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癌症的靶向治療是可能幫助晚期癌症患者保證生活質量的癌症治療方式。靶向治療概念提出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隨著越來越多癌症基因靶點被發現,某些癌症已經可以實現靶向治療。在這當中,針對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療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ALK融合基因可以導致各種器官的癌症,最常見的是肺癌。肺癌患者當中大約有5%-7%的人帶有這一突變基因,這些患者被統稱為「奧可」患者。儘管看起來比例不大,但如果用肺癌患者巨大的基數來計算,奧可患者並不是一個小群體。
搜索特定患者
奧可患者是癌症患者中的「幸運」者,目前,針對性的靶向治療藥物表現出很好的療效,一些接受靶向治療的患者重新回到了自己正常的生活中。ALK靶向治療獲得的成果,為人們描繪出癌症治療的「未來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腫瘤不僅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也被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但可惜,相關的知識普及還遠遠不夠,很多奧可患者還沒從其他肺癌患者中被區分出來。
肺癌在各個國家都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佔癌症總死亡人數的18.2%。癌症總體患者數中大約有80%-85%是非小細胞肺癌。ALK融合基因被發現後,流行病學的研究表明,在非小細胞癌中ALK陽性率大約為5%-7%。
從比例上來說,奧可患者是肺癌患者中的少數,但如果考慮肺癌的發病率,奧可患者的數量並不小。中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第一位的是肺癌,每年新發病例約60萬;2010年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第一位癌症是肺癌,每年死亡約49萬人(男性34萬人,女性15萬人)。
按照比例計算,中國每年大約有3萬例新發的奧可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但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奧可患者。
上海市肺科醫院腫瘤科主任、同濟大學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周彩存教授介紹說,很多患者和專家對ALK融合基因的靶向治療不熟悉,臨床經驗也較少,原因是ALK靶向治療相對較新,藥物在國內上市才一年多,而且新發患者數相對比較少。
從臨床統計上看,奧可患者有一些特徵。周彩存介紹說奧可患者年紀一般比其他肺癌患者的平均年齡年輕約10歲,「上海市肺癌患者平均年齡是70歲,我們碰到的奧可患者很多是50歲左右。另外,奧可患者中吸菸的患者比例很小。但這些特徵並不能用來作為判別奧可患者的依據。」
患者如果被診斷為肺癌後,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奧可患者呢?周彩存教授介紹,臨床上,對於晚期腺癌,醫生會推薦患者做基因檢測,若檢測結果為陽性時,推薦分子靶向治療已成為共識。
醫生首先需要取得患者的病理組織,這是肺癌的常規診斷流程,無需額外為檢測ALK基因多做有創檢測。全國目前有40家醫院可以進行ALK基因篩查,ALK基因篩查在各個醫院的價格不一,基本在150-300元左右,醫保可以報銷70%左右。
從對患者造成的身體創傷和經濟負擔上來看,ALK基因篩查幾乎不會給患者帶來額外負擔,目前篩查參與人數不多的原因,主要是患者的知曉率不高。
確診為奧可患者後,患者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使用ALK靶向治療藥物。當然,靶向藥物可能會超出部分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為此,中國癌症基金會開展了患者援助項目,符合條件的貧困低收入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的幫助。
臨床數據說明,靶向治療不僅有好的治療效果,也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美國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有致癌基因突變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針對性的靶向藥物,中位生存期可達到3.5年,其中ALK陽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如使用相應的靶向藥物治療,中位生存期可達到4.3年。這個數據已經接近早期肺癌手術後患者的生存期。
更好的療效、更長的腫瘤控制時間、方便的服藥方式和較小的副作用,使得癌症治療的過程發生了改變,癌症的疾病管理開始出現「慢病化」的趨勢。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需要長期控制的疾病。隨著治療方法和臨床療效改善以後,癌症患者也需要像慢病患者那樣制定長期的治療方案、規劃長期的生活方式。
周彩存教授認為,隨著患者帶癌生存的時間延長,需要對患者的心理進行管理,對藥物的不良反應進行管理,對癌症的進展狀況進行管理,對癌症患者的「慢病化」管理強調的是全身心的管理。癌症「慢病化」管理的提出,能夠為癌症患者帶來更多的福祉,但真正要實現這一點,還需要醫務工作者乃至全社會對患者需求的理解以及整體醫療資源全新配置。
(本文材料採編來源: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