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如此苦,為何我們還要來這裡?因為這三大因緣

2021-01-15 佛學基地
佛陀曾經說過有三千大千世界,大家勉強可以理解為三千個銀河系,而每個大千世界都是有著自己的名字的,以表示這個世界的特質。

比如我們所在的世界就叫做「娑婆世界」,這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堪忍」——堪忍,也就是痛苦和忍耐,因此娑婆世界又被稱為是五濁惡世,和清淨、莊嚴、光明、殊勝的如東方清淨琉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似乎有著很大的差距。

而這個世界的教主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目前在此傳法佛南無羌佛,也就是今生人人都有機會見到的佛,這裡還有著三界六道,我們現在所在的就是居中的人間道。

但是不知道各位師兄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咱們為何會降生在這個「堪忍」世界之中呢?

或者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又是為了什麼呢?難不成就是為了在這個世上活個幾十年或者一百多年,最後又塵歸塵,土歸土,毫無痕跡的徹底消失嗎?

當然不是這樣,有人曾說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我們降生到這裡,其實是因為有著下面這三大因緣。

看完之後各位師兄應該就明白了,這娑婆世界確實是一場堪忍之旅,但同時也是一條解脫之道,就看您如何選擇了。

01第一因緣:業不重不生娑婆,來此消業

「業」是佛法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準確來說又可以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這三種。

所謂的善業就是行善的行為,或者溫暖人心的話語,或者為善的心念,這些都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種下種子,然後再慢慢長大。

當然了,惡業也是同樣道理,大到無故殺生,搶奪錢財,小到說謊騙人,說人是非,心存歹念,這都是造業,都有或大或小的惡業種子種下。

此外還有一種叫做「無記業」,也即是不善不惡,昏昏沉沉的那種,比如說整天睡懶覺,天天吃喝玩樂,雖然沒有給別人造成損害,但損害的卻是自己的「慧命」,所以嚴格來說也是一種惡業,只是比較小而已。

佛法中的懺悔偈是這樣說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我們眾生從無始劫也來,生生世世不知道造下了多少惡業。

如果把我們的阿賴耶識看作是一大塊田地的話,相當於裡面已經長了許許多多的毒草,而且還在瘋狂的生長,如果就這樣放任它們全都長大的話,這塊地恐怕也完了。

所以我們來到世上,一定要明白自己前世是有著很多罪業的,要有懺悔之心,要多多反省自己,要找到這些罪業種子的根源,並且盡力去把它們一一拔出來,不能給它們長大結果的機會。

這也就是當年達摩祖師所提出的「抱冤行」,要明白自己身上是有罪業的,不然您投生的地方就是各種淨土佛國了,而不是這個五濁惡世。

而您一旦有了這種心態之後,對於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磨難和痛苦就不會那麼悲觀消極,甚至抱怨憤怒了,這本來就是消業,我們隨緣就好,千萬不可再造新業。

02第二因緣:還債

我們來這裡的第二大因緣,就是為了還債。

有師兄可能問了,我做人一向清清白白,從不和人借錢,更不會欠人情,哪裡來的債呢?

這個理解其實是不對的,人活在世上,必須要和各種各樣的人以及世上的萬事萬物相交互,所以是不可能不欠債的,無非多少而已。

比如若沒有農民種地和飼養動物,您哪裡來的食物吃呢?若沒有工人生產,您哪裡來的衣服穿,房子住,車子開,馬路走呢?若沒有各種老師們的教導,您怎麼會識字,怎麼會算術,怎麼來的生存技能呢?您是否欠了上面這些人的債呢。

更不用說母親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受了多少苦難和危險,然後人類都是三歲才能勉強自己生活,之前都是要靠父母或者老人照顧的,尤其孩子一生病大人都是徹夜難眠,恨不得以身替之,您難道不欠父母的養育之恩嗎?

還有我們學佛的人,能夠得聞佛法,明白自己原來是生活在虛妄和偏見之中,都在追求毫無價值的東西,由此造業不斷,不停輪迴,而佛陀卻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解脫之道,難道我們不欠佛恩嗎?

這還只是一世,其實生生世世都是如此,那加起來我們又欠了多少人的債呢?

而且佛法中講究「緣分」,眾生無緣不聚,我們身邊所有的人今生能夠相遇,都是有著種種因緣的,有時候是我們欠了別人,要還人家的債,但也有別人欠了我們,是來還我們的債,欠欠還還太多,到最後已經很難分清了。

就連證到初果,已經步入聖人行列的須陀洹,但仍然要「七還人間」,為的就是把生生世世的債都還清了,然後才算真正的得到自在和解脫,更何況我等凡夫俗子呢?

所以各位師兄一定要記住,但凡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人,可能都是我們的債主,我們都要以一顆感恩之心來對待。

相關焦點

  • 娑婆很苦,何時警覺?
    娑婆世界,種種情境皆在提醒我們,應該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只是我們遲鈍而已,習慣苦中作樂,反倒是迷惑無知,修學路上多是進一退九。一等馬,看見鞭影就懂得騎手的心意。二等馬,鞭子剛剛觸到皮毛就知道了。三等馬,要等鞭子抽到身上才知道。
  • 觀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的因緣與特點
    觀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因地之時,做轉輪聖王的時候,是千子之中的第一太子,名叫不眴,出家之後法號觀世音,他將在彌陀入滅之後成佛,號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到那時觀音菩薩的國土名為「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  據《千手陀羅尼經》(簡稱千手經)等記載,觀音菩薩乃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他老早就是古佛,為度眾生而現菩薩身的。
  • 極樂比娑婆再無紛紛擾擾,身苦永絕,心苦寂靜,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極樂比娑婆再無紛紛擾擾,身苦永絕,心苦寂靜,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省庵大師:寂靜身心自偶諧,尋常歷覽興無涯。金幢倒映琉璃地,玉砌平鋪瑪瑙階。(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我們在娑婆世界身心是難以寂靜的,我們的身心貪戀五欲即財色名食睡難以寂靜,被六賊即色、聲、香、味、觸、法打劫難以寂靜,被三毒即貪嗔痴所害難以寂靜,被六個根本煩惱即貪嗔痴慢疑邪見所擾難以寂靜,被四魔即煩惱魔、死魔、蘊魔、天魔困住難以寂靜。
  • 菩薩團隊投胎轉世肩負諸佛使命來娑婆建道場普渡眾生---靈悟網絡高級道場來歷
    因為在古印度時期,釋迦牟尼佛帶著眾生修行的時候,都是以苦為師,所以大家都甘願貧苦,在苦中修煉自己的忍辱、智慧、慈悲心。 看到不斷的經歷投胎轉世,又投胎轉世,我們在無明中也造了一些業,但是在這期間,我們心底一直有一種聲音在告訴我們——我們的使命,佛菩薩也一直在虛空中加持我們,我們大部分人的既定路線,都是在佛菩薩安排下,走在既定的路線上。
  • 學處|娑婆、極樂都如夢,修行還有什麼意義?
    今日適逢徹悟禪師圓寂紀念日,讓我們共同學習一段禪師語錄,體會禪師說法之切要、度生之善巧。有禪者問曰: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娑婆固夢也,極樂亦夢也。既同是一夢,修之何益?予曰:不然。七地以前,夢中修道;無明大夢,雖等覺猶眠;唯佛一人,始稱大覺。當夢眼未開之時,苦樂宛然。與其夢受娑婆之極苦,何若夢受極樂之妙樂?
  • 《法華經》十方諸佛雲集娑婆世界
    我今天應該到「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道場去,去聽釋迦佛講《妙法蓮華經》,並供養「多寶如來」的寶塔。 「娑婆世界」即人類居住的地球:娑婆」是梵語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根據佛教的說法,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
  • 地藏王菩薩是佛滅度以後娑婆世界的最大教主
    丁二、敘業道眾機這是講述地藏菩薩率領一切所化大眾,同來供養釋迦如來。他們都是因為地藏的教化而不退轉無上菩提,到了天宮之後,都能起極踴躍的歡喜之心瞻仰如來。以下看這段內容: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
    娑婆世界的苦難讓人產生出離苦海之心,淨土之樂讓人嚮往極樂世界省庵大師:娑婆魔外事縱橫,寂滅無如安養城。苦樂雙忘名極樂,死生俱盡說無生。(摘自省庵淨土詩)【略解】娑婆世界是一個苦多樂少的世界,是一個紛紛擾擾的世界,是一個內心無法平靜的世界,是一個難以修道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我們都處在無始以來六道輪迴狀態,我們雖然人人都有佛性,都有真如之心,但卻渾然不知,把妄心當真心。
  • 佛教:這4種人,活得最苦最累,有沒有你?
    人生在世,誰都不容易,正所謂: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一個人最大的貧困不是沒錢,而是沒福報。沒有福報的人,往往做什麼事都是費勁曲折的,縱使付出很大努力,但卻會因為因緣不具足,福報不夠,故而不順。世人常說一句話:有福不用忙,無福跑斷腸。
  • 恭逢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丨細說菩薩與你的大因緣!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有如此的魅力呢?釋迦牟尼佛說,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有大因緣。因緣究竟有多大?要從菩薩的道場說起。」隨即異象散去,法師遂以此因緣,在普陀山靠岸,留下佛像結廬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這是普陀山開山之始。自此,普陀山便成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 曼妙婆娑,並非娑婆世界
    也許也引申於這婆娑的舞姿,讓眼淚在臉龐曼舞、流淌,既刻畫了憂傷,又充滿了詩意。因此淚眼婆娑只形容女子,即使那女子充滿憂傷,也楚楚動人、令人愛憐。-3-大家很容易把「婆娑」和另一個詞「娑婆」搞混,把娑婆世界寫成婆娑世界。
  • 印光大師:願離娑婆如囚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極樂如歸心似箭
    印光大師:願離娑婆如囚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極樂如歸心似箭【印光大師開示】凡我有情,聞是淨土法門者。當信娑婆極苦,西方極樂。當信多生已來,業障深重,匪憑佛力,驟難出離。當信求生決定現生得生。由是堅定一心,願離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獄,絕無繫戀之心。願生西方,如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從此隨分隨力,至心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無論語默動靜,行住坐臥,迎賓待客,穿衣吃飯,務令佛不離心,心不離佛。
  • 在娑婆世界東南方的饒益世界中,四聖諦有這四百億十千的名字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惡相狀。或名生長。或名利刃。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的苦集聖諦,有很多名字。在那個饒益世界(東南方世界)中,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簡略來說有十種。①或名為重擔:苦的擔子很重,不勝負擔。
  • 法雨惠群生——誰代眾生苦,誰救我娑婆
    1.劉素云:法雨惠群生——誰代眾生苦,誰救我娑婆學生:法雨惠群生——誰代眾生苦,誰救我娑婆。劉素雲老師。可是,因為有佛菩薩的加持,有龍天護法的護佑,老人家都能化險為夷,柳暗花明又一村。在這裡,我一定要說一句,韋馱尊天護法功不可沒。如果有人問,誰在護持老法師?我可以直言不諱的告訴你,兩土導師阿彌陀佛、本師釋迦牟尼佛,還有韋馱尊天菩薩,是淨空老法師的三大護法。還有比這更厲害的護法嗎?可能有人還會問,為什麼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韋馱菩薩會護持老法師?
  • 在娑婆世界北方的豐溢世界中,四聖諦有這四百億十千的名字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集成。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劍本。或名數所成。文殊師利菩薩,又稱一聲諸位佛的弟子!在這個娑婆世界中,所說的苦聖諦,有很多的名字。在那個豐溢世界(北方世界)中,也有種種不同的名字,簡略來說有十種。①或名為愛染處:有愛就有染,有染就有苦。
  • 為何普賢行願品會位列淨土五經,因為這十願處處不離淨土和念佛
    換句話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號,禮佛,贊佛,供佛,就都在裡面了,一句佛號就是三大願,三大願也可以濃縮為一句佛號。02中間兩願——懺悔和隨喜,念佛的心態緊接下來是第四願和第五願,這兩個說的是我們應該以何種心態來念佛。
  • 佛說:眾生皆苦,只可自渡!
    佛說,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於一念,將受困於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於心間。眾生皆苦,苦在心地。世人皆嚮往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卻不知最方便的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的心裡。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心中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佛說:一念一輪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人這一生最大的修行就是渡自己的心,自己的念頭。
  • 他穿越到一個遙遠的世界 差點就回不來了——目犍連神通 難返娑婆
    真能遍及十方世界嗎?於是,目犍連就以神通力,向空中飛騰而去,一剎那間,即到達須彌山頂的忉利天界。那裡,師尊的法音還在耳邊。他又繼續飛騰,經過了南瞻部洲、西牛賀州、東勝神州、北俱蘆洲等四大部洲的三千大千世界,師尊的聲音還很清晰響在耳邊。目犍連心裡想什麼,釋迦牟尼佛都非常清楚。為了滿足弟子的願望,釋迦牟尼佛用神力暗中加持他,目犍連頓時能自在升騰。
  • 佛教故事:一句佛號種因緣的老人
    可其他比丘們聽說連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都婉拒他,便說:「連舍利弗尊者都不度化你,肯定你有什麼重大的過患,我們又怎能度你出家呢?你還是走吧!」 萬念俱灰的老人,神情落寞地蹲在精舍門口,喃喃自語道:「福慧具足的佛陀啊,為何我的罪業如此深重?任何種姓不問尊卑皆可出家,為何獨我福薄,如此廣大的佛門竟無我容身之地!這麼苟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