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先祖創業,所到之處,定先建廟,以祀求神靈庇護。當業有所成時,定必建祠,以敬奉祖先,以盡孝道。
族譜有載,念我創村一世祖仰溪公,攜一家老少於明末清初戰亂之時,由大埔茶陽遷至藍田都柯樹坑居住。(備註:柯樹坑估計在現今寨後俗稱九頭地方附近),到三世祖鼎勳公時,因鼎勳公是一位教書先生,識地理,看中現居地,所以再遷現居地(備註:初名嶺下圍),初時已有陳、李、杜、姚等多姓氏居住。公元1792年,五世祖世榮公,文祥公、太琰公等堂兄弟十一人合力買下嶺下圍地場,並於中間建廳一座,以奉祀祖先,其時,五世祖兄弟仁厚,念及其他叔侄兄弟的情誼,所以將本為「鼎勳公廳」的公廳定為通族公廳,允許外房自四世以內神主入廳一同奉祀。公元1815年,在原址重建為現今的祠堂格局,十一房子孫仍遵古訓,依然將祠堂定為通族祠堂,定名「鍾氏宗祠」,堂號「世德堂」。
世德堂(鍾氏宗祠)
世德堂鳥瞰圖
據族內老者口傳,當年因為本地是多姓氏居住,所以鍾氏建祠堂的地方面積受限制,故此世德堂的建築格局獨具一格,因其地方面積有限,未能設置子孫門,在祠堂四周建四間房子與其相連,設計仿駟馬拖車格局,寓意為駟馬拖車,這在潮汕地區的祠堂建築中,獨具一格,實屬罕見。
也許是鍾氏得此風水寶地,也許是冥冥中一早註定,自世德堂的落成之後,其他姓氏陸續外遷,所以鍾氏一族逐漸發展壯大。公元1852年,經幾十年的醞釀壯大,三世祖鼎勳公後裔子孫在世德堂正後方,同方向位置建成三壁聯一座,中為「鼎勳公祠」,堂號「紹德堂」。左右兩側分別為「燕翼詒謀」廳和「光前裕後」廳,廳兩邊各建有一火巷,及後樓巷,東西龍虎門出入,格局已比世德堂大了很多。如果說世德堂的落成,奠定了鍾氏發展的基礎,那麼紹德堂的落成就是鞏固了鍾氏的地位,為以後的一姓獨大埋下了伏筆,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紹德堂 (鼎勳公祠)
公元1912年,鍾氏全族歷經三百年的繁衍發展,合全族之力,在紹德堂右上邊營造了建築格局更大的「鍾氏宗祠」,又稱「耀德堂」,簡稱新祠堂。耀德堂論面積,論裝潢程度,論格局都比之前的世德堂,紹德堂大很多,耀德堂也為前後二廳設計,但帶有拜亭。左右公廳的正後面各配有下山虎一座,廳左右龍火巷與後面後樓巷一起組成,同樣東西龍虎門出入,祠堂前灰埕更廣闊,鍾氏宗祠,地利極佳,建築莊嚴穩重,氣勢磅礴,俯視全村,福庇全族。
耀德堂 (鍾氏宗祠)
自耀德堂建成之後,鍾氏一族在坪埔的地位更是大大不同,一族獨大了,所以其他姓氏也都紛紛加快外遷發展速度。
公元1929年,二世祖英俊公後裔子孫又在蜘蛛埔營造了比耀德堂格局更大的「英俊公祠」,又名「光德堂」,現簡稱「前座」。光德堂與世德堂,紹德堂剛好相向,可以說是互相呼應。格局跟耀德堂接近,只是在耀德堂的基礎上左右各多一條龍火巷和一條後樓巷,所以光德堂是左右龍火巷,後面後樓巷各二條。
光德堂 (二世祖 英俊公祠)
中座端茂公祠
鍾氏族人歷經三百多年的艱苦奮鬥,終於在坪埔揚眉吐氣,造就了一族獨大的光輝一頁。多座祠堂的陸續建成,或許真是藉助了祠堂風水寶地的靈氣,或許是祖宗的庇護,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鍾氏族人的艱苦奮鬥,努力拼搏精神,祖宗「十畝地創業」的故事被鍾氏族人發揮得淋漓盡致,三、四十年代的坪埔軟硬經濟實力在附近鄉村屈指可數,糖寮幾十個,田園山地不計其數,湧現了鍾可嵩,鍾可成、鍾振德等政界的傑出鄉賢,可以說,上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是坪埔自創村以來發展最輝煌的時代。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人口和經濟得到更大發展的四世祖奕茂公後裔準備營造格局,規模更為龐大的五壁聯,據老輩不完全講述,五壁聯為五座祠堂、公廳並列而成,最中間為三廳坦的奕茂公祠,奕茂公祠兩側為二廳坦祠堂,二廳坦祠堂兩側各建公廳二座,二廳坦祠堂和公廳正後面各有一座下山虎搭配,同樣配龍火巷和後樓巷包。據說,五壁聯當時的建築格局民間有「蓋西門外」的說法(備註:西門指榕 城以西地方),奈何適逢解放,建了一半的五壁聯因故停工,成為四世祖奕茂公後裔族人心中永遠的傷疤,成為坪埔祠堂之殞,坪埔的「圓明園」。探討坪埔祠堂的建築規模與營造時間,都和鍾氏宗族及村莊的發展密不可分,這是偶然?還是必然,其實族人都心中有數!
永德堂 二世祖如海公祠 (建於21世紀初)
祠堂是見證宗族和村莊經濟發展的產物,雖然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但族人對祖先的祭祀,能夠把同姓血親關係的延續為紐帶,把整個家族成員聯繫起來,並形成宗族內部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在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著一個家族的祖先,蘊藏著一種質樸的精神動力。歷經一、二百年的風雨洗禮與人為破壞,坪埔的多座祠堂已出現破敗不堪的現象,並多處雜草叢生。祠堂見證了一個宗族發展的歷程,是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且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所以竭誠倡議族人儘快修繕並加以保護,期待我坪埔鍾氏多座祠堂能夠早日重新煥發新機,舊枝發新芽,並再次引領族人走向更大的輝煌!
(夜已深了,近二個小時的醞釀努力,終於寫成,一切緣於愛好,更多緣於我姓鍾,緣於我是坪埔人,緣於我對家鄉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