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禮儀 | 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

2021-03-01 神華祈福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叢林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初到寺院體驗過堂的同修們來說,不有所準備的話,難免會不知所措。

今天,分享在寺院過堂的儀軌。從容用齋,專注於品嘗,每一口飯菜裡都有陽光、雨露、土壤和歌聲。讓內心生起歡喜,吃飯也是一種修行!

過堂儀軌的要點與意義簡單介紹如下(各地寺院大同小異):

1. 打叫香


2. 大眾排班、念佛依次進入齋堂


3. 開始行堂

在齋堂裡,不可在中堂走動,保持安靜,關閉手機,端身正坐,翻開碗。

4. 念誦《供養偈》

     起初,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擺放,筷子橫放在碗前。開始念《供養偈》之後,也就開始行堂了。

     過堂(用齋) 期間,大家止語,以特定的手勢對行堂人員表達自己的意思。

5. 表示不要


      第一遍行堂時,只要用齋人員不拒絕,行堂人員就會把每種食物都在碗裡裝上一點。如果用齋人員不想要某種食物,或者覺得碗裡的飯菜已足夠,可將右手豎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上方做一個遮擋的動作,以示不需要。

6. 端碗當胸:龍含珠


      過堂時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頭用嘴湊近桌上的碗,不得嚼食作聲,雙腳不要交叉或翹起。

       開始用齋時,先把筷子和裝著飯菜的碗先後移近自己,然後安詳地拿起筷子,左手將飯碗平端在胸前。端飯碗時,拇指扣在碗口,其餘四指平託碗底,叢林稱之為「龍含珠」。「龍含珠」,還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喻示著眾生皆有寶珠一般的佛性。

      右手持筷子夾起食物送入口中,動作要安詳而寂靜,叢林稱之為「鳳點頭」。

7. 示意多少


      第二遍行堂時,用齋人員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輕放到桌子邊沿,注意不要超過桌子邊沿外,以免行堂人員碰倒。可用筷子在碗裡比劃一下,表示需要添加多少。

      應量受食,吃多少添加多少,不得浪費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的飯菜,要撿起來吃掉,感恩惜福。

      對於某種食物還想再添加一些,碗即不須收回(也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邊輕點一下)。

8. 表示少量


對於某種食物只想要一點點,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9. 需要稠的

 對於稀飯和其它食物,需要比較稠的,就用筷子在碗裡做一個豎插的動作;

10. 需要稀的


需要比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劃一下。

11. 用齋完畢


      三遍行堂之後,巡開水,蕩洗乾淨碗裡剩餘的食物一併喝下,不浪費每一粒糧食。吃完飯之後,輕輕將碗疊起,整齊放在桌子外沿,將筷子放在碗右側距離約一寸的桌面上,與桌沿垂直。


      以上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佛教的修行讓人們通過了解自己來改善自己,與正念覺知是分不開的。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並保持覺知,時時念佛。

     然而普通人由於觀照力微弱,經常忘失正念,過堂儀軌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緣。

      常存慚愧心,莫失正念,不說人我是非,散心雜話。思量食物的來之不易與眾生的苦痛艱辛,產生感恩心、慈悲心、出離心和菩提心,一邊受食,一邊心中默念阿彌陀佛名號。

      

      只要學會在吃東西時真正地提起正念,默念佛號,一定會獲得前所未有的滿足和感恩,真正吃得身心歡喜健康。那時候,也許你會忽然理解弘一大師所說的「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既不為喜歡的飲食而貪心,也不為不喜歡的飲食而厭煩。

點擊觀看:佛儀微漫-過堂飯


部分內容採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配圖)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早、午齋兩次過堂,過堂也就是佛門中的「吃飯」。我國漢傳佛教,是將過堂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過堂儀軌的意義不僅在於維持表面上的優美大方,這一套複雜的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威儀。
  • 什麼是佛教中的「過堂」及過堂儀軌的要點及意義
    微信LJYMJX【智慧菩提】過堂用餐儀軌,吃飯前後念誦《供養偈》與《結齋偈》,表示供養諸佛菩薩、供養眾生。吃飯時應當提起正念,食存五觀,思量食物的來之不易與眾生的苦痛艱辛,產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責任心。
  • 【過堂儀軌】寺院用齋儀軌(圖文)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叢林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
  • 寺院過堂儀軌,教會您在寺院如何用齋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叢林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初到寺院體驗過堂的同修們來說,不有所準備的話,難免會不知所措。吃飯也是一種修習,如何如法地在五觀堂過堂?下文小貼士提供諸位同修參考!
  • 過堂
    歡迎點擊上方藍字免費訂閱        「過堂」,也就是佛門中的「吃飯」,是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寺院中每天兩次過堂,早、午齋各一次。  僧人吃飯的地方叫五觀堂,相當於寺廟裡的食堂。佛教僧侶將進食視為一種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團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禮儀的統一。  佛門規定學道者吃飯時要做五種觀想。一是思念食物來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無虧缺,三是防止產生貪食美味的念頭,四是對飯食只作為療飢的藥,五是為修道業而受此食。
  • 詳說佛教過堂儀軌的要點及意義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嚴格的過堂用餐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其中的重點是不能講話,不能隨便出聲。
  • 佛教儀軌:過堂
    (大眾聞罄聲各正念) 大眾答:阿彌陀佛結齋偈: 薩多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南 怛至他 折隸 主隸 準提娑婆訶 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過堂儀軌展現著佛門的莊嚴、僧團的威儀。
  • 在寺院吃齋飯必須要知道的常識
  • 普壽寺「過堂」
    獨普壽寺不同,此寺院謝絕遊客,不接待參觀,婉拒香火;沒有事先約好,恕不接待。清門孤影,絕無星點嘈雜,仿佛「世外桃園」。原來在那灰牆灰磚灰瓦的寺廟之中,聚集了1300多名女僧人,它是五臺山一百多所寺院中唯一的,也是全國最大的尼眾律學院。五臺山的人尊稱它為尼姑學院。去過五臺山的人不少,真正去過這所「神秘」的尼姑學院的人不多,能去和眾尼一起「過堂」的人就更少了。
  • 寺院吃飯時的注意事項-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佛教傳到漢地之後,形成了一套傳統的叢林過堂(用齋)儀軌,規定了碗筷擺放、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初到寺院體驗過堂的同修們來說,不有所準備的話,難免會不知所措。使用和添飯加菜的步驟與方法。其中的重點是不能講話,不能隨便出聲。吃飯前後念誦《供養偈》與《結齋偈》,表示供養諸佛菩薩、供養眾生。
  • 在寺院吃齋飯必知常識和手勢
    要借假修真,少食容易飢餓,體衰力弱,難成道業;但是如果貪多,也容易產生各種疾病。所以必須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吃一頓飯要把它與佛法結合在一起,能如此,即使硬如鋼鐵的食物也能消化;反之,就是滴水也難以消化。因此,佛門中過堂有一語:「五觀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常存慚愧心,莫失正念,不說人我是非,散心雜話。
  • 寺廟過堂吃飯,想要浪費一粒米都難
    如果是初次過堂,還會有人簡略教導一番禮儀:一遍行堂如何,二遍行堂如何,不可出聲,不可先吃,師父添飯菜時,可拒絕亦可續添等,原則是不能剩下。至於端碗叫做「龍含珠」,用筷叫做「鳳點頭」等,聽起來也很新鮮,想不到佛門吃飯還有這麼多講究;而且經久難忘的一個印象就是,在寺廟過堂吃飯,想要浪費一粒米都難。
  • 佛教基礎知識,佛門基本禮儀
    佛門基本禮儀第一節、敬佛第二節、敬法第三節、敬僧第四節、四威儀第五節、佛門日常禮儀
  • 為何說「過堂用齋」是天下最難吃,也是最好吃的飯?
    專欄72期:佛緣專欄:佛門一碗飯!編輯:浮浮生出家人過堂用齋,帶有神聖的「使命」。他要對信施負責,對父母、師長、乃至一切眾生報恩,更要對自己生命的參究有所交代……。飯,人人會吃,古人說︰「食色性也」,可見吃飯是人不學就會的本能。
  • 佛門神奇服飾「海青」,你了解多少?
    海,表示廣大  佛弟子的心量要像大海一樣廣闊  能包萬物  青,表示內心清淨,諸法不染  海青著身  就代表了佛弟子的形象  這些知識和規矩咱得懂  海青的誕生  中國有禮儀之大  海青為我國佛門僧俗二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本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
  • 聖凱 |《中國漢傳佛教禮儀(增訂版)》出版
    從某種意義上說,禮儀風俗的潛移默化作用遠比譯經、講經、創宗、立說等傳教方法更為有效,更容易被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所接受。同時,佛教的傳播,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移風易俗的作用。它不但帶來了許多新的風俗,也改變了許多舊的禮制,使中國古代的社會風氣為之一變。 如土葬原是我國傳統的葬法,民間一直有「歸土為安」的喪葬觀念。
  • 禪門清規 佛門茶禮
    佛門茶禮多表現於敬佛、佛事和敬客之時。(圖片來源:資料圖)在中國這個千古禮儀之邦,茶的禮儀世代相傳。不僅宮廷官府、平民百姓極為重視,連跳出塵世之外的佛門也不例外。佛門茶禮多表現於敬佛、佛事和敬客之時。王景琳的《中國古代寺院生活》較為洋細地介紹達摩祖師忌日前一天,即十月初四日就開始的禪院祭祖禮俗:祭祖禮儀形式比較簡單,無昨燒香、跪拜、供茶、誦經等,但卻要反覆地、一次次地進行。當日晚課之後,鐘頭撞響大鐘三聲,眾僧集於祖師堂,首先由住持向祖師土香、行禮、供茶、接著眾僧向祖師行三跪拜禮,並跟著維那念誦、做回向。第一遍祭祖就算結束了。
  • 《佛教教規禮儀》(三) 寺院巡禮篇 下
    《佛教教規禮儀》(三) 寺院巡禮篇 下浴佛法會 (佛寶節、佛誕節、浴佛節)  據《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載,印度迦毘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於四月八日生下了悉達多太子,四天王以香湯浴太子身。又《普曜經》載,悉達多太子降誕人間,九龍以香水浴聖尊。
  • 佛門素食 | 中國寺院齋菜
    中國寺院中僧侶泡製的各類酸泡菜,堪稱一絕。這是佛家弟子傳統的膳食素菜。可入甕醃漬的有卷心白菜、嫩黃瓜、嫩豇豆、嫩萵苣、青紅椒、蘿蔔等都特別脆嫩生津,酸甜適度,且久泡不爛,其味不變,這是俗家人的泡菜所難以比擬的。究其原因乃山中清泉發酵而成,山泉中含有對人體有利的豐富微量元素,這即是泡菜積年而不變腐保持鮮嫩的根由所在,所以許多寺院以拿手泡菜聞名。
  • 佛教:女性到寺院拜佛,這4點「禁忌」,不可不知!
    許多人對佛門儀軌不了解,很容易言行不當,而冒犯三寶莊嚴。許多人經常會問我,人們都說女性到寺院裡去有很多講究,不敢輕易到寺院拜佛。比如說很多人認為女性生理期不乾淨,到寺院會衝撞佛菩薩,這種說法合理嗎?小編告訴大家,當然是無稽之談,佛門裡從來沒有這一說法,都是民間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