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法 | 蘇軾書法的境界

2021-02-19 江蘇書協

點上方藍字可免費訂閱關注

——————江蘇書協——————

蘇軾書法取法王羲之、李北海、顏真卿、楊凝式等人。黃庭堅《山谷題跋》:「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酬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似柳誠懸,中歲喜學顏魯公、楊風子書,其合處不減李北海。至於筆圓而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本朝善書自當推為第一。」


蘇軾書善則善矣,然千年來學習蘇軾書法少有登堂入室者。正如清代書畫家錢泳所說:「餘年過五十餘,無有進境亦不能成家,擬以蘇書終其身孰知寫未三四年,毛疵百出旋復去之。乃知坡公之書未易學也。」因此,他甚至認為:「四家皆不可學,學之輒有病。蘇黃米三家尤不可學,學之不可醫也。」其觀點似有偏頗,但蘇軾書法確實難學。蘇軾天資聰穎,隨手寫去修短合度,他說:「我雖不善書,曉書莫如我。」他的書法「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得晉之韻、唐之法,並開創宋之意,其玄妙自不可言,故難以企及。學習蘇軾書法我認為有幾個門檻是很重要的。



一、蘇軾書法,信筆處最難感悟

眾所周知,書法和其他任何藝術一樣,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以「出新意於法度之中」,但不可以沒有法度的信筆揮灑。而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裡說:「東坡書筆俱重落,米襄陽謂之畫字,此言有信筆處耳。」東坡的信筆處,是法度之外而又情理之中,是「我書意造」,是「無意於佳。」


書法,晉尚韻,唐尚法,宋尚意。書法尚意,蘇軾滋味猶濃。然韻可追,法可循,意不可學。「意」是書者當時的情思勃發,是真性情躍然紙上。如果學習者除了追求形似神似外,還要把字裡行間的「意」寫出來,那只有一個路徑:了解當時的寫作背景,身臨其境、心手兩忘,「無我」地去臨習。字裡行間,見情見性,就算臨習到家了。例如蘇軾的《黃州寒食詩帖》,我們需要了解它是寫於宋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蘇軾因 「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生活上的窮困潦倒和政治上的失意,讓他感到落寞無比,於是在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寫下了這兩首五言詩:


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須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後。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悽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其書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故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體現了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創作狀態。難怪黃庭堅嘆曰:「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蘇軾「無意為書家」的書法作品,其信筆處往往是情在胸中,意在筆下,心手相暢的結果。其酣暢淋漓表現出來的「爛漫」,清代書法家包世臣認為「在東坡,病處亦覺其妍,但恐學者未得其妍,先受其病。」故其信筆處,乃難學處也。

 


二、蘇軾書法,超邁處最難企及

蘇軾書法裡還裹挾了其雄文大筆的氣魄,故其書法肉豐而骨勁,寬博而秀偉。理學家朱熹說蘇軾「筆力雄健,不能居人後,故其臨帖,物色牝牡,不復可以形似較量,而其英風逸韻,高視古人。」


正如朱熹所說,東坡書法追慕成風,然其超邁處人們總是無法逾越。雄才偉略的康熙皇帝年輕時便仰慕蘇軾,酷愛蘇軾書法的以跌宕取勢,以雄秀取態。康熙早年有《御臨蘇軾中呂滿庭芳》,但終歸不是書法家,沒有能臨出其恢弘的氣勢來。清代書法家吳德旋說自己「餘年三十餘始留意書學,即好東坡、思白二家。而苦無入處。」他感到「東坡筆力雄放,逸氣橫霄,故肥而不俗。要知坡公文章氣節,事事皆為第一流。餘事作書,便有俯視一切之概,動於天然而不自知。」由此可見,蘇軾書法的超邁處,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魄,呈現出「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隨瘦亦肥」的境界。


我們不妨看看蘇軾書寫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此碑宋刻在安徽全椒縣,四川眉山三蘇祠有當代的重刻本。1998年,我到三蘇祠考察,見到了眉山重新鐫刻的《醉翁亭記》,深深被其神採和氣勢所震撼,可謂刻工細膩,十分逼真地展現了蘇軾的書法特點。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其震撼靈魂之處在於:用筆厚重,結字縝密,筆畫的披拂之間既有遒勁,又顯灑脫。其超逸處在於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此書法有貼近歐陽修《醉翁亭記》的瀟灑縱橫,也有蘇軾外柔內剛,綿裡裹鐵的氣脈,二者巧妙地融合為超邁大氣,堪稱「雙絕」的藝術精品。其成功在其筆下,更在其思想和境界的深處。


 


三、蘇軾書法,創新處最值得學習

藝術不是一灘死水,藝術的成功要「為有源頭活水來。」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各自時代特點的藝術展現,這也是藝術為時代接受的必然要求。蘇東坡的藝術價值取向與創作心態是和積學深至、不斷實踐有機結合在一起的。他說: 「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體現出蘇軾強烈的變革求新思想。


蘇軾從傳統中廣泛吸收營養,其書法中的許多特點都可以在前輩書家中找到根據。然而蘇東坡高人之處在於他能食古而化,知法而變,勇於和善於創新,終於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他學古人輕形求意,明確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極力稱揚尚意書風。宋代崇尚的是「亞聖」顏真卿的書法,蔡襄、歐陽修、司馬光等,都以顏真卿為宗,他們在繼承與創新中,未能擺脫唐代書風。首開宋一代「尚意」書風的,就是蘇軾。


蘇軾元豐五年(1082年)與友人暢遊赤壁,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前赤壁賦》。此賦用筆鋒正力勁,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筆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採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別耐人尋味的是,蘇軾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讚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前赤壁賦卷》表現出的特點是字形扁闊豐肥,左秀右枯,用墨必濃,成為蘇軾別於前期書法,也有別於前人書法的蘇體特點。


蘇軾在《柳氏二外甥求筆跡》裡說:「退筆成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他告誡學書者,「作字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字是要下工夫練的,但如果只知埋頭寫字而不知讀書,則只能成為書匠,而不能成為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的「門檻」絕不僅僅是書法本身。蘇軾的書法裡,包含了蘇軾的諸多修養,學好蘇軾書法,除了觀其詩書畫論,走入他絕妙天下的藝術世界外,還要體味他充滿樂觀精神的生活態度,充滿擔當的人生氣派,充滿真知灼見的人生智慧。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中國最全的老家規,這就是教養!

中華文明第一次被整理的如此清晰

央視紀錄片《中國書法五千年》,帶你領略驚豔世界的中國書法

臨帖,是書法創新的唯一捷徑

寫字的人,魅力無窮!

書法對於中國人宛如性命!

感動書壇年度人物:練書法,熱愛才是硬道理

寫字和書法的最大區別,你是寫字還是寫書法?

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最重要的事業(此文已火!)

《人民日報》:中國書法將來為中國文化爭得最大榮譽和最廣泛尊崇的文化個性

書法,如何寫出味道?

蘇軾的一生,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滿滿都是乾貨,學書法可以看看,絕對有收穫!

最適合在書房靜聽的20首經典曲子

最好的生活:杯中有茶,口袋有錢,手中有書

《蘭亭序》單字示範動態圖,宜教宜學!

1984年,這部動畫片讓百萬孩子愛上書法

國學常識150題(含答案),趕快收藏學習吧。

倉央嘉措《問佛》,太美了!(附《問佛》全文)

唐伯虎:執筆走天涯,一生是少年


江蘇書協

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唯一官方微信平臺

打造專業書法微雜誌

歡迎轉載轉發

有任何意見、建議及推薦內容都可與我們交流

微信號:Spy6136

郵箱:jsssfjxh@163.com

相關焦點

  • 以禪入書,以書喻禪——蘇軾「無意於佳乃佳」的書法境界
    因此,對蘇軾及其那個時代書法風格的評判,是與宋代的歷史、社會現實相聯繫的,應該進一步地說,只有深入研究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思想狀態,價值觀和他們的藝術審美傾向,才能全面地理解和認識以蘇軾為代表的宋四家「尚意書風」之於中國書法史發展的巨大意義。
  • 【作業匯報|2019級書法班中國書法史讀書報告之走進「蘇黃」】
    2019級書法班中國書法史讀書報告——走進「蘇黃」凜冬散去,春暖花開。不知不覺已在線上學習了兩個多月,我們也隨之步入仲夏之末。在歷時兩周的書法史(上)課程中,周勳君老師帶領同學們領略了隋唐五代至兩宋時期中國書法史的魅力,使我們認識、熟悉了相關歷史人物、事件、作品,不同時期書體、風格,以及書法觀念的嬗變。
  • 思逸神超|書法的七種境界
    學習書法必須了解書法發展的淵源,並且從源頭開始認識、學起,有助於把握正確的書法學習方向,深刻書法的認識和理解。書法是傳統藝術,講究傳承、出處。我最痴迷行草,以為行草之宗必追「二王」。「二王」既是行草之源,又是行草最高峰。
  • 這才是蘇東坡最好的書法,字字神鬼莫測,達到了人書合一的境界!
    蘇軾行書《李白仙詩卷》蘇東坡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學問,他一生的際遇,他留給後人的詩詞文章以及書法作品,無一是中國文化史上上傑作,尤其是他的書法,更可謂是後無來者的存在蘇軾行書《李白仙詩卷》而真正能代表蘇東坡書法最高水平的乃是他58歲的時候,所寫的一件《李白仙詩卷》。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書繒卷後》)顯然,黃庭堅認為學問氣節是書法達到「韻勝」「不俗」境界的重要前提條件,而書法之「韻勝」「不俗」正是黃庭堅書論思想的核心。他推崇蘇軾書法,亦正是因其「天然自工,筆圓而韻勝」「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題東坡字後》)。他感嘆東坡書法「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
  • 道教思想體現在蘇軾的書法創作心態上,正是「無意」為書
    作者:鄒建雄道教思想體現在蘇軾的書法創作心態上,正是「無意」為書。他在《評草書》中說:「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 就是說,書法創作之初的心態要「無意」於書之工拙,才能盡情揮灑,充分發揮書者的才情和潛能,才能使創作達到最佳的境界。
  • 蘇軾赤壁三詠丨千古絕唱,千古書法,千古文章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蘇軾赤壁三詠:千古絕唱,千古書法,千古文章時光如梭彈指一揮間,蘇軾謫居黃州四年,是他人生最低潮,好在時間會衝淡一切,隨著對人生思考逐步成熟,蘇軾的詩詞、書法煥發了動人光彩,偉大的人創造了偉大的藝術作品。在黃州蘇軾三詠赤壁,留下千古絕唱《念女嬌▪赤壁懷古》,千古書法、文章《前後赤壁賦》。
  • 蘇軾書法: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詩中陰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烏銜紙、 墳墓……渲染出一種沉鬱、悽愴的意境。
  • 字外修養,是蘇軾以「法」來審度書法作品的一個重要方面
    蘇軾是一代文豪,他在論書時又能與論文結合起來以更好地闡發書法規律,例如他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他強調,「書字亦然」。字外修養,即字外功,是蘇軾以「法」來審度書法作品的又一個重要方面。他特別推崇王羲之的書法,贊之曰:「謝家夫人澹丰容蕭然自有林下風。」在這裡,他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勝張旭懷素書法的高超處就在於王之書法有如名門閨秀謝道韞的丰姿,這是並非在字內能刻意求得的。所以他又說,「予嘗論書,以謂鐘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畫之外。」
  • 致敬東坡丨《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上)
    《中國書法》雜誌2020年第1期「經典」推出「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上)」,所請專家有楚默、陳中浙、解小青、虞曉勇等,分別就蘇軾繪畫、書法、行跡等問題展開論述,以期更好地呈現蘇軾的仕宦歷程與心態變化,把握並揭示其書法、繪畫不同時期風格嬗變的內在邏輯。  《中國書法》雜誌謹以此專題致敬東坡!
  • 走進書法 書法藝術的氣與韻
    這實際上是直接涉及到書法的創作問題,涉及到書法主體與書法客體的關係問題和對書法藝術的認識問題。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創作有兩種境界:  一種是在書法創作前,人身之氣與精神在創作過程中情感的衝動與理性的思維這種不同的「氣」構成了書法主體創作過程的矛盾,這種矛盾又使「氣」這種形上的虛境轉化為實境——有形的鏡像。  第二種境界是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道家境界。如蘇東坡所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樣一個忘我的境界。創作上完全是一種自然的書寫狀態。
  • 蘇軾:人品不好的書法家,書法不可觀!
    在儒家思想影響下, 蘇軾還主張書如其人、人書並重的書藝觀, 認為人格操守是書法得以傳世的重要條件。歐陽修說:「古之人皆能書, 獨其人之賢者傳遂遠。然後世不推此, 但務於書, 不知前日工書、隨與紙墨泯棄者, 不可勝數也。使顏魯公書雖不佳, 後世見者必寶也。
  • 蘇軾——宋代書法風格的肇始者和旗手
    作者:韓紅傑蘇軾美學思想的形成是與他個人的人生經歷與特定的歷史背景緊密聯繫的。自王安石變法開始形成的長期的新舊競爭,決定了蘇東坡一生的宦途坎坷,但正是他一生屢遭貶謫,顛沛流離的悲劇命運,使他成為「宋代書風的肇始者和旗手」。
  • 《書法問集》629、書法作品如何體現茶道境界?
    茶道境界是什麼?茶道又是什麼?為什麼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我是一人。我們有一些國人喜歡有目的性的「故弄玄虛」。我們中國叫書法,不是書道。如果在以我們的說法,應該還是叫茶藝,不是叫茶道。1999年國家勞動部正式將「茶藝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1800種職業之一,並制訂《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所以提問者的問法就是錯誤的,認真的說一般不會說:書法作品如何體現茶道境界?
  • 不泥於法是蘇軾書法批評的靈活標準
    不泥於法是蘇軾書法批評的靈活標準。需要指出的是,蘇軾對「法」的理解是靈活的,並不是拘泥於某一種模式。如他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瘠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貌妍容有,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 【作業匯報|2019級書法班中國書法史讀書報告之走進「顏楊」】
    2019級書法班中國書法史讀書報告——走進「顏楊」凜冬散去,春暖花開。不知不覺已在線上學習兩個月,2019級書法班在仲夏之初結束了。在歷時兩周的書法史(上)課程中,周勳君老師帶領同學們領略了隋唐五代至兩宋時期中國書法史的魅力,使我們認識、熟悉了相關歷史人物、事件、作品,不同時期書體、風格,以及書法觀念的嬗變。
  • 葛毅:追求書法「三境界」
    葛毅他說,學習書法對應著心境上的「三境界」:靜心、研心、修心。他正在這條道路上虔誠求索。人物檔案葛毅,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現為中國硬筆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教育促進會會員,南京印社社員,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會員,宿遷市教育書協理事,中國硬筆書協書法註冊教師。
  • 蘇軾的書法水平在「宋四家」裡並非最好,卻為何排在四大家之首
    文·段宏剛 宋代書法圈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無疑是蘇軾(1037年——1101年)、黃庭堅(1045年——1105年)、米芾(1051年——1107年)、蔡襄(1012年——1067年),四人合稱「宋四家」,都生活在北宋時期,代表了宋代書法的最高成就。
  • 蘇軾佛教治心養氣與其書法之氣的建構
    蘇軾到黃州,首先結交的便是名僧繼連,並與其相交甚密。他常常置身於佛香繚繞之中,本著佛教「一切皆空」、「明心見性」的理念而調氣養生,修心養氣,日久,使他日趨沉靜曠達、超然灑脫。蘇軾之所以能臻於「身心皆空,坦蕩豁然」的境界,與其奉佛「治心養氣」密切相關。關於「養氣」,蘇軾曾在《贈王仲素寺丞》中說:「養氣如養兒」,指出養氣應該如同對待稚嫩的嬰兒一般,需要小心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