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5年12月,北京保利10周年秋拍上,有一幅書法作品的拍賣成交價為8165萬元,創造了當場秋拍中古代書畫的拍賣紀錄。這幅作品名稱為《雜詠詩卷》,尺寸:25×258cm,經《石渠寶笈初編》著錄並定為上品,如下圖所示。
該作品精緻至極,筆法流暢,火候溫潤,流露出溫文的儒雅之氣,曾被乾隆收藏。這幅作品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明朝小楷第一人」的文徵明。練習書法的朋友對他多少都有所了解,文徵明是無可爭議的泰山北鬥,他雖年享九十,但平生履歷卻並不複雜,大致可分三個時期。
嘉靖二年之前
文徵明(1470-1559),生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家世武弁(武將世家),自祖父起始以文顯,父文林於成化八年(1472年)與吳寬、楊一清、司馬垔、桑悅等同榜進士,成為家族中首位進士,後文林一直在朝中為官。
文徵明可以說出生於官宦世家,但自小比較「愚笨」,相傳7歲的時候還不能說話,處處顯得遲鈍、木訥。在現代社會,就屬於那種上課比較老實、認真,但是每次考試成績卻比較差的一類。也就是老人口中常說的「沒開竅」。
文徵明相傳11歲開始就讀私塾,19歲時成為鄉裡的秀才。明朝秀才(也叫生員)分三等:稟生、增生和附生。文徵明因字寫得不好,被評為了附生(三等),屬於秀才中最差的一類。
在1498-1522年期間,先後九次參加鄉試,均落榜。其實在這段時間裡,文徵明在書、畫方面已經小有名氣,被稱為「吳中四才子」之一。作為一位書家、畫家,出現了這種多次名落孫山的情況,說明書畫藝術和科舉考試兩者之間沒有必然聯繫。因為科舉考試除了要求書法之外,更多的是對考試內容也是有要求的(類似現代的公務員考試)。
在這段時間內,雖然科舉大業屢屢受挫,但是文徵明在藝術的道路上一直在進步。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跟從沈周學畫,沈非常喜歡和器重他,傾盡全力將所有的畫藝教授給他;弘治四年辛亥(1491年),跟從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書。並且在這段時間,認識了唐寅等好友,共同遊山玩水、吟詩作畫,業餘生活算比較豐富的。
嘉靖二年至嘉靖五年
雖然,九次應試均落榜,但是也阻擋不了文徵明一顆追求自己政治抱負的心。對於文徵明來說,通過科舉入仕,既是父親文林的希望,也是自己的心願。在他寫的許多詩文中都表現出這種觀念。如他在丁巳(1497)年所寫的《寂夜一首》有句云:「少壯不待老,功名須及時,男兒不仗劍,亦須建雲旗。三十尚隨人,奚以操筆為」 ?這裡可以看出,文徵明還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建功立業。
1523年,嘉靖二年癸未,經工部尚書李充嗣極力舉薦,文徵明被朝廷授予翰林院待詔一職。雖然當時他已經五十四歲,但是他還是欣然前往。
文徵明在任職待詔期間,激情還是很高的,但是為什麼還是在嘉靖五年(1526年)辭職而去呢?其一,《明史》記載:「翰林院,待詔六人,從九品,不常設,待詔掌應對」 。「應對」者,即為皇庭所備顧問也(主要是經史文藝方面)。「待詔」已經算是入朝為官了,只是官職比較小而已。而且,不是進士出身的文徵明,在翰林院的一些人眼裡,自然也不受重視,導致他在京城沒多久就想回家。
其二,最終促使他堅決辭官回家的應該是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所發生的「大禮之爭」這件事情。在這次事件中,很多官員都被治罪,並且有數位五品以下的官員被當場杖打而死,極大地破壞了「刑不上大夫」的老規矩。所以,在「大禮之爭」前後,有不少朝廷大臣紛紛辭官隱退。這件事情對一生謹慎的文徵明來說,震動非比尋常。自那以後,他歸心日益加劇,經前後三次乞歸,最終獲準。
嘉靖六年以後
辭職後的文徵明,其實內心還是非常高興的。文徵明在本質上還是屬於文人,不善於官場的周旋,所以辭職對他而言是一種解脫。在《還家誌喜》中有詩句云:「林壑豈無投老地,煙霞常護讀書臺。石湖東畔橫塘路,多少山花待我開」 。詩句中無不表達了文徵明歸來後寄身山林之遊的意願和如釋重任的喜悅心情。
文徵明自從乞歸之後,因為沒有了「仕途」的牽絆,遂潛心於詩文書畫。《弇州山人四部稿》記載:「先生歸,杜門不復與世事,以翰墨自娛」 。他在住宅東邊又建了一小室,取名為「玉磬山房」,用作吟詩、寫字、繪畫的場所,又「樹兩桐於庭,日徘徊嘯詠其中」 ,過著那種「人望之若神仙」的生活。也就是這種自然、恬靜的心態為以後的書畫成就奠定了基礎。
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等,尤精山水。早年師從沈周,後致力於趙子昂、王蒙、吳鎮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幹筆皴擦和書法飛白,於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整,時見稜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於精熟中見稚拙。
文徵明性情溫和儒雅,尤推崇秀潤、細麗、含蓄的畫風,作品以細筆山水為主。這與沈周的雄強剛健、粗獷張揚的畫風明顯不同,文徵明雖師從沈周,卻又吸取了前人經驗,最終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文徵明對書法有著特殊的愛好,每天堅持執筆寫字。就是到了七、八十歲時,仍然筆耕不綴。並且文徵明大部分的書法精品皆為此時期所作。例如《小楷扇面》(七十一歲書)、《琴賦》(七十四歲書)、《草堂十志冊》、《赤壁賦》、《後赤壁賦》(八十六歲書)、《離騷經》(八十六歲書) 等等,件件都是精品。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為御史嚴傑母書寫墓誌,沒有寫完就離開了人世。其弟子私諡貞獻。
一代藝術巨匠就此安詳離世。
書法造詣
文徵明在被列為三等生員以後,開始著重練習書法,不過這個時候由於還有「科舉考試」這個正事要準備,所以在五十多歲之前,雖在書法方面的取法比較廣泛(真、行、草、隸等字體皆有涉足),但成就不是很大,那時的書法水平,別人還有所微詞。張宣在《西園題跋·題京兆真跡》中這樣說道:「人不可無年,不惟文章,即臨池家年亦不可少也。近代如文太史徵仲、祝希哲二公,餘數見其真跡,徵仲雖年已耳順,結體時有出入」 。「耳順」是指六十歲,這段話表明文徵明書法成熟是在致仕之後。
就小楷而言,早期他極力學習趙孟的小楷,有一段時期,他還臨習歐陽詢、顏真卿的楷書,例如他四十九歲時寫的《明故黃君仲廣墓志銘》,就帶有很濃的顏體味道。歸田之後,他致力於鑽研晉、唐書法,力求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因此,在小楷的取法上,文徵明在汲取歐陽詢書法的精髓後,又極力參入王羲之的筆意,也時時在字裡行間流露點趙孟的韻味。
文徵明在六十歲以後寫的作品,基本件件精品。這些作品端莊嚴整,筆畫線條較為清細,一字之內,布白非常均衡,無論橫劃、堅筆,都透出一種爽利秀勁的姿態。用筆上,大多入筆露鋒,筆勢清晰有力,頓按鮮明可辨。明朝謝在杭評:「古無真正楷書,即鍾、王所傳《薦季直表》、《樂毅論》皆帶行筆,洎唐《九成宮》、《多寶塔》等碑,始字畫謹嚴 ,而偏肥偏瘦之病,猶然不免。至國朝文徵仲先生始極意結構,疏密勻稱,位置適宜,如八面觀音,色相俱足,於書苑中亦蓋代之一人也」 。
文徵明除了引以為傲的小楷之外,他的行書造詣同樣深厚。文徵明的行書早期得蘇軾、黃庭堅、康裡子山的筆意,到了晚年,則主要受益於王羲之《聖教序》。王世貞說:文徵明「行筆仿蘇、黃、米及《聖教》,晚歲取《聖教》,損益之,加以蒼老,遂自成家」 。
結束語
「吳門四才子」中,只有文徵明詩、書、畫均善。他德高望重,書名顯赫,是繼祝允明之後吳門書派的又一領袖,執吳門書壇牛耳30餘年,影響深遠,追隨者不計其數,陳淳、王寵均是他的弟子,由於祝允明的早逝,當吳門書派如日中天之時,其陣容已由文氏師生構成。
文徵明少時木訥,後期卻能有如此成就,完全是靠其勤奮、苦練而成。因他每天均堅持書寫,所以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墨跡,這些都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寶貴財富!
PS: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