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加速切換ARM架構,晶片行業格局將"改朝換代"?

2020-12-16 電子發燒友

近日有外媒透露,AMD實際上已經研製出與蘋果M1處理器對標的ARM晶片。而且該晶片的原型共有兩款,一款採用集成RAM,另一款則沒有。

湊巧的是,此前"雙十一"凌晨,蘋果才發布了首款採用了ARM架構的電腦處理器M1,與此同時也發布了三款搭載M1處理器的產品。

不僅如此,最近微軟、谷歌內部和ARM架構相關的消息也有傳出。若這些消息隨著產品發布而落得"實錘",便意味著它們都已經布局從x86切換到ARM,卻唯獨英特爾沒有任何動靜。

ARM晶片目前和程序應用的兼容性其實不及x86,AMD卻仍然採取這些動作,背後也許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科技巨頭們目前對ARM晶片趨之若鶩,可能也意味著行業未來將催生出新的變化。

布局ARM已有苗頭,AMD或許劍指英特爾

首先可以基本確定的是,AMD內部傳出研製ARM晶片的消息並非是空穴來風。

蘋果切換到ARM處理器後,上個月推出的M1晶片在很多方面都超越x86架構的晶片。如此來勢洶洶的蘋果M1仿佛殺入桌面級CPU市場的黑馬,其優秀的綜合表現讓AMD有些意外。

AMD"眼紅"蘋果ARM架構晶片自然是有一些的,這可能會推動其加速在該方面的投入。但是AMD此刻並不會太焦慮,因為它已經有著這方面的準備。

實際上,AMD與ARM架構之間早就有著淵源。4年前K7、Zen之父JimKeller還在AMD任職時,就著手研發了基於64位ARM v8指令集的K12。可是隨著相關人員離職,研發因此放緩,便沒有了後續消息。

不過今年5月的時候,Komachi Ensaka突然給出一張路線圖,名為"K12 FFX"的產品重新出現,並設定在2017年至2022年這個時間段。雖然目前無法確定對標蘋果M1晶片的競品就是"K12 FFX",但是AMD在ARM晶片上的野心隨著其動作頻頻而一點點被揭開。

表面上看,其布局的確與蘋果有著密切聯繫。而站在另一個角度看,AMD的目的依然是從自身業績出發,並將矛頭指向英特爾,意圖進一步搶佔它的市場份額。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四季度AMD的市場佔有率為37.8%,拿到近14年來最好的成績,這主要歸功於Ryzen系列晶片的大賣。而英特爾自2016年以來市佔率不斷下滑,不過依然憑藉62.2%的佔比穩坐處理器市場第一。

而AMD與英特爾之間的明爭暗鬥,幾乎是基於x86架構的晶片競爭。若AMD推出ARM架構的晶片,應該就是為超低功耗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而準備的,這將對英特爾構成更大的威脅。

有著蘋果M1釋放出的積極信號在前,AMD推出ARM晶片也有望向市場證明一點。許多英特爾x86架構處理器才能做到的事情,其實ARM處理器同樣能夠做得好。

尤其是在筆記本電腦市場,ARM架構配上比英特爾更為先進的製程工藝,讓處理器在具備性能時還具有更加出色的續航。這對於輕辦公用戶來說,無疑有著十足的吸引力,未來吸引的用戶群體可能會更加廣泛。

AMD想藉助ARM晶片帶來更大的想像空間,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還可以預見的是,全球的廠商都會看到除了x86架構以外的這種可能性。未來,x86架構將不會作為市場唯一存在,ARM架構將給全球廠商們新的野心,來共同瓜分這塊巨大的蛋糕。

而那個被大家熟知的"牙膏廠"英特爾,未來將面對包括AMD在內的一眾廠商圍攻已是趨勢。野心勃勃的科技巨頭們挑戰著英特爾的地位,在激烈的競爭對抗下行業發展和格局也會隨之變化。

巨頭加速切換ARM架構,晶片行業格局將"改朝換代"?

今年是特殊的一年,科技行業發生了太多的大事。回顧這一年可以發現,分別和計算機和移動生態都有著聯繫,此前提及的自然也在其中。它們其實在共同表明著,新的變化將會出現在計算機和移動生態之間,而2020年可能就是元年。

這個開端可能是蘋果發布M1晶片,而AMD嘗試切入ARM架構恰好是順應趨勢。

最近也有消息稱,在2021年微軟Windows 10將原生支持運行Android App,而新發布的Surface Pro X2搭載的便是高通基於ARM架構打造的驍龍SQ2晶片組。目前全世界已經有超過20億的安卓設備,如果能夠對接成功,對於微軟的生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還有報告中稱,谷歌正遵循著自己的步驟開發自己的用於Pixel智慧型手機和Chromebook的晶片。如果它想要快速創新其安卓和Chrome OS平臺,並在與蘋果和微軟的競爭中不落下風,開發自用晶片會是可行的方法之一。

從今年巨頭們的動作來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未來計算機和移動生態將徹底實現融合,這個可能是行業發展的大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無疑代表著一種技術趨勢。包括Windows 在內的整個 PC 生態,也有可能以某種方式走向與移動生態的融合,從而使得個人計算都遷移到 ARM 平臺之上。

而AMD,或許就是相中這樣的行業趨勢,切入ARM架構後希望能從市場中分得一杯羹。隨著5G和物聯網發展提速,真正實現全場景全連接,ARM晶片扮演著一個必不可少的角色。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科技巨頭們都將更多精力投入在ARM生態之中,英特爾的確應該小心了。若ARM晶片在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之間站穩腳跟,可能會開始侵蝕桌上型電腦處理器市場,英特爾的霸主地位會因此動搖。

短期來看,由於x86晶片高性能等特點,英特爾還將在一段時間內繼續位於統治地位。目前的軟體生態和與系統的兼容性方面,ARM短時間內是無法趕超的。若x86晶片的性價比再提高一些,對於ARM晶片的影響不容小覷。

而長期來看,它們共同競爭同一市場,對於晶片產業來說是一則好消息。隨著5G、物聯網加速到來,計算機與移動生態之間會構成更無縫地連接。在這樣的背景下,ARM架構的重要性就更加凸顯。搶佔先發優勢的巨頭,或能由此進一步拉開體量差距。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蘋果首發ARM架構電腦晶片,將對PC格局帶來哪些影響?
    原標題:蘋果首發ARM架構電腦晶片,將對PC格局帶來哪些影響?Android、iOS、ARM,Windows、macOS、Intel、x86…… 稍微關注數碼科技領域的人們,對上面這些名詞肯定不會陌生。眾所周知,ARM和x86這兩大計算架構的底層差異,形成了移動端和PC(個人電腦)端兩大陣營。
  • 晶片行業深度報告:為什麼說ARM可能是國產計算架構的最優選擇
    我國在這些核心技術,特別最底層的 核心晶片領域的技術缺位,導致近年來頻繁受到美國技術霸權的欺壓。比 如自 2016 年開始,美國對我國中興和華為兩大通信巨頭不斷打壓,延緩兩 家企業發展,並逐漸升級為國家間的技術較量。發展我國創新可信的底層 計算晶片擺脫「卡脖子」問題,已然不僅僅是企業和行業的發展需要,而 是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需求。
  • 晶片的架構是什麼,不用ARM的架構可以嗎?
    晶片的架構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好的晶片架構可以帶來點石成金的魔法。晶片的架構就是如何在這方寸之間去建造一座微縮的宏偉城市,在城市中按照功能屬性的不同,劃分不同的區域,規劃道路和配套設施。大到一個區域要建幾層,每一層要放多少電晶體;小到電晶體怎麼放,道路是大一點還是小一點;細到城市中的電要怎麼配給、每條道路上的車輛該怎麼走,都歸晶片架構管。這樣形成的圖紙和文字說明就是架構。架構為什麼很重要從A點到B點,在A和B很少聯繫、每次要運輸的物資很少、A到B的道路也不擁堵,那麼目前這樣的設計是夠用的。
  • 美國科技巨頭抱團:谷歌扶持高通驍龍晶片,華為麒麟與鴻蒙或加速
    中美科技企業難免出現較量:華為與美國谷歌和高通博弈,勢必會改變美國壟斷格局。搭載驍龍865所謂高端小米10 Pro,其5G網絡性能竟然排名倒數第一…也就是說,華為海思麒麟晶片已不輸高通驍龍!除了「雷兔」跑分驍龍佔優勢?或許共同對手都是來自中國的華為?高通驍龍晶片被華為麒麟打破壟斷、谷歌安卓系統被華為鴻蒙收割生態,美國科技巨頭竟然出現了抱團現象?
  • ARM推出下一代旗艦晶片架構,GPU提升60%,「NPU」即將上線
    這一代 CPU 將是對去年主要微架構的直接進化,代表了 Arm 全新 Austin 內核系列的第二個實例。代號 Deimos新的晶片架構 Cortex-A77 代號為 Deimos。它將 Cortex-A76 終止的地方作為起點,並遵循 Arm 的計劃軌跡,即每一代新的 Austin 系列 CPU 性能都能持續提升 20-25% 的 CAGR。說到這裡,就有必要提一下 Cortex-A76 的性能了。
  • 中國人工智慧晶片產業格局分析:附國內AI晶片企業匯總
    但是回顧計算晶片發展史,新的計算模式一般都會催生新的專用計算晶片,因此在未來,人工智慧專用晶片將會是發展的大方向,並且將會對傳統計算架構產生顛覆性變革,這也是為什麼人工智慧晶片具有戰略性的原因,它的發展不僅對於人工智慧產業本身的意義重大,對當前全球晶片產業的市場格局也會帶來深刻影響,對於中國而言,也許更是重大的趕超機遇。
  • ARM與RISC-V架構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ARM 1991 年ARM 公司成立於英國劍橋,早期ARM也自主設計和生產晶片,但由於業績平平,最後ARM改變了策略,他們不再生產晶片,轉而以授權的方式,將晶片設計方案轉讓給其他公司。 ARM有三種授權方式:處理器、POP以及架構授權。
  • 三波浪潮,看清「Arm伺服器晶片編年史」
    這個fabric可以將1024個系統板,也就是4096個晶片用10G網絡接口,集聯為系統。EnergyCore ManagementEngine是一個集成BMC,支持IMP2.0和DCMI,還支持遠程調試SoL協議。管理引擎最強的地方在於功耗管理,Calexda這款伺服器晶片的功耗可以從4w到1w動態調整。
  • 曝微軟將仿效蘋果自研ARM晶片,用於Surface和伺服器,英特爾股價應...
    但有消息稱,微軟將為伺服器和PC設計自己的晶片。 繼蘋果之後,微軟也宣布將自己設計晶片。 早在2018年,就有報導稱微軟曾考慮在最初的 Surface Go 中使用基於ARM的晶片,但在英特爾請願反對這一想法後,微軟最終選擇了不這麼做。
  • 信息技術行業:微軟計劃製造ARM晶片
    報告摘要  微軟計劃製造ARM晶片。根據彭博的報導,微軟計劃製造ARM晶片,用於數據中心和Surface設備。在美國時間本周五的交易收盤時,Intel股價下跌了6.30%。目前微軟旗下的雲服務Azure主要使用基於x86架構的Intel晶片。
  • 科普:同樣涉及晶片,ARM、高通、英特爾、臺積電有什麼關係?
    英特爾、ARM、AMD、高通、聯發科、臺積電、三星都是晶片相關企業。ARM與臺積電業務最簡單,一個負責移動端處理器架構設計,一個負責晶片代工。聯發科和高通類似,主要以Soc晶片設計為主,不過高通手上專利要更多一些。
  • 晶片巨頭人事震蕩,ARM中國董事長吳雄昂被罷免,行業影響幾何
    中國有超過95%的國產系統級晶片基於Arm架構,此次變動在業內引發巨震。文|陶力 駱軼琪 編輯丨徐旭 劉巷ARM中國的換帥風波仍在持續。ARM公司與厚樸投資將一如既往地支持安謀中國的發展,致力於深耕中國市場、促進安謀中國生態系統合作夥伴的成功,確保ARM IP平臺繼續成為支持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最佳選擇。ARM是什麼公司?
  • 微軟自研ARM晶片?來自蘋果M1晶片的危機感
    近期最讓科技巨頭微軟頭疼的可能就是,蘋果正式推出了基於M1晶片的Macbook產品,不僅將英特爾處理器版本的蘋果電腦打得滿地找牙,同時也讓電腦作業系統霸主微軟有些寢食難安,因為這就意味著,蘋果未來的產品中心,將會是電腦產品。
  • 雙巨頭收購雙雄,FPGA晶片市場迎來劇變
    曾經,原型設計、新品開發等需求催生了靈活可編程的「萬能晶片」FPGA。如今,數據中心、AI等高算力需求,為FPGA開闢新的市場空間,也引發了處理器巨頭對FPGA優質標的的熱切關注。隨著AMD宣布與賽靈思達成收購協議,FPGA行業前兩名的廠商先後被CPU雙巨頭英特爾和AMD鯨吞。英特爾和AMD為何對FPGA廠商出手,收購案將對算力市場帶來哪些影響?國內FPGA廠商又將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 傳說中業界性能最強的ARM CPU原來是它!
    CPU採用前沿7nm工藝,基於ARMv8架構許可,由華為自主設計。它通過優化分支預測、增加執行單元數量和改進內存子系統體系結構顯著地提高了處理器性能。在典型頻率下,華為鯤鵬920 CPU在SPECint基準測試中得分超過930,比行業基準高出25%。與此同時,能源效率比行業同行高出30%。華為鯤鵬920為功耗相對較低的數據中心提供了更高的計算性能。它集成了64核,頻率為2.6 GHz。
  • 高端PC晶片趕超英特爾,蘋果將接晶片設計廠商衣缽?
    蘋果等廠商操「芯」將倒逼晶片設計廠商求變消費電子領域龐大的出貨量是帶動產業鏈上下遊快速發展的關鍵原因,下遊廠商自研晶片無疑將會給上遊晶片設計公司帶來巨大影響,如英特爾的頹勢已經難以挽回。彭博社分析認為,蘋果此舉很可能將加速PC行業上下遊重組。
  • 臺積電+arm在前,國產晶片出路在哪裡?
    過去一年來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引發了所有人的思考,沒有臺積電這樣的晶片製造企業,沒有arm這樣的IP授權企業,沒有美國的EDA,國產晶片的出路究竟在哪兒?日本的教訓根據IC Insights的最新數據,2020年第一季度華為海思以54%的同比增長率從去年的第15名衝入了前十,成為史上第一家機身半導體銷售額排名前十的中國大陸廠商(26.7億美元)。
  • X86或難逃一劫,微軟也選擇自研ARM晶片,不用Intel
    或許以前是,但隨著蘋果自研ARM處理器M1的正式發布,劃時代的行業拐點出現了。近日,彭博社報導稱:微軟將會推出一款新的Surface 產品,新產品將運行基於ARM的處理器晶片。    或許有人會問,ARM晶片真的這麼強嗎?自蘋果手機晶片使用ARM架構開始,雖然其在手機領域逐漸走上主流市場。但在伺服器以及個人電腦領域,似乎建樹並不多。
  • 亞馬遜與蘋果科技巨頭欲拋棄英特爾晶片?
    但如今,這種情況似乎終於發生了改變,計算行業的龍頭企業遇到了挑戰,話語權似乎即將轉移。 這一變化是由蘋果和亞馬遜這兩家技術巨頭推動的,這兩家巨頭正在減少對英特爾晶片技術的依賴。長期以來,大多數個人電腦和更大的伺服器系統都採用了英特爾晶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