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季度宏觀形勢與大類資產配置展望:周期歸來 股票商品佔優

2020-12-16 騰訊網

來源:金融界網站

文伍超明宏觀團隊

伍超明(財信研究院副院長)胡文豔

摘要

>>三季度資產價格表現回顧:漸次走弱。受流動性邊際收緊、市場對盈利持續性存疑影響,三季度國內主要大類資產價格漸次走弱,9月份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進一步出現同跌。如國內債券、股票、黃金、商品價格分別於5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8月末相繼見頂回落, 9月份上證綜指和南華綜合指數跌幅均超5%,黃金跌幅達到3.6%。

>>中期宏觀經濟形勢展望:大概率為「盈利樂觀+貨幣中性+海外風險加大」組合。一是從中短期經濟周期定位看,中美新一輪庫存周期與中周期或漸次啟動,對國內需求形成支撐,企業盈利整體向好趨勢未變;二是海外疫情再度加劇,各國刺激政策退出時點後移,國內貨幣政策維持現狀,流動性環境偏中性概率較大;三是疫情加深了全球經濟原有裂痕,弱需求、低利率、高債務和不平衡發展,或加大外部政治、金融風險,對國內的衝擊值得警惕。

>>四季度大類資產配置建議:周期歸來,股票商品佔優。隨著新周期歸來,企業盈利持續好轉將逐步得到確認,疊加海外疫情加重,全球刺激政策退出延後,三季度制約市場表現的兩大因素均有所緩解。展望四季度大類資產配置,預計股票與商品依舊佔優,黃金震蕩概率偏大,債券短期承壓,建議超配股票、商品,標配黃金,低配債券。具體來看:

股票:A股順周期行情可期,但外部風險或加大市場短期波動。盈利成為市場核心驅動力,資本市場建設進入寬鬆期,居民機構增配權益趨勢未變,也均對A股形成支撐。行業配置上,建議關注:(1)有色金屬、化工等周期品,(2)金融板塊;(3)汽車、紡織服裝等消費品;(4)新能源汽車和蘋果產業鏈。

債券:短期面臨的壓力仍大於機會。一是需求增加、企業盈利持續修復,市場長端利率上行預期仍偏強,加上央行將「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對債市形成一定壓制;二是經濟「進」,政策適當「退」為大概率事件,流動性維持「緊平衡」;三是四季度政府債券供給壓力仍大。

商品:受益周期回歸,漲價行情有望延續。需求端,受益中美庫存周期和中周期漸次啟動,疊加各國財政貨幣刺激落地顯效,有望持續向好;供給端,受抗疫封鎖影響,面臨一定收縮壓力;此外疫後全球流動性泛濫,通脹中樞上行,也對商品價格形成拉動。

黃金短期震蕩為主,中長期牛市可期。短期全球經濟同步復甦,美國實際利率和美元指數上行對金價形成壓制,但海外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對市場風險偏好形成擾動,對金價仍有一定支撐。中長期全球仍處於康波蕭條階段,總需求長期不足,經濟金融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黃金大牛市依舊可期。

風險提示:海外疫情惡化;地緣政治風險升溫

正文

一、三季度資產價格表現回顧:漸次走弱

三季度國內大類資產收益排序為股票>黃金>現金>房地產>商品>0>債券,整體收益情況較二季度明顯走弱,尤其是9月份以來,國內商品、股票和黃金價格均由漲轉跌回落較多,所有大類資產中僅二三線城市房價和人民幣匯率延續上漲態勢(見圖1)。

從資產價格的演進路徑看,國內主要大類資產漸次走弱,疫後資本市場反彈動能有所不足,疲態顯現。如國內債券、股票、黃金、商品價格分別於5月上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8月末相繼見頂回落(見圖2),步入震蕩調整期,受「房住不炒」嚴控資金流入樓市影響,高頻數據顯示近期房價也有走弱跡象。

三季度資本市場走弱,9月份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甚至同跌。一是流動性持續惡化,市場前期反彈核心動能被明顯削弱。如推動本輪股市上漲的主要動力流動性,在三季度邊際收緊明顯,利率快速上行。二是面全球經濟持續恢復對避險資產形成一定壓制,但海外疫情二次爆發、國內製造業和消費需求恢復偏慢,市場對經濟中期修復前景存疑,風險資產持續攀升動力亦趨弱。三是利率回彈「歸位」速度明顯快於經濟恢復速度。三季度國內市場利率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如9月末國內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接近3.15%,較年內低點回升逾60BP,高出疫情前水平10BP以上(見圖3),但經濟尚未回歸至潛在增速,即使對盈利修復打一些提前量,整體上仍無法完全抵消流動性回落帶來的衝擊。

從市場風格特徵看,三季度周期、金融板塊表現更佔優,也反映出市場更加追求盈利的確定性,估值抬升動力不足。如今年以來,A股周期、金融風格板塊收益率逐季改善,三季度周期板塊收益率高達13.1%,排名中信各風格板塊第一位(見圖4);三季度消費、成長板塊收益率則較二季度明顯回落,且從9月份收益表現看,消費、成長雙雙墊底,分別下跌8%、6.4%(見圖5)。

二、中期宏觀場景展望:盈利樂觀+貨幣中性+海外風險加大

展望四季度以及偏中期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預計在中美新一輪庫存周期、中周期先後啟動的支撐下,盈利整體向好趨勢不會發生改變;同時海外疫情再度加劇,海外刺激政策退出時點不斷後移,國內貨幣政策維持現狀,流動性環境偏中性概率較大;但疫情加深了全球經濟原有裂痕,弱需求、低利率、高債務和不平衡發展,或加大外部金融風險的負溢出效應。因此,市場面臨的中期宏觀場景,大概率為「盈利樂觀+貨幣中性+海外風險加大」組合。

(一)中美新一輪庫存周期與中周期漸次啟動,對企業盈利形成支撐

按照持續時間長短,經濟周期一般可劃分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庫茲涅茨周期、朱格拉周期(又稱中周期)和基欽周期(又稱庫存周期)。學者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經濟周期的核心驅動力,創新的不連續性、不穩定性導致了不同長度周期的形成,不同周期之間並非獨立存在,而是內生於不同層次的創新活動,呈嵌套關係。一般而言,一個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周期大約包括6 個朱格拉中周期和18 個基欽短周期,1 個中周期約包含3 個短周期,長、中、短周期持續時長大致分別為50年、10年和40個月。

從長波周期定位看,根據範·杜因、周金濤等學者的劃分,目前全球正處於第五輪康波周期的蕭條期,即一個完整周期中復甦、繁榮、衰退、蕭條四個階段的尾聲。從中周期和短周期定位看,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美新一輪庫存周期和中周期或漸次啟動,海外疫情反覆對周期演進節奏雖存在一定擾動,但不會影響其中長期運行趨勢。

1、中國經濟周期分析

中國新一輪庫存周期已經啟動。一是從庫存指標看,2019年四季度國內工業產成品存貨增速便已經見底回升,受疫情因素影響,2020年1-3季度工業產成品存貨經歷被動補庫存和去庫存的快速切換,原有主動補庫行為被暫時打斷(見圖6)。但國內價格指標PPI已連續4個月企穩回升,8月份工業產成品存貨增速也已止跌(見圖6),基本確認了價格回升在帶動需求增加,企業大概率回歸補庫周期。二是從產出缺口看,受益於國內疫情防控成效顯著,逆周期調節政策落地顯效,工業生產活動已超出疫前水平,二季度以工業增加值指數計算的產出缺口見底企穩(見圖7)。歷史上產出缺口運行特徵與庫存周期高度一致,且前者略領先於後者,前者企穩也意味著企業補庫存意願增強。三是從領先指標看,根據歷史經驗,國內M1、PMI和房地產投資趨勢周期項分別領先產出缺口約三個季度、三個季度和一個季度,截止2020年9月,三者已分別連續21個月、8個月和6個月回升(見圖8-10),也指向產出缺口繼續回升,企業補庫周期有望延續。

未來半年國內中周期開啟的概率也偏大。中周期又稱資本開支周期,顧名思義,其主要與企業中長期投資行為密切相關,如企業設備投資等。因此,一般可以用設備投資增速或設備投資佔GDP的比重來描述中周期運行特點。1980年以來,我國總共經歷了四輪中周期(見圖11),每一輪中周期持續時長約8-12年,最近的一輪中期始於2011年,運行至當前已有近10年的時間,超過了歷史上中周期平均運行時長,大概率正步入尾聲階段。此外,從國內投資結構和價格數據看,中周期啟動時間也漸行漸近。一方面,在外有壓力、內有動力、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疫後國內新舊動能轉換明顯提速,高端裝備製造業投資持續領跑,有望驅動設備投資增速見底回升(見圖12)。另一方面,歷史上中美設備投資價格走勢高度一致,疫後美國設備投資價格企穩,有利於帶動國內設備投資價格回升,從而推動相關投資增加(見圖13)。中美設備投資價格趨同,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中國是全球裝備製造業出口大國,海外設備投資需求增加,會增加國內相關設備的出口需求,從而推升國內設備投資價格。如受益於疫後海外設備投資增速回升,2020年7-9月份國內機電產品出口增速已連續3個月保持10%以上。

2、美國經濟周期分析

美國庫存周期啟動時點短期受制於疫情,但已漸行漸近。一是從產出缺口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庫存周期啟動時點約領先美國一個季度(見圖14)。當前國內庫存周期已經啟動,美國受疫情反覆困擾,短期生產受阻,但一旦疫情穩定,其快速開啟新一輪庫存的概率偏大,如美國工業產出指數早於已於今年4月份觸底回升(見圖15)。二是從領先指標看,歷史上,美國PMI、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分別領先產出缺口約三個季度和一個季度(見圖16-17),截止今年9月,上述兩指標均已回升5個月有餘,也預示美國庫存周期重啟臨近。三是從庫存指標看,美國零售商和製造商庫存已分別於7月和8月見底,且隨著零售商和製造商銷售額持續回升,兩者庫存繼續提高可期(見圖18-19)。

美國新一輪中周期或已經啟動。從美國私人設備投資增速和私人設備投資佔GDP的比重兩個指標看(見圖20),美國上一輪中周期啟動於2009年6月,運行至今已長達11年,持續時長為歷史第二高位(自1960年以來)。隨著疫情對美國經濟衝擊最大的階段已經過去,處於低位的私人設備投資回升為大概率事件,如美國企業設備產出指數與私人設備投資增速走勢高度一致,前者已於今年4月份觸底,後者因是季度數據,9月值暫未公布,但跟隨回升概率偏大(見圖21)。這意味著美國新一輪中周期或已經啟動。

綜上,中、美新一輪庫存周期與中周期漸次開啟,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中遊裝備製造業投資回升有望持續,帶動企業盈利和居民消費繼續向好可期。

(二)疫情未退海外寬鬆延續,國內貨幣政策中性為主

隨著國內經濟不斷「進」,市場對政策「退」的擔憂明顯增加。展望四季度,預計國內貨幣政策繼續維持「緊平衡」,降準降息均難現,社融階段見頂概率偏大;但全球疫情與經濟形勢依舊複雜嚴峻,為配合財政發力、應對外部不確定性衝擊,短期貨幣政策亦不存在大幅收緊的基礎,或整體維持中性。

一是政府債券貢獻邊際下降,疊加房地產和表內票據融資收緊,四季度社融增速見頂概率偏大。前三季度國內社融同比多增約9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政府債券、企業債券分別同比多增2.8、2.7和1.6萬億元,為主要貢獻力量(見圖22)。但從邊際變化看,三季度人民幣貸款和企業債券的貢獻已經在走弱,且按照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目標,四季度政府債券同比多增值趨於邊際下降,或拖累社融整體見頂回落。從2008年危機應對期間社融增速的表現看(見圖23),隨著經濟修復,政策逐步退出,四季度社融增速領先經濟見頂也符合常態(受基數效應影響,國內GDP增速大概率於2021年見頂)。

二是海外疫情再度加重,主要國家刺激政策退出時間不斷推後,中國率先大幅收緊貨幣的概率偏低。一方面,疫情加重導致全球經濟復甦不確定性與難度增加,全球總需求偏弱環境下,中國經濟難以長期獨善其身,經濟增長動能面臨被削弱風險,需要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另一方面,疫情反覆下,海外主要經濟體財政貨幣刺激政策短期難以退出,若國內率先大幅收緊貨幣,將加大人民幣升值壓力、給部分資產價格帶來衝擊,不利於國內經濟與金融市場穩定。

(三)海外風險加大,對國內衝擊值得警惕

國內經濟繼續修復、貨幣政策中性,整體有利於順周期資產價格回升,但海外風險因素加大,對國內的負溢出效應仍需高度警惕。

一是美國大選不確定性猶存,需警惕選舉前後出現黑天鵝事件,對資本市場形成衝擊,如採取更激進對華政策刺激選情,新財政支出方案大幅低於市場預期等。二是全球疫情仍是最大不確定因素(見圖24)。受歐美感染人數再度飆升影響,目前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4000萬,單日確診病例再創新高,達到40萬例以上新平臺。疫情繼續擴散、疫苗短期難以全面投入使用,導致部分地區不得不重新採取封閉措施,暫緩經濟重啟進程,拖累全球經濟復甦步伐。三是美歐股市估值多處於歷史最高位區間,在全球疫情、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加大背景下,其面臨調整的風險加大,對國內資本市場衝擊不容小覷;四是疫後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經濟與金融的雙重衝擊,經濟風險向財政風險、金融風險轉化,陷入債務危機風險增加,如許多國家公共債務高企,支出需求因疫情危機大幅增加,但財政收入大幅下降,導致償債更加困難。

三、四季度大類資產配置建議:周期歸來,股票商品佔優

出於對盈利持續性與貨幣邊際收緊擔憂,三季度末國內主要大類資產價格漸次走弱,風險資產與避險資產同跌。展望四季度,在中美庫存周期和中周期漸次開啟的支撐下,預計需求和盈利持續好轉將逐步得到確認;同時海外疫情加重,全球刺激政策退出延後,疊加三季度國內利率已超過疫前水平,國內貨幣政策短期大幅收緊概率不大,三季度末市場面臨的兩大制約因素均有望得到緩解。隨著新周期歸來,在大類資產配置選擇上,預計四季度股票與商品投資依舊佔優,債券短期承壓,黃金震蕩概率偏大,建議超配股票、商品,標配黃金,低配債券。具體來看:

A股順周期行情可期,但外部風險或加大市場短期波動。一是中美新經濟周期漸次啟動,企業盈利向上預期有望不斷得到強化,成為四季度A股核心驅動力。二是國內貨幣環境偏中性,A股短期估值中樞抬升動力有限,但從微觀流動性角度看,居民、機構和海外資金加大A股資產配置比重趨勢未變,市場仍有部分增量資金流入。三是國內資本市場改革提速,制度建設進入寬鬆期,對市場風險偏好抬升形成重要支撐,如2020年10月9日,國務院發布標誌性文件《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意味著自2019年以來的第五輪資本市場政策寬鬆期,有望進一步縱深發展。四是海外疫情、政治、金融等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全球資本市場波動加大,給A股帶來擾動,特別是一些高估值板塊面臨的調整壓力較大。

綜合來看,四季度A股行情將主要圍繞盈利確定性展開。具體到行業配置上,建議關注:(1)充分受益需求改善和價格回升的有色金屬、化工等周期品;(2)受益企業盈利向好且估值偏低的金融板塊;(3)受益服務業修復和政策扶持加碼,存在消費回補的汽車、紡織服裝、航空等板塊;(4)受益需求景氣的新能源汽車、蘋果產業鏈。

債市短期面臨的壓力仍大於機會。一是需求增加、企業盈利持續修復背景下,市場長端利率上行預期仍偏強,近期央行表示「儘可能長時間實施正常貨幣政策,保持正常的、向上傾斜的收益率曲線,為經濟主體提供正向激勵」,預示長端利率以波動為主,下行概率偏小,對債市形成壓制;二是經濟「進」,政策適當「退」為大概率事件,預計貨幣政策將更強調資金精準直達實體經濟,並強化對漏損領域資金的監管,防範寬貨幣下的金融風險,如國內房地產調控和資金空轉套利防控或繼續趨嚴,市場流動性繼續維持「緊平衡」;三是四季度政府債券供給壓力仍大,也會一定程度上推升利率水平。

受益周期回歸,商品漲價行情有望延續。從需求來看,中美庫存周期和中周期漸次啟動,疊加各國財政貨幣刺激政策逐漸落地顯效,有望帶動企業投資明顯回升,商品需求持續向好;從供給來看,受抗疫封鎖影響,部分商品生產供應受阻,且隨著疫情持續時間拉長,一些企業經營困難出現破產,會導致供給收縮持續時間偏長;從流動性來看,為應對疫情衝擊,各國央行再次啟動「印鈔機」,貨幣寬鬆程度明顯超過金融危機時期,全球通脹中樞有望上行,對商品價格形成拉動。

黃金短期震蕩為主,中長期牛市可期。從短期來看,受全球經濟同步復甦影響,決定黃金價格的兩大因素,美國實際利率和美元指數均仍有一定上行壓力,對黃金價格形成壓制;但海外疫情、政治、金融不確定性增加,對市場風險偏好形成擾動,有利於金價上漲,因此整體上黃金有保有壓,維持震蕩的概率偏大。從中長期來看,康波蕭條階段決定了全球總需求長期不足,實際利率趨於下行,且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貨幣體系、政治經濟體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加,均對黃金價格上漲形成有力支撐。此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結果,2020-2021年,美國GDP佔全球總產出的比重趨於下降,預示美元指數或步入中長期下行通道,也有利於黃金走向中長期牛市。

相關焦點

  • 招商宏觀2021年大類資產配置展望:周期品與周期股票即將王者歸來
    摘要 【招商宏觀2021年大類資產配置展望:周期品與周期股票即將王者歸來】2002-2008年弱美元背景下的全球金融擴張推動國內經濟迎來黃金時代,這一階段中國經歷了兩次庫存周期和一次朱格拉周期的上行階段
  • 中信證券:建議2020年資產配置遵循先債後股、先結構後總量的思路
    中信證券指出,展望2020年,國內宏觀經濟有望觸底企穩,債務周期繼續處於平臺期,CPI和PPI由背離重新走向收斂;而國際方面美國大選和中美關係走向則會構成關鍵的擾動項,這些因素都會深刻影響未來一年大類資產價格走勢。
  • 2021年大類資產配置展望:市場可能出現調整分化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原標題 2021年大類資產配置策略展望來源 上海證券報 近日,《交銀中國財富景氣指數報告》第62期發布會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唐建偉、天風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劉晨明、德裕世家家族辦公室執行總經理菊雷、戊戌資產創始人陳戰偉等專家圍繞「2021年大類資產配置策略」這一主題展開了圓桌討論。圓桌由中國金融信息中心總裁助理李志琴主持。
  • 後疫情時代如何配置資產?中信:商品>股票>債券_騰訊新聞
    綜合模型結果與各大類資產自身邏輯,行情或可分為兩個階段:6月~9月,建議相對均衡配置;四季度配置建議以股為主;黃金、原油配置邏輯貫穿兩個階段,總體回升。 從疫情對經濟周期的影響來看,疫情實際上拓展了本輪周期的復甦階段,下半年料將逐步進入繁榮階段,預計大類資產表現的排序是商品>股票>債券。
  • 2021年大類資產價格輪動:股票,商品到債券
    2021年無論宏觀經濟還是貨幣政策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也會導致各類資產價格出現新的走勢。歲末年初,需要展望2021年各類資產價格趨勢,為新一年的投資布好局。 2021年A股走勢:前高后低 2021年一季度經濟強勁增速,而通貨膨脹率又是多年的低位,這種宏觀基本面非常有利於股市的運行。 因此,一季度股市會延續2020年二季度以後的上升勢頭,仍有良好的投資機會,無論是周期股,還是消費、成長股都有不錯的表現。
  •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2020年股票資產的配置價值相對其他大類資產而言...
    展望2020年,中國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複雜的世界格局和內部環境,投資者應該如何調整大類資產配置策略? 對於這一問題,重陽投資總裁王慶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給出了答案。
  • 一圖看清2020年全球大類資產表現
    來源:Wind資訊2020年即將結束,今年以來各類資產類別的表現孰優孰劣?Wind對2020年以來全球主要股市、商品、債券和匯市等大類資產做了一個盤點(不包含比特幣等另類資產)。數據顯示,2020年最大的投資機會來自於商品及風險資產價格大幅反彈,其中白銀期貨年化收益率超過30%,領漲各大類資產。(圖片來自海洛)// 2020年全球大類資產表現 //全球股市方面,2020年全球主要市場先抑後揚。
  • 宏觀策略:大類資產2020年表現回顧及未來展望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餘華莘大類資產配置方面,繼續看好風險資產,尤其是全球復甦背景下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因此,大類資產的排序為商品>股票>債券>貨幣。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我的看法是:如果2020年是「危」,那麼2021年就是「機」。全球股市方面,2020年全球主要市場先抑後揚。
  • 8大機構展望大類資產配置
    8大機構展望大類資產配置 看到貴金屬一飛從天,不少投資者開始心動,此時還能不能入手?目前情況下,如何來做我們的資產配置? Wind梳理顯示,機構對於A股市場繼續看好,同時對債券市場保持謹慎態度。
  • 方正策略:明年像2010年和2017年結合體 資產配置股市更有利
    2、明年更像是2010年和2017年的結合體,經濟前高后低但質量優先的背景下預期波動幅度有限,跨周期調節的背景下流動性回收幅度也較為有限。3、大類資產的配置思路:年末年初商品最佳,但波動加大。股票和債券孰優取決於後續經濟預期的變化。
  • 【國金晨訊】國慶長假大數據跟蹤;Q4宏觀經濟、政策與大類資產配置...
    2020年9月30日 宏觀4Q2020宏觀經濟、政策與大類資產配置展望——九局下半:經濟復甦與政策退出的拉鋸 大類資產低利率時代一定是高PE嗎?
  • 大宗商品價格上行 專家:順周期類資產值得關注
    針對近期大宗商品價格明顯上漲,專家認為,2021年是全球經濟發展關鍵年,大宗商品供求格局可能趨緊,通脹上行風險值得討論,但大宗商品漲價幅度預計可控。同時,在大宗商品價格上行情況下,投資者應重點關注並配置順周期資產,包括海運、造船以及大宗商品的礦山、能源等資產。
  • 頭部券商展望2021:「中國資產」崛起時代已來臨,A股仍在「牛背」上
    中金公司:虛實「再平衡」 預計2021年全球疫情大概率緩解。從經濟周期(「實」)和金融周期(「虛」)兩個視角來展望宏觀經濟與政策走勢,2021年將是疫情之後「再平衡」的一年。經濟周期的再平衡體現為供給創造需求,全球經濟共振復甦。金融周期的再平衡體現為經濟自主的信用緊縮。
  • 中信建投證券2020年下半年大類資產及基金研究展望:全球康波蕭條...
    中信建投大類資產及基金研究2020年中期投資策略報告全球康波蕭條瀰漫,救贖唯有科技革命 一、長波視角下的經濟周期定位周期定位:全球經濟長波蕭條,本輪庫存周期已完成一半。太陽黑子相對數存在11年的施瓦貝循環:在3-5年中增加至峰值,而後在5-7年中減小至谷值;存在22年海爾循環:太陽黑子磁極每11年變換一次,因此完整的太陽黑子周期為22年;存在55年的吉村循環:施瓦貝循環的周期和振幅之間存在55年的大周期。
  • GAAS2020年全球資產配置峰會:海銀財富惠曉川闡述資產配置新邏輯
    GAAS2020年全球資產配置峰會2020年,全球資本市場跌宕起伏。面臨新的宏觀環境,中國提出了「雙循環」的發展戰略。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對中國財富人群來說,全球資產配置的邏輯將面臨怎樣的調整?後疫情時代,該如何重新審視全球資本市場的配置機遇?從此次全球疫情中,有哪些財富管理經驗值得關注?12月18日,由歐洲貨幣機構投資者集團、Anlan Capital攜手舉辦的「GAAS2020年全球資產配置峰會」圓滿落幕。
  • 東方紅資產管理侯振新:多元視角下的大類資產配置與債券投資
    侯振新管理的「固收+」產品線涵蓋範圍較廣,包括不同股債配比的產品,這意味著他需要同時管理債券和股票倉位,既要有自上而下的宏觀研究、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又要研究利率債、信用債、可轉債,還要對股票做基本面研究。他認為債券和股票本質的收益源頭是一樣的,都必須來自企業創造的價值,而處於成長期的公司往往能創造更高的收益。
  • 中金公司展望...
    彭文生指出,外生供給衝擊所驅動的周期波動,依舊是思考明年的經濟走勢、宏觀政策展望和資產配置策略的出發點。但與今年不同的是,明年內生力量將會增加,不僅體現為供給復甦對需求的外溢和乘數效應,也包括2020年應對政策的滯後影響。具體而言,有三個問題尤其值得思考: 一是外生衝擊消退,重回內生波動。
  • 經濟回歸潛在水平,政策轉向跨周期調節——2021年度宏觀經濟形勢與...
    一、2021年宏觀經濟形勢展望(一)經濟從「過高」增速逐步回到正常運行軌道2021年作為「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疫情之後「宏圖再展」的新起點。2021年消費和製造業投資將成為需求側的主要推動力,中國將繼續擔當全球經濟恢復的「發動機」。預計2021年經濟增長在8.5-9.5%左右。
  • 2020年三季度市場回顧與四季度鼎實配置觀點
    管理期貨:7月份市場流動性比較充裕,商品大多震蕩上行,長周期管理期貨策略收益優於短周期策略;8月受商品趨勢逆轉行情及高位震蕩影響,管理期貨策略整體表現較差;9月份各類事件性影響較多,急速反轉震蕩行業不利於管理期貨策略的運行,管理期貨策略整體表現一般,管理人之間出現較大分化。
  • 周期中的美元波動與資產配置
    展望未來,從短周期的視角,全球經濟重啟以及美歐增長差異收斂,美元弱勢格局延續。伴隨著新冠疫情對於經濟衝擊效應減弱,全球有望逐步逐步開啟新一輪復甦周期,而疫情衝擊下,2020年全球央行開啟了全面寬鬆模式,財政、貨幣政策刺激雙管齊下,應對力度及速度空前,除了正在進行中的總額約2.6萬億美元財政刺激外,新一輪預計在1-2萬億美元救助刺激方案正在醞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