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戴腰刀:為何清朝武士腰刀的佩戴方式這麼奇葩?

2020-12-23 文蹤旅跡

清代的軍戎服飾非常有特色,從鎧甲到配件都透著一股濃濃的滿清之風。

01軍戎服飾的核心——甲冑

作為封建時代的最後一個王朝,清代有大量歷史遺產可以繼承。因而清代的甲冑,其種類也可謂是集歷代之長,在種類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高峰。

而在各式各樣的甲冑中,最常見也最典型的便是棉甲。棉甲,顧名思義即以棉花為主要材料的甲冑。它也遵循傳統服飾"上衣下裳"的形制。甲衣左右皆有護肩和護腋,前中部還有一塊梯形的護腹,即前擋。甲衣的左側還有左擋,不過右側因為還要背負箭囊,所以沒有額外的保護。甲裳是分開的左右兩幅,通過布帶固定在腰部。

棉甲雖然應用廣泛,但其原材料畢竟不是堅硬之物。所以若是論防護效果,最優秀的恐怕還屬鎖鎧。鎖鎧是由大量金屬小圓環連綴而成的。一幅極品鎖鎧需要二十餘萬金屬環。因而它極其複雜的製作工藝雖限制了它的普及,但確保了它的質量。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就兩次因為鎖鎧的保護而在戰亂中保住了性命。

此外,清朝還有一支以甲冑之名命名的"特種部隊"——藤甲兵。藤甲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在明代中後期,它在抗倭前線得到了頻繁使用。到了清代,朝廷乾脆組建了一支戴虎頭帽,穿虎紋衣,持繪有虎頭紋的藤牌護盾的漢人軍隊。若是不論其戰鬥力而單看這支軍隊的妝容,倒是別有趣味。

是故從清代軍戎服飾上衣下裳、短衣窄袖的形制來看,清代是和歷代軍戎服飾一脈相承的。畢竟這種的形制的優點早在戰國時期就由開展"胡服騎射"改革的趙國進行了驗證。且與滿族這個遊獵民族而言,上衣下裳、短衣窄袖也是他們的傳統服飾形制。因而可以說,清代的士兵們在服飾上是中華數千年文化的一個結晶。

02遊獵文化的式微——行服

行服,因為是更加日常的穿著,所以時常被劃歸為常服。但按照清代服飾制度的劃分,行服其實是武備服飾。一般而言,行服有著立領、馬蹄袖、右衽和上下連體式的形制。且為了方便騎乘,行服的右下衣裾會比左側短約一尺左右。

行服的主色和鑲邊,與其穿著者的身份地位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且清代早期,王公貴族們的冬日行服還會大量使用鹿皮、黑狐皮等材料,具有濃厚的滿族遊獵文化色彩。

只是隨著清廷逐漸背離"肄武綏藩"的國策,八旗子弟逐漸荒廢騎射技藝,行服的滿族傳統色彩逐漸淡化。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官方出版的《陸軍衣制詳晰圖說》中,所載的中少將的行服全是西式服裝,已完全沒有傳統軍戎服飾的影子。

03武與禮的交疊——腰刀等配件

在整體衣著之外,刀、劍和腰帶等配件於一個士兵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行服中的腰帶,即行帶,常見的是石青後藍色,因為黃色是宗室專屬,紅色是覺羅專屬。這些行帶一般綴有四塊方形的帶銙,其中左右兩個帶銙下面還各有一個環,用來系帉(類似手帕)、荷包、刀等"宮樣九件"。

有趣的是,一般武官們的腰帶是附在弓袋和劍上的,且他們系刀的方式和我們習慣的前柄後刃剛好相反。按照一般的邏輯,刀柄朝前好像才更加方便使用。但於長期縱馬馳騁的滿族男兒而言,刀柄朝前的話刀既容易脫落,又容易在取用時傷及戰馬。而刀柄朝後,當人坐在馬上時,佩戴在左側的刀就自然地移到了臀部後方,那麼用右手取用反倒十分方便。所以在經過長期實踐之後,反戴腰刀成了清軍對於一個特色。

而無論是反戴的腰刀還是藤甲兵的虎頭帽和虎紋衣,我們都可以認識到清代軍戎服飾的時代特色。且因為清代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更加明顯,傳統的金屬甲冑實用性降低,清廷就更加注重棉甲的質量。

乾隆二十一年(1765),江南三織造局就曾奉命生產一批以上等絲綢和絲綿為原料的新棉甲,供八旗兵丁使用。從其材料的價值可以得知,這時的棉甲與其說是在戰場保護士兵的工具,不如說是他們的"禮服"。

總的而言,清代的士兵們在戎裝上既傳承著讓他們自豪的滿族文化,又傳承著經過數千年積澱的中原的軍戎服飾文化。雖然虎頭帽和虎紋衣讓人乍一聽覺得好笑,反戴腰刀和我們的習慣也始終不一樣,但這就是真實的清軍,是那個時代的軍戎生活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清朝侍衛的腰刀,為什麼都必須反著佩戴?
    從清代現存的各種繪畫來看,清代軍士,特別是旗人,佩戴腰刀的方式大都是刀柄向後佩戴,也就是俗稱的反戴
  • 清朝的侍衛竟然都反戴腰刀,這究竟是為何?
    ► 反戴腰刀的清朝不過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朝代,不僅侍衛的服侍不一樣,就是他們佩帶腰刀的方式也不一樣,其中佩戴方式最特殊的朝代就是清朝了。一般來說,侍衛身上佩戴的腰刀都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後,並且佩戴在侍衛身體的左側的。這樣在作戰的時候,左手扶刀,右手拔刀就會很順暢,侍衛可以迅速投入到戰爭中。
  • 清朝武士喜歡把腰刀反著戴,這個習慣是因何而來?
    比如,我們通過清朝的武士畫像會赫然發現一個現實,清朝武士喜歡把腰刀反著戴,這個習慣是因何而來的? 圖片:秦朝士兵手持長矛劇照 二、反戴腰刀 明朝武官的腰刀是正面戴的,但是,到了清朝以後,清朝的武官卻熱衷於反戴腰刀
  • 走進腰刀之雁翎刀傳奇
    可是其中所提如秋水一般的「雁翎腰刀」到底為何種型制的兵器,恐怕現代人大多不知就裡,故筆者勉力為文介紹「腰刀」這種中華民族特有之古兵器的來源、型制以及關於它的傳奇。環首漢刀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
  • 保安族的腰刀
    純手工打制的「保安腰刀」,具有典雅精美、經久耐用等諸多特點。腰刀一般由刀體、刀柄、刀鞘三部分組成。從此,保安族刀匠在最漂亮的腰刀上刻鑿了「一把手」的圖案,一來為了紀念這位鐵骨錚錚的保安族刀匠;二來寓意著「保安腰刀」的質量敢於和每個人舉手擊掌,作出承諾。後來,這個圖案被國家輕工業部定為「保安腰刀」出口的統一標誌。
  • 腰橫秋水雁翎刀——腰刀傳奇
    可是其中所提如秋水一般的「雁翎腰刀」到底為何種型制的兵器,恐怕現代人大多不知就裡,故筆者勉力為文介紹「腰刀」這種中華民族特有之古兵器的來源、型制以及關於它的傳奇。    歷史源流  腰刀的稱謂最早見於《魏書·傅堅眼傳》中的一段記載:「蕭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
  • 深受清軍喜愛明清腰刀——雁翎刀
    說起當今人們較為熟知的明清腰刀品種,非雁翎刀莫屬。雁翎刀適合馬戰,因而受到以騎兵為主的清軍喜愛。清朝建立後,大多數明代典章制度也被繼承下來,雁翎刀作為明代職官佩刀中最具代表性的刀型受到了清代皇室的青睞,如:瀋陽故宮博物院現存的清太宗皇太極的御用腰刀即為雁翎刀型,而乾隆皇帝所制的幾批御用刀中,也以雁翎刀型居多。
  • 中國西部的民族腰刀
    清代蒙古王公向乾隆皇帝進貢的蒙古刀劍中短刀的形制也全然不同於近現代的直刃直柄的蒙古腰刀。我倘徉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古代戰爭館,我發現滿清八旗兵的「順刀」與近現代蒙古腰刀形制頗相近。我突發奇想,是否如滿族借蒙古字母而造滿族文字一樣,滿族仿蒙古刀形制?亦或是蒙古被滿清綏服之後,蒙古腰刀仿滿族順刀制式?結論不得而知。
  • 賽吉:腰刀就是一條命!
    材料是加熱的鋼板,一塊鋼就這麼輕輕地抖啊抖啊,輕飄飄的跟紙一樣跟雞毛一樣,眼看著鋼板要飄起來啦。鋼到底是鋼,咯啷翻個身,一下把大人逗燥了,鐵錘跟炸雷一樣落下來,鋼板被打得連頭都不敢抬,一動不動貼在砧子上硬捱。這時候,大人就會說:賽吉你來試一下。大人要喝水要吃煙,娃娃打下手麼,要有眼色,趕緊接過鐵錘,把大人做過的活仔仔細細重複一遍。大人呢,連看都不看,只管喝水吃煙。
  • 非遺傳承人講述保安族腰刀千錘百鍊的故事
    新華社蘭州8月13日電(記者馬莎)「小時候父親和母親在家中小院鍛打製作保安腰刀的記憶總是浮現在我的腦海中。」馬尕主麻回憶稱,每當冬季,父親總會披一件棉衣在火爐邊鍛打腰刀,母親會在一旁幫忙,等父親累了,就搭把手上去替一下。
  • 滿清腰刀,做工精緻的殺伐利器!
    我們現在所說的清刀一般指的是腰刀(佩刀)等。 雁翎腰刀 清腰刀(仿古)
  • 威武霸氣的腰刀!淺談龍影雁翎刀
    雁翎刀,是盛行於明朝的腰刀中廣為人知的一類。顧名思義,它是指刀條酷似大雁的翎羽的一類刀。至今存留下來並且品相很好的雁翎刀不在少數,所以相對而言,雁翎刀比漢唐等時期的刀更加容易找到完整的參考物。龍影刀劍的雁翎刀一直以來都是廣受刀友歡迎和好評的種類,雙掛耳的設計使得其佩戴方便,方鞘方柄樸拙大氣,圓鞘圓柄則曲線優美,圓潤勻稱。
  • 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之保安腰刀
    文/康橋保安腰刀是甘肅特有少數民族保安族的傳統手工藝品,堪稱保安族文化的大動脈,與戶撒刀、英吉沙刀並成為中國少數民族三大名刀。保安工匠所制腰刀鋒利無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其中以折花刀最具代表性。折花刀的花紋用傳統工藝手工打制而成,主要有流水紋、梅花紋、折射紋和雪花紋等,因不同的打制手法而形成獨一無二的花紋。康橋原創作品,敬請關注,請轉發!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 馬未都收藏戚家刀: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刀原來是仿製日本腰刀?
    如今我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兵器中,比較典型一類是歷經明清時代的" ",這是一種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研製出來的仿製日本腰刀,這種存世的武器,也被名家馬未都收藏過一把,這種裝備在戚家軍的手上如有神助。 在中日兩軍短兵相交的時候,發揮了極大的優勢,最終幫助國家守住了疆土。
  • 清朝武備之——刀劍(種類及形制盤點)
    明軍中劍的使用並不普遍,只有中高級軍官才會佩劍,劍更多作為指揮權的象徵,明軍主要使用的是腰刀,到清朝稱其為佩刀。明軍腰刀既有雁翎刀形也有柳葉刀型還有雁翅刀型,此三者清朝都有延續,其中荷蘭人覲見順治後繪製的油畫顯示,漢族武官佩戴的為狹刃雁翎刀,韃靼武官佩戴的為闊刃雁翅刀。
  • 12分鐘3人2球,青年近衛軍腰刀出鞘。下賽季英超四雄爭冠
    替補出場3人2球,青年軍腰刀出鞘。可謂是腰刀出鞘,刀刀見血。加上本賽季引進的齊耶赫、維爾納等新生代力量。試想一下,如果蘭帕德夏窗在中衛位置上稍做補強的話。下賽季,英超利物浦、曼城、曼聯、切爾西四強並起的格局已經形成。
  • 「世界三大名刃」 為何沒有中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另一方面是以前人的活動範圍小, 見識有限,思維方式單一,很多不被理解的歷史記錄和傳說並不以原貌流傳, 而是被曲解為各種各樣的神話。但隨著時代的進步, 各種科學技術 各種分析理論不斷發展, 尤其是網際網路普及以後, 各種資源平等擺在每一個人面前,每一個人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我們會發現, 很多幾千年來認為清晰和正確的歷史脈絡有可能是錯誤的,有很多代代相傳的神話故事我們也許能還他以歷史的本來面目。
  • 古代日本武士的奇葩髮型,為何要剃掉頭頂中間的頭髮
    在一些日本古裝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裡面的一些武士浪人的頭頂中間都不留頭髮,其奇葩程度與清朝的辮子發不相上下。但是,中國人留辮子那是被滿清統治者壓迫的,日本人留這種奇葩的髮型,又是為什麼呢?其實,日本人原先也並不是這種髮型。
  • 日本武士最愛的月代頭,宛如禿頂男子,為何還特意將中間頭髮扒光
    這麼奇葩的髮型為何能成為歷史上的日本武士最鍾愛的髮型呢?我們先來梳理一下它出現的歷史。根據日本歷史的記載,月代頭最早出現於日本平安時代末期,那會我國正處於唐宋交替時期。而那會的日本都是視中國為榜樣,中國幹什麼,他們都依葫蘆畫瓢。所以,有學者推斷月代頭可能是中國傳到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