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是備戰備荒的一年,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的村民正在奮力挖著防空洞。9月10日那天,一個村民突然挖到了一塊堅硬的石頭,他刨開浮土層一看,發現原來是一塊磚頭。可是,地下怎麼會出現磚頭呢?於是他繼續向下挖,最後挖出了一個墓室。
這個墓室被專家命名為「雷臺漢墓」,其中出土了銅車馬武士儀仗俑,以及一個罕見的銅奔馬(即馬踏飛燕)。馬踏飛燕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它雄壯、穩健、輕盈的形象令很多人印象深刻。此外,駿馬蹄下的飛燕,更是一處點睛之筆,從側面烘託了駿馬的奔跑速度之快。然而,馬踏飛燕身上卻隱藏著三大未解之謎:它是什麼品種的馬?踏的是什麼鳥?為何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正面照流出?
正所謂「藝術源於實踐,又高於實踐」,既然是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打造的,那麼這匹駿馬的原型,相信也可以在史料中查到。然而,經過一番查詢之後,專家卻給出了4種截然不同的意見。一,天馬。一般來說,中國出土的早期馬的造型都是蒙古馬,雖然看起來威武雄壯,但移動速度不快。而馬踏飛燕中的馬,顯然不是蒙古馬,專家推測,它極有可能是漢武帝從西北地區引進的「天馬」。
二,神馬。神馬在古代又稱「天駟」,杜甫在《魏將軍歌》提到:「星躔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神馬只存在於傳說中,實際中並不存在,所以專家認為馬踏飛燕是東漢人對馬的圖騰崇拜。三,紫燕騮。紫燕騮渾身紫紅色,騎行速度極快,十分吻合「飛馳」這一特點。四,特勒驃。特勒驃是唐太宗李世民鍾愛的馬之一,它奔跑的時候會形成「對側步」和「對角步」,與馬踏飛燕的步法極為相似。
千百年來,特勒驃一直是良駒的代表,只出產於中國青藏高原的浩門、囊謙一帶,非常罕見。馬的問題暫時沒有討論出結果,那麼那隻鳥呢?最初發現銅馬價值的郭沫若堅稱這隻鳥是燕子,但諸多學者認為,燕子的尾部是分叉的,可是這隻鳥沒有,顯然排除了燕子。
後來,學者覺得這隻鳥可能是「龍雀」,《東京賦》記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龍雀在秦漢神話傳說中乃是「風神」的具象,用腳踏風神形容駿馬飛馳,是很有可能的。不過這種說法很快就被否決了,因為龍雀出身鳳凰家族,其形象完全與馬腳下的「鳥」匹配不上。在這種情況下,學者又從鳥的外形出發,先後提出了燕隼、烏鴉的想法。所以,馬踏飛燕一度被稱為「馬踏飛隼」、「天馬逮烏」。
不過,關於馬踏飛燕的正面照,其實算不上什麼秘密,純粹是出於形象考慮。從側面看,馬踏飛燕英俊帥氣、勇武豪邁,但如果從正面看的話,駿馬也不怎麼「駿」了,它不但瞪著一雙大眼睛,還張著大大的嘴,一副「扭曲」的模樣。另外,如果再加上他微微歪著的腦袋,則更顯「痴傻」。
因此,出於傳達一種積極正面的精神考慮,馬踏飛燕近幾十年來才沒有正面照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