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5G、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中央屢次提及,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生態產生的新生代、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將在未來數年內呈現嚴重「供不應求」的供需矛盾。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5G、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被中央屢次提及,進入加速發展階段。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產業業態、新的經濟形勢都必然使得我們需要有一種創新的動力、能力和意願,去引領未來的時代;其次就世界變化而言,產業、行業、技術之間的快速迭代、相互融合、互相促進已經成為常態,而有效、可行的產學研融合無疑將成為未來產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圍繞新技術、新產業、新生態產生的新生代、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將在未來數年內呈現嚴重「供不應求」的供需矛盾。據計世資訊報告預測,今年ICT人才缺口大約為1200萬,其中物聯網人才缺口211萬。
基於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開設了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相關專業課程,為社會輸出了一批又一批專業人才。同時,在產業方面越來越多有責任、有能力的企業也紛紛將人才戰略納入到企業發展的最高優先級,希望通過「產學研」融合,實現從學校到產業的人才輸送閉環。華為公司前不久也跟教育部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聚焦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
不僅如此,8月末的幾天裡,「2020年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全國總決賽」還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方式,展示了華為在校企聯合、人才養成方面的成果。
一場別開生面的物聯網設計競賽
面臨新冠疫情管控、絕大多數高校2020年春季學期學生沒有到校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本屆競賽仍有560多所學校報名、6500+參賽學生、1400+指導老師、1360支參賽隊伍、124支決賽隊伍、包括5G、NB-IoT、AI、雲等在內十餘個領域……構成了國內唯一、且影響力最大的第七屆物聯網領域學科競賽——2020年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及2020年全國大學生物聯網設計競賽(華為杯)全國總決賽。
顯而易見的是,這樣一場別開生面的大賽,並不能用簡單的邏輯去考量。之所以以「別開生面」形容此次大會,是其內容、形式上的別具一格,緊扣「創新」二字,展現了新時代大賽的新面貌。
面貌一
從內容上講,本屆大賽首次融合雲+IoT+5G等技術,不僅吸引了超過500支參賽隊伍選擇基於華為技術開發其參賽作品,更是開創了物聯網技術的新紀元。從競賽作品內容來看,很多隊伍面向行業應用需求,將雲、IoT、人工智慧、5G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展示了智能物聯網(AIoT)新時代的生產和生活場景。
3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明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部署,「新基建」已然成為新時代數位化經濟的基礎保障。在此背景下,本屆大賽將雲+IoT+5G技術融合,助力參賽團隊創新研發新應用,助推社會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無疑是適時之舉。
面貌二
從形式上講,本屆大賽從傳統的線下模式轉變為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模式,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這隻「黑天鵝」的衝擊下,彰顯出時代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
競賽技術培訓由以前的高校巡迴技術講座,每場講座一兩百聽眾,變成了線上系列技術講座,累計有近兩萬師生參加了線上技術培訓;競賽答辯和評審環節由以前的純線下模式變成了學生線上答辯、評委線下聚集討論評審的新模式,特別是組委會在全國總決賽期間還進行了新技術應用的大膽創新與實踐,使用5G+華為IdeaHub+雲的方案,很短時間就完成了會場的布置,評委和學生不僅可以通過華為IdeaHub+華為雲WeLink實現線上和線下面對面交流,還依託華為IdeaHub強大的遠程雙向協作能力,實現了評委與學生的實時高效互動。2020競賽已經成為疫情期間國內最亮眼的大學生學科競賽活動。
華為「黑土地」持續輸送養分
長期以來,華為物聯網聚焦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肥沃的產業黑土地。基於華為雲、AI、大數據等核心技術,華為構建的統一開放的全棧式物聯網解決方案,以「聯接+雲+智能」,提供一點接入、全球可達的雲服務,使能行業數位化轉型並為消費者帶來極致體驗,實現了可信、可靠的萬物互聯。截止目前,華為物聯網已在車聯網、智慧城市、智慧園區、智慧交通等領域聚合了3000+合作夥伴、覆蓋50+細分行業,其中已有1000+夥伴的聯合解決方案實現了規模商用。此外,華為生態大學通過華為ICT學院已與全國270多所院校開展了校企合作,通過專業建設、創新訓練營實踐、企業公開課、校企共編教材、實訓室建設、師資培訓、競賽等多種方式助力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
據筆者了解,2020年第七屆競賽由華為冠名贊助,其向參賽的隊伍提供的整合物聯網、人工智慧以及5G的「雲+管+端」全套特色技術方案與資源,尤為受到參賽隊伍的追捧。選擇華為IoT賽道和華為5G賽道的隊伍總數近400支,遠遠超過競賽組委會和華為準備的300套競賽套件的數量,幾經協調仍有350支隊伍堅持選擇華為賽題,共同角逐華為杯、中國電信創新獎等獎項。
(文章來源:OF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