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中)和孩子們在一起。
黃杰為學生處理傷口。
在7月下旬位於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中心小學六禮校區舉行的2020屆畢業生聯歡會上,來自東北的志願者黃杰含著不舍的淚水和孩子們話別。自從第一次參與公益支教開始,孩子們那期盼的眼神就「住」進了黃杰的心裡。去年3月份,黃杰通過團省委「i志願」系統報名廣東省「希望鄉村教師計劃」,面試通過後,她去年6月份辭職,8月底從武漢來到湛江成為一名志願者老師。
對於今年49歲的黃杰來說,支教就如林清玄所說的,是「對於更好、更具有精神和靈氣的自己」的人生追求。
她辭職追尋「支教夢」
去年8月底,黃杰從自己工作、生活多年的城市武漢來到了廣東省湛江市。今年49歲的黃杰畢業於上海大學檔案管理系,多年來從事項目諮詢評價、人力資源經理等工作。此前在廣州某集團華中分公司工作的時候,黃杰曾跟隨該集團公益基金會奔赴四川雅安、雲南魯甸和廣東英德支教,由此在心裡撒下了公益支教的種子。
2019年,當黃杰的女兒赴大洋彼岸留學之後,她毅然辭去了只差6年就可以「正常退休」的工作,開啟了自己夢想中的支教生涯。
剛來到湛江的時候,當地的雷州方言讓黃杰難以與當地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溝通;此外她還要克服交通不便、天氣溼熱、宿舍鼠蟲驚擾等困難。
「在鄉村支教不是一走一過的觀光,真正居住上一年,生活上還是有些挑戰,畢竟與自己原來的生活相差甚遠。」黃杰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面對困難,黃杰沒有氣餒,她一邊整理安頓,一邊給自己定神。她問自己:「你選擇支教的初心是什麼?是用一點點心靈的光芒去照亮孩子們的臉龐、開啟孩子們的心窗、培養孩子們愛與感恩、善良與正義的品質。」於是,黃杰搭起了蚊帳,鋪上了涼蓆,哼著小曲開啟了她的新生活。
「擁抱每一個孩子」
對於校園還沒有完全熟悉,暑假才粉刷的牆壁還沒幹透,剛剛安頓好生活的黃杰就動起手來清掃教學樓走廊、衝刷教室、拆洗風扇,準備迎接孩子們返校。開學前一天,校長分配黃杰帶畢業班,教授語文科兼班主任,並擔任該校的語文教研組長。從接過畢業班的第一天開始,黃杰就給自己訂下一條座右銘:「不放棄、不嫌棄,擁抱每一個孩子,關愛每一位學生。」她說,自己的班級建設目標是營造一個和諧友善、歡樂向上的班集體,並最大能力地激發學習興趣,逐步提高成績。
為了刺激學生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黃杰還設立了積分獎勵制度,從學習、勞動、紀律及個人行為習慣等多角度綜合評價,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自我驅動力。每到統計積分時,都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刻,因為他們可以用積分來兌換文具、書籍、玩偶、裝飾品、日用品等「小獎品」,一年來,黃杰通過自購以及朋友捐贈的禮品發放給學生的獎勵品總值達2000元以上。黃杰還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思維導圖張貼到辦公室的牆上,與老師們共享,並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多向老教師取經,觀察他們的教學方法。經過一個學期的磨合與努力,全班語文平均分突破及格線,及格率達64.7%,優秀率在該校七個校區排名第一。
此外,黃杰還先後開展「澆水小衛士」「歡樂糖果頌」「生命樹」「讀書城堡」「快樂值日生」「繪畫牆展」等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從學習成績擴散到衛生習慣、課外閱讀、行為規範,多角度地關注學生的成長,還對學生進行分級管理,針對不同個性、學情、家庭、學習能力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標準和方法。
當學生們的「媽」
除了畢業班的管理與教學,黃杰還擔任二、五、六年級的美術課教學,不拘一格地激發孩子們的潛能,讓孩子們得到自由創作的快樂,黃杰不時會給學生一個溫暖的擁抱,讓他們感覺自己被喜愛、被認可、被關注。課間有空時,黃杰還陪學生玩老鷹捉小雞、木頭人等遊戲。「我既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玩伴,我快樂著他們的快樂。」支教結束臨別前,黃杰還將一年來學生的美術作品裝訂成冊,並寫上寄語,送給二年級的孩子們,作為他們長大後的回憶,她希望學生們將來能為小時候的才華而驕傲。
黃杰帶的畢業班共有17名學生,單純從家庭情況來看,貧困家庭有5戶,單親家庭有3戶,所以除了學習以外,她更多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情商培養。「我知道情況後,就變成了這些學生的『代理媽媽』,幫他們燃柴燒水,給他們做燒魚和菠蘿炒飯,買水果吃。村裡人都說我們更像親人而非師生關係。學校老師看到孩子們如此喜歡我,也說:『你這哪裡是老師,分明是一個媽,他們見到你就想要抱你』。」黃杰說。
而作為班主任,事無巨細,從早讀到課間,再到放學的每時每刻,她都關注著學生的動態。她常備簡易醫藥箱,其中消毒藥品的救急使用頻率最高,連班上僅有幾名女生的生理期她都特別關注,每每她總會將一杯黑糖薑茶熱騰騰地遞到孩子嘴邊。黃杰說:「被愛溫暖的女孩,將來也會是懂得溫暖他人,會更懂得幸福的滋味。」她深信,當感受到老師平等、公正、友善的愛,每一個孩子都會變得比以前自信。
幫村民推廣「太平草編」
黃杰不僅是一名志願者老師,更是一名公益人,她致力於傳遞志願者精神給身邊的人,包括學生。今年5月7日,作為鄉村志願者教師代表,黃杰受邀參加麻章區共青團「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暨中國道路宣傳教育」線上訪談活動;6月20日,黃杰又帶領一名學生參加了麻章區河長辦、共青團麻章區委以及湛江市眾力志願者協會組織的「生態文明志願行,人人爭當河小青」志願服務活動。
此外,黃杰更與當地扶貧幹部聯繫,幫助學生家長推廣草編工藝。據介紹,當地的太平草編手工藝源於宋代,以菖蒲草為原料,經過晾曬、碾壓、整平或染色,再編織成各式的花籃,可用於家居收納、乾花隨插、盛放麵包,還可以創新作為沙灘包、草帽等。之前,村民草編籃有固定收購的渠道,多為外貿訂單,但今年疫情導致外貿中斷,村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黃杰在家訪中看到一位學生家長的焦慮,便想幫忙帶貨試試。今年6月26日,黃杰開始在朋友圈幫助學生家長做「助農帶貨」,一周內便幫其接到5筆訂單,推動草編成品成交近百件,毛收入近600元。她的這一舉措也得到了團麻章區委的關注,對方希望下來能有更好的推廣模式和力度。
「真正懂得活著的意義」
談起人生過往,黃杰對記者說,「我大學畢業拒絕了院系教授們的挽留,放棄了留在上海大學任教的機會,回到大慶老家陪伴白髮蒼蒼的父母,那時中風的爸爸把一輩子的嚴肅都笑開了,我覺得很值得;而在支教的課堂上,我時常會帶著孩子們沿著我的足跡,去領略異域風情、去感受雲南大美、去見識都市繁華、去聆聽別人的故事,無非是想開一扇窗,讓他們看世界,呼喚他們勇敢的心,通過努力讀書走出小村落。」
在支教的閒暇時光,黃杰會帶著學生一起在學校後院鋤草、播種、澆水,她為此開墾了一塊向日葵地,「當花開的時候,一片金黃,在綠樹掩映中格外醒目,令人心情愉悅,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線,也成了我和孩子們的拍攝取景地,希望藉此帶給他們向上的生命力量。」黃杰覺得很慶幸加入了廣東省「希望鄉村教師計劃」,踐行著公益支教這個夢。「我這一年選擇鄉村支教,不僅讓自己的心更加沉靜,也看到更多因我的真心而綻放的笑臉,看到孩子們的成長,也看見自己生命的張力,也才真正懂得活著的意義。」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