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秋涼爽一絲的晚風中相見,在盛夏流火一般的陽光裡告別,一點一點變成夜空中的星若隱若現地閃爍,伴著清幽的月光駐停在孩子們與我的心間……等你長大,經年喜相逢。」在7月下旬於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中心小學六禮校區舉行的2020屆畢業生聯歡會上,來自東北的志願者黃杰含著不舍的淚水和孩子們話別。自從第一次參與公益支教開始,孩子們的期盼眼神就住進了黃杰的心裡。2019年3月8日,黃杰通過團省委「i志願」系統報名了廣東省希望鄉村教師計劃,面試通過後,6月辭職,8月底從武漢飛來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中心小學六禮校區,當起了一名專職的志願者老師。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影響一生的事」是廣東「i志願」的口號,而對於今年49歲的黃杰來說,支教更如林清玄所說的「對於更好、更具有精神和靈氣的自己」的人生追求。
女兒留學後 辭職追尋「支教夢」
去年8月底,黃杰從自己多年工作、生活的城市武漢來到了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太平中心小學。今年49歲的黃杰畢業於上海大學檔案管理系,多年來從事項目諮詢評價、人力資源經理等工作。在廣州某集團華中公司工作的時候,黃杰曾跟隨該集團公益基金會奔赴過四川雅安、雲南魯甸和廣東英德支教,由此在心裡撒下了公益支教的種子。2019年女兒開啟了赴大洋彼岸的留學之後,黃杰就毅然辭去了只剩6年就可以「正常退休」的工作,開啟了夢想中的支教生活。
剛剛來到湛江的時候,當地的雷州方言讓黃杰甚至無法買菜,更難與當地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溝通,還要克服交通不便、天氣溼熱、宿舍鼠蟲驚擾的困難,甚至聽得見半夜壁虎的啼鳴!「在鄉村的支教不是一走一過的觀光,真正居住一年,生活還是有些困苦,畢竟與自己的生活相差甚遠。」黃杰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然而,那時候剛來到湛江的她一邊整理安頓,一邊給自己定神。她問自己:「你選擇支教的初心是什麼?是用一點點心的光芒去照亮孩子們的臉龐,開啟孩子們的心窗,培養孩子們愛與感恩、善良與正義的品質。」於是,黃杰搭起了蚊帳,鋪上了涼蓆,哼著小曲開啟了新生活。
農村娃的小升初:「不放棄、不嫌棄」
校園還沒有完全熟悉,感覺暑假粉刷的牆壁還沒幹透,剛剛安頓好的黃杰就動起手來,清掃教學樓走廊、衝刷教室、拆洗風扇,迎接孩子們返校。開學前一天,校長分配黃杰帶畢業班,教授語文兼班主任,擔任學校語文教研組長。從接過畢業班的第一天開始,黃杰就給自己訂下一條座右銘:「不放棄、不嫌棄,擁抱每一個孩子,關愛每一位學生。」她說,自己的班級建設目標是營造一個和諧友善、歡樂向上的班集體,並最大能力地激發學習興趣,逐步提高成績。
為了刺激學生的慵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黃杰設立了積分獎勵制度,從學習、勞動、紀律及個人行為習慣等多角度綜合評價,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我驅動力。每到統計積分時,都是孩子們興奮時刻,積分兌獎包括文具、書籍、玩偶、裝飾品、日常用品等等。一年來,通過自購和朋友捐贈的禮品發放總值達2000元以上。黃杰還將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思維導圖張貼到辦公室的牆上,與老師們共享,語文教學中多向老教師取經,觀察他們的教學手法。經過了一個學期的磨合與努力,全班語文平均分突破及格線,及格率達64.7%,優秀率在七個校區排名第一。
她還先後開展「澆水小衛士」「歡樂糖果頌」「生命樹」「讀書城堡」「快樂值日生」「繪畫牆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從學習成績到衛生習慣,到課外閱讀,到行為規範,多角度地關注學生的成長,對學生進行分級管理,針對不同個性、學情、家庭、學習能力的孩子,採取不同的標準和方法。
「你好像媽媽,見到你就要抱你」
除了本班的管理與教學,黃杰還擔任二、五、六年級的美術課教學,不拘一格地激發孩子們的潛能,讓孩子們得到沒有分數評判的自由創作的快樂,被喜愛、被認可、被關注的孩子們,回以他們的喜歡和擁抱。課間有空時,黃杰還陪他們玩老鷹捉小雞、木頭人等遊戲。「我既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玩伴,我快樂著他們的快樂。」臨別前,黃杰將一年的美術作品按人裝訂成冊,寫上寄語,送給二年級的孩子們,留給他們長到後的回憶,為小時候的才華而驕傲。
班級17名學生,單純從家庭情況來談,貧困家庭有5戶,單親家庭有3戶,所以,除了學習,更多的要關注心理健康以及情商的培養。一年來,黃杰投入精力最大的是班級學習委員一家,父親腿傷殘疾,全家靠媽媽支撐,去外面做工賺錢,就顧不上4個孩子。「我知道後,就變成了『代理媽媽』,幫他們燃柴燒水,給他們燒魚和菠蘿炒飯,買水果吃。村裡人都說,我們更像親人,不是師生關係。學校老師看到孩子們如此喜歡我,也說:『你這哪裡是老師,分明是一個媽,見到你就要抱你。』」黃杰說。
作為班主任,事無巨細,從早讀到課間,到放學的每時每刻,她都關注著學生的動態,生病發燒、瘋鬧創傷、糾紛扯皮等現象時有發生,她常備簡易醫藥箱,消毒藥品救急使用頻率最高,連班上僅有的幾名女生生理期都特別關注,一杯黑糖薑茶也是熱騰騰地遞到孩子嘴邊。黃姐說,「被溫暖的女孩,將來也會是懂得溫暖他人,會更懂得幸福的滋味。」感受到老師平等、公正、友善的愛,每一個孩子都比以前自信。「印象最深的幾個女孩如錦慧、靜緩、小雪、春曉,會笑了,笑得比我剛認識她們的時候酣暢多了,學習也悟出自己的方法,積極上進,靜緩不但成績提高,字跡也變得落落大方,舒展剛勁。」
幫村民帶貨 推廣「太平草編」
黃杰是一名志願者老師,更是一名公益人,傳遞志願者精神給身邊的人,包括學生。2020年5月7日,作為鄉村志願者教師代表,黃杰受邀參加麻章區共青團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暨中國道路宣傳教育線上訪談活動。2020年6月20日,黃杰帶領一名學生參加了麻章區河長辦、共青團麻章區委以及湛江市眾力志願者協會組織的「生態文明志願行,人人爭當河小青」志願服務活動,以行動推進美麗湛江「河暢、水清、岸綠、景美」。她還與扶貧幹部聯繫,幫助學生家長推廣草編工藝。
當地的太平草編手工工藝源於宋代,以菖蒲草為原料,經過晾曬、碾壓、整平或染色,再編織成各式的花籃,家居收納、乾花隨插、盛放麵包,還可以創新沙灘包、草帽等等。之前,村民草編籃有固定收購的渠道,多為草編老闆的外貿訂單,疫情導致外貿中斷,村民的收入受到很大影響。在家訪中看到一家長的焦慮,便想幫忙帶貨試試看。2020年6月26日,黃杰在朋友圈幫助家長做「助農帶貨」,一周內幫其接到5筆訂單,草編成品近百件,毛收入近600元。這一舉措也得到了團麻章區委的關注,希望能有更好的推廣模式和力度。
在公益實踐中「找到更好的自己」
「一路走來,不斷選擇取捨,也算顛簸。」談起自己的人生過往,黃杰對廣州日報記者說,「我大學畢業拒絕了院系教授們的挽留,放棄了留在上海大學任教的機會,回到大慶老家,陪伴已白髮蒼蒼的父母,那時中風的爸爸把一輩子的嚴肅都笑開了,我覺得很值得。在支教的課堂裡,時常會帶著孩子們去踏著我的足跡,去領略歐洲風情,去感受雲南大美,去見識都市繁華,去聆聽別人故事,無非是想開一扇窗,看世界,呼喚他們勇敢的心努力讀書奔湧而出,走出小村落。」
支教閒暇時,黃杰帶著學生一起在學校後院鋤草、播種、澆水,開墾了一塊向日葵地,「當花開的時候,一片金黃,在綠樹掩映中格外醒目,令人心情愉悅,成為學校的一道風景線,也成了我和孩子們的拍攝取景地,希望藉此帶給他們向上的生命力量。」她覺得很慶幸加入了廣東省希望鄉村教師計劃,踐行著無數人夢想抵達的方向——公益支教。「人生是無數次選擇決定了方向,我喜於這一年自己選擇的鄉村支教,不僅讓自己的心更加沉靜,也看到更多因你的真心而綻放的笑臉,看到孩子們的成長,也看見自己生命的張力,向陽伸展,才真正懂得活著的意義。」
文、圖、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馮秋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程依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