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畫作並釋文

2020-12-15 聞是藝術

【轉載】

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但因度眾生念切,大慈大悲救苦心殷,不離西方寂光淨土,同時也化身千萬億,遍於十方無量佛國,普現色身,度脫眾生。

《妙法蓮華經》裡,佛說,應以何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觀世音菩薩雖遍入十方佛國,而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非常深厚。菩薩隨類現形,尋聲救苦,有感即應,無願不從。古今感應事跡,多不勝數,無法盡書。

宋時,僧人普明,在上天竺寺遇到一位老僧。老僧說:「你單修無上乘道,只接引上根器的人,怎麼能普濟眾生呢?應當三乘演暢,頓法、漸法齊行,廣度中下根器的人,才能報答佛恩。」普明問:「用什麼法度人呢?」老僧說:「這裡的眾生,與觀世音菩薩夙有因緣,你可以把菩薩的來歷事跡,傳播流行於世,凡是供養、讀誦的人,福德無量。」於是詳盡地宣說了其中妙理,老僧說完,隱身而去。《觀音本行經序》

譯文:

民間不少人認為,觀世音菩薩是女的。大師糾正這一看法說:觀音菩薩本是過去的古佛,由於救度眾生的悲心無盡,這才示現菩薩、天人、凡夫聖人等身形,普度眾生。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不但現有情身(人天、凡聖、男女等身),還隨緣示現成山川花木、亭臺樓閣,一切都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轉危為安,只要懂得這段經文,決不會問觀音菩薩是男的還是女的。世間人沒讀過佛經,見到菩薩像好象是女的,就認為是女身。而菩薩一切隨緣,因為世人心中覺得菩薩為女身,所以觀音菩薩在人們的夢中顯現時,大多是婦女身。這是由於眾生善根淺薄,無法看見菩薩微妙莊嚴的法相,菩薩也就隨順眾生下劣的根機,顯示婆心,若真以為觀音菩薩是觀音娘娘,就完全不符合菩薩上合諸佛、下應人心的慈悲之道了。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四-普陀海岸道頭創建水泥牌坊重修回瀾亭碑記》、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二-復易思厚居士書》

譯文:

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應化顯示奇蹟的地方,為了讓眾生有地方可以膜拜,菩薩特地在那裡顯示足跡,不要以為觀世音菩薩就住在普陀,別的地方就不住了。比如月亮高掛天空,千江萬流同時影現,乃至小小一滴水中,都能影現出完整的月亮,除非水渾濁晃動,月影才不分明。眾生心若水,一心專念觀世音菩薩,菩薩就在他持念名號的時候,或在明處、或在暗處,護持著他。倘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就難得感應了。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叫觀世音?因為他在因地由於觀自己的聞性而證得圓通,果地觀眾生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音聲,尋聲救苦,故名觀世音。

著名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普門」,意思是觀世音菩薩大道無礙,普遍隨順一切眾生,按照各自不同的根性進行教化,令眾生得到啟發,而並不單獨另外立一個法門。比如世間人的病有千萬種,治病的藥也就有千萬種。菩薩不固定一個方法,針對眾生迷的地方,在他容易接受和領悟的方面,予以點化,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從任何一個方面下手,都可獲證圓通,任何一法都能成為出生死、成正覺的門徑,所以叫做普門。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一-復酈隱叟書》

蓮池大師云:「《高王觀世音經》,世傳高王誦之脫難,此訛也。其經鄙俚,不成文義,不知譯自何代。以理斷之,即是《法華普門品》耳。高王時人仗此脫難,故以為名。後人不知,別造偽語,稱《高王經》。因名迷義,俗所不覺。」

又云:「《香山卷》中稱觀音是妙莊王女,出家成道,而號觀音,此訛也。觀音過去古佛,三十二應,隨類度生,或現女身耳,不是才以女身始修成道也。彼妙莊既不標何代國王,又不說何方國土,雖勸導女人不無小補,而世僧乃有信為修行妙典者,是以發之。」

王龍舒云:「按《藏經》,諸佛菩薩,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觀世音菩薩,本結跏趺坐,其神通變化自在,故云觀自在。今人作翹足搭手坐,謂自在觀音者,訛也。」

印度那爛陀寺的「正法藏」戒賢大師,患了風病。每次發作,手足拘緊,像火燒刀刺一樣痛苦,就想絕食求死。他夢見三人,一個黃金色,一個琉璃色,一個白銀色,對他說:「你過去曾經做過國王,累累惱害眾生,所以受此報應。你應至誠懺悔,勤宣經論,症狀自當消除。」金色人指著碧色人說:「這是觀世音,銀色的是彌勒。我是文殊。將有中國僧人(即玄奘法師)來,你可教他佛法。」戒賢答應依教行事,此後病癒。《唐三藏傳》

明朝洪武年間,天童的照寮元,病重,每天念誦觀音聖號一萬聲。後來心想離死也不遠了,不如改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剛起此念,忽然看見一位美婦人,穿著六銖衣,手持淨瓶,從門外進來,照寮元驚詫失措。然後定心細看,原來是觀音菩薩示相,他於是泣涕求哀,婦人便不見了。五天後,他病全好了。《山庵雜錄》

明時,僧人垂髻,患脅痛病,一個多月不能飲食。有人說:「你常勸人念觀音可以救苦,現在怎麼不自念呢?」垂髻在迷糊中,聞言猛省,急忙準備香燭,高聲念大士聖號不斷。到夜裡四更,他的聲音沉寂了。眾人擔心他斷了氣,一看,他正在鼾睡。午後,他醒來說要吃東西,就能起來走路。眾人問他:「為什麼好得這麼快?」垂髻說:「我開始念菩薩聖號,痛如刀割。久之,空中現出祥雲,觀音大士以瓶中甘露灌我頂,涼沁心脾,病霍然而愈。」《持驗記》

河西王」沮渠蒙遜(公元368年生~433年卒,十六國時期「北涼國」的創建者),歸依佛法。他身體有病。伊波勒菩薩說,觀世音與此土有緣,叫他念誦《普門品》,病即痊癒。從此,《普門品》在河西特別流行,當地人稱為《觀世音經》。《法華傳記》

江蘇無錫的金昌,妻子沈雲藻,頗通文理。雲藻產後大病,情勢極危險,醫生束手無策。有友人勸金昌祈禱觀音大士,金昌照辦,妻病即有轉機,但一個多月仍難行動。雲藻因祈禱有靈感,發願病癒後,常奉大士。一夜,金昌夢見大士妙相莊嚴,面向自己站立,二位童子隨侍在側,呼叫金昌的名字。金昌禮拜,忽然驚醒。妻子也驚醒了,各自述說自己夢境,竟然相同。只是其妻又看見一童子手執楊枝,蘸(音站)水灑在自己身上,說偈:「起死回生甘露水,一點善心感化來。金石堅心登極樂,唯恐塵緣解不開。」妻子於是身心清爽,病痊癒。夫婦從此長齋念佛,又編輯了一本《因果錄》,勸化世人。釋印光法師根據親聞記錄

浙江鎮海的方子重,十九歲時,忽生腸癰(音擁。闌尾炎)。醫生說:「非開刀切除不可。」父母不放心,於是不再求醫。母親通文理,長齋念佛,就與友人俞德章女士拼命念《金剛經》及阿彌陀佛、觀音菩薩聖號。三天後,方子重腸癰潰破,膿血從大便排出,五天痊癒復原。釋印光法師根據親聞記錄

江蘇江寧的孫維捷,妻子慕西,夫婦非常好善,熱心公益,每年常縫千餘套棉衣,施給貧窮無法禦寒的人。妻壯年得病,胸間疼痛,像針刺。於是竭誠念觀音聖號求救。久之睡著,夢見一老婦為她摩胸,又遍捏之,拔出寸餘長的二根針,說:「難怪你痛,因胸中有針啊。」於是感覺輕快。自己又捏,又拔出一針。她忽然驚醒,頓覺病苦全消。釋印光法師根據親聞記錄

唐時,僧人智顯,途中遇到突厥人,十多人都被抓去,智顯卻隱身不現,突厥人看不見他。有人問他,他說:「我念觀音菩薩,不會遇到賊。」《高僧傳二集》

河西的吳士啟,一生誦《觀音經》。去世後,經書藏在樓上,家中孫輩登樓嬉戲,往往失足,但雖墮樓,卻安然無恙。問小孩們原因,小孩說看見白衣老婦從空中抱住他們,才醒悟是菩薩救護。於是全家禮誦,至今書香不絕。《觀音經近徵》

唐時,岑景仁,自幼誦《普門品》。他曾經去江蘇一帶,船翻落水。他聽到有人說:「能誦《普門品》的,水難應免除。」連說了三遍。岑便得浮出水面,很快到了岸邊。而其他人都淹死了。《法華感通》

清時,吳允升,小時候在蘇州虎丘遇到一位僧人。僧人說:「你有善根,可惜二十九歲時有水難。只有從今戒殺、放生,每天虔誠念佛,持大悲咒,也許可免除水難。」吳允升信受奉行,並以此勸人。二十九歲那年,從杭州搭船回家,浪湧勢危,急忙合掌念佛。船翻沉,人落水。他在昏迷中,聽人說:「吳允升勸人念佛有功,可免此難。」他睜眼看時,見自身已在岸上,是漁人救了他。《淨土聖賢續錄》

明時,汪某,居江蘇崑山,持齋三年,想到普陀進香。正月初一,整裝上船出發。忽然,自家店旁起火,來人急報,催他回家救火救店。汪說:「我積誠三年,正要去朝拜菩薩,豈能因為一個店鋪而更改我的心願呢?即使全燒毀,也不回頭了!」竟然揚帆而去。到普陀進香完畢,回到崑山,只見四麵店屋,都已成焦土,唯獨自家店鋪獨存。《現果隨錄》

南唐國君李後主(李煜),手寫金字《心經》,賜給宮女喬氏。喬氏後來進入宋宮,聽說李後主鬱郁辭世,便把金字《心經》布施給天禧寺的塔相輪中。後來,寺廟遭大火,相輪雖掉落下來,但《心經》未被損壞。《默記》

民國十一年(1922年),日本大地震。中國佛教普濟日災會,派出代表包承志、楊叔吉等,赴日本弔慰。他們在寫給印光法師的信中說:「日本這次大地震,死亡人數約三十餘萬,骸骨如山堆積。東京淺草區,幾乎全毀,公園池水燒乾。公園內,有座觀音堂,系舊式老屋三間,難民被火包圍,群集在此避難的,約三萬多人,堂內外、房上都擠滿了。人們同念觀世音菩薩,都得免於難,觀音堂也獨得保存。日本人由此稱頌不已。」

明人,唐時,參學於蓮池大師,修念佛法門。他家眷屬,都能背誦《普門品》、《金剛經》,夜晚,則一同在觀音大士像前回向。他常說:「修淨土法門,宜穿衣吃飯常在觀中。或神遊蓮海,在蓮花中禮佛;或坐瞻寶剎,佛光照身。淨想已成,不生西方,更生何方?」一天,他推開窗,見大海中湧出一山,佛坐其上,光明四徹,牆壁林木,都空而不現。臨終時,現瑞相而逝。《聖賢錄》

明時,尤錫綬(音受)的妻子施氏,孝養公婆。施氏忽然患膈(音格)症,有一比丘尼對她說:「我從南海來,名叫妙海。」給她一枚黑藥丸服下。問她:「持齋嗎?」施氏答:「有時持,有時破。」妙海說:「這是魔啊。」就在她額頭上寫一道符,鎮住它。出門後,妙海忽然消失不見了。第二天,施氏就能正常飲食了。

清朝道光年間,江西浮梁的張某,持觀音齋。正值齋期,某鄰居招他飲酒,於是點著燈在菩薩像前,自己飲酒去了。他等到回家,像已經被燒盡,而像旁的貼紙,卻毫無火痕。他知道是菩薩對他持齋不虔誠的警示。《海南一勺》

繪像普門品頌--印光大師

大哉觀世音,徹證法界藏;乘大悲願力,普現諸色相。尋聲以救苦,隨感而遍應;如月到中天,萬川悉印映。良由眾生心,與菩薩無二;因其背覺故,遂致成隔異。既遇諸災難,仰冀垂救援;即此一念心,便契真覺源。以故一起念,念於菩薩名;遂於當念中,蒙救離災刑。世尊在靈鷲,席宣法華經;無盡意菩薩,以名敬致徵。世尊遂略說,現身救苦事;大地舉一塵,略示少分義。由是諸眾生,得有所怙恃;如天地覆載,如父母撫育。昔有一善士,欲廣菩薩慈;泥金書普門,兼繪救苦儀。年代已久遠,幸得常保守;故致吳蝶卿,親獲謹承受。欲啟世正信,因祈為著語;願令法界眾,同證實相理。乃忘其固陋,略表諸因緣;庶幾見聞者,登第一義天。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事證──覺世經說證:明天啟間,杭城大火,有江右商,兀坐危樓,自知莫救。人見白衣大士,灑水樓旁,火熄。眾叩作何善?商謝無之。後其叔言:彼父歿,遺產五百金,彼嫡出而長,四弟庶出而幼。彼經商廿餘年,積五千金,諸弟婚畢,析產為五均分之,合族義焉。按此一行如是,則其人可知矣。大士感應事跡,多不勝錄。當閱本跡感應頌,及靈感錄,可知其概。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事證──夷堅志:宋徐熙載之母程氏,平素敬奉觀音。紹興四年,熙載館彭大任家,挈二子往。及歸,僦(賃也)石鎮航船。長江淼漫,三更許,風雨暴至,怒濤拂空,榜人莫呈其技。熙載念父子寄命一葉,脫葬魚腹,老母誰養?即率同舟齊聲持觀世音菩薩名。良久,遇巨桑一株,眾力挽之,系繂(音律,船上大索也,)泊焉。侵晨視之,則在高沙浦中,不見巨桑。逾日抵家,母迎笑曰:「昨夕夢一媼導汝父子歸來,今果然。」始驗菩薩垂救也。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

事證──普陀山志:宋徽宗崇寧間,戶部侍郎劉達,給事中吳栻,同使高麗。及還,自群山島,經四晝夜,月黑雲翳,冥濛不知所向。舟師大怖,遙叩普陀,俄神光滿海,四矚如晝,歷見招寶山,遂得登岸。又冥祥記:劉宋元嘉間,顧邁舟發石頭城,風號浪闊。急誦觀音經十餘遍,風息浪平,屢聞奇香,遂得安濟。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事證──冥祥記:晉南宮子敖,戍新平,為長樂公所破,合城數千人皆被戮。子敖知不可免,但誠心念觀世音。及戮至子敖,群刃交下,或高或低,持刀人忽疲懈,四肢不隨。長樂公驚問曰:「汝有何能?」子敖答曰:「能作馬鞍。」遂釋之。子敖並不知何以作此言。彼造一大士小像,行則頂戴,止則禮拜。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事證──佛祖統紀:梁釋慧簡,精修戒律,虔誠勇毅,世罕其選。荊州廳事東,有別齋三間,多鬼怪,人不敢入。簡居之,自住一間,餘安經像。夜見一人,黑衣無目,從壁中出,倚簡門上。簡心甚了了,但口不得說,遂默念觀音聖號。良久,鬼冉冉入壁而沒。簡徐起澡漱,禮誦如常。次夜夢向人曰:「僕於漢末居此,已數百年,性剛直,多所不堪,君誠淨行好人,特相容耳。」遂絕。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擊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事證──法苑珠林:晉竇傳,河內人,永和中,為高昌步卒呂護俘執之。同伴七人,共系獄,克日將殺。僧支道山,時在護營中,與傳相識。聞其被禁,往候之。傳謂曰:「今命在頃刻,能相救乎?」山曰:「若至心念觀音,必有感應。」傳遂專心默念三晝夜,械鎖忽自解。傳念同伴桎梏,何忍獨去,復懇菩薩神力普濟。言畢,餘人皆以次解脫,遂同遁。眾還鄉裡,鹹敬信奉法焉。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怨,仇也,冤枉也,世多通用。)】

事證──上海天潼路,蔡仁茂玻璃店主蔡仁初,民十七年二月廿八日,被匪綁去。蔡默念觀音,初則車輪胎爆,次則汽油起火。匪乃打蔡三槍,蔡適跳三跳,故無傷,匪遁而蔡歸。(聞本人說。)

【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事證──福報錄:杭州徐文敬公,身居臺鼎,福慧交修,喜與人講三教聖賢事跡。集刊敬信錄等書,孳孳引人為善。太夫人日誦觀世音聖號千聲,喜談因果,家人環聽,娓娓不倦。翻刻玉曆鈔傳,願人改過為善。每遇兇年,必捐資周濟親族,無德色。公子本,官至東閣大學士。療,官甘肅巡撫。孫以烜,官侍郎。景熹,官鹽法道。諸曾孫輩,科第蟬聯。

【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

經證──大悲咒經:佛在普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中,與無量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俱。時觀世音,密放神光。眾會問佛,佛言觀世音菩薩欲安樂諸眾生,故放此光。於是觀世音先說此咒功德,次說此咒,並說咒之形貌狀相,所謂大慈悲等十心,並諸利益。佛言:「此菩薩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

【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十地品:金剛藏菩薩說第六地已,天女奏樂贊佛。偈曰:威儀寂靜最無比,能調難調世應供,已超一切諸世間,而行於世闡妙道。雖現種種無量身,知身一一無所有,巧以言辭說諸法,不取文字音聲相。按此下各應身,所引華嚴經文,雖非觀世音菩薩事跡,然於菩薩應現度生之道,大有發明,閱者須注意而圓會焉。

【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

經證──不空罥索經云:誦是咒者,得二十種利益,復獲八法。一者臨終見觀自在菩薩,作比丘像,現前慰喻。又傳燈錄,載達磨祖師化後,魏宋雲於蔥嶺見之,世傳師為觀音化身。又高僧傳,記寶志禪師靈跡甚多,梁武帝命張僧繇寫師像,師剺面出十一面觀音,妙相殊麗,或慈或威,繇不能寫,世謂師亦觀音化身。高僧傳三集,萬回師謂:僧伽大士亦觀音化身。

【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海幢比邱,從其額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色相端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言音美妙,嘆佛說法,嘆佛功德,令諸菩薩悉皆歡喜。能辦眾生無量事業,普遍一切十方世界。按海幢比邱,寄位六住,變現如是。況觀音以過去古佛,隨機示現,豈凡情世智而能測度乎哉!

【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海幢比邱,從其眉間白毫相中,出無數百千億帝釋,皆於境界而得自在。摩尼寶珠系其頂上,光照一切諸天宮殿,震動一切須彌山王,覺悟一切諸天大眾。嘆福德力,說智慧力,生其樂力,持其志力,淨其念力,堅其所發菩提心力,讚樂見佛令除世欲,讚樂聞法令厭世境,讚樂觀智令絕世染,止修羅戰,斷煩惱諍,滅怖死心,發降魔願。興立正法須彌山王,成辦眾生一切事業,如是所作,周遍法界。

【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我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贊喜目觀察眾生夜神偈曰:法身恆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界處,未曾有所著,示行及色身,調伏一切眾。不著內外法,己度生死海,而現種種身,住於諸有界。遠離諸分別,戲論所不動,為著妄想者,弘宣十力法。一心住三昧,無量劫不動,毛孔出化雲,供養十方佛。得佛方便力,念念無邊際,示現種種身,普攝諸群生。

【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離世間品:普賢菩薩頌菩薩行曰:深知變化法,善應眾生心,示現種種身,而皆無所著。或現於六趣,一切眾生身,釋梵護世身,諸天人眾身,聲聞緣覺身,諸佛如來身,或現菩薩身。修行一切智,善入軟中上,眾生諸想網,示現成菩提,及以諸佛剎。了知諸想網,於想得自在,示修菩薩行,一切方便事。

【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嘆菩薩德曰:已得自在清淨神通,乘大智舟,所往無礙,智慧圓滿,周遍法界。譬如日出,普照世間,隨眾生心,現其色像。知諸眾生,根性慾樂,入一切法,無諍境界,知諸法性,無生無起,能令小大,自在相入。

【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

經證──悲華經:無諍念王太子,名為不眴,於寶藏佛前發願云:是諸眾生,以親近惡知識故,退失正法,盡諸善根,攝取種種邪見,以覆其心,行於邪道。願我行菩薩道時,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免此苦惱者,我終不成正覺。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

【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光明覺品,偈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如來色形諸相等,一切世間莫能測,億那由劫共思量,色相威德轉無邊。如來非以相為體,但是無相寂滅法,身相威儀悉具足,世間隨樂皆得見。按,初地菩薩,已能百界作佛,況古佛現身之觀音乎?故宜以觀佛之義觀觀音也。

【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海幢比丘,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皆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悉著寶冠,頂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一切瓔珞,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華,一切鬘,一切香,一切塗香,一切欲樂資生之具。於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淨,成就無上菩提之道。

【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遍行外道語善財言:「善男子!此都薩羅城中,一切方所,一切族類,若男若女,諸人眾中,我皆以方便,示同其形,隨其所應而為說法。諸眾生等,悉不能知我是何人,從何而至,唯令聞者如實修行。善男子!如於此城,利益眾生,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所有人眾住止之處,悉亦如是而為利益。」按遍行外道,寄位十行,所行如是,則觀音可知。

【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海幢比丘從其兩膝,出無數百千億剎帝利婆羅門眾,皆悉聰慧,種種色相,種種形貌,種種衣服,上妙莊嚴。普遍十方一切世界,愛語同事,攝諸眾生。所謂貧者令足,病者令愈,危者令安,怖者令止,有憂苦者鹹使快樂。復以方便而勸導之,皆令舍惡,安住善法。按,圓教初住菩薩,即以分證法身,非凡情所能測度。況已後之四十位菩薩乎?況古佛示現之觀音乎?

【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

事證──洱海叢談,載觀音七化:一唐永徽間,化白須老人,戴紅蓮瓣冠,披袈裟持缽,至農家乞食。二化梵僧持缽,向饁婦乞食。三化梵僧坐寶山磐石上。四化一僧持杖擎缽,牽白犬乞食開南郡。五化僧執楊枝,躡木屐行走,馬追之不及。箭射之,箭皆化為蓮華,今洱東所謂蓮華菜也。六化遊僧,忽騰空現大士相。七化僧名菩提陀訶。此乃節錄。

【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

事證──普陀山志:清康熙廿八年南巡,將到禾城,忽見老嫗簪紅華一朵,獨操小舟,直過御舟前。帝問:「何船。」曰:「漁船。」「有魚否?」曰:「有。」倏不見,悟為大士化身,遂賜帑重興普陀前後兩寺。又夢廠雜著,載漢囗孝子閔貞,欲追摹父母遺像。日虔禱大士前,感大士為現其父母像,得摹以奉祀。其他現女身事甚多,不能盡紀。欲悉知者,可閱觀音感應頌,及靈感錄。

【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事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陝右金沙灘上,有豔女挈籃賣魚,人競欲室之。女曰:「餘授經,一夕能誦普門品者事之。」黎明能者二十。女曰:「一身豈能配多夫?請易金剛經。」如前期,能者復居其半。女又易法華經,期以三日,惟馬氏子能。迎入門,女即死,糜爛立盡,遂瘞之。他日有僧來訪,馬氏子引至墓所。僧振錫,墓棺同開,惟黃金色鎖子骨存焉。僧曰:「此觀音菩薩,憫汝等以化現耳。」言訖,騰空而去。

【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入法界品:遍行外道告善財言:「善男子!閻浮提內九十六眾,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於中方便調伏,令其舍離所有諸見。如閻浮提,餘四天下,亦復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無量世界諸眾生海,我悉於中隨諸眾生心之所樂,以種種方便,種種法門,現種種色身以種種言音而為說法,令得利益。」

【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經證──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妙色那羅延執金剛神贊佛偈曰:汝應觀法王,法王法如是;色相無有邊,普現於世間。佛身一一毛,光網不思議;譬如淨日輪,普照十方國。如來神通力,法界悉周遍;一切眾生前,示現無盡身。如來說法音,十方莫不聞;隨諸眾生類,悉令心滿足。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事證──現果隨錄:明徽人汪姓者,家居崑山,持齋三年,擬至普陀進香。某年元旦,已束裝下船矣,忽店旁火起,急報促回。汪曰:「吾積誠三載,方朝菩薩,豈以一店易吾志乎?縱被毀,吾不歸矣!」竟揚帆而去,進香畢,回昆見四麵店屋,俱成焦土,汪店樓房,巍然獨存,萬人驚嘆。又高僧傳二集:北魏釋法智為白衣時,行澤中,忽遇猛火延燒,四面俱至,自分必死,惟至心誦觀世音。俄而火過,草無遺莖,惟智容身地未延及。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事證──法苑珠林:晉徐榮,山東琅玡人,嘗至東陽,還經定山,舟人不習水道,誤墮洄洑中,垂欲沉沒。榮無復他計,惟至心呼觀音名,須臾如有數十人齊力牽引者,頃時湧出洄洑中。沿江而下,日已暮,天大昏暗,風雨均厲,前駛不知所向,而湧浪轉盛,船幾欲覆。榮至心誦佛經不輟,忽見山頭有火,烈焰熾盛,徹照江心,回舟趨之。安然達岸,既至,光息,無復所見。明日問浦中人,昨夜山上是何火,皆雲無之,乃知佛力冥佑也。

【或在須彌峰,為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事證──異談可信錄:明沈文崧,宰山左。有同官某,親老無子,將奉差西藏。沈慨然代往,跋涉險阻,三年始歸,聞者嘆其高義。隨僕夏祥最忠,一日晦霧,至陡[土+反],下臨深澗萬丈。二僕墮澗,沈馬足已陷,忽仰見雲霧中大士手持青蓮,向沈指導,俄頃身已越澗至平地。痛喪二僕,久之昏黑,聞人語聲,急呼之,則夏祥獨至矣。問何能來?曰墮澗時,有綠毛人長丈餘,自澗中負出。主僕相抱大哭。高文良公為繪大士像,書年月紀之。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事證──冥祥記:晉潘道秀,從軍北徵失利,至心念觀世音,夢寐輒見菩薩在前後。後南奔,迷不知道,於山中空際忽睹聖容,如今行像,指示歸路。秀作禮罷,遂不見,得歸路還家。又,異談可信錄:貴州修文縣白水洞,產水銀,夫役千餘,巖下居民數百戶。洞前二裡許有溪,忽來一美婦,浴其中,乳垂至臍。居民空室趨觀,甫近溪,轟然巖塌,廬舍俱陷,浴婦竟杳無蹤,方悟大士化身拯眾。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事證──慈恩法師傳:師度玉門關,晚宿沙漠中。相從之胡人石磐陀者,忽心變,拔刀起向法師。師起,念觀世音菩薩。胡見已還臥,師與馬令去。又,天竺志:黃巢作亂,所過殺戮甚多。至杭,老稚數百萬,泣拜大士,願垂慈佑。及錢鏐與戰,聞空中念佛聲,仰視雲端,旌幢寶蓋,擁護大士。其火首金剛、天龍、修羅等眾,扈從無算。繆兵見之,勇氣百倍,巢曰:「佛士也!」遂遁去。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事證──齊書:孫敬德防北陲,造觀音像禮事之。後為劫賊橫引,斷死刑,其夜禮懺流淚,忽如夢,見一僧,教誦救苦觀音經千遍,得免苦難。敬德誦至臨刑時,足千遍,刀斫折為三段。三換刀,折如初,丞相高歡表請免刑,遂得放歸。又,高僧傳二集:唐靺鞨人帝示階,逃入高麗,拾得二寸許銅像,不知何神,安皮袋中,飲啖酒肉亦祭之。高麗疑是細作,斫之,三刀不傷。出像,背有三刀痕。曰此佛像,可往唐國諮問。階乃於幽州出家。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事證──法苑珠林:唐董雄,貞觀中為大理丞,幼奉佛素食,因坐李仙童事,與王忻等數十人同系獄。雄專念普門品,鎖自解落在地,鉤連不開。即告御史張守一驗之,錯愕良久,重鎖嚴封而去。雄仍誦,鎖復解墮地有聲,朱封如故。忻初不信佛,其妻誦經,輒誚曰:「何為異端所媚?」及見雄事始知佛力廣大,深悔不信之咎,因虔誦菩薩名,鎖亦脫。一時臺中內外聞者奇之,同獄囚俱獲免。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

事證──南五臺山示跡記:隋仁壽中,山有毒龍,變作道士,賣藥於京都。服之,立刻升天,實以妖通置於山中龍窟而食之。忽來一僧,結茅峰頂,伏彼妖通,使安窟穴,民被庇蔭,入道者眾。次年六月十九入滅,及茶毗時,東峰上現金橋,列諸天眾,音樂天華,異香馥鬱。南臺百寶燦爛,廣莫能知,於煙雲之間,現自在端嚴之相,慈容偉麗,瓔珞珠衣,煥然對目,始知觀音大士示跡也。

【或遇惡羅剎,毒龍諸鬼等;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事證──夷堅志:族人洪洋,夜歸,忽大聲發山澗,如數十本巨木摧折,亟下轎謀避處,而物已來前,身長三丈,從頂至踵,皆燈也。洋素持大悲咒,急誦之,物植立不動。洋喪膽僕地,然誦咒不輟,物乃退,曰去矣,逕入畈下民家而沒。洋歸,得病而愈,二轎夫竟死。後訪民家,一門死於疫,始知物乃癘鬼也。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事證──南海慈航:明閩人雷法振,燒炭為業。家有鴨欄木,紋理精細,欲刻大士像,未果。一日入山燒炭榛葬叢中,突一虎來搏。忽有綽約婦人,當虎叱之,虎懾伏叩首退。振拜問姓名,曰:「身是君家鴨欄木耳。」遂不見。振感悟,擇吉雕刻,終身持齋頂禮。又,太平廣記:唐王令望還卯州臨溪,路極險阻,忽遇猛獸,震怖非常。急念金剛經,猛獸熟視,曳尾而去。須知念觀音,比念金剛經,理無優劣,事更簡易。若逢險難,尤宜專念觀音。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事證──談藪:宋賴省幹,以妖術殺人祭鬼,於浙中買十餘歲童女以供用。一女之母奉大士,隨之習念心經。至輪祭時,沐浴妝飾,鎖空宅中。女自分必死,一心誦經,夜半,有物自天窗下,光閃如電。急誦揭諦咒,口中忽出光,物慾進復卻。女口中光漸大,射物鏗然有聲,僕地。值邏卒過,女呼殺人,卒破壁出女,見一大白蟒死矣。捕賴及家人,依法治之。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事證──山西蔚州,夏秋間,每雨必有小雹。其地各村小廟中,必有僧住,自夏至秋收時,不許閒人入廟,甚嚴肅。僧每日按時誦經咒,名為念苗經,若逢天濃陰,雲現兇象,雖非誦經鐘點,亦必特為虔誦,以期不至雨雹壞稼也。餘於清光緒十三年,朝五臺,至其地,住月餘。見凡雨必有小雹,如小豆者少許,問其邑人,遂知誦經止雹之事。釋印光識。

【諍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眾怨悉退散。】

事證──天竺志:吳越王錢鏐,起自草野,誓奠東南,猶豫未決。夜夢一婦人謂曰:「汝慈悲不殺人,將藩翰一方,中原天子五易姓,汝之疆土自若,子孫綿遠,封侯拜相,廿餘年當覓我於天竺山中。」鏐自是所向無前,屢有神助,故書之於冊,昭示子孫,世世崇祀。又,越州董昌作亂,鏐禱大士,乃出兵。對敵之際,空中聞萬騎馳驟之聲,昌一見褫魄,不接戰即敗走,而全越底定。

相關焦點

  • 維基精選:【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即是其中之一,祂的過去佛號是正法明如來。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大乘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觀世音菩薩是民間信仰所崇信的「家堂五神」的首尊,臺灣民眾常將之繪製於家堂神畫「觀音漆」上,與自家所祀神明一同,晨昏祭祀。
  • 【經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 觀世音菩薩救世精神
    維摩詰經第一,舉羅什解說,世有危難若自稱名,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因此,舊譯家羅什,確有觀自在,觀世自在義。  一、妙法蓮華經普門品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法雲法華義記第八:觀世音,則有觀世間音聲,觀眾生身業,觀眾生意業三名,統名觀世業。
  • 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
    突然這個女子的船上霞光萬道,燦爛光明,一位法相莊嚴的菩薩合掌微笑,大家非常驚奇。🍎她說:「我就是觀世音菩薩,我來是為了啟發和喚醒大家的慈悲心、同情心和憐憫心,是高貴的情義。🍎幫助別人是最神聖的本源,扶助弱小是眾生義不容辭的本性。今天你們的行為十分值得稱頌,眾生將得到幸福,我將常住在每個人的家中保佑你們,大家只要稱頌『觀世音菩薩』即可。」
  • 觀世音菩薩___甘願自降為菩薩以慈悲度人的古佛
    在《大悲心陀羅尼經》,《楞嚴經》裡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久遠劫前已成無上正等正覺,號正法明如來。現在的觀世音菩薩,表象是倒駕慈航,示現的是十地菩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上說:「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闢支佛身得度者,即現闢支佛身而為說法……」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來度化,一切為了方便度眾生。只有本身是佛,才能現佛身。從這裡可以看出,觀世音菩薩本質上是佛,只是示現的菩薩形象而已。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千處祈求千處應,  苦海常作渡人舟。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 觀世音菩薩
    世尊,我今天更當為了眾生的緣故,發起最上殊勝的大願,期願假使當轉輪聖王(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安樂世界,作完種種諸佛度化眾生的勝事,入於無餘涅槃之後,乃至正法仍然住世時,我將在那時,修菩薩道利益眾生。當無量壽佛正法,在初夜分滅去之後,我即刻在其後的夜裡,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佛果,繼續度化一切眾生。」
  • 觀世音菩薩成道故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為恭迎觀音菩薩成道日,祈國泰民安,龍天護佑眾生,雨災水災早日消除,湖北大冶目蓮寺應大眾祈請
  •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
    農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這三個日子分別是:觀世音菩薩出生、成道及出家的日子,無比殊勝,都是觀音誕日。「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是傳統中國人對觀世音菩薩的普遍印象。每個時代的苦難眾生,都會期待這樣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薩現身、解救人們於煩惱的苦海。
  •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不肯收無盡意菩薩供養的瓔珞?
    >淨空法師微信號:jkfs777中國佛緣微信號:zgfy777大悲禪寺微信號:dbcs777
  • 觀世音菩薩故事全集,留著慢慢看!
    農曆九月十九(2017年11月7日),是觀世音菩薩出家日。觀世音菩薩昔為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倒駕慈航,現作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以耳根圓通成就菩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
    於妙[疊*毛]上畫一千臂菩薩像並本經咒進上 神皇令宮女繡成或使匠人畫出。流布天下不墜靈姿。波侖又於婆羅門。真諦律師。聞此僧由來。雲有大力鬼神毗那翼迦。能障一切善法不使成就。一切惡業必令增長。雖有妙力通心無能制伏。觀音菩薩現作千臂千眼之形以伏彼神。及有咒印用光不朽。
  • 每月一經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竟是父子,怎樣的相識因緣?
    《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佛陀告訴阿難:觀世音菩薩早已成佛,佛號「正法明如來」。專心稱念觀音名號,可以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觀世音菩薩既已成佛,為何稱念觀音名號,不是往生正法明如來的佛土,而是往生阿彌陀佛土呢?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釋義
    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一尊菩薩,普門品說的就是觀世音菩薩如何慈悲度生的,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希望能像他一樣普渡眾生。觀音菩薩全稱為觀世音菩薩,觀世音是名字,菩薩是修行的品位。全稱菩提薩垛,菩提是覺悟,薩垛是有情,眾生的意思。全稱就是覺悟的眾生,自己覺悟,又能幫助別人覺悟,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了。
  • 如何信仰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如「般若心經」上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由這幾句話,足以證明觀世音菩薩度一切苦厄眾生,所用的般若智慧,而不是千手千眼,千手千眼只是用來形容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不休不歇地忙碌度眾生的狀況而已。所以,我們大家如果希望觀世音菩薩來救,絕不可以為觀世音菩薩真的是以手來救,而是以智慧來救。
  • 觀世音菩薩秘密藏神咒經
    爾時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整衣服。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陀羅尼法。名摩訶波頭摩栴檀摩尼心輪。能於一切事所求皆得成就。若如來大慈悲許我說者。我當承佛神力。為饒益一切眾生故說。所以者何。世尊此陀羅尼。有大神力猶如摩尼寶。亦如如意樹能滿一切願。爾時世尊贊觀世音菩薩言。善哉善哉汝已慈悲故。為眾生能如是問。聽汝無障礙。說此陀羅尼。觀世音菩薩既蒙聽許。即起合掌作禮還本坐處。諦觀眾會具大慈悲。即說咒曰。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每天念一遍,專治「業障」
    菩薩讀大悲咒,讀普門品念菩薩名號三位一體的相結合,普門品原來是法華經中的一品,傳說在一千七百多年,有個國王生病了,全國的御醫都沒有辦法。普門品主要宣說觀世音菩薩的普門示現,詳說了觀世音菩薩之化導:救七難、解三毒、應二求、普現三十三種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的事跡。佛菩薩神通自在,示現種種身,開無量法門,使眾生得證圓通。
  • 觀世音菩薩誕辰 農曆二月十九
    ,最為人所知的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同列為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等名。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
  • 《恭賀六月十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祈願眾生圓滿解脫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簡介】       農曆六月十九是佛教界的重大記念日——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佛教認為,此日念佛、誦經、持咒、放生猶為殊勝,具大功德。為什麼把六月十九日定為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呢?這是因民間由來以久的一個說法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