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真相時代》: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獲取真相

2020-12-15 雪兔的碎念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洞穴寓言,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個地下洞穴中有一群囚徒,他們身後有一堆火把,而他們和火把之間則是被操縱的木偶。這些囚徒們從小就被困在地下洞穴裡,且身上都綁著鏈鎖無法轉身,所以他們只能看到木偶被火光投射到牆上的影子,因此他們確信這些影子就是世界的的全部。當這些囚徒被解放出來並能回頭看清背後由火把與木偶組成的「真相」時,他們中的大多數反而認為「真相」才是幻覺,從而拒絕接受真相。

這個寓言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解讀,但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真相可能只是存在於幻覺。活在當下這信息爆炸的時代的人們,面對海量信息時,會被各類帶有「情緒」的信息裹挾,大多數人為自己了解了事實的真相,孰不知,我們知道的可能只是真相的某一部分,甚至有可能是假象,不同的真相會引導我們做出不一樣的決定,因此了解什麼才是我們需要的真相變得尤為重要

全球知名商業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Hector MacDonald)在《後真相時代》這本書中,向我們闡述了「競爭性真相」這個概念,任何事件都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每個角度都可能是真實的,也可能是虛假的,比如任何人都可以從多個角度描述一個人,他們所描繪出的人在讀者或者觀眾眼裡可能完全不同,赫克託麥克唐納將這些描述稱之為「競爭性真相」。

一、什麼是「競爭性真相」

《後真相時代》中提到了一個藜麥的案例。產於南美安第斯山脈的藜麥是玻利維亞和秘魯當地人民的主食。藜麥不含有麩質,富含鎂、鐵等等多種微量元素,而且比其它種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質,以及人體無法獨自生成的所有胺基酸。美國宇航局(NASA)稱藜麥是地球上營養最均衡的食物之一。這讓很多腸胃疾病患者和素食者視藜麥為黃金食物,也讓很多歐美消費者趨之若鶩。

然而2011年《獨立報》的報導稱,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量「5年間下降了34%」,當地家庭已經吃不起這種主食了,它已經變成了奢侈品「。而《衛報》的用煽動性的標題「素食者的肚子能裝下關於藜麥令人反胃的事實嗎?」,該報稱貧窮的玻利維亞人和秘魯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進口垃圾食品」。換言之,因為歐美素食者對藜麥的消費大量上升,導致藜麥價格上升,讓原產地的貧困人民無法繼續吃自己曾經的主食

後來3位經濟學家跟蹤研究了秘魯家庭支出的調查數據,他們發現當地對藜麥的消費穩步下降與歐美消費者對藜麥的大量消費並不相關,秘魯家庭只有大約0.5%的支出花在了藜麥上,也就是這並不是他們的主要消費。而藜麥消費的大量上升讓當地農民變得富有,而且當地人想換換口味,吃點別的東西,之前他們只能選擇藜麥,而現在他們想要吃大米、麵條、糖果、可樂!

報紙的報導並不能稱為假新聞,新聞只是描述了真相的某一面。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藜麥消費的確在下降,而且藜麥原本並不是他們的家庭消費的主要支出項;進口垃圾食品消費量變高,並不是因為他們消費不起藜麥,而是因為他們想「換換口味」。

這種對事情的不同角度的描述,讓我們對真相產生了誤解,刺激了讀者和觀眾的情緒。而競爭性真相可以產生好的、壞的不同的影響,因此甄別競爭性真相的不同面貌,變得尤其重要。

二、競爭性真相的構成

競爭性真相由4種不同類型的真相構成,分別是片面真相,主觀真相,人造真相,未知真相。

1.片面真相——溝通者選擇的真相

我們的大腦會本能的根據面對的情況進行演繹和歸納。而媒體們經常利用這一點,只報導部分真相,讓我們大腦錯誤的將真相歸納為另一個樣子。

最近因為海外疫情爆發,所以很多在海外讀書、工作的同胞們選擇暫時回國。因為國內疫情形式明顯好轉,這些從海外歸來的同胞們選擇這個時機回國,給國內帶來了不小的疫情防控壓力。這其中有個別人希望回國後能享受「特權」,出現了要求只喝礦泉水的留學生,棄居家隔離要求不顧一定要跑步的外企管理人員等等,讓人們對這些從境外入境的人員產生了「在祖國需要時不貢獻力量,反而在疫情嚴重時回國還要享受特權」的印象。而實際上,根據澎湃新聞的估計,在我國國境內降落的國際航班客座率100%的情況下,在2020年3月20日當天全國入境人數約為74435,這其中有極個別人的行為不能代表所有入境人員的形象。

的確有極少數人展現了其自私自利的特質,但絕大多數人都遵守了規定,片面真相不代表真實情況,我們應該首先確定事實的可靠性,學會從多方面交叉了解某件事,而不是急於下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就如同盲人摸象,每個人都只能獲得片面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可能具有誤導性。如果我們不能聽到所有群體的聲音,那我們就可能無法接近事實的全貌所以遇到極其具有爭議的事情時,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更有益於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2.主觀真相——可以改變的真相

我們在聽到每件事時都會做出自己的判斷,這就意味著其實我們以為的真相很多時候是「主觀真相」。這種「主觀真相」會被廣告商、媒體等利用,讓我們對某件事情的價值產生「錯誤」的判斷。

以鑽石為例,我們都知道鑽石的成分是碳元素,碳元素不是稀有元素。而戴比爾斯公司在兼併了全球大部分鑽石開採場之後,通過營銷「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的概念,並將愛情和婚姻與鑽石綁定,讓人們認為鑽石是某種稀有的寶石,鑽石是永恆愛情的象徵,不斷推高鑽石的價值,珠寶商和戴比爾斯公司獲得大量利潤,實際上鑽石並不稀有

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中還提到一個案例:

畢卡索的油畫是一個人在幾天內創作完成的,一架飛機的製造則需要很多人花費幾千個小時,而前者的售價很可能比後者還要貴。

人們「主觀」地認為畢卡索的創作是無價之寶,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的,具有收藏價值,而飛機是批量生產的並不具有收藏價值,這樣主觀的判斷讓事情的真相在每個人眼裡都不同。對於不懂畢卡索的畫的人來說,他的畫很顯然毫無價值,而真實的飛機可能更值錢

3. 人造真相——人們一手打造的真相

人可以通過一些全新的概念或描述,一手將一個毫不值錢的物件,塑造為無價之寶。語言的影響超乎我們的想像。命名對某件事物可能產生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例如前段時間深陷困境的科羅娜啤酒,它的英文名為Corona,與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名Coronavirus (COVID-19)極為相似,導致疫情爆發後股價大跌。而事實上科羅娜啤酒和病毒毫無關係。

再比如美國總統川普前幾天在社交媒體上公然宣稱新冠肺炎是「中國病毒(Chinese Virus)」,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在他看來新冠肺炎先在中國爆發,就來自於中國,而事實上科學家們仍在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源頭,暫時並沒有結論,疫情首先爆發地並不代表病毒來源於此,而美國民眾因他們總統川普的言論而輕信病毒來源於中國,並以此認定這就是事實的真相,是毫無道理的。所以學會甄別什麼是真相,思考真相背後的思維模式重要性不言而喻。

慎重地對待語言,對語言產生的影響要更加警惕,可以幫助我們離開這些「人造真相」。

4. 未知真相——影響未來的真相

2003年美英兩國對伊拉克開啟了預防性戰爭,認為伊拉克在未來某個時刻將會對美國或歐洲進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戰爭的目標是在伊拉克找到並摧毀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戰爭的結果卻是伊拉克並沒有持有可以對歐美使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很多人的在這次戰爭中失去了生命和家園。

未知真相就是人們對未來的一種預測,做出預測很難,因為我們在做預測時總是以自己相信的事實來構建我們認為的未來。以投資為例,當股市全面大跌時,會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可以抄底,而很多人也在抄底的時候賠的血本無歸,因為市場的不理性程度超乎人的想像。

在預測變成現實之前,它們不是絕對的真理,而在未來到來之間,主動構建一些競爭性的未來真相,可能更有益於我們做出正確選擇。

結語

公關先驅愛德華·伯奈斯(Edward Bernays)1928年寫道:

我們從未聽說過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們,塑造了我們的大腦,形成了我們的品味,提出了我們的思想

誤導性的真相時時刻刻存在於我們身邊。既然誤導無法避免赫克託麥克唐納在《後真相時代》提到的策略更有益於我們獲得真相,我們要知道是什麼構成了這些真相,對同一件事物會有競爭性的真相對其描述,這些競爭性真相分為不同類型,當我們更好的洞悉真相背後操作的邏輯之後,就可以讓我們這些信息的消費者更有智慧地處理信息,避開病毒營銷的蠱惑,也可以利用競爭性真相更好地傳遞我們的觀點和事實。

相關焦點

  • 謊言與狂言,陷入後真相時代的西方社會
    除了感嘆維根斯坦的不近人情,我們還應該看到他對信息的正確性的苛求。而維根斯坦或許無法想像到在後現代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人們已經無法輕易地去分別信息的真偽。Franois-André Vincent繪於1776年的《雅典政治家亞西比德接受蘇格拉底的教導》(現藏法國蒙彼利埃法柏美術館)探尋真相?
  • 2.4備賽手記:後真相時代我們更應該提防狂熱/虛無
    1、後真相時代的概念  所謂後真相,是指忽視真相、不顧事實的委婉說法。
  • 「後真相時代」,需要多一點耐心
    為什麼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傳播如此高效的時代,真相距離每個人反而越來越遠呢?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已經不止一個,每件事都可能出現無數個競爭性真相。我們面臨的信息已經從扁平化上升到立體化,在對待所謂的真相時,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選擇接受或相信。讓真相飛一會,其實更需要的是大家多一點耐心和求證精神。
  • 逸思|後真相時代的輿論狂歡:真實的謊言與荒誕的喜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輪的報導,確實體現了「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不願意接受某種客觀事實、執著於自己的主觀建構的媒體,正努力通過材料的加工和在某些領域的話語權,重新建立一個關於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的解釋版本。這個進程,可以看作是後真相時代的輿論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 「後真相時代」,需要多一點耐心---三湘都市報數字報刊
    為什麼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信息傳播如此高效的時代,真相距離每個人反而越來越遠呢?在「後真相時代」,真相已經不止一個,每件事都可能出現無數個競爭性真相。我們面臨的信息已經從扁平化上升到立體化,在對待所謂的真相時,我們再也不能簡單地選擇接受或相信。讓真相飛一會,其實更需要的是大家多一點耐心和求證精神。
  • 《安家》裡老洋房現實案例更加觸目驚心,眼中所見就是真相嗎?
    正如蘇軾的詩中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些描述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那麼,哪一種真實才是真相呢?英國故事大師赫克託•麥克唐納認為,競爭性真相能夠對人的思想和行動,形成不同的影響,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可能善意,也可能惡意,就好像同一把劍,俠客用來救人,而強盜則用來殺人。作為後真相時代的信息消費者,上當受騙有時在所難免。
  • 網紅Saya打人事件反轉:後真相時代,別隨波逐流於「情緒先行」
    (10月18日《北京青年報》)  關於這次反轉,真相還未浮現上來。事件不斷在發酵,「目擊群眾」的言論引導著一大批打著正義旗號的網民像牆頭草一般兩邊倒。環視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充斥著碎片化亦真亦假的信息、情緒主導的言論和偏見、病毒式信息傳播速度和眨眼間就推翻昨天的今天——歡迎來到「後真相」時代!  我們是如何打造了這樣的時代?
  • 首演| 為什麼人總是追求真相,卻又不願意接受真相?
    他被英國《衛報》評為「我們的時代裡最激動人心的編劇。」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多部劇本獲得莫裡哀獎、法國戲劇節的最高獎項。澤勒最出名的作品名為《父親》,獲得「莫裡哀獎」最佳作品,以及「勞倫斯·奧利弗獎」、「託尼獎」雙料最佳作品提名,是近年來評價極高的一部作品。在倫敦西區演出時獲得全五星評價,並被評選為年度最佳作品之一。
  • 美國評論員呼籲,川普離開白宮後,讓真相重回主流
    因此,川普主政白宮的時代即將落下帷幕。 那麼川普主政期間美國變成什麼樣,歷史自有公論。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的,從川普公開懟美國媒體散布虛假新聞之後,美國整個消息面陷入了徹底的混亂。在過去的四年裡,美國人民對美國新聞媒體的信任度急劇下降,陰謀論、偽科學和關於大選的謠言四起。
  • 《沉默的真相》為什麼叫沉默的真相
    為什麼叫《沉默的真相》呢,因為 愛奇藝高分懸疑劇《沉默的真相》播出後相信大家也都付費觀看了。劇中演員的演技自是非常優秀,無需贅言。而就整個事件而言,我想吳檢察官可能正是罪魁禍首。
  • 禁閉島(Shutter Island)——真相,究竟如何....
    泰迪懷疑監獄的主治精神病醫師約翰·考利(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飾)有意隱瞞內情,並向查克透露他上島的真實目的其實是尋找當年縱火燒死他妻子德洛麗絲(米歇爾·威廉士 Michelle Williams 飾)的管理員,並揭露美國政府利用精神病犯人進行人體科學實驗的罪行。
  • 《沉默的真相》如果一直沉默,我們終將錯失真相,入股不虧
    看結局的意思應該是主要就這3個小女孩,雖然心裡好受了一點,可是自己心裡清楚,受害者遠遠不止這三個女孩子,因為犯罪這件事,一旦開始,如何能輕易停止?之前看過很多的刑偵類電視劇,法醫秦明、無證之罪、心理罪、白夜追兇、暗黑者等等,不是覺得這類犯罪類型的騙子看著很過癮,而是通過這些認識到了人性的醜陋面,知道了人到底可以有多壞。
  • 「真相運作機制」:如何在紛雜的信息閱讀中辨識真偽?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真相與謠言齊飛,如何在紛雜的信息閱讀中辨識真偽,也成了對於個人判斷力的一項挑戰。信息爆炸年代,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赫克託·麥克唐納的《後真相時代》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防騙指南。這本書講解的是「真相運作機制」,政客、營銷人員、新聞工作者、政府官員如何通過講述歷史、玩弄數字、講故事等花樣,利用「真相」誤導我們。
  • 「真相運作機制」:如何在紛雜的信息閱讀中辨識真偽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真相與謠言齊飛,如何在紛雜的信息閱讀中辨識真偽,也成了對於個人判斷力的一項挑戰。信息爆炸年代,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赫克託·麥克唐納的《後真相時代》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防騙指南。這本書講解的是「真相運作機制」,政客、營銷人員、新聞工作者、政府官員如何通過講述歷史、玩弄數字、講故事等花樣,利用「真相」誤導我們。
  • 揭秘世界真相:我們是什麼?我們該怎麼辦?
    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論第五部》(138)《我們的存在》窮盡世界以後最大的迷惑莫過於我們自己的存在,我們自己是什麼?我們自己是一種什麼性質的存在?我們存在的真相是什麼?我們的存在真相用不著燈籠火把滿世界去尋找,我們就是存在本身,存在就是我們的存在。這就是說,我們不僅僅是幾十公斤的肉體,我們認識到的世界,就是我們自己。這種說法讓人暈菜,世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成什麼了?這可不是腦筋急轉彎,是我們原來對自己的認識和定位都錯了,不但大錯特錯,錯得沒邊沒際,最要命的是,把我們自己弄沒有了。我們成了渺小無比的,棲居在世界上的人。
  • 紐約時報:唯有真相才能拯救我們的民主制度
    那麼,我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更壞的消息:我們現在只剩九誡了。DAMON WINTER/THE NEW YORK TIMES是的,這是歷史性的四年——甚至連十誡之一都被抹去了。說謊已經以一種我們前所未見的程度被正常化了。所以安才提出那個問題。我不確定我們該如何扭轉這一趨勢,但我們最好這麼做——還得趕緊。
  • 去世兩次的抗癌UP主虎子:我們已經到了通過死亡才能獲取真相的地步嗎?
    虎子的去世,除了留下網際網路式的譏笑與「公眾信任危機」討論的一地雞毛後,並沒有平息公眾的憤怒。在他人生的最後日子裡,輿論引發的海嘯般的爭議,幾乎將他吞沒。如果還能選擇,虎子還會選擇做UP主嗎?2019年12月10日,虎子發布了他的第一個視頻。
  • 顛覆真相會加速末日來臨嗎?
    內部審計必須是為組織提供真相的一面旗幟,這一點源自我們的工作。我經常介紹優秀內部審計領導者的特質,堅定地致力於追求「真相」是這些特徵之一。對「真相」堅定不移的承諾是誠實、正直和合乎道德的行為所必需的。面對強權說出「真相」是我們堅定信念的關鍵。對「真相」的承諾對於深究控制失敗或有效風險管理威脅的根源至關重要。
  • 騷動17.2G:網際網路時代的謠言與真相
    若干年後,再回顧今天的網際網路,我們是否會驚訝謠言竟然有著如此強的生命力和繁殖能力?中國的網民最多的永遠是旁觀者和烏合之眾,他們每每為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而陷入集體性的譫狂,他們總是被人利用而不自知。如何製造好謠言謠言常見,但一個好的謠言卻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 《竹林中》:在撲朔迷離中尋找真相,比真相更複雜的卻是人心
    但可悲的事,還是發生了,我們並不能根據他們所說的,推斷出一個真相,哪怕是說服我們的真相。我們相信我們的眼睛,這本是好事,但是這個信息的時代,無數的信息真假難辨,有的時候,與其片面的相信,倒不如等一等,讓自己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