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萌: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致富

2021-01-09 央廣網

  核心提示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懷揣知識走進農村,在新農村建設的舞臺上大顯身手,他們就是大學生村官。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7年間,田間、地頭、農家成為王萌萌工作軌跡中的重要節點。紮根農村,帶領鄉親一起奮鬥過上好日子,讓她這棵「85後」幼苗,在農村這片廣袤的田野上,成長為村民們心中值得信賴的大樹。

  2013年,她返鄉擔任大學生村官,將最美好的青春奉獻給鄉親。7年來,她紮根農村,成立合作社、建扶貧車間、發展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用實際成效號召村民發展多元化產業。如今,全村135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很多農民還在她的幫助下走上了致富路。她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

  回鄉當了7年大學生村官,王萌萌身上的變化還真不少——皮膚曬黑了,一雙運動鞋、一件運動衣和一條牛仔褲成了日常裝束,平時掛在嘴邊的都是村民和扶貧。

  同樣改變的,還有西孔村和周邊鄉鎮。西孔村變美了,村風變淳了,村裡有了穩定的產業項目,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不僅西孔村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落後村」,變為產業興旺的「明星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人均收入逐年提升,周邊鄉鎮的村民也在她的帶動下種植蔬菜瓜果5000多畝,戶均年增收20000餘元。

  「農村工作大有可為,我想讓更多鄉親在家門口致富,讓他們在家鄉創業也能過上好日子。」王萌萌從不後悔選擇回鄉發展,她說,要在最美好的年華做點有意義的事情。今年,32歲的王萌萌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畢業回鄉當大學生村官

  「這些年好不容易把你從農村送出去了,想讓你過上好點的生活,你倒好,自己回來了。」起初,王萌萌的父母堅決反對她回鄉。「農村比城市更需要大學生,多一個人回來就多一分希望。我這次回鄉打算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面對父母的反對和質疑,王萌萌耐心解釋,她心中的想法從未動搖。

  「大學畢業了,不好好找一份工作,卻跑回家當起了村官。」她的同學也對此很不理解。王萌萌卻不這樣認為,「我是從農村出來的,回到農村再正常不過了。能幫到鄉親們,我也很滿足。」

  王萌萌認為,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之一。西孔村鄰近高速道口,交通便利,具有發展休閒觀光農業的獨特優勢。在認真分析後,王萌萌準備種大棚草莓,吸引周邊城市居民前來採摘、觀光,帶動村裡產業發展。

  「讓村民轉變思想、發展特色產業,光靠嘴巴說是行不通的,空口無憑不如先試先行,幹出個名堂來。」7年前,西孔村村民還只種植「一麥一稻」。王萌萌的到來為西孔村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2013年,王萌萌帶頭創立了「大學生村官創業示範基地」,建起了草莓園。

  發展現代農業 助力脫貧攻堅

  種好草莓並不是一件容易事。王萌萌聽說合肥市長豐縣一個農戶有著十幾年種植草莓的經驗。王萌萌決定前去請教。第一次上門時,一個60多歲嚴姓老漢聽說是來學習技術的,果斷回絕:「姑娘,你找錯門了,這裡沒有什麼可學的。」王萌萌吃了一次「閉門羹」。

  「大爺,我是真心拜你為師,學點知識回去幫助鄉親們共同致富。」王萌萌沒有放棄,再次找到老人,恭恭敬敬地說。這次老人沒有拒絕:「你這娃娃還真有一股子韌勁,原先我怕你吃不了苦,才攆你走的。現在看來,你是鐵了心要學這門技術,我不會保守那麼點『小秘密』。」

  2013年8月,王萌萌貸款近20萬元到杭州購買草莓苗。可是,草莓苗種下後一周內死掉一半,憑空損失10萬元。面對鄉親們更加懷疑的眼光,王萌萌把淚咽在肚裡。請教過專家後,王萌萌才知道原因,是草莓苗在運輸途中受熱,造成冷熱不均所導致。王萌萌連忙再去杭州買回草莓苗進行補種,邊幹邊學起來。當年12月底,紅燦燦、亮晶晶的草莓陸續掛果。

  「雖然沒盈利,但好在打開了口碑。」原來,春節期間,每每家裡有親戚來訪時,王萌萌都會主動把大家帶到草莓園裡體驗採摘。看著熱鬧的採摘場面,村民們逐漸變質疑為接納,紛紛前來參觀諮詢,許多村民跟著王萌萌一起種起了草莓。

  到了2014年5月,王萌萌又出一招,在草莓園對面種植大棚西瓜。繼西瓜種植之後,王萌萌還發展了大棚蔬菜——辣椒和豆角。通過實踐積累寶貴的種植草莓、西瓜等的一手經驗。

  王萌萌沒有忘記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初衷。2015年5月,王萌萌牽頭成立了「吳圩鎮皖圩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農戶+貧困戶」模式,吸納社員135戶,免費提供技術培訓指導,引導農戶搞種植、養殖,陸續建起了草莓園、西瓜園、蔬菜基地、棗園、葡萄園1000多畝,帶動30多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同時,還為當地提供100多個工作崗位,切實解決當地閒散人員的就業問題。

  「我們的創業基地既是生產基地,也是服務基地。」王萌萌沒有止步於本村產業振興,而是把目光延伸到全鎮、全縣等更廣闊的農村。她牢記自己第一次銷售草莓時「質優卻價低」的教訓,通過改善包裝、打造品牌等方法,發展現代農業,提升效益。她牽頭建成農產品服務體系示範推廣園,做活市場,增強輻射,逐步引領壯大了皖圩草莓、東大崗水蜜桃等一批特色產業。同時,帶動周邊鄉鎮陸續建起西瓜園、棗園等5000多畝。

  「要想帶動村民興業,必須自己成功創業。」王萌萌說。2017年5月,王萌萌利用創業示範基地建成吳圩鎮第一個扶貧車間,讓貧困人口在家門口就業,將種植技術傳授給更多貧困戶。累計吸納貧困戶65戶97人就業,目前均已實現脫貧。2018年,王萌萌還發展起種養循環經濟產業園,養殖生豬,種葡萄、草莓等,不僅讓參與種植養殖的97戶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達2萬元,每年還為村集體增加不低於15萬元的收入。

  推廣農業技術 惠及貧困村民

  王萌萌發現,村民缺少現代農業技術,是制約其脫貧致富的因素。對此,她充分整合資源,採取遠程站點視頻教學、邀請專家授課、企業觀摩指導、農戶經驗交流等方式,提高貧困農戶的種植水平。

  今年6月和7月,王萌萌舉辦了兩次種養殖技術培訓班,給村民送技術。而自2016年7月起,她就在創業示範基地免費舉辦「馬鈴薯水稻綠色輪作雙千工程」培訓班,培訓500餘人次,引導貧困戶種植馬鈴薯1600餘畝,實現畝均增收2000餘元。7年來,王萌萌共組織舉辦技術推廣活動50餘場次,培訓人員4000多人次。

  說起技術培訓,西孔村村民王風和汪婷夫婦感受很深。他倆都是「90後」年輕人,3年前曾嘗試稻蝦養殖,本想靠此脫貧致富。「但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什麼也不會,投放的蝦苗基本死完了。」汪婷說。

  王萌萌對於因不懂技術而造成農業損失有著切身體會,得知情況後二話不說,趕緊幫忙聯繫做養殖的朋友,尋找稻蝦共養經驗豐富的行家裡手,連夜拍照上傳請教,最終找到解決辦法。

  「要做好現代農業,就要學好農業技術。要想養得好,就要知道怎麼養。我家現在一年養小龍蝦的收入有好幾萬元。」汪婷說:「這樣不用外出務工了,還能夠在家照顧老人和孩子,真的特別好!」

  讓村民充分學習網際網路知識,轉變傳統思想,是王萌萌開展的技術培訓重要內容之一。2020年,王萌萌在村裡舉辦一期「村播」培訓班,希望讓村民搭上網絡直播的順風車,鞏固脫貧成果。

  「記得王萌萌第一次給我打電話,讓我用電商形式銷售葡萄,我壓根不感興趣,把電話掛了。」在蔣集鎮勝華葡萄園種植葡萄的熊權勝說:「後來她反覆勸我,我便抱著瞧瞧看的心態去培訓班學習。現在通過網絡搭橋,來園裡採摘葡萄的遊客翻倍了。通過電商銷售的收入,已佔葡萄園總收入的三分之一。」

  「除了技術,項目、銷路也是產業扶貧的關鍵。」在實踐中,王萌萌針對「缺項目」問題,結合西孔村的自然條件,為農戶挑選有潛力、穩增收的項目,並率先示範,讓群眾看得見效益,增強信心。針對「缺銷路」問題,緊扣市場需求,為貧困戶提供「育、繁、推」一體化的農業服務,並想辦法吸引回頭客,搞好口碑營銷。

  在王萌萌的帶動和幫助下,村民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2019年,西孔村1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建言聚焦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得益於7年來在農村的實踐經驗,這位年輕的全國人大代表對農村問題有著深刻認識,她的建議也主要聚焦於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今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王萌萌提出「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突出做好數字鄉村建設」的建議。在王萌萌看來,數字鄉村建設將成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點之一。 

  「通過挖掘數字經濟潛力與提升數位化治理能力,讓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王萌萌說,希望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中加大對縣域及縣域以下的支持力度,並積極探索縣域鄉村數位化公共服務手段。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一些村民外出務工受到影響,留在了村裡。王萌萌一邊忙疫情防控,一邊幫村民找發展路子。許多村民在王萌萌的幫助下走上留在家鄉的創業發展之路。

  如今的西孔村產業發展豐富,已成為「一年四季有花開,一年四季有果熟」的現代化產業村。最近,王萌萌又將目光聚焦在鄉村旅遊產業上,準備為下一階段的產業升級增添力量。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路上,王萌萌用自己的擔當和作為展現了青年人自力更生、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書寫了別樣的精彩人生!

相關焦點

  • 今晚播出|【榜樣】王萌萌:大學生村官:我在村裡這七年
    從校園到田園,因一個「美麗的衝動」,她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從「黃毛丫頭」到鄉親們的致富帶頭人,她幾年如一日紮根鄉村,在智慧與汗水裡收穫了閃亮的青春!  鄉親們的質疑是給滿懷熱情的王萌萌潑了一盆冷水,倔強的她咽下委屈後,萌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決心自己帶頭辦個現代果園場,用示範效應影響大家。只要自己幹得好,村民們自然會跟著幹。
  • 家門口種香菇 鄉親們齊致富
    63歲的楊英文領到務工工資13000元,拿著嶄新的百元大鈔,楊英文高興不已:「年齡大了,打工沒人要,沒想到在家門口也能掙到錢,真是太高興了!」楊英文坦言村上發展的食用菌產業,讓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在家門口就有了一份不錯的工資收入。不僅在基地務工的村民享受到了食用菌產業帶來的收益,村集體也通過發展食用菌產業積攢到了集體積累。
  • 建製衣廠辦烹飪班她帶鄉親共致富
    本報訊(首席記者 杜慧 通訊員 劉書兵)「一家致富不算富,眾人致富才能奔上小康路。」這是平山縣溫塘鎮西黃泥村村民付麗會常說的一句話。付麗會今年42歲,她出生時,正是國家改革開放起步時期,上學期間親歷了人們從缺吃少穿到走向豐衣足食的幸福新生活。
  • 楊建福:幸福就在家門口
    幸福就在家門口 「幸福就在家門口!」這是雲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紅河縣迤薩鎮西湖小區居民楊建福,對現在新生活的讚嘆。幸福就在家門口 過去,楊建福一家祖祖輩輩生活在離縣城40多公裡的紅土坡村,一家人雖然久居深山,卻沒有一畝田地,溫飽都成問題。家中的貧苦生活,讓楊建福早早就萌生了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想法,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他於2008年考上了紅河農校獸醫專業,畢業後,在紅河縣土臺村的生豬養殖場找到了一份飼養員工作。
  • 讓茶葉產業帶動鄉親致富
    原標題:讓茶葉產業帶動鄉親致富   12月17日,記者見到覃小洪時,他正纏著一頭繃帶,這是他16日晚上忙完
  • 95後布鞋手藝人帶動千餘鄉親走上致富路
    她一邊穿針引線,一邊跟記者閒聊,「我一天能納3隻鞋底,一個月下來,差不多能掙1000元,年輕人幹活兒快,掙得更多,這可給我們這些貧困戶解決了大問題。」老人口中的「家壯」叫劉家壯,這個年僅20歲的小夥子和父親劉五代一起經營著一家手工布鞋企業。清朝同治年間,劉家壯的高祖父劉老茂就開始手工製作布鞋,歷經五代,到他手裡已有140多年歷史。
  • 王萌萌:「我信你」,駐村七年才懂它的重量
    資料圖片王萌萌王萌萌,1988年生,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現任十三屆全國青聯副主席,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委委員、定遠縣婦聯副主席(兼職),定遠縣吳圩鎮西孔村黨總支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定遠縣吳圩鎮皖圩種養殖專業合作社法人代表。
  • 【守初心 擔使命】「算帳」書記孔慶範,帶領鄉親奔上致富路!
    【守初心 擔使命】「算帳」書記孔慶範,帶領鄉親奔上致富路!20多年前他剛到村裡上任,面對的就是村裡的100多萬外債,還沒等老孔想明白這筆壯大村集體經濟帳該怎麼算,負責修路的村民就把砂石卸到了村委會門口,孔慶範不得不從窗戶跳出來。孔慶範意識到,經濟帳可以緩一緩,這關乎人心、民心的「公平帳」必須馬上算一算。於是他連夜召開會議,提出嚴格要求:凡是要求群眾做到的,村幹部必須首先做到。
  • 帶領鄉親種茶致富
    傾心——    不忘鄉親抱團致富    目前,林煒種植有50多畝茶葉,一年可以產茶2萬多斤,但他只投產1萬斤,求質不求量。「有一部分是供貨給茶莊,大部分是通過熟人關係銷售的,我拿茶葉給朋友試飲,他們認可茶的品質,所以都幫我拿貨去銷。」
  • 2021,我們的小康願景|把種植中藥材變成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
    「去年是第一次種中藥材,收益不錯,還積累了經驗,今年我們還要繼續擴大種植面積,增加品種,帶領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用種植中藥材這把「金鑰匙」打開致富門,阿城區雙豐街道辦事處興隆村黨支部書記陸英信心十足。2020年,興隆村嘗試種植了1300畝中藥材,其中,板藍根佔了一半以上,當年種當種收穫;鄉親們還種了防風、黃芪、黃芩和甘草等,需要兩三年才能收穫。陸英介紹,去年秋天收穫的板藍根在元旦前幾天已經全部賣完了,每畝地純收入在1500元以上,達到了預期目標。
  • 身殘志堅脫貧 攜手鄉親致富
    除了養豬致富,王亞俊還從村民手中收購茶葉、油茶籽等進行加工,然後通過線上線下平臺銷往各地,出售茶葉與山茶油分別給他帶來約2萬元和7萬元的純收入,同時也為部分貧困戶解決了農產品銷售問題。村民們對王亞俊十分信賴,都是先將自家農產品交由王亞俊售賣,再收取費用。
  • 【我的脫貧故事】楊建福:幸福就在家門口
    「幸福就在家門口」,這是紅河縣迤薩鎮西湖小區的楊建福對現在新生活的讚嘆。對於楊建福來說,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窮苦日子已是一去不復返,而今新的家園、新的環境、新的工作崗位,一切煥然一新,對未來也充滿新的希望。
  • 全國人大代表王萌萌:將青春書寫在農村大地上
    新華社發(黃博涵 攝)「儘可能幫助更多的人,這是代表的職責所在」作為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萌萌時刻牢記「沒有理由去推卸,只有想辦法去落實。」今年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她放棄了和家人團聚的機會,返回工作崗位,車輛進出檢查、人員信息排查、防控知識宣傳、口罩和消毒酒精等急需物資籌備等,她始終和群眾幹在一起,守護全村人的安全健康。
  • 興山縣古夫鎮這名黨員讓30多貧困戶在家門口致富
    當時,興山縣精準扶貧激戰正酣,於2013年7月1日入黨的萬忠華,感覺到肩上的擔子很重,經過深思熟慮,他決定拉貧困的鄉親們—把。他利用自身掌握的蛋雞飼養技術,投入260多萬元成立了興山縣雨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在萬家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小區旁建起了年飼養蛋雞5萬隻的"扶貧車間"養雞廠,吸納周邊31戶貧困戶長期在此打工。
  • 扶貧產業園讓群眾致富有抓手
    在醋廠上班挺好的,吃飯廠裡安排在門口的小吃部,活也不重還能照顧家裡和莊稼,這三年我在醋廠至少掙了3萬多元呢。」他呵呵笑著對記者說,手頭的活始終沒有停下。 我在家還養了三隻羊,在跟前上班也不耽擱餵草餵水,這活就好著呢。」他這樣告訴記者。
  • 龍勝瓢裡村:村民家門口創業 桑葚果成「金果果」
    2018年,廖庭忠從桂林買回2個品種共1150株桑葚果苗,分發給12戶村民,其中2戶是貧困戶,村民們整合出20畝地,在家門口開始了這項事業。「過去我們大多種柑橘,種植桑葚在龍勝不算常見。」廖庭忠說,由於沒有種植經驗,如何分配化肥比、如何預防果苗病蟲害、枝條修剪有何講究,解決這些問題變成了他和村民們的頭等大事。
  • 她是靠什麼來帶頭致富?靠種菜
    2001年剛從保山嫁到隴川時,家裡田地少,又不懂技術,更沒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生活十分困難,丈夫外出打工, 傅國秀就留在家裡操持家務、打理田地。一種強烈的脫離貧困的心,使得傅國秀意識到只依靠種穀子、甘蔗是很難改變命運的,她必須要想辦法找到一條致富門路。經過反覆觀察和思考,她發現隴川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種菜,一合計,便在自家3.5畝田裡種上了西紅柿、茄子等蔬菜。
  • 「在家門口,我領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資」
    阿瓦罕·買託乎提從來不敢想,過了小半輩子,自己打的第一份工、掙的第一份工資,竟是在自家門口的「庫爾班扶貧手工坊」。 他們到村裡的手工坊上班,既能照顧家庭,還能獲得每月1500元的收入,在家門口就業,實現脫貧摘帽。」駐于田縣阿熱勒鄉夏瑪勒巴格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隊長楊益民看到村民領到工資,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幾公裡外,在阿熱勒鄉託萬也臺巴什村,村民瑪依木妮汗·買買提依木拉依姆說起幾個星期前第一次領工資的場景,依然難掩興奮。 「我們年紀大、身體差,幹不動重活,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 致富不忘鄉親——記新中村榮譽村主任、昭平縣古書茶業有限公司總...
    致富不忘鄉親——記新中村榮譽村主任、昭平縣古書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其東 時間:2021-01-08 18:17:12來源:華聲晨報作者:史喜娟 莫雲珍 □本報通訊員 史喜娟 莫雲珍  說起昭平縣仙回瑤族鄉新中村榮譽村主任、廣西昭平縣古書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其東
  • 李瑞:帶領鄉親「啄」開致富的大門
    思前想後,她決定選擇養雞這條路來致富。2008年10月,李瑞將打工掙來的7萬多元積蓄全部拿出來,建起了600平方米的養雞場,購買了2萬隻小雞。可是,令她沒想到的是,規模化養殖,單靠傳統的「土辦法」是行不通的。眼看著小雞慢慢長大,卻發生了雞瘟,2萬隻雞無一存活。至今,李瑞的父親李有明仍記憶猶新,2008年12月,李瑞看到雞圈裡的雞一隻不剩後,把自己整整在家裡關了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