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航空公司巨虧、裁員、倒閉的消息此起彼伏,從未停止。眼見著其他行業隨著疫情好轉有些許復甦,作為連接各個地區與國家樞紐的航空業,也意味著連接遠方的「風險」,遲遲難言好轉。
這一次,全球航空公司撐不住了。
第三季度全球航空客運量沒有改善
客貨運價雙雙下降
近日,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發布的針對航空公司財務長和航空貨運負責人進行的季度調查結果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絕大多數航空公司財務狀況仍很困難,83%的受訪者表示盈利能力下降,高於7月份的調查結果(78%)。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行業損失不斷惡化,未來12個月的盈利前景晦暗。
調查顯示,與第二季度相比,第三季度的客運需求並沒有改善,收益大幅下降,商務旅客寥寥無幾,需求亟待刺激。貨運需求略有回升,但仍很疲軟。
盈利前景方面,全球航空客運量在第三季度沒有改善,客貨運價雙雙下降。14%的受訪者認為,由於返程航班、電子商務需求以及貨運運力緊縮,利潤會有所改善,這一比例低於7月份調查結果(19%)。
對於未來12個月的行業前景,雖然受訪者仍持悲觀態度,不過遠低於4月份危機高峰時。10月份,38%的受訪者預計盈利能力會有所改善。與此前3個月相比,預計收入會進一步惡化的受訪者比例(41%)減少。部分航司悲觀情緒減弱的主要考慮在於,預計政府可能會更好地協調,減少航班限制以及2021年貨運需求旺盛。
收益方面,78%的受訪者表示,過去3個月航空公司的客運量有所下降,航空公司鼓勵低票價旅行。另一方面,相當大比例的受訪者表示收益上升,部分原因是競爭強度降低。
39%的受訪者預計客運收益將在未來12個月內下降,35%的受訪者認為客運收益將穩定在較低水平。只有26%的受訪者預計收益會回升,航空市場將逐步開放。
貨運收益在第二季度強勁飆升,第三季度則有所放緩,40%的受訪者表示10月份貨運收益有所上升,7月份這一比例為67%,但其中20%的受訪者表示收益沒有顯著變化。受訪者認為運力緊縮是收益上漲的一個原因。
展望未來12個月,預計貨運收益下降的受訪者比例為24%,低於7月份調查結果(62%)。受訪者表示,運力限制及新的個人防護設備的運輸將會拉動收益增長。
需求恢復至危機前水平的時間將超過兩年?
關於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第三季度的客運量有所下降,這與7月份的調查結果相比沒有變化。未來12個月,約半數的受訪者認為,如國家間採取更有效的協調措施,航空運輸逐步重新開放,需求將會復甦。
但另有半數受訪者表示,由於疫情持續不斷,航空客運需求將會進一步惡化或沒有改善。參與調查的60%以上的航空公司財務長和貨運負責人表示,第三季度的貨運量低於去年。雖然比第二季度略有改善,但表示改善的受訪者比例(27%)略有下降。除腹艙運力不足外,部分受訪航空公司還表示,貨運價格走高對盈利前景造成壓力。
展望未來,預計貨運需求將增加的受訪者不到半數。其中27%的受訪者認為,未來12個月的貨運量將惡化,低於7月份調查結果。
談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66%的受訪航司預計,需求恢復至危機前水平的時間將超過兩年,高於7月份比例(42%)。預計12個月內復甦的受訪者比例從19%降至6%。大多數受訪者(72%)認為長途旅行將在2021年下半年或之後重啟,但17%受訪者表示樂觀,預計重啟復甦可能會出現在2021年第一季度。
亞太地區有望率先復甦,拉丁美洲的需求恢復到2019年水平的時間比其他地區晚。
在此背景下,不少接受調查的航司表示正在考慮對其戰略進行長期調整。59%的受訪者表示將減少航班頻率,但仍保留現有網絡,28%的受訪者表示可能會改用小型飛機。41%的受訪者希望擴大貨運網絡。21%的受訪者甚至希望大幅改變商業模式,例如發展低成本、短途航空運輸業務等。
全行業或有超一半就業人員失業
航空業的裁員狂潮從未停止。
在美國,截至9月底,美國四家最大航空公司的總失業人數已達15萬人。
在歐洲,由於疫情再度反彈,航空客運量再度暴跌。今年上半年,歐洲前兩大航空公司的德國漢莎航空損失約30億歐元,法荷航集團營業額同比減少83%。因此,漢莎宣布將進一步削減機隊,裁退員工,並對閒置飛機進行11億歐元的減損。此前該漢莎航空宣布削減2.2萬個崗位,但隨著運力和航班的減少,漢莎航空將進一步削減崗位,預計到2021年初將裁減20%的管理職位,同時漢莎將在全球範圍內減少30%的行政辦公空間。
在中東,航空運輸行動組織測算,今年將減少約170萬個工作崗位,印度今年或將失去近300萬個航空及相關行業的工作機會。
在日本,由於日本僅有25家客運航空企業,且大多屬於中小規模、抵禦風險能力較弱,因此日本亞洲航空公司決定退出日本航空市場的操作再度重創日本航空業。在決定退出市場之前,該航空公司也嘗試自救措施,但於今年6月啟動的自願離職計劃,300名員工中最終只有兩成願意響應。
在中國香港,35年老牌航空公司國泰航空也宣布,董事局已通過重組計劃,包括將整體削減約8500個職位,佔集團整體3.5萬名員工的24%,裁員規模超過此前市場預期的6000人。公司表示,此次重組將每月減少約5億港元的現金支出。
甚至在此次疫情控制較好的中國內地,根據網易財經此前統計,航空公司包攬了虧損王前三甲,其中虧損王為海航控股,其次是中國國航和東方航空。
破產潮也再繼續。
自3月份歐洲最大短途航空公司——弗萊比航空公司進入破產接管程序以來,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初步統計,截至7月中下旬,全球共有23家航空公司宣布倒閉。
除了維珍澳大利亞航空、泰國酷鳥航空、加拿大喬治亞航空等,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哥倫比亞航空、南非航空和背風群島航空公司也未能倖免,紛紛宣布破產或者進入破產相關程序。
具體來看,面臨破產倒閉的航空公司主要包括:南非最大航空公司South Africa Airways 、拉美第二大航空公司哥倫比亞航空Avianca、義大利第二大航空公司Air Italy、澳大利亞第二大航空公司維珍澳航Virgin Australia。這些航空業中的巨頭,都因為停飛導致現金流告急,在無法獲得補助的每月巨虧中最終資金鍊斷裂而破產。
而根據此前媒體報導,新冠疫情引發的航空業崩潰可能會導致全球4600萬個工作崗位消失。
總部位於日內瓦的航空運輸行動組織(ATAG)在周三發布的報告中表示,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與航空業相關的共計8800萬個工作崗位中,近4600萬個可能會因為疫情被削減,甚至永久消失。
也就是說,預計航空業相關的失業人數將超過全行業就業人數的一半。
此外,與航空旅行相關的旅遊業中可能還會減少2600萬個工作崗位,其中將商品服務出售給航空運輸供應鏈或航空業工人的企業中,還有大約1500萬個工作崗位處於風險之中。
航空企業的工作崗位可能減少三分之一以上,即130萬,而航空業支撐的經濟活動可能萎縮52%,這意味著全球GDP損失將1.8萬億美元。
該組織在報告中還表示,新冠疫情將「對航空業產生深遠影響」,在四月份新冠疫情封鎖的高峰期,全球航空業幾近停滯,而報告預計該行業在未來數年中仍將保持低迷。
而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也有同樣的判斷。該組織下調了2020年全年航空客運量預測,由63%下降至66%,並預測乘客需求可能要到2024年才能回到2019年的水平。
來源:網易財經、國際商報、中國基金報、光明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