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憋不住笑

2020-12-12 睿歷史

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

而「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新鮮鎮人民公社第13生產隊的村民正在地裡挖防空洞。突然,一位村民榔頭砸到了一件硬物。定睛一看,竟是一塊滿是花紋的石頭。等眾人將土層清理乾淨後,一個偌大的墓室出現在了眼前。

很快,考古學家便來到了現場。他們先後清理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便包含了前文中提到的「馬踏飛燕」。

後來考古學家根據墓室裡相關文獻記載,以及碳十四斷代,發現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距今已快有2000年歷史。而出土的眾多文物裡,最著名的自然還是那件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的「東漢銅奔馬」。其也被視作當年的年度文物,郵局還專門為其發行了郵票。

而當時全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一見到「馬踏飛燕」,更是不吝讚美稱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無疑是一件國寶。

「馬踏飛燕」的精美不止收穫了國內歷史學者的一致好評,1973年,其被先後送往英國和法國展出,同樣得到了外國歷史學家的一致好評。在1983年,「馬踏飛燕」甚至還成了我國旅遊局的標誌,可見這件青銅器藝術水準之高。

如今,「馬踏飛燕」靜靜地躺在甘肅省博物館裡,成了鎮館之寶。同時,其還在2002年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雖然「馬踏飛燕」在我國可謂人盡皆知,不僅上過語文課本,郵政還先後發行了5套郵票。但國人卻從未見過它的正面,在所有流露出來的照片和郵票,甚至是課本插圖裡,「馬踏飛燕」從來都是以側面形象示人,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正面有破損嗎?

其實不然,去過甘肅省博物館一睹過真容的讀者或許知道原因。下面筆者就放其一張正面照,相信大家可以看出端倪。不難看出,側面的「馬踏飛燕」看起來相當飄逸靈動,但一切到正面,表情著實讓人忍俊不禁。或許,是當時的雕刻者太追求側面的完美,忽視了正面的打磨。

當然,也不是說正面就不夠精緻了,只是對於「馬踏飛燕」這樣一件嚴肅的文物,自然還是將其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世人合適。試想一下,倘若語文老師在課上教學,學生看到如此搞笑的「馬踏飛燕」正面,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或許要大打折扣,這也是官方為何很少露出「馬踏飛燕」正面照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馬踏飛燕」裡飛馳的駿馬,按照古代相馬經描述的良馬特性來衡量,幾乎沒有一點不符合要求。看來,其不但是一件藝術品,還是古人用來相馬的一件標尺。

如此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自然要被嚴肅對待。當然,不管正面多麼滑稽可笑,依然無法掩蓋其身上古人智慧的光輝。

相關焦點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呆萌可愛的正面照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呆萌可愛的正面照更是讓網友忍俊不禁那麼它做成表情包 又是什麼畫風呢 近日甘肅省博物館結合「在嗎」「比心」「謝謝」等常用語
  • 「馬踏飛燕」的3大未解之謎:什麼馬,什麼燕,為何從沒正面照?
    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它雄壯、穩健、輕盈的形象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此外,駿馬蹄下的飛燕,更是一處點睛之筆,從側面烘託了駿馬的奔跑速度之快。然而,馬踏飛燕身上卻隱藏著三大未解之謎:它是什麼品種的馬?踏的是什麼鳥?為何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正面照流出?
  • 國寶「馬踏飛燕」隱藏了啥,為何從不拍正面照?專家:誰敢拍它?
    大隊的幹部是見過世面的人,他趕緊通知了當地文物部門,武威的文物工作者們迅速趕來現場,前後清理出了200多件完整的文物,其中就有今天我們要說的「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本名為「東漢銅奔馬」,又名為「馬超龍雀」、「凌雲奔馬」等,是東漢時期的青銅器,該青銅馬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保存十分完整。
  • 為何很少有人拍馬踏飛燕正面照?看到正面照後,讓人忍俊不禁
    專家經過排查,這座墓室中總共出土了古文物231件,其中最有名的當數儀仗傭了,這個儀仗傭最前方的帶隊文物,即是名震四方的「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是郭沫若起的名字,能看出他對這物件的喜愛,相傳那時候他本在蘭州陪同外賓,在來到甘肅博物館的時候,他在古文物的陳列室裡一眼就看到了銅車馬儀仗隊,他對最前方的帶隊銅馬最感興趣,對它的製作與雕工更是讚不絕口,他連聲稱讚這真是一件世間少有的珍品,並且以物件的形態為它取名「馬踏飛燕」。
  • 國寶「馬踏飛燕」為什麼很少見正面照?因為正面照會讓人哈哈大笑
    關於這句的宋徽宗趙佶的故事也被人津津樂道。相傳當時朝廷畫考,是以詩句為題作畫。有位畫家獨具匠心,著重通過畫面點出最後的「香」。畫面是夏天黃昏的一次遊玩,官人騎馬回鄉,奔馬暢快肆意,還有幾隻蝴蝶追著馬蹄翩躚起舞。不著一字,儘是風流。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有人拍?看到正面照後,你可能會捧腹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莫過於墓室當中的銅奔馬,也正是我們如今熟知的「馬踏飛燕」。 除此之外,銅奔馬的取名,也受到了廣泛的爭論,除去最廣為人知的「馬踏飛燕」以外,人們還提出了各種各樣豐富的名字,「馬踏龍雀、飛燕騮、紫燕騮、天馬、馬神天駟」等等,爭議點主要在於馬足所踩踏鳥兒的種類
  •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
    遊客拍「馬踏飛燕」只照側面?看清它的正面照,網友:真要笑哭了提起和旅遊有關的一些話題,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是有關注過不少的吧,畢竟在網上關於這個方面會讓人熱議的點還挺多。尤其是近兩年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旅遊業的蓬勃發展,這的是有越來越多人都喜歡上了外出遊玩。而且,在我們國內比較讓遊客感興趣的景區景點也挺多,其中除了各類自然風景優美的旅遊地之外,一些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建築景點、博物館之類的地方也會很讓人注意。
  • 國寶「馬踏飛燕」,為何從沒有正面照?看到最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緊接著他們在磚頭背後發現了砌牆體,推倒砌牆體後隊員們發現了一座墓室,當這個墓室被發現後,隊裡的幹部立馬派人前來檢查,而且還將現場保護起來。後來學者為這座銅奔馬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馬踏飛燕」,但是關於這個名字在當時還是有一點小爭議。關於馬踏飛燕名字的爭議這座銅奔馬現如今被稱為馬踏飛燕,其實就是因為這個名字好聽又好記,但是這個銅奔馬腳下踩著的真的是一隻燕子嗎?其實不然。
  • 「馬踏飛燕」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看到正面之後,哈哈也太沙雕了吧
    「馬踏飛燕」這個銅奔馬我們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上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關於他的課文,但是我們無論是在書上,還是在網上看到的圖片,大部分都是銅奔馬的側面照,為什麼沒有正面照呢?這是因為正面照太沙雕了,有損我們國寶的形象,不信咱們一起來看一下應該說這孩子是淡定好呢還是不要命好呢?
  • 馬踏飛燕的正面照,為何很少人拍?看到正面照後忍不住哈哈大笑
    銅奔馬也被稱作為「馬踏飛燕」,是一匹正在疾馳的駿馬,其身姿颯爽、優美有力,顯得十分的栩栩如生。其實我們對於馬踏飛燕都是不陌生的,畢竟它實在太過於出名 ,我們都會在電視報導或者課本畫冊裡看到過,但是十分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的圖片都是馬踏飛燕的「側臉照」。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武威雷臺漢墓軍事儀仗隊複製品(原件藏甘肅省博物館)匈奴鷹金冠(戰國時期 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藏)銅奔馬(東漢 武威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 你知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哪兒嗎?為何一條腿站立卻不倒
    說到馬踏飛燕,很多人都知道這個雕像,因為它是中國旅遊的標誌,很多旅遊城市也都會有馬踏飛燕的雕塑,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有學過關於馬踏飛燕的課文,但是你知道馬踏飛燕收藏在哪座博物館嗎?馬踏飛燕的造型雖然很酷很飄逸,但是一條腿站立的馬踏飛燕是如何穩穩噹噹站立的呢?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嗎?專家:踏的是匈奴王冠上的鷹!
    提到甘肅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信有太多人都會下意識的脫口而出:「馬踏飛燕」!這件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時期銅奔馬雕像,在上世紀出土之後因為其同時具有寫實主義的駿馬造型和浪漫主義的馬踏飛燕,是漢代極具代表性的青銅器。後來這件文物在北京展覽時轟動全國,還被選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之一了。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新說法存爭議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歷史課本上的「馬踏飛燕」,為什麼只有側面照片?看正面怕你接受不了
    馬踏飛燕的另一種稱呼,叫做東漢奔銅馬,說起來大家也都不陌生,這件東西在藝術界,擁有著很高的地位,在馬的足部,加了一座鳥的雕塑,也是人們對雕塑的創新,把藝術創新,和實用性結合起來,這無疑增加了不少的藝術效果。
  •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
    馬踏飛燕成中國旅遊標誌,但為何從不拍正面照?網友看後忍俊不禁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旅遊標誌是「馬踏飛燕」,那你知道它的故事嗎?不過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存在爭議,因為經過專家觀察,馬蹄下踩著的並不是燕科,而是一種隼,就是遊牧民族馴化的獵鷹。後來又有專家指出,古人評定一匹馬是否為好馬,要讓它攻擊烏鴉,所以馬蹄子下面的鳥類是烏鴉。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馬踏匈奴鷹 東漢 武威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原型,這一被叫作「銅奔馬」的國寶文物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長45cm,寬13cm。自這件銅像出土以來,對於它該如何定名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這一文物於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一座已遭多次盜掘的東漢墓葬,馬的造型,昂首揚尾,三足騰空,頭微左顧,右後足踏一飛鳥。
  • 為「馬踏飛燕」正名,也請一些人不要引喻失義調侃國寶!
    國家旅遊局的標誌你認識嗎?這個標誌形象源自我國一件國寶級歷史文物--東漢銅奔馬,很多人習慣叫它「馬踏飛燕」,其實這個稱呼是錯誤的,文物專家確定的名稱是「馬超龍雀」,關於稱呼的糾正也有電視臺、報紙傳播過。至於1983年國家旅遊局為什麼會選擇它作為標誌,個人認為首先是「國寶」已經聲名遠播海內外,認知度很高;再則就是它能夠代表我們中華民族奔騰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