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4日,由丹麥王國駐華大使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主辦的「2019年中丹養豬業和糞汙處理圓桌會議」和「丹麥現代化生豬產業發展合作圓桌會議」在廣州和廣西舉行。會議邀請到了丹麥駐中國大使館代表、丹麥企業和研究機構、中國畜牧業的政府官員、中國主要養豬企業以及中國畜牧業研究人員,圍繞食品安全、替抗對策、豬場設計、糞汙處理等主題進行探討、交流。普丹美作為一家中丹合資企業,受邀參加此次會議。
在本次會議上,禁抗、替抗兩大話題被重點關注,隨著2020年中國飼料端全面禁抗的全面推進,後抗生素時代如何替抗,成為飼料端、養殖業的迫切關注的問題。普丹美首席技術營養專家王瀟博士結合歐洲禁抗經驗和中國本土實際情況,與參會者分享豬場客制化替抗方案。
飼料端和養殖端的抗生素使用,不僅關係到動物源食品安全,更是關係到公共衛生安全,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眾所周知,歐盟是全球最早實行「飼料禁抗」政策的地區,丹麥於2000年就已在畜禽飼料中全面禁抗,並且加大實施治療用抗生素的監管力度,嚴格檢測動物產品中的抗生素殘留。王瀟博士分析了丹麥和瑞典在飼料端全面實行禁抗之後的前幾年生豬生產性能的變化,這些國家在初期實行全面禁抗後,仔豬死亡率上升了1.5%,斷奶日齡推遲1周以上;育肥豬死亡率上升0.04%,飼料轉化率明顯下調;母豬的產子數下降了將近5%;特別地,每頭豬增加的用於抗生素治療和疫苗的成本更不是小數目。我國將實行飼料端全面禁抗,勢必也會遇到上述種種問題。
丹麥實行飼料端全面禁抗後,雖暫時影響了養豬業的發展,但後期在政府、養殖行業和飼料行業進行了巨大變革與創新後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還沒有禁抗經驗的我們,在後抗生素時代,更是需要吸取歐洲禁抗的經驗和教訓,才能走的久遠。我國飼料中無抗生素添加馬上實現,但是實現豬場無預防和治療使用抗生素的目標,路程還很遙遠。
王瀟博士表示,低蛋白日糧是後抗生素時代營養配方的一種方案,但是低蛋白日糧營養方案需要平衡胺基酸水平、綜合其它營養素水平才能發揮出預期效果,但在生產實踐中由於營養素平衡問題,導致低蛋白日糧實際效果偏差大,造成豬場對低蛋白日糧產生誤解。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後,除了尋找替抗方案,豬場更應該做好客制化評估,進行豬場管理評估、生物安全風險評估、營養與健康評估、免疫與疾病風險評估、危險因子評估、技術研發等。中國後抗生素時代,豬場客制化模式將成為未來養豬業的發展趨勢。
普丹美的合資方---丹麥DLG集團,作為歐洲農業銷售額第一的企業,更是走在了禁抗的前端,穩步實施無抗政策的同時,還在研發抗生素替代品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與精力,最終形成了高技術含量的「飼料替抗綜合方案」,包含了營養配比、養殖管理、生物安全、設施優化等一系列替抗措施,真正實現全面無抗,提升養殖效益。普丹美在丹麥DLG成功的無抗養殖技術支撐下,應對我國將要來臨的全面禁抗時代,將擁有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這後抗生素時代,普丹美與您風雨同行、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