。
二十五載光陰護林海
現年53歲的吳雲龍,從1992年參加工作開始就在根河林業局約安裡林場從事生態保護工作,最初他是護林隊員。1995年到約安裡林場秀水防火瞭望塔駐守,2000年被調到北約二支線341防火瞭望塔繼續從事防火瞭望工作。
歲月的留痕和長期山風的吹拂,使他兩鬢斑白、皮膚黝黑,看起來比同齡人略顯滄桑。
從根河林業局局址出發到341防火瞭望塔需要走74公裡的林區簡易公路,20多公裡的林區支線道路,2.5公裡左右的山路,全程不到100公裡的路程需要近3個小時。
每年一到防火期,吳雲龍和同事就前往瞭望塔駐守,每次值守期為15天,家裡的任何事情都顧不上。這一幹就是25年。
「剛到瞭望塔工作時,家裡人也不理解,都希望我能留在山下工作。但我覺得,有些事情總得有人去幹,做為土生土長的林業人,只要是對這片林子有益的事,都值得咱去幹。」吳雲龍憨厚地笑著說。
久而久之,家人漸漸從不理解到認同和支持,這使吳雲龍心生欣慰,工作更有動力。
「原先我們住的是『木刻楞』房子,漏雨、透風。現在林業局給我們修建了磚房,工資待遇也在逐年提高,生活、工作環境真是比以前好太多了,對於我們來講,這裡就是第二個家。」吳雲龍說。
因為疫情和天氣的原因,今年吳雲龍和同事登塔時間比往年稍微晚一些。談及未來,吳雲龍說,只要在這個崗位上一天,就要認真負責,用自己的努力換取這片林海的綠色永駐。
履職盡責做表率
哪裡最艱苦,哪裡就有共產黨員衝鋒陷陣的身影。
「我覺得幹什麼不重要,能把活幹好才最重要。」約安裡林場黨員李玉春這樣說道。
李玉春是吳雲龍的同事,今年51歲,1986年參加工作,先後幹過林場後勤、J50集材司機和管護員,2016年成為一名防火瞭望員。他是約安裡林場北約二支線341防火瞭望塔上唯一的一名黨員。
從2003年入黨至今,李玉春始終在林業一線工作。無論什麼工作交給他,領導和同事對他的評價就是2個字——靠譜。
雖然到瞭望塔工作時間較短,但李玉春憑著謙虛好學和踏實肯幹,很快就熟悉了瞭望工作。
寂寞值守,山林為伴。在常人看來寂寞、枯燥的瞭望塔生活和工作,在李玉春心中卻別有一番味道。
「塔上離家遠,沒電沒信號,很多人都不願意來。但活總得有人去幹,我是一名黨員,堅決服從組織的安排,讓我幹啥我就幹啥。而且作為守護森林的『眼睛』,我覺得這份工作十分神聖,每當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森林時,我的心情就豁然開朗,覺得什麼都值了。」李玉春說。
對此,開拉氣林場大白山瞭望員趙世明感同身受。「剛來的時候,挺寂寞的,每天都重複著一樣的工作。時間一長,都不願意話說了。」趙世明坦言。每到想要放棄時,他就提醒自己,堅守瞭望崗位,換回一片林的平安,值得堅持下去。
趙世明曾經幹過小工隊隊長。停伐後,他轉入森林管護崗位,由一名「砍樹人」變成了「看樹人」。
去年秋天,林場領導找到趙世明,問他願不願意從森林管護員調整到瞭望員的崗位。
「當時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趙世明回憶說,「國家需要木材時,我們就採伐;國家要保護生態,我們就響應號召,看護好這片大森林。」
將堅守升華為熱愛
牟春生所在的大白山瞭望塔距離局址79公裡,海拔1451米,是根河林區最高的瞭望塔。
4月26日,是牟春生和同事上塔換防的日子,3人背上一周的給養,已經記不清多少次踏上瞭望之旅。
牟春生說,通往瞭望塔的山路有5.3公裡,每次爬山走快點也需要近2個小時左右,山高坡陡,為了減輕負擔只能帶一周的給養,即便是這樣,每次仍然覺得很累。
53歲的牟春生從2000年大白山瞭望塔投入使用,就在這裡工作,周圍的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而他卻將最初的堅守升華成了熱愛。
「瞭望工作對於保護森林至關重要,我們通過瞭望能夠及時發現火災情況,第一時間報告給森林防火指揮部,確保及早發現、及早撲滅,把森林損失降到最低。」牟春生介紹道。
中午11時,在一輪瞭望結束後,按照根河林業局森林防滅火會晤機制,牟春生拿起對講機向局森林防火指揮部報告瞭望情況。
巍巍興安綠無垠,初心不改護林海。在根河林業局生態功能區內共有19座防火瞭望塔,像吳雲龍、李玉春、趙世明、牟春生一樣的森林防火瞭望員共有79名,他們肩負著根河林業局632,424公頃生態功能區的防火瞭望工作。他們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著生態環境,用愛綠、護綠的初心擔負起守綠、增綠的使命,只為讓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的山更綠、水更清、林更美。
牟春生(右一)和同事正在進行瞭望 張旭 攝
吳雲龍正在瞭望森林 張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