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持續了一個多月的納卡戰爭最終以亞美尼亞戰敗割地賠款而唏噓收場,戰火是暫時平息了,但戰爭引發的亞美尼亞內政危機仍在繼續。由於不滿總理帕希尼揚籤下了如此「喪權辱國」的停火協議,亞美尼亞大批民眾走上街頭,高呼帕希尼揚是叛徒,要求其下臺謝罪。外媒報導稱數萬名群眾自發組成了「反對派」,在大街小巷奔走抗議,聲勢浩大,被外界認為是亞美尼亞民眾的「戰爭後遺症」。
此前在兩國戰爭進入白熱化階段時,亞美尼亞全民動員,不僅青壯年踴躍參軍支援前線,就連老弱婦孺也沒有閒著,積極投身後勤,為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隨著戰爭日益激烈,亞美尼亞損傷慘重,大量軍事設施被敵軍摧毀不說,死傷人數更是驚人,其中不乏剛上戰場不久的年輕人。但由於國力、兵力相差過大,再加上亞塞拜然有土耳其的鼎力支持,亞美尼亞節節敗退,最終以慘敗收場。
外媒指出,亞美尼亞民眾不能接受在死傷慘重的情況下,還得割地賠款求和,這被他們視為是「無能軟弱」的表現,因此「反對派」隨著時間點流逝日益壯大。此前籤署停火協議之時,就有民眾喊出「血戰到底」,反對領導層認輸求和,但出於現實因素的考量,亞美尼亞總理還是低頭籤下了停火協議。
這也使得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成了民眾怒火的宣洩口,一時間,亞美尼亞民眾的槍口從一致對外變成了一致對內,他們高呼必須讓總理下臺謝罪。外媒指出,這背後也有一部分亞美尼亞反對派政治精英的支持。聯合反對派認為,戰爭之所以會突然爆發,就是因為有人在從中挑撥,而上任後大肆向美國靠攏的帕希尼揚就是這個「罪魁禍首」。他們表示,亞美尼亞人並不怕戰,也並不畏懼死亡,但是本來就可以用最小的代價贏得這場戰爭,卻因為帕西尼亞決策的錯誤,才導致亞美尼亞在付出沉重代價後,還籤下了喪權辱國的停火協議。因此反對派在商議之後,向帕希尼揚下達了最後通牒,那就是三天內必須辭職。
不過對於一浪更比一浪高的「下臺」呼聲,帕希尼揚的態度也很堅決,那就是拒絕辭職。帕尼西揚不斷為自己的辯解,宣稱願意為納卡戰敗承擔部分責任,卻沒有指出是哪些責任,更沒有什麼實際舉動。而戰敗在亞美尼亞引發的動蕩究竟何時能平息,沒人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