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深圳,記者 沈述紅)訊,2020年已經來到尾聲,年內公募高管變動人數也悄然創下了歷史新高。
截至12月31日,今年共有333位公募基金高管出現變更,這一變動人數使得2020年成為了我國公募基金歷史上高管變動人數最高的一年,同比去年的323位高管變動,增加了10位。在基金公司層面,上述高管變動涉及106家基金管理人,在全行業佔比高達74.12%,其中變動較為頻繁的機構主要集中在中小基金公司層面。
事實上,資產管理行業人才一直處於稀缺狀態。但基金公司高管人員的頻繁變更,對於大型公募和中小型公司的影響存在較大區別。尤其是近兩年公募競爭愈發激烈,頭部效應逐漸凸顯,中小型基金公司面臨著更大的業績壓力,高管流動性隨之增加。
鑑於此,各家公募也在使用股權激勵、企業文化建設等各種舉措,幫助公司留住核心人才和高端人才。「要想改變高管頻繁變更現象和改善經營,除了要做好業績,還得從激勵機制上下功夫,下對功夫,效果可能就出來了。」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說。
333位公募高管變更
基金高管的變更雖不是新鮮事,但作為影響公司重要戰略的決策人,該群體的風吹草動廣受市場、投資人的高度關注。據財聯社記者統計,截至12月31日,年內共有106家基金公司(含券商資管)高管出現變動,涉及高管人數達333人,這一數據超過了去年全年的323人,再創歷史新高。
從董事長及總經理變動情況來看,年初至今,中金基金、國泰基金、中郵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27家公募董事長進行了變更,變動人數達56人,包括華富基金胡長生、邱軍、畢勁松、趙萬利、王歡、江向陽、王鐵等在內的新一任董事長們亮相。
同時,年內還有42家基金公司宣布更換總經理,變動人數達87人,廣發基金王凡、興華基金韓光華、華安基金張霄嶺、前海開源基金賈洪波、招商基金王小青等走馬上任,成為公司新一任總經理,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而林傳輝、劉全勝、蔡穎、包愛麗等則紛紛「出走」,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副總經理、督察長變動也不鮮見。今年以來,東方紅資管、易方達基金、農銀匯理基金等在內的72家基金公司更換了新的副總經理,變更人數高達133人;另有30家基金公司督察長也出現更換,涉及變動人數63人。
首席信息官的變動同樣值得注意,今年以來公募首席信息官的變更主要體現在新聘上。總體來看,年內共有36家基金管理人的45位首席信息官出現變動,其中,華泰柏瑞基金、農銀匯理基金、景順長城基金(博客,微博)、前海開源基金、華安基金、海富通基金等34家公募均新聘了首席信息官,太平基金、信達澳銀基金、太平基金等11家公募的首席信息官則選擇了離開。
就變更原因而言,上述高管更迭一般源於退休、任期屆滿、股權變動、內部崗位調整、個人原因等,其中以個人原因離職的高管佔比較高。
多位老將告別老東家
今年以來的公募高管人事變動中,不乏一些基金行業的元老離開老東家。
12月11日,廣發基金也發布公告稱,林傳輝離任公司總經理,由原副總經理王凡出任廣發基金總經理。同天,廣發證券(000776,股吧)發布公告,林傳輝赴任廣發證券總經理。
作為證券基金行業的元老級人物,林傳輝從業超過25年。他於1995年入職廣發證券,曾參與籌建廣發基金,並於2003年8月出任總經理,至今已有17年零4個月,是中國基金業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經理。如果從參與籌建廣發基金算起,林傳輝在基金業已有18年。在他的帶領下,廣發基金在業績和規模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不過,雖然離開了基金行業,但林傳輝卻依然停留在「廣發系」。在重返證券公司任職後,證券基金業界對其在券商業的發展也有了新的期待。
離開公募業的,不僅僅是林傳輝。2020年9月5日,工銀瑞信基金髮布公告稱,郭特華女士因個人原因辭任董事長。作為基金行業從業時間最長的基金公司女性掌門人。郭特華從2005年工銀瑞信初創開始一直擔任公司總經理,2019年轉任董事長。在她的管理下,工銀瑞信從一家起步較晚的基金公司成長為管理規模超過1.3萬億元、綜合實力領先的頭部資產管理公司。
基金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郭特華在工銀瑞信基金積極推動投研改革,選拔優秀人才,對基金經理的考核側重長期超額能力。據了解,工銀瑞信在基金經理的業績考核中,長期業績佔比達到70%。今年工銀瑞信基金的權益產品全面發力,多隻偏股基金年內收益率翻倍。
離開工銀瑞信後,郭特華成為了「公奔私」名單上又一位重磅人物。她於11月3日在中基協提交了私募公司——海南富道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首次登記材料。公開信息顯示,海南富道註冊資本為1000萬元,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和總經理均為郭特華一人,個人持股比例為100%。
無獨有偶,今年5月,東方紅資產管理副總經理、公募權益投資部總經理林鵬也從公司離職,選擇轉戰私募。在致基金持有人的一封信中,林鵬表示:「公司各項業務穩定發展,投研梯隊體系趨於完善。我感到由衷的安心,可以放心地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而後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新華基金(博客,微博)的老將崔建波也因個人原因而離職。公開資料顯示,崔建波在新華基金擔任基金經理已有十年之久,與崔建波一起離開的還有新華基金另一位副總經理晏益民。
此外,4月下旬,國聯安總經理孟朝霞辭任總經理一職也引起業內熱議。孟朝霞掌舵國聯安基金期間,國聯安基金管理規模出現較大的提升,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國聯安基金管理規模達到530億元,較其接手時增長約1.5倍。
這些公募高管「出走」也瘋狂
從高管離任的頻繁程度來看,高管變動的公司多為中小型基金公司。今年以來,同一家基金公司中有兩名高管以上離任的共計有44家;朱雀基金、中信建投基金、上銀基金、金鷹基金、紅塔紅土基金等17家基金公司旗下均有3名或以上高管於今年離任;出現4名或以上高管離任的,包括泰信基金、太平基金、弘毅遠方基金、富榮基金4家公募。
在上述變動頻繁的公募中,太平基金的高管變動情況可謂獨樹一幟。年初至今,該公司共有11位高管出現變更,其中有7位高管離任,四位副總經理,以及董事長、首席信息官和督察長紛紛離任,在業內實屬罕見。其中,該公司總經理一職在不過六年裡已先後經歷林偉萌、宋小龍、邱宏斌等人,每任總經理任期不到2年左右時間。
太平基金前身為中原英石基金,成立於2013年1月23日,目前股東分別為太平資產、中原證券、安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一家保險系基金,大股東太平保險為其帶來了巨額的機構委外資金,託起了太平基金固收類基金的規模,但從總體來看太平基金的實力還是很弱小。公司現有的14隻基金裡僅有4隻權益類產品。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這四隻產品總規模不到28億元,且機構持有人佔比較高,規模和實力相對不夠,短板仍未補上。
除去股權變動引發的高管離任,太平基金近年來業績所呈現的虧損狀態,或是其高層如「走馬燈」般頻繁變動的另一誘因。據中原證券公告可知,太平基金2018年營業收入為7419.81萬元,淨利潤為人民幣-4721.47萬元;2019年前三季,太平基金營業收入為4599.43萬元,淨利潤為人民幣-743.45萬元。
而如何化解業績和規模萎靡給公司帶來的困境,也成為了以範宇為代表的太平基金新一任高管團隊所亟待解決的命題。
弘毅遠方基金年內也相繼有4位高管離任,涵蓋總經理、副總經理、督察長等職。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在今年還陷入了高管「被離職」的尷尬。4月24日,弘毅遠方基金髮布公告稱,原總經理郭文因個人原因而離職,李湧為公司新任總經理。5月23日,弘毅遠方基金再發公告,公司股東弘毅投資(北京)有限公司增加出資5000萬元,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為李湧。然而,走馬上任不久的李湧很快被董事會免職。6月8日,弘毅遠方副總經理黃薇薇接任李湧,成為新任總經理並代任督察長一職。
在弘毅遠方基金關於《關於免去李湧總經理(暨代人督察長)職務的議案》中,提及了李湧被突然罷免的原因:「多名員工實名舉報公司總經理李湧嚴重違反公司制度破壞企業文化的行為」,但未說明該項指控的具體內容。
金鷹基金今年亦迎來多起高管變動,王鐵接替李兆廷成為新一任董事長,原總經理劉志剛因個人原因離職,原副總經理姚文強轉任總經理,首席信息官劉盛被增聘為副總經理,殷克勝則接任督察長一職。
華南一位公募人士坦言,兩三年內頻繁換高管,或是高管變更帶動公司內大範圍投研人員更換的公司,整體發展大概率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明星基金經理或者耀眼的業績,小基金公司想突圍只會越來越難。」
高端人才爭奪戰背後困局
伴隨結構性行情的發展,以及公募投資從低風險向高風險逐漸遷移,行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基金公司高管的頻繁變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基金公司高管人員的頻繁變更,對於大型公募和中小型公司的影響存在較大區別,各家公募也使用股權激勵、企業文化建設等各種舉措,幫助公司留住核心人才和高端人才。
滬上一位第三方基金評價機構研究人士分析,一般而言,基金公司高管變動無非是基金公司業績不佳,抑或是股東方變動、磨合所致。「尤其是總經理這一職位,更多是源於經營壓力。」
在他看來,適度頻率的高管變動對基金公司是好事,有流動才有活力,但兩三年內頻繁換高管,或是高管變更帶動公司內大範圍投研人員更換的公司,整體發展大概率會受到影響。
上述華南公募人士也告訴記者,作為高度市場化的一個行業,公募機構人員的流動也是正常的。「不過,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核心管理層的穩定很重要,一些小公司因為高管頻繁變動,很難發展起來。
據其分析,近兩年公募競爭愈發激烈,頭部效應逐漸凸顯,中小型基金公司面臨著更大的業績壓力,這或許是此類高管變動頻繁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快速落地,外資機構強勢湧入,資管行業對高級管理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公募行業高管流動性較高也在預料之中。
基金公司激勵政策不到位、公司調整團隊治理結構等,也會加速基金公司管理層的動蕩。「而在所有容易引發基金公司高管變動的行為裡,中小基金公司最容易觸發。」上述人士稱。
在此背景下,管理層的激勵機制對中小基金公司來說顯得尤為重要。「要想改變高管頻繁變更現象和改善經營,除了要做好業績,還得從激勵機制上下功夫,下對功夫,效果可能就出來了。」另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說。
「此外,即便公募牌照比以往更容易拿到,但基金公司想要獲得良好發展,也比以往需要更高的專業能力。這些專業能力最終要落實到業績上,只有業績向好才能贏得客戶認可和規模增長。」上述第三方基金評價機構研究人士坦言。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