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創業公司的湧現,整合、投資以及併購已成為自動駕駛產業圈的日常。而繼英特爾、福特以及通用之後,沉寂許久的德爾福再度走入了人們的視線,無論是戰略轉型拆分動力總成業務,還是注資雷射雷達廠商Innoviz,抑或是加入寶馬-Intel-Mobileye的自動駕駛聯盟以及近日對nuTonomy的全面收購,這家全球著名Tier1正在以近乎迫切的腳步切入自動駕駛全產業鏈布局。
4.5億美金,或許對於資本市場來說並不起眼,但這卻能夠成為德爾福自動駕駛版圖上的堅固城池。作為全球首家將自動駕駛汽車商業化落地的廠商,nuTonomy的核心實力就在於全系列的自動駕駛軟體系統解決方案,這在自動駕駛圈內可謂鳳毛麟角。具體來講,他們的軟體技術包括上層雲端的車輛管理系統、資料庫管理、下層用戶體驗服務系統、車輛環境認知和地圖繪製、路徑規劃與決策以及一系列解決自動轉向、油門以及剎車等操作的系統方案,並能夠針對全球的自動駕駛按需出行服務提供專有的全棧式軟體解決方案,而這些也正是德爾福自身體系中所稀缺的。
而在技術的落地方面,nuTonomy的項目已經在包括波士頓和新加坡在內的全球多地實現了商業化的初步運營,比如在新加坡目前就可以通過下載APP來預訂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此外,該公司今年5月也於法國PSA集團合作共同路測整合自身系統的自動駕駛PSA汽車,今年6月也與美國第二大打車服務商Lyft展開合作,在波士頓共同運營了多達數千輛規模的自動駕駛汽車,預計其服務項目將於明年實現正式盈利。
對於德爾福來講,nuTonomy的加入能夠極大的擴充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版圖,進而使得這家Tier1真正擁有將技術落地的充分實力。據編者統計,在nuTonomy之前,德爾福曾進行過一系列的投資以及併購行動,比如入股雷射雷達領先製造商Quanergy和Innoviz以及LeddarTech、收購自動駕駛公司ottomatika以及數據服務公司Control-Tec和Moviment、投資汽車雲端數據平臺公司Otonomo、以及宣布與移動出行服務商Transdev合作等。而在平臺化合作層面,今年5月德爾福加入了由寶馬、Intel、Mobileye三方搭建的自動駕駛聯盟,同時在9月引入黑莓QNX系統加固自身自動駕駛平臺化技術研發等,而今再度收購明星公司nuTonomy,德爾福似乎擁有了軟硬體全方位的技術實力,一躍成為自動駕駛領域的一線廠商。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德爾福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之路上走得順風順水。想要與谷歌以及通用這類實力派玩家抗衡,德爾福自身不僅需要穩紮穩打,而且在更多的諸如軟硬體技術整合以及數據採集和產品化方面進一步深耕,方能在未來群雄逐鹿的自動駕駛戰場真正獲得主動權。
畢竟,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的開山鼻祖,谷歌擁有絕對的主導權。雷射雷達自研自產、高精度地圖實力非凡、軟硬體結合經驗豐富、路測數據全球領先等優勢不勝枚舉,而且近期谷歌也以10億美金投資了美國第二大打車服務商Lyft,並正與該公司合作共同進行大規模的自動駕駛打車服務項目的測試,可以說谷歌的技術落地目前只是一句話的事兒。而另一大巨頭通用也是動作頻頻,投資領先ADAS公司Nauto、10億美元高溢價收購Cruise Automation、Super Cruise系統技術的正式落地以及近期對Strobe的併購等,通用真正具備了將核心雷射雷達成本降低99%的實力,而且在自動駕駛汽車量產化方面獲得了重大進展。
因此,對於既沒有造車能力也沒有足夠路測數據的德爾福來講,繼續加強與其他諸如英特爾、黑莓以及車廠之間的合作尤為必要,畢竟單打獨鬥的戰役很難贏得勝利;另一方面,想要短期獲取更多的基礎數據資源,通過效仿「特斯拉模式」的眾包數據採集是目前該公司能夠在短期內獲得大量數據資源的唯一方式,這點從特斯拉的成功即可看出;最後,自動駕駛產業鏈軟硬體的技術之間整合將是這家Tier1眼下最大的課題,如何整合來自不同公司之間的軟硬體技術從而打造適合自身的整體解決方案尤為困難,而只有真正克服這些根本性難題,德爾福才能真正轉型成為貼近智能駕駛市場全新的Ti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