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人都聽說過甚至品嘗過麗崗蕃薯,但這麼著名的蕃薯是如何種出來的卻鮮為人知。今天,在鎮村幹部的帶領下,樂活化州小編就帶大家走進麗崗村,為大家揭秘「竹頭紅」 蕃薯成為市場新寵的秘密。
蕃薯是是明代幾經周折從呂宋(今指菲律賓)引進,當時是 「教民種之,賴以度荒」,三餐當飯而食,「足果其腹,災不為荒」,創造了「引種一根蕃薯藤,救活一半中國人」的奇蹟。
60、70後的人,基本都是吃蕃薯長大的。那時,大米不多,鍋裡總是大半是蕃薯,小半是白米飯。那時,家裡種得多的蕃薯會被磨成絲曬乾,當成豬牛飼料。因為小時候零食極少,小孩們只好把生蕃薯絲當零食吃解決嘴饞。而今,人們吃膩了魚肉,把蕃薯當粗糧吃,美容防癌,甚至把蕃薯葉也當作菜吃,可以說蕃薯全身都是寶。
而在化州眾多的蕃薯品種中,又以麗崗「竹頭紅」最為著名。清明前後也是竹頭紅大量上市的季節,近年來麗崗蕃薯更是成為眾多外出化州人返城選擇的手信。
「竹頭紅」蕃薯、「紅藤兒」、「紅尾兒」,是麗崗鎮著名土特產,僅產於麗崗鎮尖崗嶺腳下的尖崗、麗山、麗崗三個村委會共約200畝土地上,其中以麗崗村委會塘午村約30畝土地出產的最為純正。
據介紹,種植竹頭紅要在每年3月收穫時候就選好種。將薯種在4-5月第一次移植到芋地種秧;等待芋頭收穫後,對薯秧進行截取,進行第二次移植;到10月,割禾之後,再大面積種植。
一個「竹頭紅」番薯從種植到成熟,需要整整一年的時間。由於「竹頭紅」番薯對土壤、氣候要求較高,故而畝產量較低。
「竹頭紅」番薯的薯藤比較細呈紅色,老葉為青色,嫩葉為紫紅色。竹頭紅」番薯的薯身細長,薯皮淺紫紅(白皮的較少),薯肉淺黃(或白色),蒸熟後的薯肉呈金黃色(或白玉色),色澤誘人。
由於當地是灰色土壤,沙質帶泥,細軟、鬆散、肥沃,其生長的「竹頭紅」蕃薯也與眾不同。這種蕃薯藤細且紅;老葉翠綠,新葉嫩紅,葉片偏細;薯呈條狀,薯尖呈「白鳩嘴」狀,上等的竹頭紅蕃薯長約10-20釐米;薯皮深紅,薯肉嫩黃,蒸熟後薯肉呈金黃色,含有較高的糖份;食用口感滑嫩,甘甜中透出一股較濃的蕃薯清香。
「竹頭紅」番薯香甜皆宜。
「香」,即當地所說的「粉」。收穫回來的「竹頭紅」番薯無加工即蒸煮,呈現出來的品質就是「粉」——薯肉傾幹松,似澱粉。「甜」則是「竹頭紅」番薯的獨特魅力。「竹頭紅」番薯變甜的秘訣在於「曬晾」二字。第一是「曬」。收穫的「竹頭紅」番薯最好要放在泥地處曬1-2天——陽光好曬1天即可,曬到其有一點軟,即進入下一步工序。放在水泥地曬,溫度容易過高,不易保存。第二是「晾」。將享受過「陽光浴」的「竹頭紅」番薯放在室內晾5-7日,即達到預期的。
竹頭紅蕃薯食用並無特別之處,將新收穫的竹頭紅蕃薯先在陽光下曬兩天,通過光合作用將澱粉轉化為糖分後,再放到陰涼乾爽的地方晾藏1周左右,直至蕃薯有點軟了,然後用清水蒸熟就行了。
要充分表現「竹頭紅」番薯獨有的風味,烹煮方式是重要的一環。首選是「炊」,即蒸,鍋中放水,然後把「竹頭紅」番薯放在蒸鍋隔水片上蒸。注意點是:一番薯不要到水,二火候要夠。其次是高壓鍋蒸。
蒸熟透的「竹頭紅」番薯肉質細膩、流滴糖水。如蒸煮之時番薯到水,則鍋底留有糖水。
這樣蒸煮出來的竹頭紅蕃薯不僅味道甜美,還富含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以及鉀、鎂、銅、硒、鈣等10餘種元素。是養生保健的好食品,具有健胃開食功效,對治療十二指腸癌有一定療效。還有抗癌、抗糖尿病、防止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常食有益健康。
據村民介紹,當地最好質量的蕃薯地大約只有30多畝,時年好的話可以畝產三四千斤,遇上時年不好的時候產量將減半。因為產量不高,所以也不愁銷路,除了開車過來購買蕃薯的客人外,還有一部分人通過網上付款預訂,快遞郵寄的方式進行交易。多種渠道銷售,蕃薯銷路是不用愁了,只恨地裡產量不夠高。
而自汕湛高速通車後,麗崗鎮種蕃薯的農戶直接在距高速入口附近的省道邊擺賣,背後靠著蕃薯種植基地,也方便過往客人購買。購買蕃薯的客人中以外出珠三角的化州人居多,他們將蕃薯打包好後直接就從汕湛高速入口前往珠三角,也算是給朋友帶點家鄉特產。
隨著高速公路的開通及電商渠道的不斷完善,不斷地拓寬化州農產品的銷路,帶動更多的化州本土農產品銷往更遠的地方。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內容。化州市高度重視鄉村振興工作,突出產業引領,優化特色農業產業結構,重點發展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並注重推進深化「三產」融合,奮力走出一條新時代「化州模式」鄉村振興新路子。
麗崗番薯產業發展就是我市推進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