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 王映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馬鵬宇)農村有句俗話「群眾富不富,要看村幹部」。在群眾中,也常會聽到這麼評價村幹部:「自己不會富,不能當幹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幹部。」
去年摘掉「貧困縣」帽子的濮陽縣,把培育「帶富型」村幹部作為重要抓手,積極引導村幹部在提高自身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上下功夫,鼓勵「村官」成為帶動村民致富的「領頭羊」。
「種木耳還真是門技術活兒,溫度太低不行,太高也不行。再有一個月,俺們就能有收成了。」3月31日,濮陽縣文留鎮尚樓村新建成的木耳大棚裡,村支書尚相龍正在查看木耳菌種生長情況。
去年8月,文留鎮啟動「村『兩委』成員產業帶富工程」,以支部帶領黨員發展集體經濟,以黨員帶領群眾發展致富項目,該鎮100多名村幹部前往臨近的山東幾個縣考察學習農業結構調整經驗。
「眼紅啊,人家種絲瓜、種木耳能掙錢,俺們咋不能?」回到村裡,尚相龍把考察見聞告訴村裡的其他幹部,大家很快就達成一致,成立了「木耳種植小隊」。
「一個大棚佔地1.5畝左右,我們新建了23個木耳大棚,還請來專業技術員指導種植。」尚相龍早把帳算好了,一棚木耳一年淨利潤五六萬元,「等掙了錢,就喊上村裡的老少爺們兒一起幹。」
據文留鎮黨委書記陳寶豐介紹,該鎮405名村「兩委」成員中的90%都有了自己的產業,通過「合作社+村委+農戶」「協會+合作社+農戶」和「自主發展」等多種模式,發展了絲瓜、木耳、苗木、玻璃加工與包裝等多項產業,總投資達3.5億元,建成了豫北地區最大的7000畝溫棚絲瓜種植基地、1000萬棒木耳種植基地以及佔地2萬平方米的紅薯育苗基地,帶動貧困戶260餘人實現脫貧。
在濮陽縣柳屯鎮,村「兩委」充分發揮「雁陣效應」,以榜樣示範加快群眾脫貧致富步伐,同樣屢見不鮮。
「在俺們這兒,你沒幹點啥項目,就不可能當幹部,老百姓不會支持的。」該鎮榆林頭村黨支部書記李明相說。
李明相當村支書多年,每年都要外出招商,編織袋廠、飼料廠、麵粉廠、塑料加工廠等相繼落地投產。不僅自己先富了起來,他還把致富的經驗、方法、路子傳授給村民,大伙兒也辦起了各自的企業。「最高峰時,全村企業的年產值達到5億元。」李明相說。
「通過開展『頭雁領航工程』,激發了村『兩委』幹事創業的激情和活力,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柳屯鎮鎮長李鋒說,近年來,該鎮累計創辦支書工程12個,黨員帶富工程23個,帶富群眾3200餘人,帶動63戶貧困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