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這是李白寫給孟浩然的一首詩。他們兩個人都生活在盛唐時代,孟浩然年長李白12歲,兩人第一次見面時,孟浩然已37歲,雖未入仕,但早已名動天下。李白當時只有25歲,年少輕狂,但對孟浩然仰慕已久,兩人初次見面即結成忘年之交。孟浩然也因此成為李白最崇拜的詩人之一。
李白作為小弟,可以說在詩歌道路上,深受孟浩然這位老大哥的影響。比如,兩個人都具有嫉惡如仇,不事權貴的品性。孟浩然唾棄趨炎附勢之徒,寧肯「拂衣從此去,高步躡華嵩」,也不肯立於朝廷。而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恰和孟浩然是一脈相承的。
再比如,兩個人都極具個性,在詩中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欲,詩歌遣詞用句突出自我之處不勝枚舉,如孟詩中「我來如昨日」,「予亦忘機者」,「予亦離家久」,「餘亦浮於海」等等。而太白詩如「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狂風吹我心,西掛鹹陽樹」等等,也處處都有孟浩然的影子。
古語有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品性,習慣,拉近了兩個人的距離,李白最終成為詩壇前輩孟浩然的鐵桿粉絲之一。
孟浩然性情曠達,喜率性而為,他喜愛梅花,在鹿門山隱居時,曾冒著冬日大雪,騎著一頭病弱老驢,前往山中尋梅。尋到梅花後,一連三日觀賞不輟,並由此衍生出「踏雪尋梅」的成語來。但與孟浩然的率性相反的,是他的運氣一直不太好,他先是在東都洛陽,求仕三載,最終也沒有成功。
開元十五年,孟浩然再赴長安應試,然而卻不幸落第,不過幸運的是,這一年他結識了大詩人王維,兩人成為知交好友。王維當時任庫部郎中,一直在尋找機會把孟浩然引薦給玄宗皇帝。後來機會確實來臨了,但悲催的孟浩然不僅沒能抓住,還因為兩句詩終生與仕途無緣。
原來,孟浩然經常去王維當值的內署暢談,一次又在內署和王維聊天時,忽遇玄宗皇帝駕臨,因無處躲避,只能上前拜見。玄宗皇帝對孟浩然的詩名早有耳聞,便問他近來有何新作?
也許是孟浩然太激動了,也許是大詩人腦瓜子一時短路,無數的好詩偏偏一句也想不起來,竟張口吟出最不合時宜的《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果然玄宗皇帝聽完臉色大變,冷冷的說:「卿不願做官,朕不曾棄你,卿為何如此誣我?」說罷拂袖而去。
玄宗走後,鬱悶的王維連連搖頭,但覆水難收,已是回天乏術。孟浩然受此打擊,心灰意冷,便徹底斷了做官的念頭,歸隱田園了。
自此,孟浩然漫遊吳越,縱覽山水之盛,留給後世無數華章妙句。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若不是造化弄人,無緣仕途,孟浩然怎能成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我們又去哪裡看到那麼多清新淡雅,不事雕飾,富於情趣,自然渾成的詩句呢?
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天意,這句話用到孟浩然的身上,該是最恰當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