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略記 之 坪埔祠堂的那些事

2021-02-14 揭陽市揭東區新亨鎮坪埔村慈善會

      潮汕先祖創業,所到之處,定先建廟,以祀求神靈庇護。當業有所成時,定必建祠,以敬奉祖先,以盡孝道。

      族譜有載,念我創村一世祖仰溪公,攜一家老少於明末清初戰亂之時,由大埔茶陽遷至藍田都柯樹坑居住。(備註:柯樹坑估計在現今寨後俗稱九頭地方附近),到三世祖鼎勳公時,因鼎勳公是一位教書先生,識地理,看中現居地,所以再遷現居地(備註:初名嶺下圍),初時已有陳、李、杜、姚等多姓氏居住。公元1792年,五世祖世榮公,文祥公、太琰公等堂兄弟十一人合力買下嶺下圍地場,並於中間建廳一座,以奉祀祖先,其時,五世祖兄弟仁厚,念及其他叔侄兄弟的情誼,所以將本為「鼎勳公廳」的公廳定為通族公廳,允許外房自四世以內神主入廳一同奉祀。公元1815年,在原址重建為現今的祠堂格局,十一房子孫仍遵古訓,依然將祠堂定為通族祠堂,定名「鍾氏宗祠」,堂號「世德堂」。

世德堂(鍾氏宗祠)

世德堂鳥瞰圖

    據族內老者口傳,當年因為本地是多姓氏居住,所以鍾氏建祠堂的地方面積受限制,故此世德堂的建築格局獨具一格,因其地方面積有限,未能設置子孫門,在祠堂四周建四間房子與其相連,設計仿駟馬拖車格局,寓意為駟馬拖車,這在潮汕地區的祠堂建築中,獨具一格,實屬罕見。

      也許是鍾氏得此風水寶地,也許是冥冥中一早註定,自世德堂的落成之後,其他姓氏陸續外遷,所以鍾氏一族逐漸發展壯大。公元1852年,經幾十年的醞釀壯大,三世祖鼎勳公後裔子孫在世德堂正後方,同方向位置建成三壁聯一座,中為「鼎勳公祠」,堂號「紹德堂」。左右兩側分別為「燕翼詒謀」廳和「光前裕後」廳,廳兩邊各建有一火巷,及後樓巷,東西龍虎門出入,格局已比世德堂大了很多。如果說世德堂的落成,奠定了鍾氏發展的基礎,那麼紹德堂的落成就是鞏固了鍾氏的地位,為以後的一姓獨大埋下了伏筆,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紹德堂 (鼎勳公祠)

          公元1912年,鍾氏全族歷經三百年的繁衍發展,合全族之力,在紹德堂右上邊營造了建築格局更大的「鍾氏宗祠」,又稱「耀德堂」,簡稱新祠堂。耀德堂論面積,論裝潢程度,論格局都比之前的世德堂,紹德堂大很多,耀德堂也為前後二廳設計,但帶有拜亭。左右公廳的正後面各配有下山虎一座,廳左右龍火巷與後面後樓巷一起組成,同樣東西龍虎門出入,祠堂前灰埕更廣闊,鍾氏宗祠,地利極佳,建築莊嚴穩重,氣勢磅礴,俯視全村,福庇全族。

耀德堂   (鍾氏宗祠)

      自耀德堂建成之後,鍾氏一族在坪埔的地位更是大大不同,一族獨大了,所以其他姓氏也都紛紛加快外遷發展速度。

     公元1929年,二世祖英俊公後裔子孫又在蜘蛛埔營造了比耀德堂格局更大的「英俊公祠」,又名「光德堂」,現簡稱「前座」。光德堂與世德堂,紹德堂剛好相向,可以說是互相呼應。格局跟耀德堂接近,只是在耀德堂的基礎上左右各多一條龍火巷和一條後樓巷,所以光德堂是左右龍火巷,後面後樓巷各二條。

光德堂  (二世祖 英俊公祠)

中座端茂公祠

     鍾氏族人歷經三百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坪埔揚眉吐氣,造就了一族獨大的光輝一頁。多座祠堂的陸續建成,或許真是藉助了祠堂風水寶地的靈氣,或許是祖宗的庇護,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鍾氏族人的艱苦奮鬥,努力拼搏精神,祖宗「十畝地創業」的故事被鍾氏族人發揮得淋漓盡致,三、四十年代的坪埔軟硬經濟實力在附近鄉村屈指可數,糖寮幾十個,田園山地不計其數,湧現了鍾可嵩,鍾可成、鍾振德等政界的傑出鄉賢,可以說,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是坪埔自創村以來發展最輝煌的時代。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人口和經濟得到更大發展的四世祖奕茂公後裔準備營造格局,規模更為龐大的五壁聯,據老輩不完全講述,五壁聯為五座祠堂、公廳並列而成,最中間為三廳坦的奕茂公祠,奕茂公祠兩側為二廳坦祠堂,二廳坦祠堂兩側各建公廳二座,二廳坦祠堂和公廳正後面各有一座下山虎搭配,同樣配龍火巷和後樓巷包。據說,五壁聯當時的建築格局民間有「蓋西門外」的說法(備註:西門指榕 城以西地方),奈何適逢解放,建了一半的五壁聯因故停工,成為四世祖奕茂公後裔族人心中永遠的傷疤,成為坪埔祠堂之殞,坪埔的「圓明園」。探討坪埔祠堂的建築規模與營造時間,都和鍾氏宗族及村莊的發展密不可分,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其實族人都心中有數!

 永德堂  二世祖如海公祠   (建於21世紀初)

      祠堂是見證宗族和村莊經濟發展的產物,雖然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但族人對祖先的祭祀,能夠把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歷經一、二百年的風雨洗禮與人為破壞,坪埔的多座祠堂已出現破敗不堪的現象,並多處雜草叢生。祠堂見證了一個宗族發展的歷程,是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且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所以竭誠倡議族人儘快修繕並加以保護,期待我坪埔鍾氏多座祠堂能夠早日重新煥發新機,舊枝發新芽,並再次引領族人走向更大的輝煌!

  (夜已深了,近二個小時的醞釀努力,終於寫成,一切緣於愛好,更多緣於我姓鍾,緣於我是坪埔人,緣於我對家鄉的愛!)

相關焦點

  • 蒼南埔坪打造滷鵝特色文化
    但要說埔坪村最耀眼的「明星」,則非滷鵝莫屬。近日,記者再次探訪埔坪,感受它的巨大變化和滷鵝特色文化。落後村蛻變為美麗鄉村行駛在232省道,看到大風車屋、路邊連排的滷鵝店、成片的白鵝牆繪和新建的居民中心大樓,蒼南礬山的埔坪村就到了。
  • 永泰大眾詩社 埔埕釆風行
    埔埕村歷史上有九個姓氏家族在此繁衍,至今有名稱的古民居33座,7座祠堂,村中還有長街、蓮塘,大樟溪環穿整個村莊,溪邊有新建龍津大道。據說埔埕為八卦地形,風水寶地。外地人常多迷路於十八巷中,有「埔埕十八巷,走來走去走不通"之說。埔埕獨特的多姓聚居文化,如迷官般的十八巷,美麗的鄉村風光,吸引了許多遊客慕名參觀。
  • ...東埔復仇成功拿下冠軍!祥芝傅氏祠堂重建落成慶典籃球邀請賽...
    齊浩彤關鍵2+1,東埔復仇成功拿下冠軍!祥芝傅氏祠堂重建落成慶典籃球邀請賽圓滿落幕 - 頒獎儀式-
  • 老家祠堂的拴馬樁
    AUTUMN老家祠堂門口的八個栓馬樁,永遠是我兒時抹不去的記憶,它承載了太多太多我兒時的回憶。我的兒童時代,都是在老家度過的。那時的栓馬樁,要比現在高得多,因兒時的祠堂門口,乃至村道,都還是古時沿用下來的河卵石鑲嵌的古道,印象最新的,那時在家的大人,吃過飯洗過澡後,都習慣穿上一雙木板鞋(大多是用柚子樹砍成),去串串門,或是到祠堂外面的坪坪站下,三五成群的刮聊天,那木板鞋走在河卵石鑲嵌的古道上,硬木跟卵石的摩擦,發出清脆的「滴答、滴答」的響聲,老遠都能聽到
  • 南埔有八景,你知道是哪八景嗎?
    南埔地處泉港區東北部,民間素有「南埔二十四景」之說。《南埔八景》的作者為南埔人林青芳,字世衿,號敦直,清康熙時總兵林匯第三子,太學生,以詩詞聯賦著名。父早歿,母周氏守貞鞠之。 匯少倜儻不群。會總督姚啟聖統師削平金、廈、澎、臺,匯上策幹之;授以援剿札付,訓督舟師。敘功,奏授左都督。 丙子,謁選,授湖廣竹山遊擊;歷山東登萊參將。秩滿,陞湖廣黃州副將。黃梅,故陳友諒竊發地;地險民兇,因逼於縣官,變起不測。匯親到曉諭,鷹眼悉化;督府褒獎。
  • 【鳳棲梧桐】之九《「永泰椽板龍」與埔埕迎神信俗文化》
    二、改革開放以來1982年秋天,埔埕人開始闖蕩上海灘,生活逐漸好轉。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埔埕村民陸續重建廟宇,新塑神像,各神殿香火日盛,春節迎神的古老信俗得以恢復。由於春節正月大批村民都需要外出營生,埔埕迎神改為正月十一開始。1995年春,埔埕恢復舞龍燈習俗,林氏製作兩條椽板龍,陳氏和黃氏各製作一條椽板龍,置於各自祠堂。
  • 新羅區小池鎮鄧氏祠堂的文化「密碼」
    圖為小池鄧氏祠堂外景。□陳健 文/圖在新羅區小池鎮卓洋村的中部,有一座古色古香、莊重嚴謹、典雅大方的明清建築,其樣式與普通民居略有不同,此即為鄧氏祠堂——世德堂。祠堂,又有宗祠、家廟等稱呼,是宗族組織祭祀祖先或先賢,並進行相關公共活動的場所。祠堂是宗族精神的載體,宗族文化傳承的體現,是子孫後人尋根問祖的朝聖之地,它讓族人有著強烈的歸屬感。目前,生活在卓洋村的村民以鄧姓為主,有1000多人。
  • 【山西風光】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 楊家祠堂,位於山西省代縣縣城東20公裡的鹿蹄澗村,是為紀念宋代愛國將領楊業父子而修。。後投宋,宋太宗因他熟悉邊事,任命他為代州刺史,長駐代州(今代縣)抵抗遼兵。楊業與其子能徵善戰,威震中原,楊家將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
  • 【龍門鄉村】下坪:森林古村落 南昆會客廳
    穿梭在森林之間的曲折山道上,很快便到了有「南昆會客廳」之稱的下坪。明清亂世南昆有一片淨土下坪規模不大,僅278戶,戶籍人口不足千人,卻有鍾、唐、藍、張、廖、黃、駱等20多個姓氏,其中鍾姓人口最多,也是下坪最早落擔開基的氏族。
  • 為什麼河南沒有祠堂?
    (視覺中國/圖)去過華南地區的朋友都知道,那裡的鄉下,幾乎村村都有祠堂,每逢過年或是其他傳統節日,祠堂裡都熱鬧異常。祠堂是一個家族的祭祀之所,因此有祠堂的村子,往往是單一姓氏。一個村就是一家人,這在華南地區非常普遍。視線回到北方,祠堂的身影近乎絕跡,甚至一些80和90後,都不知道祠堂為何物。與之相伴的另一種情況是,北方很少有單一姓氏的村莊,絕大多數村子都是多個姓氏。
  • 匾額文化 | 李銘漢與《範公祠記》
    涼州百姓回憶起範仕佳為地方事業鞠躬盡瘁的情景,十分痛惜,他們一一列舉出範仕佳的政績,上書地方學政,要求將範仕佳歸入名宦之列,為其建立祠堂,供民眾祭祀。涼州地方官員深受感動,同意為範仕佳建祠。最終範仕佳祠堂建在了官署旁邊,涼州百姓又紛紛捐錢捐物,雕刻其塑像供人們祭祀。到了乾隆十四年(1749),武威人張玿美編修完成了《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簡稱《五涼全志》。
  • 潁川郡義門堂義和寨陳氏支祠義興堂升座安龕儀式暨慶典聚會略記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羅香鄉大垌村那黎屯,義門陳氏後裔-定齡公子孫後代為緬懷祖先豐功偉績,慎終追遠,報本思恩,飲水思源,集全族之力興建分支祠堂義興堂,以傳承和弘揚家族優良傳統。    2019年11月18日,歲次己亥年農曆十月廿二,義興堂全體族人在利練、都立、大蘭等上階祠堂四興堂族人和古碌、山頂、利倆、新利、大垌、狼狂、鎮隆、柳州等陳氏宗親兄弟姐妹及祠堂駐地的親朋友鄰的觀禮下,隆重舉行升座安龕儀式暨慶典聚會。
  • 淺談祠堂文化的功能
    祠堂創修不易,是熱心宗親的共同奉獻的結果。有了祠堂,就要有人氣,有活動。不能建了祠堂,就關門大吉,雜草叢生,成為蛇鼠之巢。我們要讓祠堂文化更上一層樓,讓中華民族的這一傳統文化有創新,有發展。
  • 家鄉的族譜印記 眉山後裔蘇氏祠堂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失意時「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軾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無論是艱辛和悲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總有樂觀的心態直面生活,「欲將詩句絆餘暉,一洗人間萬事非」。
  • 揭西風光 坪上保障宮
    重修的年代都記載在保障宮左側牆邊的石碑記中,其中最早的碑是2塊白色的捐款記事碑,其中一塊是記事碑,開頭文字是:「大清道光三年歲在癸未八月十八日立,重修保障宮.」字跡已極模糊。光緒重修落款是「光緒廿九年癸卯冬月穀旦敬立」,廟內也有一碑,落款是「光緒廿九年癸卯冬月穀旦三社敬立」。民國重修碑落款是「民國戊辰修宮捐金芳名吉立」。原建時間,據道光已需重修,結合廟臺牆體等情況而類推,其始建至少在明末清初。
  • 矯氏祠堂目錄
    編者按:本文摘自拙作《矯氏考錄》之「
  • 宗祠|廣東揭陽邱氏祠堂
    八、元聯村聯芳堂 元聯村「邱氏家塾」位於元聯東南面建於民國己巳年,1992年重修杉木灰結構,耗資80多萬元邱氏家塾「聯芳堂」為邱氏合祠元聯村(又名元埔)(成富公廳) 元聯村邱氏「一原堂」位於村後畔頂成富公廳後面建於民國戊辰年(公元1928年)分金癸丁兼子午,二進、倒插亭面積300多平方米始祖見陽公同弟婦關氏媽及三弟興吾公約於天啟年間丁卯(1627年)從饒平徒巖上鎮橫溪大坪村後裔再遷元埔創
  • 記石崗村曾氏祠堂
    內景因避西漢末年王莽之亂,十五派孫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而據2015年《武城曾氏重修族譜》記載,四十六派孫曾植「官承務郎,居吉水蘭溪,宋宣和中避青苗害遁徙東粵路經南雄保昌遂家之,後復詔為南雄太守,為徙粵初祖」,這是先祖由江蘇吉陽遷往廣東南雄的記載。隨後,曾植長子曾公說徙廣州城甜水巷(舊為南海甜水巷)並定居繁衍,也由「番禺庠生,居漁潭,葬漁潭屋場左邊」可知,曾參第五十三派孫曾祥吉(生三子)已定居漁潭。
  • 太炎先生為杜月笙作《祠堂記》因「見利忘義」?
    太炎先生為杜月笙作《祠堂記》因「見利忘義」?這些著名學者,又天生地對政治懷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姜、朱兩位,作為飽學之士,今天講史,明天論今,古為今用,無比熟練,都有報國之心,與政治走得很近,反覆跌倒又衝了上去,即使不在其位了,時時不忘「上個件」。「文革」中,朱先生再摔重重一跤,反讓他有了許多感悟,與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王元化先生走得很近,他的《走出中世紀》也因此不乏新見,讓我讀了如醍醐灌頂,大有「被解放」之感。
  • 中國十大名人祠堂
    石湖是範大成歸隱之地,依隨地勢高下,建造亭臺樓榭,遍栽花木,有千巖觀、天鏡閣、盟鷗亭、玉雪坡、農圃堂諸勝。宋孝宗題「石湖」二字賜之,遂有石湖別墅之稱。別墅因人而名盛,與湖山風光相得益彰,為時人所傾倒,競相賦詩作文,成為一時盛事。範成大在石湖所作《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範成大祠背山面湖,東向,有祠門、享堂兩進,左右以廊相連,中為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