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過幾天,這裡的 50 畝豆丹就可以上市了,一畝能產九十斤,收入應該還不錯。" 站在一片綠油油的大豆地旁,孫震笑著說。他是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石河村黨委副書記,35 歲,2017 年,他辭掉月薪近萬元的工作,回到村裡,流轉土地開始創業,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建立起自己的豆丹養殖體系,成立家庭農場,帶動本村 10 多位村民就業。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董洪旺 記者 王曉宇 文 / 攝)" 再過幾天,這裡的 50 畝豆丹就可以上市了,一畝能產九十斤,收入應該還不錯。" 站在一片綠油油的大豆地旁,孫震笑著說。他是連雲港市海州區板浦鎮石河村黨委副書記,35 歲,2017 年,他辭掉月薪近萬元的工作,回到村裡,流轉土地開始創業,經過兩年多的摸索,建立起自己的豆丹養殖體系,成立家庭農場,帶動本村 10 多位村民就業。
辭職回村創業,帶動村民就業
近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老 204 國道旁的板浦鎮石河村,孫震養殖豆丹的大豆地就在道路兩旁。眼下第二季豆丹即將上市,皮膚黝黑的孫震戴著眼鏡,正忙著察看豆丹的生長情況。35 ℃的高溫下,孫震上衣全溼了,但是看著大豆葉上一個個綠色的 " 大青蟲 " 長得又圓又胖時,他滿臉笑容。
孫震高中畢業後,考入山東淄博職業技術學院,學的是生物技術專業。大學畢業後,他在連雲港開發區一家飼料廠上班,從一名車間質檢員幹到了車間總控,月收入近萬元。" 那時候收入也穩定,但是我總覺得再這麼幹下去,將來可能也沒有什麼發展,就想出來闖一闖。"
2017 年 3 月,孫震辭職回到村裡。將來幹什麼?就在父母還為兒子擔心的時候,其實孫震心裡早有想法," 當時豆丹生意很好,剛好附近也有人在養,價格也很高,我就決定養豆丹。" 說幹就幹,隨後,他就從石河村村民手中流轉了近 120 畝土地,開始種大豆,養豆丹," 那時候什麼技術也不會,所有的豆丹卵全部都靠買,投入比較大。" 第一年孫震投入五六十萬,當年因為投入較大,虧了不少。
孫震說,自己的創業遇到了太多的困難,最大的莫過於資金短缺。2018 年,海州區委組織部在調研了他的項目時,給予了他 20 萬元的貸款,幫他度過了燃眉之急。後來,他又陸續參與了區委組織部的 " 回村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 " 和區人社局的 " 鄉土人才 " 大賽,均獲得了一等獎,並獲得了共計 8 萬元的獎金。這讓他的信心倍增。" 我的項目是有潛力的,相關部門一直在關注並鼓勵著我。" 孫震坦言。
為村民做點事,帶大家一起致富
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了一年經驗的孫震發現,要想真正養豆丹賺錢,培養豆丹卵收益更好,出售豆丹卵利潤更高," 當時這個也沒有人教,我就跑到人家的基地去學,這種技術一般人也不肯教,後來是一位阿姨給我透露了一點,我就自己研究。" 靠著自己鑽研,孫震很快學會了豆丹卵的培育技術,他也對自己的養殖進行了重新規劃," 去年靠賣豆丹還有豆丹卵,就開始賺錢了。"
不僅自己有了收益,平時孫震還請了本村六七個村民幫忙管理大豆地,到了豆丹收穫的時候,村裡有十幾位村民幫他幹活,每人每月收入達 3000 元,一些擀豆丹的技術工甚至每天可以賺到四五百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孫震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自己的成長離不開這片沃土,離不開鄉親們,作為村黨委副書記,他一定要為村裡為村民做些事情。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孫震牽頭成立了雲川專業農民種植合作社,流轉土地 400 畝,用來種植高效糧食,為村民種植做好示範的同時,也為村集體帶來了近 7 萬元的收入。
" 我家原來有 10 多畝土地,一年的收入也就不足五位數,自從土地流轉出去後,我的精力完全解放出來,這兩年,我在村裡的幫助下,開了個家庭服裝加工廠,月收入就近 2 萬元。"54 歲的村民邱波驕傲地告訴記者。
在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同時,孫震還時刻關注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村裡的聾啞人徐某年近四十,媳婦去世後,兩個孩子和父母均靠他養活,壓力特別大,特別是他住的房子多年失修,急需改造。孫震找來了施工隊,幫助徐某重新修繕了房屋,也積極協調民政部門,為他們辦理了低保。
" 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這是我們村幹部必須看到和做到的。" 孫震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編輯 蘇湘洋)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