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做個普通人挺好!

2020-12-16 文史明月

農曆的五月,正是農忙時節。小時候跟著家長到麥田割麥打穀的情景,至今仍深深地銘刻在腦海中。每到麥忙時節,家家戶戶中的男女老少,都會拿著鐮刀到麥田勞作。那時候由於機械化程度不高,所以早上天不亮就開始勞作,一直到晚上夜深才回家。第二天一大早還要去田裡繼續收割,一忙就是十天半個月才弄好。現在機械化程度高,三兩天就全部收完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革,人們的生活也是越來越好。後來漸漸長大,讀的書多了,才發現自己小時候經歷的場景,跟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觀刈麥》中描繪的一模一樣。「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想不到一向字「樂天」的大詩人看到收割小麥時的場景,竟會發出如此感慨!

大唐盛世,人傑地靈,先後湧現出許許多多知名的大詩人,「唐初四傑」、李白、杜甫、王維、劉禹錫等等大詩人在當時名揚四海,後來在白居易、元稹共同倡導下,發起了一場詩歌革新「新樂府運動」。白居易詩作平易近人,朗朗上口,在當時詩歌傳遍大街小巷,婦孺皆知。甚至流傳到日本以後,受到高度的讚賞,深深地影響了日本的文化。

白居易

「達則兼濟天下」

史書記載《觀刈麥》於白居易擔任陝西周至縣尉,來到田間地頭,看到百姓一年四季不停地勞作,十分辛苦。視察途中,看到一個貧困的婦人懷裡抱著孩子,還在地裡跟著別人撿拾麥穗。白居易看到以後,就上前詢問緣由,婦人告訴他家裡的田為了繳納官稅賣掉了。現在為了謀生,只能到別人家田裡拾些麥穗,大家聽婦人遭遇如此,都感到非常悲傷。

寫到這裡,這篇詩話鋒一轉,白居易聯想到自己,「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念此私自愧,近日不能忘。」白居易此時雖然是一個為官者,但還是站在農民的立場,表達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尤其是詩中「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一句,充滿隱喻,飽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烈日炎炎,農事匆忙,勞動者早已筋疲力竭,抬頭看看天發現太陽又要日薄西山了。於是發出感慨,要是白天能更長一點該多好,天一長就能把小麥全部收回去了,農事活動也可以告一段落。這跟白居易另一首詩《賣炭翁》「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有異曲同工之妙。

《賣炭翁》裡描寫了一位燒木炭出售謀生的老人,寒冬臘月天,賣炭老人衣服單薄,還在抱怨這天氣不夠冷。如果天夠冷的話,自己的炭就可以多賣出一些,多掙點錢貼補家用。但現在「一車炭,千餘斤」換來的卻只有「半匹紅綃一丈綾」,沒辦法,這就是生活!詩中也暗含對宦官專權,橫行霸道的控訴,對普通民眾的同情。

《賣炭翁》

「小荷才露尖尖角」

同情民生疾苦也就罷了,此時的白樂天尤其擅長諷喻詩,一首長篇敘事詩此時也橫空出世。在周至做縣尉時,白居易與友人出遊時,談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個個唏噓不已。在友人的鼓勵下,白居易創下千古名篇《長恨歌》。

詩中大量引經據典,淋漓盡致地刻畫出帝王家的愛情悲劇。尤其是「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兩句升華主題,將」長恨「一詞發揮到極致,白居易在當時也受到了唐代君主的賞識,很快獲得了晉升機會。

圖片來源於網絡

「窮則獨善其身」

生於亂世的白居易,從小目睹了戰亂、飢餓、生離死別卻異常刻苦勤奮。有史書記載他讀書的時候嘴巴上都生了瘡,手上都磨了繭,連頭髮都是白色的。後來在29歲時高中進士,出來做官。先後做過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拾遺等職。44歲時,宦官當權,宰相遇刺身亡,白居易上書議事。卻被一些人誣衊僭越,被貶江州司馬。

在做江州司馬時,又創作出《琵琶行》,通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覓得知音,頓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一曲彈罷,「江州司馬青衫溼」,琵琶女的遭遇又何嘗不是「白樂天」的遭遇,早年多寫「諷喻詩」渴望規勸帝王重視民間疾苦,卻不料自己也因此而屢遭貶謫,抑鬱不得志。從此以後,他開始轉變,變得「獨善其身」。

《琵琶行》

唐憲宗暴斃,穆宗繼位。穆宗非常傾慕白居易的才華很快把他召回朝堂,讓他做「中書舍人」。但朝中群臣爭權奪利,穆宗又疏於勤政。白居易多次規勸無果後,請求外放,後來果然如他所願。

外放杭州擔任刺史,修築「白堤」,解決百姓疾苦。這期間,白居易創作出一系列生活閒適悠然自得的詩篇,「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不能兼濟天下,做個普普通通「獨善其身」的凡人也挺好!

相關焦點

  • 白居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被譽為「詩魔」和「詩王」,他與元稹共同倡導了唐代中期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他不論仕途如何,都堅守著知識分子的一份良知,關注平民的苦難生活,始終胸懷憂國憂民之心和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怎麼理解?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其原句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這時候我們要堅守內心的大道,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就叫「「窮則獨善其身」。正如有句古話說:「順天道者,雖小必大;逆天道者,雖成必敗」,做的事符合於天道的,哪怕一開始做得很小,但勢必會越做越大。若不符合於天道,即使費盡心思做成了,也會在瞬間垮臺,那豈是自己樂意見到的結局呢?
  • 我們的善良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善良最好的尺度應該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正義是要有成本的,善良是要有能力的。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古文本意為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
  • 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高度一致
    凡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他們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對道都有不同程度的領悟。就孟子提出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來說,明顯地證明了他就是一位得道的哲學家,也稱之為聖人,無論他是讀過老子的書,還是與老子的不謀而合,總之他的理論和老子思想同出一轍。「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和《道德經》中的「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還有「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一個意思。
  • 窮則獨善其身,窮可不是指貧窮;達則兼濟天下,達也不是說富貴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原文是出自《孟子》,原文的後半句應該是「達則兼善天下」,後人習慣把兼善改作「兼濟」了。要理解這兩句,就應該聯繫上下文一起來看,才不會斷章取義。「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
  • 微信頭像分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它的意思是在不得志的時候就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的人民得到好處。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定得做些有意義的事,不然一個人就會光禿禿的來,赤裸裸地去,什麼也沒留下。有意義的事可以是對自己而言,可以是對社會而言,可以是對國家而言,也可以是對世界而言。一個人只要做了有意義的事,他的這一生就是值得被歷史所銘記的。
  • 通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大唐詩壇的第一贏家
    相傳,大詩人白居易到長安參加科考時,曾攜詩卷拜謁前輩詩人顧況。顧況見落款是「白居易」,便開玩笑說道:「長安百物昂貴,居大不易。」但在看完《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後,顧況不禁大為讚許,笑著說道:「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從此便到處推薦讚譽,白居易隨之聲名大振,給他考取進士起到了相當大的幫助,使其成為了當時最年輕的進士。
  • 《劍來》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便是文聖一脈的從容!
    我若有心無力,於事無補,能夠獨善其身,還是從容。古人言,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不也正是一種從容,有能力,那我便盡力幫助身邊人,當然更要明白,救急不救窮的道理!就像辛苦掙錢,還不是圖個花錢隨意。再說了,以後還可以再掙得。」這不正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從哪裡來,便從那裡去,孑然一身,從容自在!
  • 要做就做鍾南山這樣的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危急關頭,就不乏民族英雄,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巨大的責任感,捨生忘死的利他精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追根溯源,了解一下鍾南山的人生經歷和成長曆程,以期在未來的中國,可以培養出無數的鐘南山,培養出無數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國之棟梁。
  • 《天道》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
    因為書籍始終和電視劇就同一個事,表述的方式和語言不通,鏡頭語言更要對於事件發展提前做準備,而書籍不同。電視劇《天道》根本就沒正兒八經談過「天道」本身,僅僅通過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事物發展過程中變量可控,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那一個不是為了生存,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 達則兼濟窮則保身,詩魔白居易此生跌宕起伏,終寄情山水
    直言不諱,太過直爽白居易和平常李白最像的就是直言不諱,性格太過直爽,一般太過執拗的性子在朝堂上多是處處碰壁。在他當人左拾遺期間,他認為皇帝喜好文學看中他的才華故而提拔賞識他,所以希望盡言官之責報答皇帝的知遇之恩,言官怎麼報恩吶?自然就是不停勸諫,看到皇帝有一點不對那就要及時指出糾正,要保證他做一位明君流芳百世。
  • 達則兼濟天下:鬱洪亮書畫印大寫中國戰「疫」情懷
    鬱洪亮書畫印戰疫作品圖(田友泉制)達則兼濟天下,彰顯中華文明三月下旬的日記裡,有這樣一些不斷刷新著眼球、醒目又自豪的數據或標題內容,直至今日國際環境面臨的諸多手忙腳亂一個月以來,一直在欣賞古稀之年的鬱洪亮老師之前曾發過來的幾份印譜……其中,一方上面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內容,其時,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當下正是防控疫情已取得全面戰果的決戰後期的情勢,此刻,卻從「家國情懷」、「民族情感」,轉向了「胸懷天下」關注世界的主題……
  • 師出鬼谷子,他是史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典範!
    可惜嫂嫂是個勢利的人,他看到蘇秦如此沒有出息,便拒絕為其做飯,還狠狠的奚落了蘇秦一通。蘇秦的前半生可謂是坎坷至極。都說家是溫暖的港灣,可是蘇秦回到家非但沒有受到慰藉,還因為自己的落魄而被家裡的人看低。太陽底下無新事,這樣的例子,我們翻翻史書便可以找到許多。可見人還是比較重利益的,即使是血濃於水的親人,也會因為你的落魄而嘲諷和看不起你。後來蘇秦前往遊說各國。
  •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崇尚品德,堅守正義,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放棄正義,顯達時不背離仁道。窮困時不放棄正義,因此士人能保住自己的操守;顯達時不背離仁道,因此民眾不會失望。
  • 達難兼濟天下,窮亦不能獨善其身,《笑傲江湖》告訴你真實的原因
    小師妹,令狐衝得不到的女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中國儒家對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這只是一個理想的人生模式。那就是,在現實的生活及鬥爭之中,往往是達而不能兼濟天下,窮更不能獨善其身;進而是:達而並非為了兼濟天下,想窮而獨善其身卻又不可能。
  • 【為什麼做不到獨善其身?】(上)——趙一
    因為那個從最根上的源頭就錯了,因為孟子他在講"獨善其身"的時候,他的語言環境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什麼意思?就是說當你不為官不為䘵的時候,那你是一個窮的狀態的時候,窮人的狀態的時候,那你是要開始去完善你的自身,當你可能是你是一個貴人,你是一個官人,或者你是一個豐盛的人,這個時候你一定想要兼善天下。
  • 達者應兼濟天下呀,一個普通人談螞蟻金服的暫停上市
    不知道現在的中學政治課本中有沒有陳述,但上個世紀80、90時代的中學政治課本中有馬克思關於資本家對於利潤的欲望表現的陳述,大體內容是這些吧——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家就會大膽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 走近香山居士:白居易
    第三集:錚錚鐵骨:白居易在擔任盩厔縣尉期間,創作了以《長恨歌》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作品,一時間名聞天下。唐憲宗李純剛剛執政不久,將三十七歲的白居易調任長安。但就在他人生中意氣風發的時候,由於母親病逝,白居易不得不中斷在京的官職,回到家鄉守孝三年。直到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四十三歲的白居易才再次被召回長安。
  • 達則兼濟天下 樹立責任企業典範
    從歷經多次強颱風災害考驗、成功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實現連續安全生產3700多個日夜穩保電源支撐,到積極扶貧助困,支援本地經濟建設,輻射帶動周邊就業……平海發電廠在高標準起跳、晉位爭先中,用10年的實踐經驗,將習近平總書記對企業責任的定義作了最生動的詮釋,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責任與擔當,樹立起了一個「責任企業樣本」。
  • 白居易:隨風飄搖的「琵琶女」
    文/唐三白居易的一生,究竟是什麼樣的,我不是上帝,沒有辦法以他的視角,看完一個人的一生,唯一的可以了解他的途徑,只有他留下的一首首的詩以及一篇篇關於他一生的文章。白居易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內容是這樣的:「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唐朝著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