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腳步》第26期|馬樹華:捐出過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

2020-12-16 大眾網

記者:張玉升 竇永浩 見習記者:趙子周 剪輯:張玉升 趙子周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

  馬樹華 簡介

  1958年出生,雲南大理人。1978年參軍,1983年隨部隊南下深圳,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員,他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座城市騰飛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近四十年來,他用相機拍攝了數萬張記錄深圳發展變化的精彩照片。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深圳輝煌歷程——馬樹華紀實攝影集》、《大美深圳》等。

  進入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趨緩,馬樹華格外忙碌,一方面,他的關於深圳特區四十年新老對比的攝影展開始陸續展出,另一方面,他頻繁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暢談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深圳特區走過四十年,從當年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今天國際知名的大都市,滄海桑田,變幻萬千,最直觀的感受從哪裡來?馬樹華,就是這個拉直問號的人,凡是觀看過他拍攝的新老照片對比的人,無不驚嘆並感慨,三四十年前,深圳原來是那個樣子……

  馬樹華,從一名普通的基建工程兵,到一位記錄深圳變遷的攝影師,用相機為深圳特區留住了四十年的光影,未來,他還會繼續拍下去……

  1、拍了四十年:記錄下特區日新月異的變化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於是當場敲定要採訪他,請羅幫忙聯繫。

  「請問您是在什麼機緣下拍下那麼多的深圳老照片?」

  見到馬樹華,我向他提出了第一個問題。

  馬樹華給我的回答,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原來,當年拍下那些老照片,並不是他有意為之,很多時候,就是偶然的隨手之作,「我是到特區二十周年的時候,才意識到這些老照片的價值的……」

  馬樹華來到深圳,是在1983年1月,當時他隨部隊從天津南下深圳,是基建工程部隊的一名軍人,來到深圳大半年後,部隊於當年9月15日集體轉業,轉業前夕,1983年「八一」建軍節,馬樹華走出軍營,留下一張單人身著軍裝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他來到深圳以後拍下的第一張軍人照,也是脫下軍裝之前的最後一張。

  照片的拍攝地點,位於解放路口、工人文化宮廣場,照片的背景,遠處有幾棵樹……

  三十七年過去,2020年,馬樹華返回原處,拍了一張對比照,當年的幾棵樹還在,愈加枝繁葉茂,樹的兩邊不復當年,早已高樓林立……

  馬樹華感慨地說,最初來到深圳的時候,特區內最高的樓是正在建設中的愛華電子大廈,當時特區總人口不到6萬人,還包括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正是這兩萬多名基建工程兵,脫下軍裝換上工裝,紮根於深圳,為特區的基礎建設立下汗馬功勞,他們建起一棟棟高樓,創造了聞名中外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早在部隊服役時,在1981年左右,馬樹華就摸過相機,轉業就職於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以後,馬樹華在單位裡經常寫寫文字,送到報社裡發表,偶爾拍拍照片。

  有一次,馬樹華寫了一篇報導某公司的稿子,公司領導雖然已經看過稿子,但需要秘書蓋過公章才可以發給報社,恰巧,那個秘書帶著公章出差去了外地,要是等他回來,新聞就變成舊聞,沒有了發表的價值,受此刺激,馬樹華索性不再寫稿子,改為挎著相機四處拍照,拍出來自己衝洗……

  由此,在日常周轉於各個建築工地之時,在周末休息的時候,馬樹華開始頻頻摁下手中的快門,工地上、生活區、公園等,深圳日新月異的變化,紛紛進入他的鏡頭……

  馬樹華說,「一開始只是隨手拍,記錄一下施工進展以及工友們的生活狀態」,從1991年左右開始,他拍的照片多起來,現在做新老對比的一些老照片,很多是在那個時候拍下的。

  時間來到2000年,深圳特區建立二十周年,看到本地媒體刊登的八十年代的老照片,馬樹華醒悟過來,「這些老照片,我也有拍過呀」,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一些老底片。

  說起來有些搞笑,有些底片,差點被他當廢品扔掉了,趕緊衝洗出來,全是寶貝……

  就這樣化廢為寶,深圳三十多年前的很多珍貴瞬間,就這樣走進我們的視野。

  2、捐出老照片:讓年輕人了解城市當年的模樣

  2020年「七一」前夕,深圳市檔案館舉行《先行之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檔案文獻展》徵集活動,馬樹華向深圳市檔案館捐贈了一萬三千多張記錄深圳發展的照片。

  連同照片一起捐贈的,還有他使用了多年的攝影器材,其中一臺是日本富士的手動相機,很多深圳的老照片,就是用這臺相機拍下的;還有一臺「年紀」最大,是一臺1978年的上海海鷗雙鏡頭照相機,「那是我的第一臺屬於自己的照相機,最初我就是帶著它四處奔走,邁上了攝影之路……」

  馬樹華表示,這些老相機其實都還能正常拍攝,但他現在已經不再使用,藉由特區40歲「生日」之際,捐出這些老相機,希望它們能夠發揮最後的餘熱,讓現在的年輕一代了解過去的深圳是什麼樣子,了解過去的拓荒牛是在怎樣的條件下,讓這座城市拔節而起……

  訪談過程中,馬樹華跟我分享了數組新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拿他所在的原深圳市第三建築工程公司來說,三十五年前,辦公樓是一座七層高的樓房,辦公和居住混用,是附近最高的一座建築,如今這座樓房依然存在,但早已淹沒在周圍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毫不起眼……

  如今的南山後海片區,高樓聳立,景觀無敵,回到三十多年前,在馬樹華的鏡頭下,望過去是一片灘區沼澤,幾十條廢棄小漁船靜靜地躺在其中,甚是荒涼……

  三十多年前,關內關外沒有公交,住在關外的特區建設者,每天往返單位和家之間,乘坐的都是敞篷大卡車,上學的孩子們每天上下學,也是擠在大卡車車廂裡,風裡來雨裡去……

  珍貴的瞬間,就這樣被定格;珍貴的回憶,就這樣被留存。

  時間走到2012年,在整理、翻看老照片時,馬樹華靈機一動:如果回到老照片的拍攝地,用同一個角度,再拍攝一張現在的場景,跟當年形成對比,豈不是很有意思?

  說做就做,於是,便有了現在對比鮮明的一組組新老照片,每一組照片,或兩張,或三張,十年一個樣,對比大不同……

  馬樹華感慨,放在四十年前,他自己怎麼也想不到,四十年後,深圳到今天會發生如此天翻地覆的巨變,而且,這巨變還在繼續進行中——

  「深圳有今天的精彩,不該忘記過去走過的路,當年的模樣,我想這就是老照片的最大價值吧……」

  3、拍照片心得: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

  除了拍攝、記錄深圳各個場景的歷史照片,三十多年來,馬樹華還拍下大量的新聞照片,先後發表在《解放軍報》、《中國建設報》以及《深圳特區報》等多家媒體上,參加過各種大小攝影比賽,並有近百幅作品入選、獲獎。

  他鏡頭下的深圳,細節入微而又精彩紛呈,「拓荒者們」居住的竹棚板房、深圳民間的風俗文化、九二股市風波、迎接香港回歸、深南大道夜遊迎接千禧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

  在老家雲南大理,他還花費近十年時間,詳細記錄黑惠江七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從事了三十多年的攝影工作,有哪些拍攝心得可以分享?

  馬樹華緩緩地說,拍攝者有不同的喜好,關注的拍攝對象也不同,由此帶來的拍攝習慣、手法大不一樣,所以講攝影,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綜合考慮季節、天氣等很多因素,但有一個共同的心得可以分享,「既然喜歡攝影,一定不要怕吃苦,一定要堅持,持之以恆……」

  他以自己拍過的一張深圳灣跨海大橋照片為例,為了拍到一張滿意的照片,他七上南山,每次守候幾個小時,只為在花燈初上的夜色闌珊中,拍下精彩的大橋夜景,最終如願以償,照片裡的深圳灣大橋,猶如一條絢麗的彩帶,連接著美輪美奐的深港兩地……

  這就是馬樹華的深圳故事。

  他眼中的深圳,像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一年一個樣子,十年大變模樣……

  走過四十年,深圳特區闊步前行,繼續上演著精彩;

  拍了四十年,馬樹華興趣盎然,將會繼續摁下手中的快門……

  (訪談時間:2020年11月24日,訪談地點:深圳)

  深圳的腳步,中國的腳步

  2020年,是深圳特區正式成立四十周年。

  四十年來,深圳做對了什麼?中國做對了什麼?

  深圳的四十年,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經驗,值得總結和評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廣州新聞中心在2020年走進深圳,推出大型原創全媒體產品:《深圳的腳步——40位深圳人眼中的特區40年》,訪談40位在深圳打拼的行業精英,通過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呈現深圳的四十年。

  2019年8月9日,中央公布《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從經濟特區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深圳,在新時代被賦予新使命。

  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2019年,深圳GDP突破2.6萬億元,位列上海、北京之後,排名全國第三。亮眼數字、輝煌成就的背後,是開放多元、兼容並蓄的城市文化和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是千千萬萬的新深圳人,奔來深圳,融入深圳,紮根深圳,奉獻深圳,成就深圳……

  深圳有今天,離不開黨和國家的英明決策,離不開千千萬萬深圳人的接力付出和不懈奮鬥,深圳的歷史,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揮灑汗水、共同書寫;深圳的輝煌,由千千萬萬的深圳人共同成就……

  深圳的城市文化、特區精神,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像胎記一般,蘊藏在深圳辛苦打拼的每一位普通人身上,蘊藏在深圳飛速發展的產業和行業中。

  ……

  深圳歷史,個人親歷;深圳經驗,個人評說。

  深圳的四十年、深圳的經驗,將透過40期鮮活的個人講述、個人評說,走向山東,走向全國。

相關焦點

  • ...期丨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藏著特區四十年……
    我第一次見到馬樹華的深圳新老照片,是在越眾產業園裡的「越讀學園」,當時我在那裡訪談羅亞君(詳見「深圳的腳步」第19期),旁邊擺放著十幾組放大的新老對比照片,全是在同一個地點同一個角度拍攝的,引起了我的興趣,一問,出自馬樹華之手,於是當場敲定要採訪他,請羅幫忙聯繫。
  • 《深圳的腳步》第35期|牛子:抗戰老兵逐漸凋零,關愛行動正在持續……
    梅姆瑞少校的女兒芭芭拉,在沒有被《尋找少校》攝製組找到之前,她在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裡神奇地出現過一頭東方水牛,有一位老人趕著它緩緩向她走過來……牛子說,在芭芭拉來到中國以後,走在雲南的土地上,竟然神奇地再現了夢中的那一幕……2、《國家記憶》:開啟少為人知的一段抗戰歷史
  • ...腳步》第34期丨範軍:深圳人緣何不仇富?深圳民間為何那麼有活力?
    2020年11月16日,深圳市先行示範區專家庫和深圳智庫聯盟正式成立,專業組專家有277人,分12個組,範軍作為社會組專家,名列其中。從1992年來深至今,範軍在深圳工作和生活已近三十年。作為第三方公共政策評價和社會治理的跨界研究者,多年來,他調研和觀察了深圳眾多的社區和社會組織,對於深圳的現在、過去和未來,有著獨到的觀察和思考。
  • 《深圳的腳步》第7期丨馬立安(Mary Ann):25年,我把青春給了深圳……
    「雖然楊阡一過來就有深圳戶口,但他一直認自己是天津人,他的根是天津的……」馬立安感慨地問:你覺得他還能回得去嗎?沒等我回答,她自問自答:回不去了。她不停地行走深圳,到處考察了解深圳,跟本地居民、外來打工者交流,尋訪深圳的老村、圍屋,足跡遍及深圳的大街小巷;她寫過博客「深圳筆記」,系統地在網上分享自己在深圳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應該是深圳外籍人士裡的第一人;她還做過深圳一所國際學校的外籍校長,但只幹了一任,就不幹了,原因在於,
  • 《深圳的腳步》第29期丨方宏:保護民營企業家,深圳探路大有可為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方宏滯留香港已接近一整年,他處理日常工作包括與深圳律所同事們的聯繫,也都是通過視頻進行。這一期是我們製作《深圳的腳步》專題以來最具有2020年印記的一期。無獨有偶,做檢察官時的方宏,還處理過另外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涉嫌投機倒把罪,他調查後發現其家族是上海最早的菸草商,解放後沒有隨世交包玉剛家族離開上海,參與祖國建設,儘管經歷多次運動,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但當國家改革開放,依然利用和港澳和海外的關係再次為地方經濟出錢出力,不宜追究刑事責任,院領導尊重方宏提出的審查意見,最終撤銷了該案。
  • 《深圳的腳步》第31期丨徐景安:未來四十年,建言深圳做幸福城市示範
    為了處理企業轉讓和破產,他又提出「強制產權轉讓」、「強制企業破產」的新概念,明確寫到相關文件裡,「消滅企業虧損,消滅虧損企業」……他專門成立了一個產權轉讓辦公室,後來在此基礎上,到1993年,轉為深圳市產權交易所。
  • 《深圳的腳步》第27期丨房濤: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愛心GDP為啥...
    「在中國任何一個地方發生災害的時候,深圳作為移民城市,都會感同身受……」  訪談過程中,房濤脫口而出的這句肺腑之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為中國公益界的知名人物和領軍人物,房濤在深圳慈善會工作了近十五年,正是在這十五年的時間裡,她見證著中國公益慈善行業,一步一步,茁壯生長……  深圳,緣何成為大愛之城?
  • 《深圳的腳步》第23期丨王卓:「創二代」在深圳,在珠寶業闖出一片天
    作為一名「創二代」,王卓從2010年回歸家族企業至今整整十年,十年時間裡,在父母的支持下,一路主導企業實現轉型,走向自主品牌發展之路,讓「賽菲爾」快速成長壯大,從線下零售到線上電商,在競爭激烈的珠寶首飾行業搶佔了一席之地。
  • 《深圳的腳步》第2期:南兆旭:「家」和「國」之間還有一個家園...
    1、感謝深圳收留,給自己的命運帶來了改變在來深圳之前,南兆旭在大學裡做老師,教西方文學,之所以來到深圳,他毫不諱言:「就是為了賺錢嘛。」摘自南兆旭著《深圳自然筆記》南兆旭的辦公室,三面是書櫃,書櫃裡慢慢噹噹全是書,無一例外,全是有關植物、動物的書籍,中文的、外文的,蔚為大觀。走進他的辦公室,翻看他寫的書,你會忘記他作為出版人的主業,更多認同現在的身份:一個生態學者、環保學者。
  • 《深圳的腳步》第1期:李津逵:深圳40年做對了什麼?山東未來必須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張玉升 深圳報導李津逵簡介1955年出生,祖籍山東,天津出生,北京成長,當過大學老師,1992年來到深圳,2012年被評為深圳市勞動模範。他們捨生忘死、挺身而出,創造了深圳這樣一個大舞臺。李津逵感慨,「四十年來前後有幾千萬人,從全國各地來到深圳,在深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們發自內心地對他們抱有一顆感恩之心。」他進一步闡釋,廣東的這片沃土,海洋文化的沃土,骨子裡基因裡充盈著自由、冒險、求富、開放的精神動力。
  • 《深圳的腳步》第30期丨範志明:小切口做公益,用一片雲推動另一片...
    「範志明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不是大規模高檔次,他是一個一個、幾個幾個地影響著人,改變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他是一片雲推動一片雲……」《深圳的腳步》第一期受訪嘉賓李津逵教授在推薦訪談範志明時,跟我如是說。
  • "守望鵬城拓荒史 築夢雙區新時代" 深圳拓荒牛建圳40周年主題攝影...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1月1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莊瑞玉 通訊員 李靜)由深圳市南山區委組織部指導,深圳市南山區工商聯(非公黨委)、深圳市越眾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慈善會·關愛深圳拓荒牛專項基金共同主辦,深圳市拓荒史研究會承辦的「守望鵬城拓荒史 築夢雙區新時代」系列活動於11月11日下午在南山區深圳灣科技生態園順利舉行
  • 加入「深圳腳步」,共創美好未來
    「世上本沒有深圳,你們來了,便有了深圳。」1月4日,深圳最新人才宣傳片《深圳腳步》一經發布,立即燃爆全網,更引得騰訊、平安、比亞迪等深圳「牛企天團」轉發助陣。這支僅5分55秒的非傳統「燒腦大片」,內容飽滿,振奮人心,以十足的誠意廣發「深圳官宣全球招人」的英雄帖,以滿滿的激情邁出新時代新徵程上的「深圳腳步」。
  • 《深圳的腳步》第33期丨蘇拉:做了三十年老師,寫了三百多首歌,教書...
    這位男生問蘇拉,能否借用她的電話卡回一個電話,蘇拉一聽有些納悶,只見他腰裡別著BB機,手裡還拿著一部「大哥大」……男生解釋,原來是「大哥大」沒電了,他著急回一個傳呼號碼……蘇拉同意,那位男生打完電話,遞了一張名片過來,上面寫著:朱德榮,太平洋影音公司,看著蘇拉無動於衷的神情,他著急地問:你不認識我嗎?
  • 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啟幕
    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在深啟幕  以紀實的力量展現影像裡的新中國。12月11日,第26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暨第13屆深圳青年影像節在深圳雅楓國際酒店正式開幕,將在城中掀起一場學界、業界雙贏的紀錄片盛事。
  • 大樂透第130期中獎明細:廣東深圳彩民15元巧取大獎1544萬
    體育彩票超級大樂透第2020130期開獎結果:前區 16 17 23 26 32 後區 02 12當期大樂透全國開出7注一等獎,單注獎金858萬元,其中有3注追加一等獎花落廣東和河北,每注獎金1545萬元(含追加686萬元),另外4注基本一等獎花落黑龍江
  • 第781期深圳地鐵集團
    該站在24號線的規劃中有所考慮,24號線大致規劃方向為前海到東湖公園,由於目前地鐵線路比較多,市裡正在研究有哪些線路能夠劃入五期,24號線有望納入,最終需以國家發改委批覆為準。問題6、在地鐵中借傘需要支付押金,太繁瑣。
  • 第26屆世界大運聖火深圳傳遞 見證深圳改革歷史
    據新華社深圳8月7日電 (記者葉前、烏夢達)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聖火7日在深圳傳遞,起跑儀式在海韻公園進行,傳遞線路能夠遠眺連接深港兩地的跨海大橋,途經高新技術園區和CBD區
  • 《深圳的腳步》第14期丨任吉忠:創業不易,成功都像「鴨子划水」
    曾做過國家物資部副處長,1995年在深圳下海,以建材貿易起家,後從事過電子、醫療、證券、國際貿易、餐飲和農業等多個行業和領域,曾當選 CCTV2006年度「三農」人物。2001年,在「神州試管嬰兒之母」張麗珠教授的指導和關懷下,成立深圳生殖醫學中心,創辦愛維艾夫醫療集團,在深圳、天津、湛江、揭陽及昆明等地擁有醫療實體,現已發展成為國內領先的試管嬰兒民營品牌,累計誕生試管嬰兒超6萬名。
  • 邁開深圳腳步 傳遞引才決心_南方網
    在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以及後疫情時代,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背景下,「人才發展」對於深圳來說,始終是立事之本。   世界再大,大不過人的腳步。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腳步邁得穩一點,走得更快一點。那樣的話,離夢想就會更近。  有一種腳步屬於深圳。「去吧,嶄新的腳步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