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如今被越來越多的父母提倡,雖然我們不能肯定的說人為的製造挫折就能讓孩子的內心更強大,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現在很多孩子在挫折面前會本能的退縮,極其脆弱。
在我們的鄰國印度,每年的3月, 4月是11,12年級的考試季,這次考試非常重要,因為關係著孩子是否有資格考大學。在去年的4月份,由於系統故障導致35萬學生的成績不合格,讓人可惜的是,在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一周內已經有21名孩子選擇了跳樓。
這樣的結果是任何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類似這樣的例子卻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很多孩子會因為考試的失敗,父母的責罵等各種原因選擇輕易的結束生命,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
主教練郎平郎平曾說過: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明知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即使走得搖搖晃晃,但依然堅持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眼中充滿堅定。
簡單來說,孩子既要有贏的決心,但也要有輸的勇氣,失敗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害怕失敗。2015年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教授,她和團隊在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之後,最終獲得了成功,達到了對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輕而易舉的成功,失敗總是會和我們的人生相伴。有的孩子會因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因為這樣就能夠有效的避免失敗,但是不進則退,如果孩子總是懼怕失敗,自然也就註定無法成功。
我們當然明白孩子都想贏,所以有的父母會替孩子掃除他們前進路上的障礙,這樣就能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面對成功。比如孩子在嘗試學穿衣服的時候,明明他們可以很好的自己穿上衣服,只是扣扣子會有一些困難,可是父母不僅幫他們扣扣子,也會幫他們穿衣服。
當父母人為的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機會時,孩子自然也就習慣了依賴父母,這會使他們很少有機會品嘗失敗的滋味。於是當孩子真正遇到挫折時,便會不知如何去應對,而這在父母的眼裡就是輸不起,其實很有可能只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情緒而已。
為什麼孩子總是想贏不想輸?
因為太多的父母都非常在意結果,雖然孩子在失敗的時候,父母會上前擁抱安慰,告訴孩子輸了沒關係,可以重新再來。但是他們似乎更喜歡聽到孩子贏的消息,這會讓父母喜笑顏開,甚至欣喜若狂。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聰明,他們自然能夠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感到父母的態度變化,所以孩子會認為如果自己做得不夠好,自己失敗了,那麼父母一定會傷心失望,不愛自己。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孩子當然更想要成功。
孩子不是輸不起,而是怕不被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只盯著結果忽略過程,很多時候過程往往比結果更重要。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不管最後結果是什麼,孩子是輸還是贏,自己都是一直愛著他們的。
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敢於勇敢的去嘗試,才能無懼輸贏,也許這樣,他們才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不要強迫孩子認輸朵朵在和爸爸下跳棋,雖然爸爸已經在有意的讓朵朵,可是最終還是爸爸贏了。面對這樣的結局,朵朵不願意接受,一直在嚷嚷自己沒有輸,甚至還想要悔棋,在被爸爸拒絕之後嚎啕大哭。
因為在父母看來,孩子的這種行為就是耍賴,但這同時也是孩子的正常表現,試想我們在小的時候是不是也做過類似這樣的事情呢?所以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甚至可以故意輸一盤棋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輸有贏,所以不要太在乎結果,因為過程足以讓孩子快樂。
孩子喜歡贏,是因為他們喜歡被認可,被稱讚,是因為他們太在乎父母對自己的看法,擔心如果自己輸了,父母就會不愛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孩子,不管結果是什麼,父母都會站在孩子身邊,支持他,鼓勵他,當然更會一直愛他。
有了父母的愛和關注,孩子一定會越來越有勇氣,而這份勇氣會讓他們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最終戰勝它們,擁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