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回村養豆丹,連雲港小夥當村官帶村民致富

2020-12-17 騰訊網

" 再過幾天,這裡的 50 畝豆丹就可以上市了,一畝能產九十斤,收入應該還不錯。" 站在一片綠油油的大豆地旁,孫震笑著說。他是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石河村黨委副書記,35 歲,2017 年,他辭掉月薪近萬元的工作,回到村裡,流轉土地開始創業,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建立起自己的豆丹養殖體系,成立家庭農場,帶動本村 10 多位村民就業。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董洪旺 記者 王曉宇 文 / 攝)" 再過幾天,這裡的 50 畝豆丹就可以上市了,一畝能產九十斤,收入應該還不錯。" 站在一片綠油油的大豆地旁,孫震笑著說。他是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石河村黨委副書記,35 歲,2017 年,他辭掉月薪近萬元的工作,回到村裡,流轉土地開始創業,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建立起自己的豆丹養殖體系,成立家庭農場,帶動本村 10 多位村民就業。

辭職回村創業,帶動村民就業

近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老 204 國道旁的板浦鎮石河村,孫震養殖豆丹的大豆地就在道路兩旁。眼下第二季豆丹即將上市,皮膚黝黑的孫震戴著眼鏡,正忙著察看豆丹的生長情況。35 ℃的高溫下,孫震上衣全溼了,但是看著大豆葉上一個個綠色的 " 大青蟲 " 長得又圓又胖時,他滿臉笑容。

孫震高中畢業後,考入山東淄博職業技術學院,學的是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在連雲港開發區一家飼料廠上班,從一名車間質檢員幹到了車間總控,月收入近萬元。" 那時候收入也穩定,但是我總覺得再這麼幹下去,將來可能也沒有什麼發展,就想出來闖一闖。"

2017 年 3 月,孫震辭職回到村裡。將來幹什麼?就在父母還為兒子擔心的時候,其實孫震心裡早有想法," 當時豆丹生意很好,剛好附近也有人在養,價格也很高,我就決定養豆丹。" 說幹就幹,隨後,他就從石河村村民手中流轉了近 120 畝土地,開始種大豆,養豆丹," 那時候什麼技術也不會,所有的豆丹卵全部都靠買,投入比較大。" 第一年孫震投入五六十萬,當年因為投入較大,虧了不少。

孫震說,自己的創業遇到了太多的困難,最大的莫過於資金短缺。2018 年,海州區委組織部在調研了他的項目時,給予了他 20 萬元的貸款,幫他度過了燃眉之急。後來,他又陸續參與了區委組織部的 " 回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 和區人社局的 " 鄉土人才 " 大賽,均獲得了一等獎,並獲得了共計 8 萬元的獎金。這讓他的信心倍增。" 我的項目是有潛力的,相關部門一直在關注並鼓勵著我。" 孫震坦言。

為村民做點事,帶大家一起致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了一年經驗的孫震發現,要想真正養豆丹賺錢,培養豆丹卵收益更好,出售豆丹卵利潤更高," 當時這個也沒有人教,我就跑到人家的基地去學,這種技術一般人也不肯教,後來是一位阿姨給我透露了一點,我就自己研究。" 靠著自己鑽研,孫震很快學會了豆丹卵的培育技術,他也對自己的養殖進行了重新規劃," 去年靠賣豆丹還有豆丹卵,就開始賺錢了。"

不僅自己有了收益,平時孫震還請了本村六七個村民幫忙管理大豆地,到了豆丹收穫的時候,村裡有十幾位村民幫他幹活,每人每月收入達 3000 元,一些擀豆丹的技術工甚至每天可以賺到四五百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孫震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這片沃土,離不開鄉親們,作為村黨委副書記,他一定要為村裡為村民做些事情。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孫震牽頭成立了雲川專業農民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 400 畝,用來種植高效糧食,為村民種植做好示範的同時,也為村集體帶來了近 7 萬元的收入。

" 我家原來有 10 多畝土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不足五位數,自從土地流轉出去後,我的精力完全解放出來,這兩年,我在村裡的幫助下,開了個家庭服裝加工廠,月收入就近 2 萬元。"54 歲的村民邱波驕傲地告訴記者。

在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同時,孫震還時刻關注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村裡的聾啞人徐某年近四十,媳婦去世後,兩個孩子和父母均靠他養活,壓力特別大,特別是他住的房子多年失修,急需改造。孫震找來了施工隊,幫助徐某重新修繕了房屋,也積極協調民政部門,為他們辦理了低保。

"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這是我們村幹部必須看到和做到的。" 孫震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編輯 蘇湘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連雲港板浦鎮石河村回村任職大學生養殖「小豆丹」變大財富
    中國江蘇網9月12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楊筠 任娟)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石河村去年回村任職大學生孫震在經過一年不斷的摸索中,掌握了豆丹卵孵化技術,成功的找到養殖豆丹的方法。他與村民一起成立豆丹養殖合作社,這樣不僅降低了自己的養殖成本,同時還可以銷售豆丹卵,增加集體收入。
  • 基層畫像|勇於「嘗鮮」苗族小夥王軍奮「豆」致富
    掌上春城訊王軍家三代人居住的朵本拉村位於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撒營盤鎮的一座大山頂上。祿勸的山又高又大,伸手似乎就可以觸碰到湛藍的天空,因此溫差格外大,難種莊稼,山路難行,村裡人想摘「貧困」的帽子都不知從何下手。如今,還是那片藍天下,坑窪土路已經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老宅子成了瓷磚小洋樓,苗族小夥王軍成了鎮上的「種豆大王」。
  • 黃俊添:棄商從農成村官 帶領村民齊致富
    讓更多的村民認識益腎子,認可益腎子,帶動山區農民發展益腎子;講座現場成交額高達十幾萬。成立生產合作社 帶動村民齊致富2019年3月,黃俊添的公司擴大經營規模至200多畝,為加強連農帶農,共促發展產業,黃俊添在當地成立了佛岡喜萊益腎子種植專業合作社。
  • 濮陽縣「村官」發揮致富「雁陣效應」「帶富型」村幹部帶民富
    去年摘掉「貧困縣」帽子的濮陽縣,把培育「帶富型」村幹部作為重要抓手,積極引導村幹部在提高自身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鼓勵「村官」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領頭羊」。「種木耳還真是門技術活兒,溫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再有一個月,俺們就能有收成了。」
  • 肥牛「肥」了一個村
    來源:中國民兵·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王立 董紅強 李小龍「感謝解放軍,帶我們走出貧困,讓我們過上好日子!」12月6日一早,天還沒亮,新疆莎車縣艾力西湖鎮前進村村民西爾艾力·麥麥提就早早起床,清理牛棚、給牛添草加料,勞作雖然辛苦,但他難掩心中喜悅。原來,前不久前進村迎來大喜事,肥牛廠成立後的第一批100頭肥牛銷售到喀什地區各大市場,村集體增收8萬餘元,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了、幹勁也越來越足了。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的前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後,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 種豆養蟲,與眾不同的脫貧路
    但是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反其道而行,摸索「豆蟲共作」不僅種豆得豆,還收穫了效益可觀的豆丹蟲,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產業脫貧新路子。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地處襄城縣正北方20公裡處,地形以半崗地為主,缺乏水源,屬於典型的「不靠山、不靠水、不靠路」的「三不靠」型村莊。所以,怎麼樣才能走上致富之路呢?
  • 辭職回村變花農,黎家塘大哥譜寫「花」樣致富路
    在鍾落潭鎮黎家塘村的100多畝花卉基地裡碧玉、如意、小紅星鳳梨等盆栽花卉長勢正盛花卉基地的主人劉紹平曾在外打拼20幾年在事業正盛時卻辭職回鄉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創辦了迎峰連心家庭農場譜寫出「花」樣的致富之路辭職回村創業變花農百畝大棚連成一片,棚內白掌、如意等盆栽花卉一隴隴整齊排列,長勢喜人。
  • 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回鄉當「村官」 渭源縣羅家磨村第一書記趙樹鴻...
    放棄北京幾十萬年薪回鄉當「村官」他帶領鄉親們養出漫山遍野的「奔跑豬」帶領鄉親們養蕨麻豬脫貧的羅家磨村第一書記趙樹鴻。這個年輕人叫趙樹鴻,今年30歲,是渭源縣會川鎮羅家磨村的第一書記。2019年到2020年,他帶領村民們依託村裡的資源優勢搞起種植業和養殖業,並徹底脫了貧。可以說,趙樹鴻是渭源縣帶著村民養蕨麻豬脫貧致富的第一人。蕨麻豬繁殖快、品質優,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現在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蕨麻豬,田間山頭,到處都能看到撒歡跑的豬。
  • 崇州通順村聶紹權:「上門女婿」回村「當家」 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川新聞網成都8月3日訊 2011年前,崇州的通順村(原大羅村)還是元通鎮落後的貧困村,在村裡最困難的時候,聶紹權放棄在外做建築業的豐厚收入,接過了村黨支部書記的接力棒。九年過去了,通順村不僅基礎設施翻了天,產業換了「妝」,還吸引大批外出務工人士回村創業。他為何要這麼做?又是如何做的呢?
  • 宿遷大學生村官戴晉榮:帶領家鄉走上致富之路
    宿遷網訊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到村官。在宿城區中揚鎮範集村,有這樣一名90後村官,她積極主動地響應宿遷市公開招聘返鄉創業村官的號召,懷揣夢想,辭去私企高薪工作,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從此打開了人生旅途的新徵途。她叫戴晉榮,現任宿城區中揚鎮範集村大學生村官。
  • 王光輝:帶村民們致富的「王牛子」
    紅網時刻記者 劉志雄 益陽報導王光輝已經幹了18年的村支書,先後經歷了3次自然村合併,但他的外號還是「王牛子」,近3年又加了個前綴,帶致富的「王牛子」。在村支書王光輝的帶領下,益陽市資陽區沙頭鎮文興村80戶202人穩定脫貧,於2017年從省級貧困村整村出列,村集體經濟從無到有,油化路面、通自來水、修建便民橋……村民叫好的實事,他一件沒少幹。因工作突出,王光輝被評為益陽市優秀共產黨員。
  • 村民致富有幫手
    11月14日,洛浦縣布雅鄉塔木艾格勒村的黨員致富帶頭人圖爾蓀託合提·巴克來到村民斯迪克·麥提如孜的羊圈,給他指導羊育肥有關知識。洛浦縣布雅鄉塔木艾格勒村民在院子養殖區給羊餵飼料。3年前,斯迪克在村黨支部的引導下開始從事養殖業,蓋了羊圈,利用無息貸款買羊,經過圖爾蓀託合提的指導,斯迪克一家養殖年收入1萬餘元,加上外出打工的收入,年收入3萬多元。有錢了,斯迪克蓋了新房子,買了家電、電動車。 2019年,斯迪克家順利脫貧摘帽。目前,全村共培養出了6名黨員致富帶頭人。」
  • 昔陽新口上村,有個好村官!
    新口上村位於昔陽縣西部沾嶺山上,是昔陽縣海拔最高、無霜期最短、氣候最寒冷的地方。全村214戶638口人,是一個典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村。村黨支部書記孔桃林年逾古稀,從18歲任村小隊幹部開始,到任村委會主任、黨支部書記,算起來已有50多個年頭。在他看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心為村民辦實事、謀福祉是他畢生的追求。
  • 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 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
    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村集體抱團發展創規模化致富路村民在村集體承包地中務農夏收時節,蘭州新區中川鎮華家井村的田間地頭一片忙碌景象,華家井村二社村民董桂花和另外40多名村民正在採摘荷蘭豆、莢豆等。華家井村村民張兆雲說。「群眾『單打獨鬥』致富很難,必須抱團發展才有出路。」中川鎮黨委書記、鎮長陳志然介紹。為此,中川鎮在下轄的7個保留村成立村集體領辦合作社7個,同時提供了70萬元啟動資金,每個合作社10萬元,鼓勵村集體領辦合作社,在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大力推進土地流轉工作。
  • 王萌萌: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致富
    2013年,她返鄉擔任大學生村官,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鄉親。7年來,她紮根農村,成立合作社、建扶貧車間、發展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用實際成效號召村民發展多元化產業。如今,全村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很多農民還在她的幫助下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
  • 從留守兒童,到回歸苗寨的苗家女村官,她這樣一路走來……
    水秀山明的江門村,卻是這深山裡的貧困村。江門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小時候,楊寧是村裡的一名留守兒童,由奶奶把她拉扯養大。  在楊寧的童年時代,村裡阿娘們沒錢買鞋穿,大冬天赤腳走在街上;大多數人家用不起電,只能點煤油燈。  「那個時候,一顆五分錢的糖,奶奶都沒辦法買給我吃。」
  • 祁陽縣荷塘村:泉水養蝦 村民致富
    李亞雲等村民收起蝦籠,一隻只個大體肥的小龍蝦在網中活蹦亂跳。李亞雲告訴記者,每次都是客戶提前來訂貨,而且,他們的小龍蝦售價會比較高。知情人介紹,李亞雲及李民會等人現在是村裡養殖小龍蝦的帶頭人。近幾年,在他們帶領下,很多村民走上了養蝦致富路。然而,以前李亞雲、李民會以及他們的合伙人唐文君都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 石阡縣人民檢察院為幫扶村發展產業助村民致富
    連日來,在龍塘鎮的困牛山村,石阡縣人民檢察院派駐的第一書記蔡國隆正忙個不停,組織群眾召開產業發展動員會、流轉土地、發動村民種植沃柑、板慄和蜜橘等產業,幫助村民致富。
  • 今晚播出|【榜樣】王萌萌:大學生村官:我在村裡這七年
    在安徽定遠縣的西孔村,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正在田間地頭走訪、調研,忙碌個不停。疫情發生後,一些村民無法外出務工,他們的生活保障成了王萌萌最牽掛的事情。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時,她更多地是在想如何讓村民們增收。
  • 王政仁: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鄉村光榮榜」典型人物系列報導——王政仁:村民致富的領路人  他臨危受命,勇擔重任,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苦幹、實幹,把一個亂村、難村、窮村帶上了致富路  2018年春節前夕,退居二線的鄉科級幹部王政仁臨危受命,回到闊別30多年的老家南陳馬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回村任職時,王政仁遭到了親朋好友的不解與反對,大家都擔心曾做過食道癌手術的他身體受不住。但考慮到全村的困境和組織的期盼,王政仁毅然用瘦弱的軀體託起了父老鄉親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