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巒疊翠,流水潺潺。走進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鎮西牆峪村,只見這裡乾淨整潔,生態環境優美,讓人不禁感嘆:山水田園處處景,美麗鄉村入畫來。
西牆峪村位於鎮駐地西南9公裡處,共229戶,633口人,有大大小小的自然村16個,耕地1093畝。該村因村西山峰連綿,猶如一道高牆圍立,且處於一條胡同似的山峪中,故名西牆峪。全村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層巒疊嶂,樹木茂密,四面環山,有大大小小99座山。虎頭頂是全鎮最高峰,海拔647米,有「山高不壓虎頭頂,望海樓子觸著天」之稱。
西牆峪村依山臨河而建,西、南兩面與沂南縣交界,呈峽谷狀,四周青山聳立,村落背靠大山,依坡朝陽,這裡有石牆、石房、石碾、石磨、石板路。村居連片分布,保存完好,牆體多為石英砂巖材質,充分體現了沂蒙山區傳統古村落的房屋建築風格。
由於西牆峪村地處群山環抱之中,溝壑縱橫、怪石嶙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也帶來交通不便、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動工困難、經濟收入單一等問題。「村子因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後,以前全村只有一條通往外界的山路,而且崎嶇不平,再加上沒有好的產業,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村裡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那時候,村集體不但沒有收入,整個村莊環境也很差。」提起過去的西牆峪村,村民們直搖頭。
要想富,先修路。在院東頭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牆峪村藉助「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契機,開通了南牆峪到龍崗峪的道路,自駕遊汽車能開進山林,方便遊客欣賞美景。
隨著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連年投入,西牆峪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修到了每戶村民家門口,村中主要道路都安上了照明燈。「村裡不僅硬體好了,村民的素質也提高了,現在沒有人亂扔垃圾,大家都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看著近年來村子發生的變化,西牆峪村黨支部書記王成成高興地說。
西牆峪村抗戰時期是魯中軍區根據地中心、抗日堡壘村,紅色文化積澱深厚,素有「山縱的好後勤」之稱。在村東先後發生了仙姑頂抗擊戰、擋陽柱西山戰鬥,王建安、胡奇才、羅舜初等將軍在此長期戰鬥過。隨著沂水縣將西牆峪村列入村莊景區化發展,在進行鄉村整治的同時,該村以紅色旅遊為契機,建設了村志牆、遊客中心、停車場,實現了16個自然村通硬化路,裡程達9.04公裡,改廁82戶,實現了戶戶通自來水,建攔水攔沙壩16道。
瞅準紅色文化旅遊產業的商機,村民在種植生薑、芋頭、林果等農作物的同時,充分發揮村子自然資源、紅色文化、沂蒙風情等優勢,發展農家樂24家,鄉村旅遊正成長為全村的新興產業。
如今,西牆峪村已成為山東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山東省水利風景區、臨沂市旅遊特色村、臨沂市紅色革命教育基地、臨沂市抗日堡壘村。下一步,該村將加快推進村莊景區化建設,把村落的保護和美麗鄉村建設相融合,把西牆峪村打造成具有歷史記憶和地域特色的沂蒙老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
西牆峪村錯落有致的民居和鄉村田園散落在綠水青山之間,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而居住在這畫卷般環境中的當地村民,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富足。(臨報融媒記者 趙澤軍 通訊員 宋玉鳳)
(稿件原載於2021年1月4日《臨沂日報》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