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戰是黨中流砥柱作用的發端

2021-01-14 中國青年網

東北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也是中國共產黨發揮中流砥柱作用的發端。在東北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站在鬥爭的第一線,成為中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最早宣傳者、動員者和最堅決的抗擊者。

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吹響了抗戰的第一聲號角。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率先舉起了抗日救國的旗幟。從1931年9月20日到1932年4月中旬,中共中央連續發表包括《中國共產黨為日本帝國主義強暴佔領東三省事件宣言》在內的十餘份宣言和決議,分析和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號召全國人民奮起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1932年4月,成立還不到半年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了對日戰爭宣言,這比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早了9年。

地處反日鬥爭最前線的東北黨組織,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前即密切關注日本帝國主義的動向。中共滿洲省委在1931年4月給中央的報告中詳細報告了日本在東北各地駐軍、修建軍營、工事、進行軍事演習以及不斷增兵的情況,認為「日本帝國主義要直接佔領滿洲」。事變爆發的前一個月,滿洲特科人員在瀋陽南滿站等地偵察後得出結論:「看來日本人要動手了」。這些偵察和分析對事變後中國共產黨作出及時而正確的反應,對於提醒東北各族民眾警惕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九一八事變後,滿洲省委連續6天不間斷地發出抗日救亡的聲音。事變後的第二天,滿洲省委即召開緊急會議,並在當天發表了《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宣言》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根源,深刻指出:「這一事件的發生不是偶然的!這一政策是日本帝國主義者為實現其『大陸政策』『滿蒙政策』所必然採取的行動!」《宣言》強調:「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將帝國主義逐出中國!」號召工農兵勞苦群眾開展英勇的鬥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滿洲。《宣言》印出後,滿洲省委通過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和進步學生迅速散發出去,在廣大群眾中尤其是在青年學生中引起很大反響。

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號召振奮了中華民族的鬥爭精神與勇氣,在東北乃至全中國迅速掀起了一個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運動高潮,表現出一個先進政黨的家國情懷和擔當精神。

中國共產黨在全面抗戰爆發前獨立領導了東北抗戰。九一八事變後,在民族危急關頭,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了東北各地的抗日遊擊戰爭。1931年9月22日,中共中央在《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強佔滿洲事變的決議》中指出:「要進行廣大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的運動……提出武裝群眾的口號,使這些武裝群眾的團體變為遊擊隊與工人自衛隊。」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東北黨組織把創建遊擊隊、開展遊擊戰爭作為黨的中心任務。

為了抓好創建抗日武裝、開展遊擊戰的工作,從1932年開始,滿洲省委和各地黨組織先後派出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等到南滿、東滿、吉東、北滿等地開展工作。到1933年初,由黨直接領導的磐石、海龍、巴彥、湯原、珠河等十幾支反日遊擊隊相繼成立,逐漸成為東北的主要抗日武裝力量。在南滿,楊靖宇先後將磐石工農反日義勇軍和海龍工農義勇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遊擊隊」。遊擊隊在楊靖宇的領導下,運用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連續粉碎敵人數次圍攻,成為日偽統治者的心腹之患。從1936年初到1937年秋,在黨的領導和組織下,東北抗日遊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等抗日武裝陸續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這支黨領導下的部隊共有11個軍3萬多人,開闢了三大遊擊區,消滅了大批日偽軍,擾亂了日軍進攻中國關內的計劃,從而延緩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進程。

遼闊的白山黑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直接對日作戰的第一個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是東北戰場的中流砥柱。

中國共產黨是東北抗戰的政治核心。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共中央指出:「黨在這次事變中的中心任務是:加緊的組織領導發展群眾的反帝國主義運動,大膽地警醒群眾的民族自覺,而引導他們到堅決的無情的革命爭鬥上來。」中共滿洲省委、共青團滿洲省委發表了告群眾書,提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和廣大的革命的中國工農兵勞苦群眾弟兄們攜起手來,直接參加偉大的中國革命,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爭取解放!」

東北各地黨組織廣泛發動各族群眾,開展了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在北滿地區,中共哈爾濱市委發動中東鐵路總工廠、電車廠等工人和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後改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生召開反對成立偽滿洲國大會,並舉行遊行示威。在東滿,1931年和1932年相繼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秋收鬥爭」和「春荒鬥爭」,參加人數達2萬餘人。在南滿地區,中共特支還發動煤礦工人罷工,組織抗日救國會,動員工人參加抗日武裝。

東北抗日義勇軍興起、組建和開展武裝抗日鬥爭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支持、領導與幫助。在中國共產黨堅決主張抗日的影響和號召下,東北廣大民眾和一部分東北軍愛國官兵組成反日義勇軍、自衛軍、救國軍、工農義勇軍、大刀會、紅槍會等各種形式的武裝,抗擊日本侵略者。這些武裝統稱為義勇軍。根據中央指示精神,中共滿洲省委指示各地黨組織加強同東北抗日義勇軍等武裝力量的聯繫。1931年10月起,滿洲省委和各地黨組織先後派遣500餘名黨團員到各部義勇軍中開展工作。同時還選派得力幹部到馬佔山、王德林等部進行工作,建立黨的組織,以實現黨的領導與培養骨幹。東北各地黨組織還動員大批青年學生、知識分子參加義勇軍,動員社會各界人士進行募捐活動,支援抗日義勇軍的鬥爭。抗日義勇軍全盛時期,總人數達到30萬以上,以其巨大的規模和波瀾壯闊之勢予敵以重創。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各族人民的反日鬥爭動搖著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的統治根基。壯懷激烈、盪氣迴腸的東北抗戰是對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的生動詮釋。

(來源:學習時報)

相關焦點

  • 親日東北人如何抗戰
    但在九一八事變之後,卻反轉成侵略者角色。當年與齊世英一起接受日本蔭庇的殷汝耕,最終淪為漢奸,出任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主席;而齊世英則始終與國民政府相一致。在整個抗日期間,齊世英興教育、辦雜誌,救濟東北難民與學生並扶持義勇軍,其工作重心始終與東北相聯結。 我們通常說八年抗戰。但齊世英的抗戰卻持續了十四年。
  • 東北抗日遊擊隊出擊 《抗戰》智鬥摩天嶺鬼子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東北三省迅速淪陷。為了保家衛國,東北人民自發組建抗日遊擊隊,與日本鬼子展開長達14年的遊擊戰爭。《抗戰》英雄智勇雙全,在摩天嶺與鬼子戰鬥,殲敵無數!
  • 「十萬大軍進軍東北」,抗戰後這一戰略性的方針,是誰先提出的
    對於抗戰期間被日軍佔據的領土,一下子出現了軍事權力的真空。搶佔此前被日軍佔領的區域,一時間成為國共兩黨軍隊的首要任務,而我黨中就有人士提出了「十萬大軍進軍東北」的建議。 這條建議的價值十分寶貴,對未來兩黨對立、戰鬥的局勢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八路軍在搶先進入東北後,利用東北作為大後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 皖東北抗日根據地舊址(石相紀念館)徵集抗戰相關物品
    拂曉新聞網--皖北晨刊訊 日前,皖北晨刊記者從埇橋區文化和旅遊局獲悉,為了更好地發揮革命文物在愛國主義教育中的直觀作用,該局已基本完成皖東北抗日根據地舊址(石相紀念館)的圖文資料的布展工作,目前正向全社會廣泛徵集抗戰期間英雄烈士的遺物及相關物品,以進一步充實和豐富展館內容。
  • 抗戰老兵:1946年,我用一臺攝影機,活捉了東北悍匪謝文東
    據1947年統計數據顯示,當時東北154個縣有三分之二都有土匪盤踞,整個東北的土匪人數超過10萬。  抗戰勝利後,反動派一邊往東北運送大量正規軍,搶佔大城市,一方面則派出專員,去深山老林收編土匪,僅1945年,被加封為「司令」、「軍長」、「旅長」的土匪就有223人。反動派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想利用他們從後方威脅人民軍隊,減輕正面戰場的壓力。
  •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
    據介紹,目前中小學教材均是根據教育部頒發的大綱編寫,大綱即是起到規範教材觀點的作用,一旦國家在不同領域學科有了新的觀點和意見,就會通過大綱進行貫徹,讓建材通過修改發生變化,教材需要代表和體現國家觀點。在流程方面,教材編寫部門會組織大學教授、專家以及經驗豐富的中學教師,對教材進行編纂,之後交由教育部的專家委員會進行審查,籤署意見之後,教材才能公開發行使用。
  • 黨校為抗戰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1935年12月27日黨中央在中央黨校召開了一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毛澤東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批判了「左」傾關門主義錯誤,闡明了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共同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並強調黨和紅軍在這個統一戰線中的領導作用。
  • 以前說「8年抗戰」,現在為何改成「14年抗戰」?金一南:5大原因
    此後,關東軍在一周內控制遼寧,3個月之內日軍佔領了全東北,舉世譁然。國防大學教授,少將金一南,在一次演講時提到了一件事。1931年8月,也就是在「九一八事變」前的一個月,時任關東軍高級參謀的板垣徵四郎,在給關東軍做戰鬥動員。
  • 抗戰三部曲:英雄前僕後繼,勇士向死而生,堪稱抗戰中的優質作品
    1、《雪豹》(40集電視劇)《雪豹》是夢舟抗戰三部曲的第一部,由文章、陶飛霏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改編自業餘狙擊手的網絡小說《特戰先驅》。該劇獲得第28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提名、第26屆金鷹獎優秀電視劇等獎項。
  • 權威的抗戰史,應當這樣翻譯
    此後,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又在全國發起大面積的戰爭,將中國人民徹底拖入了無底的深淵。民族怒吼全民族實行抗戰將侵略者趕出中國生死存亡之際,在中國共產黨倡導下,一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 真正的「抗戰第一大捷」被塵封?
    最近,經過國內多位專家學者歷時多年考證認為:1932年3月由共產黨員李延祿(後任東北抗聯四軍軍長)直接指揮的「鏡泊湖連環戰」,是東北也是全國「抗戰第一大捷」。  此戰發生於1932年3月13日至27日,在東北東部的鏡泊湖地區。在東西100裡、南北300裡的深山野嶺裡,李延祿調動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部隊和義勇軍等,先後部署5次伏擊,5戰4勝,基本殲滅了日本關東軍天野旅團7000人。
  • 說抗戰時東北人不抵抗?那你知不知道國歌是為我們而作?
    ——李杜在軍武兵要地誌系列的每一期中,都能收到來自東北粉絲的留言,但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求不寫」,因為他們覺得,在抗日戰爭中,張學良和東北軍一槍沒放就把家鄉全丟掉了,東北成了最早淪陷的地區,被日寇殖民統治了十四年,身為東北人,這實在是太丟人了……對此,軍武菌要表個態——張學良不能代表東北人,抗戰中的東北人絕對是出了大力的!
  • 東北軍是如何在抗戰雪恥的?五個軍被拼光,打出了東北人的血性
    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痛,絕大多數人都把其中的罪責歸咎到了東北軍的身上,因為確實是幾十萬裝備精良的東北軍,選擇了不抵抗,把東北大地拱手送給了日本人。在全面抗戰開始之後,東北軍終於有了報仇雪恨的機會,所以很多東北軍將士都是主動請戰,而且絕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抗日戰場上。比如有東北軍抗日名將在最決絕的時刻曾說過,就是拼光最後一個人也要拼下去,否則就沒有臉面自稱是中國人了。這其中,最能打的部隊是57軍。
  • 抗戰寧海級戰艦,用東北大豆向日本購買,日本卻佔領了東北
    寧海級輕巡洋艦是抗戰時期我國最先進、排水量最大的戰艦,曾被作為海軍主力參與了1937年的江陰戰役,在此戰中戰損沉沒,後被日軍打撈修復,當作二等巡洋艦投入太平洋戰場並再次沉沒。更諷刺的是,九一八事變中日軍佔領了我國東北,而之前提出購買寧海號的支付方式,是用東北大豆按市場價折算,共計432萬元。交易還沒有完成,而大豆生產源就被對方侵略佔領了,無奈的海軍還得低聲下氣地忍著,畢竟當時官方還沒有正式宣戰。
  • 抗戰記錄與抗戰紀念 - 中國郵政報
    新中國早期發行的抗戰題材郵票多是選取「平型關勝利」「八路軍東渡黃河」「人民戰爭勝利」等這些在敵後戰場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軍民奮勇抗戰的場景,而對國民黨領導下戰場上的抗戰很少表現。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人們對中國抗戰在世界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對內而言是全民抗戰,對外而言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
  • 觀察|偉大抗戰精神永不磨滅
    十四年抗戰從白山黑水間開始。1932年冬天,為了籌措去南滿的路費,馬尚德又一次把自己的大衫和褥子送到當鋪。在南滿,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楊靖宇」,意思是驅逐外敵。受黨中央委託,楊靖宇到東北組織抗日聯軍,率領東北軍民與日寇血戰於林海雪原。
  • 為啥說「抗大」在抗戰時期起到了「雙重」作用?羅箭將軍來告訴你
    強國論壇:回顧75年前那段抗戰歷史,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又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什麼貢獻? 羅箭:抗日戰爭是中國在對外戰爭中第一次取得全面勝利。所以,現在我們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回顧這段歷史,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認識到:中國要發展,要崛起,絕對不能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發展崛起這個目標才能實現。 過去因為很長一段時間,特別是二戰勝利以後,研究歷史都是西方的輿論為主,他們有很大的話語權。特別是西方學者有意無意就忽略或者貶低我們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事實上並不是他們說的那樣。
  • 抗戰號角,在這裡吹響!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戰以血汗足跡、鐵的事實彪炳史冊——其一,拿起武器,不抱幻想。和平從來就不是由乞求或一味妥協換得的。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存亡之際,中國共產黨最早發出了抗戰的吶喊。東北淪陷後,義勇軍、遊擊隊、東北抗聯風起雲湧。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秉持民族大義旗幟鮮明地首發抗日宣言,毫不動搖地堅持抗日。
  • 川島真|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
    最近日本《每日新聞》報導,中國的新教科書開始使用「十四年抗戰」取代「八年抗戰」。
  • 【東北抗聯史筆記之一】李兆麟究竟是不是國共的「雙面間諜」 作者/姜寶才
    恰恰這一天,我讀到國語社轉自《中 時電子報》的一篇文章——《14年抗戰國軍仍是主力》。文章中對東北抗日聯軍多有評述,基本重複了郝柏村先生的觀點,並指出李兆麟是國共「雙面諜」。該文的閱讀量達到42萬之多。在多媒體的時代,我們資訊必須做出甄別。東北抗日聯軍聽從的對象始終是莫斯科的共產國際,而不是在瑞金或者延安的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