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五月,正是農忙時節。小時候跟著家長到麥田割麥打穀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銘刻在腦海中。每到麥忙時節,家家戶戶中的男女老少,都會拿著鐮刀到麥田勞作。那時候由於機械化程度不高,所以早上天不亮就開始勞作,一直到晚上夜深才回家。第二天一大早還要去田裡繼續收割,一忙就是十天半個月才弄好。現在機械化程度高,三兩天就全部收完了。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後來漸漸長大,讀的書多了,才發現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場景,跟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觀刈麥》中描繪的一模一樣。「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想不到一向字「樂天」的大詩人看到收割小麥時的場景,竟會發出如此感慨!
大唐盛世,人傑地靈,先後湧現出許許多多知名的大詩人,「唐初四傑」、李白、杜甫、王維、劉禹錫等等大詩人在當時名揚四海,後來在白居易、元稹共同倡導下,發起了一場詩歌革新「新樂府運動」。白居易詩作平易近人,朗朗上口,在當時詩歌傳遍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甚至流傳到日本以後,受到高度的讚賞,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
「達則兼濟天下」
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視察途中,看到一個貧困的婦人懷裡抱著孩子,還在地裡跟著別人撿拾麥穗。白居易看到以後,就上前詢問緣由,婦人告訴他家裡的田為了繳納官稅賣掉了。現在為了謀生,只能到別人家田裡拾些麥穗,大家聽婦人遭遇如此,都感到非常悲傷。
寫到這裡,這篇詩話鋒一轉,白居易聯想到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近日不能忘。」白居易此時雖然是一個為官者,但還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表達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尤其是詩中「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一句,充滿隱喻,飽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烈日炎炎,農事匆忙,勞動者早已筋疲力竭,抬頭看看天發現太陽又要日薄西山了。於是發出感慨,要是白天能更長一點該多好,天一長就能把小麥全部收回去了,農事活動也可以告一段落。這跟白居易另一首詩《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有異曲同工之妙。
《賣炭翁》裡描寫了一位燒木炭出售謀生的老人,寒冬臘月天,賣炭老人衣服單薄,還在抱怨這天氣不夠冷。如果天夠冷的話,自己的炭就可以多賣出一些,多掙點錢貼補家用。但現在「一車炭,千餘斤」換來的卻只有「半匹紅綃一丈綾」,沒辦法,這就是生活!詩中也暗含對宦官專權,橫行霸道的控訴,對普通民眾的同情。
「小荷才露尖尖角」
同情民生疾苦也就罷了,此時的白樂天尤其擅長諷喻詩,一首長篇敘事詩此時也橫空出世。在周至做縣尉時,白居易與友人出遊時,談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個個唏噓不已。在友人的鼓勵下,白居易創下千古名篇《長恨歌》。
詩中大量引經據典,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帝王家的愛情悲劇。尤其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句升華主題,將」長恨「一詞發揮到極致,白居易在當時也受到了唐代君主的賞識,很快獲得了晉升機會。
「窮則獨善其身」
生於亂世的白居易,從小目睹了戰亂、飢餓、生離死別卻異常刻苦勤奮。有史書記載他讀書的時候嘴巴上都生了瘡,手上都磨了繭,連頭髮都是白色的。後來在29歲時高中進士,出來做官。先後做過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等職。44歲時,宦官當權,宰相遇刺身亡,白居易上書議事。卻被一些人誣衊僭越,被貶江州司馬。
在做江州司馬時,又創作出《琵琶行》,通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覓得知音,頓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一曲彈罷,「江州司馬青衫溼」,琵琶女的遭遇又何嘗不是「白樂天」的遭遇,早年多寫「諷喻詩」渴望規勸帝王重視民間疾苦,卻不料自己也因此而屢遭貶謫,抑鬱不得志。從此以後,他開始轉變,變得「獨善其身」。
唐憲宗暴斃,穆宗繼位。穆宗非常傾慕白居易的才華很快把他召回朝堂,讓他做「中書舍人」。但朝中群臣爭權奪利,穆宗又疏於勤政。白居易多次規勸無果後,請求外放,後來果然如他所願。
外放杭州擔任刺史,修築「白堤」,解決百姓疾苦。這期間,白居易創作出一系列生活閒適悠然自得的詩篇,「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不能兼濟天下,做個普普通通「獨善其身」的凡人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