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縣「村官」發揮致富「雁陣效應」「帶富型」村幹部帶民富

2020-12-23 大河網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王映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鵬宇)農村有句俗話「群眾富不富,要看村幹部」。在群眾中,也常會聽到這麼評價村幹部:「自己不會富,不能當幹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幹部。」

去年摘掉「貧困縣」帽子的濮陽縣,把培育「帶富型」村幹部作為重要抓手,積極引導村幹部在提高自身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鼓勵「村官」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領頭羊」。

「種木耳還真是門技術活兒,溫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再有一個月,俺們就能有收成了。」3月31日,濮陽縣文留鎮尚樓村新建成的木耳大棚裡,村支書尚相龍正在查看木耳菌種生長情況。

去年8月,文留鎮啟動「村『兩委』成員產業帶富工程」,以支部帶領黨員發展集體經濟,以黨員帶領群眾發展致富項目,該鎮100多名村幹部前往臨近的山東幾個縣考察學習農業結構調整經驗。

「眼紅啊,人家種絲瓜、種木耳能掙錢,俺們咋不能?」回到村裡,尚相龍把考察見聞告訴村裡的其他幹部,大家很快就達成一致,成立了「木耳種植小隊」。

「一個大棚佔地1.5畝左右,我們新建了23個木耳大棚,還請來專業技術員指導種植。」尚相龍早把帳算好了,一棚木耳一年淨利潤五六萬元,「等掙了錢,就喊上村裡的老少爺們兒一起幹。」

據文留鎮黨委書記陳寶豐介紹,該鎮405名村「兩委」成員中的90%都有了自己的產業,通過「合作社+村委+農戶」「協會+合作社+農戶」和「自主發展」等多種模式,發展了絲瓜、木耳、苗木、玻璃加工與包裝等多項產業,總投資達3.5億元,建成了豫北地區最大的7000畝溫棚絲瓜種植基地、1000萬棒木耳種植基地以及佔地2萬平方米的紅薯育苗基地,帶動貧困戶260餘人實現脫貧。

在濮陽縣柳屯鎮,村「兩委」充分發揮「雁陣效應」,以榜樣示範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同樣屢見不鮮。

「在俺們這兒,你沒幹點啥項目,就不可能當幹部,老百姓不會支持的。」該鎮榆林頭村黨支部書記李明相說。

李明相當村支書多年,每年都要外出招商,編織袋廠、飼料廠、麵粉廠、塑料加工廠等相繼落地投產。不僅自己先富了起來,他還把致富的經驗、方法、路子傳授給村民,大伙兒也辦起了各自的企業。「最高峰時,全村企業的年產值達到5億元。」李明相說。

「通過開展『頭雁領航工程』,激發了村『兩委』幹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柳屯鎮鎮長李鋒說,近年來,該鎮累計創辦支書工程12個,黨員帶富工程23個,帶富群眾3200餘人,帶動63戶貧困戶脫貧。

相關焦點

  • 興化打造「想幹真幹」村幹部隊伍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關鍵在「頭雁」。在水鄉興化,像盛金平這樣的「領頭雁」還有一批。興化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常冬海說,興化近年來緊密結合實際,著力在「選優配強村黨組織帶頭人」上用實功、求實效,打造一支黨性有境界、發展有方法、治理有創新、推進有成效的「群雁」隊伍。
  • 巨野:一個支部帶富一個村 「頭雁」引發雁陣效應
    在村黨支部這個「頭雁」引領下,全村很快形成雁陣效應。近幾年闞店村群眾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大力發展蔬菜大棚種植產業,成立了巨豐蔬菜大棚種植合作社。
  • 【聚焦】|「雁陣效應」為寶日勿蘇鎮插上產興民富翅膀
    融合黨建協調聯動各產業發展的「群雁」,實現「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雁陣效應」,從而使基層黨建全面引領農牧產業走上「集中、集聚、集約」發展的快車道。黨建「頭雁」排兵布陣2018年以來,鎮黨委結合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促脫貧攻堅工作的開展,大力推廣黨建融合發展新模式。
  • 「牛倌」帶富記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映 通訊員 張松才劉培功,37歲, 濮陽縣白堽鄉東柳村人,是十裡八村有名的「牛倌」。幾年前,守著1.5畝黃河灘地,劉培功一家4 口勉強填飽肚子。劉培功的養牛合作社,只挑本村病漢、弱婦務工,「油田扶貧工作隊把我扶上了致富路,我說啥也不能撂下受窮的父老鄉親。」劉培功說。30歲的劉元發患小兒麻痺症,走路一晃一蹦,媳婦患癲癇病多年,身邊離不開人。夫妻倆單靠種地的微薄進項,養活不了倆孩子,劉培功就安排劉元發餵牛。
  • 「雁陣效應」為寶雞鳳州鎮決戰脫貧攻堅插上騰飛翅膀
    巧合的是,就在這天空的「一字」或「人字」雁陣之下,「十三五」期間,鳳州鎮也誕生出8支非凡的「雁陣」——8個黨支部戰鬥堡壘當起「頭雁」;日益壯大的集體經濟讓貧困「孤雁」鼓起了錢袋子;因戶施策讓「落雁」找到了雁陣的新位置……鳳州鎮的蘋果紅了五次,寒暑之間,一個產業強、士氣旺、後勁足的鳳州脫貧攻堅大「雁陣」正齊力高飛。
  • 合江縣「頭雁」帶領 「雁陣」帶飛
    「我們就是想用交流論壇的方式,展示白米新農村建設成果,凝聚美麗鄉村的建設共識,逐步形成「頭雁」帶領、「雁陣」帶飛的良好態勢。」白米鎮黨委書記表示。「要帶領農民致富,村裡必須要有好的產業,而這前提就是良好的投資環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資源的整合,這是我們村『兩委』班子達成的思想共識。」白米鎮向陽村黨委書記在交流時說。
  • 宿遷大學生村官戴晉榮:帶領家鄉走上致富之路
    宿遷網訊從城市到農村,從企業到村官。在宿城區中揚鎮範集村,有這樣一名90後村官,她積極主動地響應宿遷市公開招聘返鄉創業村官的號召,懷揣夢想,辭去私企高薪工作,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家鄉,從此打開了人生旅途的新徵途。她叫戴晉榮,現任宿城區中揚鎮範集村大學生村官。
  • 黨建評:砥礪「四心」激活戰汛「雁陣效應」
    作為領導幹部,要以「四心」擦亮初心使命,一級帶著一級幹,激活戰汛「雁陣效應」,形成上下同欲、勠力同心的良好氛圍。激活「雁陣效應」,要砥礪「堅如磐石」的必勝之心。信心比黃金更珍貴。實踐證明,領導幹部銳意進取、鬥志昂揚,一線戰士就會充滿向上的力量,幹部群眾就幹勁高心氣足,就一定能排除萬難、奪取勝利。
  • 2020廣東事業單位考試:吉格勒定律和雁陣效應,知識點匯總和解釋
    在管理學中存在著大量的定律和效應,這些定律和效應多數是對於一些現象的概括和總結。在事業單位的考試中,也是比較偏愛對於這些定律和效應的考察,尤其是對於專門考察管理學的省份。定律的考察方式通常是通過案例或者是標準的表述,讓考生選擇定律或者效應的名稱。
  • 潼南區米心鎮:人才「頭雁效應」助推鄉村振興
    人才「頭雁效應」,讓米心興了產業,富了百姓,美了生態。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助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近日,筆者來到米心鎮吉家村的辣椒種植基地,在陽光的照射下,一顆顆辣椒沉甸甸的掛在枝頭,村民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除草,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該基地的主人名叫苟思,是一名90後,也是土生土長的米心鎮吉家村人。
  • 大學生村官夫妻紮根田野獻青春
    大學生村官夫妻紮根田野獻青春在王凱、陸豔心中,農村是個廣闊的空間 夏日的蒙城,太陽炙熱。清理垃圾,修建公廁,身為村官的王凱親力親為,成串的汗珠從他年輕的臉龐流下,眾多的諮詢電話讓他無暇擦拭,而對著電話那頭的村民,他的話語中總充滿了關切。
  • 王光輝:帶村民們致富的「王牛子」
    紅網時刻記者 劉志雄 益陽報導王光輝已經幹了18年的村支書,先後經歷了3次自然村合併,但他的外號還是「王牛子」,近3年又加了個前綴,帶致富的「王牛子」。2018年,王光輝和村幹部、駐村幹部幾次商量,決定由村委以每畝800元的價格,將湘思湖組、餘家嘴九組兩組的507畝土地流轉承包,建成稻蝦套養基地。該基地2019年實現純利潤19萬餘元,全鎮4個村154戶400名貧困戶參與基地入股分紅共計8萬元。這個效益的背後,有王光輝起早貪黑的照顧龍蝦,更因他2018年的苦口婆心。
  • 有人說,這幾類人當村幹部最合適,很多人都表示同意,舉雙手贊成
    導讀:都說村官不是「官」,可是村幹部卻是直接與群眾接觸的「官」,很多惠農政策的執行實施,都得靠村幹部。村民是否能奔康致富,也與村幹部有莫大的關係。村裡的事業能否得到發展,也與村幹部至關重要!於是,誰來當村幹部就顯得如此重要!
  • 村幹部隊伍大調整,3類人被請來當村官,4類人被端走「鐵飯碗」
    對於農村發展來說,村幹部一直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們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連接國家和農民之間的橋梁。如果一個農村想要有好的發展,那麼首先就得有一批好的村幹部,否則的話只會走下坡路。而在實際的生活當中,有一部分村幹部並不怎麼樣,沒有能力不說,還亂作為,對農村發展造成了阻礙。
  • 辭職回村養豆丹,連雲港小夥當村官帶村民致富
    為村民做點事,帶大家一起致富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了一年經驗的孫震發現,要想真正養豆丹賺錢,培養豆丹卵收益更好,出售豆丹卵利潤更高," 當時這個也沒有人教,我就跑到人家的基地去學,這種技術一般人也不肯教,後來是一位阿姨給我透露了一點,我就自己研究。"
  • 護雁歸,才能放大雁陣效應
    岑溪市在實施「東融」戰略中,搭建好創業平臺創造條件,實施好政務服務提供便利,鼓勵支持一隻只「雁」回鄉創業發展,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事業發揮了明顯的帶動引領作用,更形成了顯而易見的雁陣效應。據2019年相關部門的一項統計,我區農民工930餘萬人,其中約80%流入珠三角地區。
  • ...共創全國文明城市】——自貢市爭創「文明之城」彰顯「雁陣效應」
    領導幹部走在一線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近日,記者走進沿灘區富全鎮場鎮,在這裡店面經營規範,車輛停放有序,場鎮秩序井然,數名臂戴紅袖套、手持擴音器的工作人員正來回巡查,「請做好門前衛生,把車輛停放到停車位。」在加氣路某段,原本堆放的大量雜物已清理完畢,環境恢復乾淨美觀,附近居民表示,「環境好了,心情都更舒暢了!」
  • 邊境線上支部強 引領邊民奔小康——富寧致富帶頭人的致富經
    「要想富,找支部;要想富得快,還靠黨員帶。」這句話是富寧縣邊境村寨各族群眾的共同心聲,也從側面道出了:在富寧縣的邊境線上,不僅有一批產業興、邊民富的美麗鄉村,還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致富帶頭人,他們心中都有一本符合村寨實際的產業經、致富經。
  • 曾經深度貧困的昌圖縣長發鎮三合村如今村美民富—— 花生高產...
    曾經深度貧困的昌圖縣長發鎮三合村如今村美民富—— 花生高產 日子「生花」 民生熱點 │ 2020-09-26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