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縣返鄉大學生在「放羊班」接受培訓。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8月17日電(記者梁軍、任延昕、張睿、李傑)8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返鄉大學生「放羊班」有啥不一樣——革命老區甘肅慶陽大學生返鄉創業群像》的報導。
1934年,劉志丹、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甘肅慶陽創建了以南梁為中心的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率領陝甘邊軍民浴血奮戰,播撒革命火種。
來到新時代,這片紅色熱土上,仍然活躍著一批有志青年。他們從高校畢業後,毅然反哺故土,在農村這片廣闊天地施展拳腳,辦企業、搞電商,空巢化、老齡化的農村因此悄然生變。
(小標題)大學生養的羊明顯更肥哩!
仲夏,姬永鋒結束了一天的授課。班上的四十多名學徒,都是返鄉大學畢業生,他們接受培訓後,即將奔赴各鄉各村去「放羊」。
33歲的姬永鋒是慶陽市環縣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的會長。
他畢業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年回到環縣搞養殖。那時候,大學生回鄉「放羊」還是一件新鮮事。
環縣屬於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自然條件比較惡劣,經濟發展相對滯後。2019年,當地剛剛實現脫貧摘帽。走出家鄉,去外面闖蕩,曾是當地不少年輕人的夢想。
2016年,環縣招商引資引進龍頭企業,姬永鋒毅然來到企業,成為一家專業養殖場的場長。在這家養殖場內,當時有5位大學生跟著姬永鋒學養殖。飼餵、清潔、防疫……姬永鋒手把手帶著這些並非專業出身的學生,熟悉每一步流程。
姬永鋒發現,從校門裡走出來的大學生,進羊圈搞養殖也毫不遜色。
姬永鋒說,相比於村裡招來的工人,大學生專業性強,有著良好的實踐能力與學習能力,吃苦耐勞、敢拼敢鑽的精神也令人刮目相看。「當時我就明白,大學生是養殖產業發展的重要發動機。」姬永鋒說。
近幾年,一座座現代化養殖場、肉羊屠宰加工車間拔地而起。現代養殖業的興起,讓許多像姬永鋒一樣的「燕子」爭先恐後地「歸巢」。2019年,姬永鋒發起成立環縣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把有志投身農業的大學生們聚攏在一塊,協會辦起「放羊班」,幫助更多大學生回鄉就業、創業。
王小梅坐在一間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裡,整理養殖場的季度報表,窗外不遠處就是一座氣派的現代化肉羊育肥養殖場。家住環縣的王小梅,三年前還是一名待業大學生,如今沒想到,自己在家門口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當時覺得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簡直太難了。」王小梅說,自己曾在大學學習畜牧獸醫,由於專業冷門,求職路屢屢碰壁。萬般無奈下,她只能先回到家鄉。驚喜的是,她遇到了第一期「放羊班」培訓。經過報名、審核和培訓,王小梅順利應聘成為環縣城東塬養殖場的職工。在這座現代化肉羊養殖場,像王小梅一樣的返鄉大學畢業生佔職工半數以上。
據姬永鋒介紹,藉助大學生養羊協會,環縣目前已經培訓了近1000名返鄉大學生。這批人目前已經在養殖場、村級防疫站、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各個崗位上擔任重要職務,開始「反哺」家鄉。
「比起養了一輩子羊的老把式,大學生養的羊明顯更肥哩。」環縣環城鎮冉旗寨村黨支部書記王志濤說,在大學生的參與帶動下,當地養殖方式變化很大,從「滿山放牧」到「精準飼餵」,從「看體型摸肚皮」到「挨個做B超」,大學生推動科學養殖技術應用於脫貧一線。
「回來就是人才,就是致富帶頭人。」慶陽市人社局副局長石永寧說,大學生利用信息、技術、理念等優勢,激活縣域經濟,為「造血式」扶貧提供更多發展模板。
(小標題)回農村創業,我的起點反而變高了
回到老家環縣兩年有餘,李超的寫字檯上,至今放著人生第一張工資條,上面顯示的月收入,是1010元。李超保留它,是因為這串數字,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17歲那年,李超路過西安一家4S修理店,看見員工個個西裝革履,他心生豔羨。次年高考,李超填報了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汽修專業,夢想自己也能走進汽車銷售服務行業,找一份「體面」工作。大學畢業後,他如願以償地在西安一家4S店當了售後服務員。
但是,現實卻讓他碰了一鼻子灰。入職首筆月薪只有1010元,李超還得拿出700元交房租。每天上下班的場景更令他難忘:冬天,李超用一件大棉襖裹著西服,騎上小黃車,穿梭在城市的街道巷陌,踽踽而行。
「沒有高學歷,獨自在大城市闖蕩,有一種漂泊感。」李超說,他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在大城市難以立足,不如回到熟悉的農村。
李超打聽到,環縣發展肉羊產業,需要一批大學生當羊倌。他篤定,回到農村,終有用武之地。
去年3月,李超選擇了在環縣一家龍頭企業學養殖,待培訓結束,他先後又到8個合作社學習養殖的消毒防疫和草料配比。期間,李超從技術員發展成合作社養殖場場長。現在,他已經是環縣天池鄉、演武鄉12家千隻湖羊養殖示範專業合作社的運營主管。
環縣是養殖大縣,這幾年當地為了推動養殖業良種化,紛紛引進湖羊這一新品種。相比本地羊,湖羊產羔成活率高,產羔周期短,效益也更好。但是,不少農民抱守舊觀念,不肯換品種,滿足於舊的散養方式,對政府倡導的新品種,保持觀望狀態。
他們萬萬想不到,在湖羊設施養殖合作社埋頭苦幹的李超,此時已把12家合作社7000多隻湖羊侍弄得膘肥體壯,毛色均勻。鄉黨們都說,李超這個年輕後生,才上手一年,已經有了養殖「老把式」的樣子。
「湖羊是新品種,適合設施養殖,飼養需要良種化、科學化、標準化、集約化。」李超說,湖羊養殖很有門道,餵食混合草料,提供通風散熱的大棚,一季度打三至四次防疫針,還需定期給羊棚噴霧消毒……
湖羊養殖效益好,不少農戶眼紅了。2020年,演武鄉和天池鄉新增了580戶湖羊養殖家庭。「如果按照每戶產羔20隻來算,每家的毛利潤收益在2.6萬元。」李超說。
隨著現代化養殖場、肉羊屠宰加工車間、電商產業園拔地而起,更多像李超一樣的大學生視農村為創業熱土,紛紛從都市踏上返鄉之路。
據慶陽市人社局數據,近三年回歸該市的高校畢業生總計2.7萬人,多為二本及以下非重點院校、獨立院校和高職院校。2018年至今,當地返鄉創業的畢業生達6302人,養殖和電商成為創業熱門領域。
環縣就業局局長劉佔鵬介紹,返鄉大學生的到來如同活水注入,助推本地營商環境優化,形成集聚效應和良性競爭。在大學生創業者的參與下,環縣小微企業對稅收貢獻值連續三年超過規模以上企業。
「對我來說,在城市發展沒有什麼機會,反而農村缺少年輕力量。在這裡發展,我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發展的起點反而高。」李超說。
(小標題)創業改變了我,也改變了父母的看法
一般人看待農村老家的東西,總覺得「土氣」,可30歲的李贇霖卻從中嗅到了商機。
李贇霖老家在環縣毛井鎮。在當地,許多農婦都會一手漂亮的針線活,做的繡花鞋墊針腳細密,工藝精巧。李贇霖沒想到,從小司空見慣的刺繡鞋墊,有朝一日,竟吸引她走上了創業之路。
2015年從西安外事學院畢業,李贇霖收到老家環縣人社局邀請,參加了全縣組織的大學生電子商務創業培訓。這場培訓,讓她萌生了一個想法:讓農村手工藝產品,借電商走出大山。
除了參加培訓,李贇霖還去電商企業學習網絡銷售,靠著積攢的經驗,她於2017年創辦了環縣霖贇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專門銷售刺繡鞋墊。
李贇霖目標客戶是城市家庭主婦。她的網店開業後,寧夏、青海、甘肅、陝西消費者居多。「不管是自己珍藏還是饋贈親友,刺繡產品都是許多家庭主婦的首選。」李贇霖說,不少家庭主婦是刺繡愛好者,她除了直接銷售,還從農村回收半成品鞋墊,提供給刺繡愛好者,待半成品變成品後,李贇霖再回收銷售。
「有了網際網路,我一個人可以撐起一個店。原料來自浙江,加工在本地農村完成,銷路面向全國,足不出戶就能搞定一條產業鏈。」她說。
考慮到消費者不同喜好,李贇霖主打的產品風格迥異。她在網絡上廣羅創意元素,為迎合年輕人口味,她推出了卡通類鞋墊,圖案從花鳥蟲草變成了動漫造型,鞋墊的字樣從傳統的「福壽祿」變成了「520」等流行符號。
一雙刺繡鞋墊,根據工藝高低,價格從100元至200元不等。她的網店一年線上銷售額在70萬元至80萬元。
李贇霖說,自己能夠順利創業,離不開家鄉出臺的一攬子扶持政策。李贇霖目前在環縣電子商務孵化中心辦公,政府提供辦公設備,免除水電網費。此外,當地不僅成立了電商辦,幫她這樣的電商創業者傳遞訴求,還給快遞公司提供補助,減少電商創業者的成本,「快遞費最低的時候,3公斤以內按3元計費,一年能幫我省掉好幾萬元。」李贇霖說。
李贇霖大學專業是漢語言文學,涉足電商行業,自己算是個門外漢。
網店銷售業績欠佳時,她埋頭研究內容策劃、數據分析等經營之道,甚至自學修圖技術,網店的視覺設計由她一手完成。她發現,電子交易是一門新學問,需要具備相關知識、綜合素質。「拿溝通技巧來說,作為網店客服,換一種態度和溝通方式的話,可能會激發客戶的消費衝動。」她說。
這幾年,李贇霖感受最深的是,創業讓自己變了一個人。「創業碰到困難時,我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退縮放棄,而是設法摸索解決,從挫折中提升自己。」她說。
創業不僅改變了李贇霖,也改變了父母對女兒的看法。
李贇霖說,在西北農村老家,曾有一種普遍觀念認為,女性的正式工作就是考進體制內,端上「鐵飯碗」。所以父母起初反對她創業。
但看著女兒在電商平臺的生意漸有起色,父母不再口頭質疑,而是幫李贇霖從親戚好友家收購半成品的鞋墊,予以行動上的支持。
(小標題)發掘家鄉潛力,用所學帶動鄉親
31歲的陶毅,畢業於西安外事學院視覺傳達與設計專業,曾在上海飛利浦總部電商部從事設計工作。在其他人眼裡,這份工作算得上體面、光鮮。可是,陶毅放棄了這份工作,2015年回到了老家環縣合道鎮陳旗塬村,投身到電商創業浪潮中。
對於他的這一決定,父母不理解,周圍鄉親也覺得不划算,幾乎沒人看好他。
這一年,正是環縣電商產業興起之年。免費的辦公場所、定期電商培訓、低成本物流快遞……當地支持電商創業的政策陸續出臺。
陶毅給父母算了一筆帳,免費的辦公設施能幫助自己節省大部分開支,快遞成本平均能比市場低2元錢,後續每公斤能更優惠,自己還有豐富的電商經驗,各類因素都很利好。
2015年陶毅先開了淘寶店,銷售蘋果、小雜糧、羊肉等土特產,一年收入達到10萬元。這讓陶毅看到了希望,也讓家人更支持自己的選擇。
2016年,陶毅發現電商行業發展迅猛,環縣農特產品在市場上已經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為了增加產品可信度及客流,陶毅成立了生平第一家小公司——環縣傲林電子商務責任有限公司。
目前,這個公司裡有6人,清一色大學畢業生。「我返鄉創業,也給其他同齡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陶毅說,現在公司運營良好,每年營業收入200萬元到300萬元,利潤達到30萬元。村裡人都對他刮目相看。
今年是陶毅返鄉創業的第六個年頭。從開網店,到帶領團隊發展電商業務,他的業務「朋友圈」越拓越寬。
前不久,剛剛結束了在天津市的電商培訓,陶毅馬不停蹄地返迴環縣,立即將環縣羊肉快遞發往天津。原來,在這次培訓班上,陶毅除了學習直播新業態下如何快速發展電商,還不忘推薦一下家鄉的優質羊肉。「天津客戶知道了環縣羊肉,現場下單8000多元。」陶毅說。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環縣農特產品銷售不暢。陶毅另闢商機,發現羊糞這種有機肥料很受市場歡迎,於是將農戶家羊糞進行收集篩分,每天銷售1噸到2噸,日收入3500元。
「短短三個多月,從周圍30多個羊場收購銷售了250多噸羊糞。」他說,看到了有機肥市場前景,5月份自己又將村民們灶臺產生的草木灰收購併篩分處理,20多噸草木灰銷售一空。
周圍的村民嘗到電商的甜頭後,有來請教的,也有上門推銷的。有農戶拿自家的土特產登門推薦,希望利用電商平臺銷售。「每次鄉親來諮詢,我都會耐心講解,我希望不斷發掘家鄉潛力,用我的所學去帶動鄉親致富。」陶毅說。
(小標題)改變家鄉舊面貌,從我們做起
相對環縣,慶陽市合水縣自然條件優越,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當地瓜果蔬菜品種豐富,被譽為黃花菜之鄉,又是甘肅蘋果的核心產區之一。
2016年合水縣入選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同年,醜虎炳辭去西安的工作,結束在外五年的漂泊生活,返回家鄉。
醜虎炳畢業於廣東科技專修學院,計算機專業的他熟悉網際網路,了解東部沿海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在得知家鄉具備電子商務創業的條件後,他敏銳地捕捉到了機遇,成為當地第一批搭上電商快車的創業者。
「家鄉的黃花菜和蘋果品質優良,在外地都買不到、吃不著。」一開始,他就選定了以本地農特產品作為創業的主要產品類型。
2016年,醜虎炳的電商公司成立。黃花菜、蘋果、乾果……這些農特產品他都賣,但每個月線上銷量少得可憐。
「酒香也怕巷子深。」醜虎炳說,電商市場同質化競爭激烈,物流成本昂貴、產品質量把控不過關,公司起步並不順利。
創業之初,人手不足,他一人承擔起收貨、驗貨、發貨的全環節,挨家挨戶談合作,在田間地頭看長勢。水果交易行情動態變化,經常一天一個價,為了及時調整應變,他每天早上4點摸黑跑到集市,跟著果農驗貨,了解價格走勢。
轉機發生在2018年底。合水縣果業局在廣東東莞的水果批發市場設立了水果直銷窗口,直接對接珠三角的大型水果批發商。醜虎炳承擔了主要的供貨任務,以蘋果為主的各類水果日均發貨量超過10噸。
這場「及時雨」幫助他的公司穩住了腳跟。循著這一思路,醜炳虎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線下農產品供應鏈建設中,慶陽的小米、羊肚菌、核桃等農副產品也被納入公司經營範圍。他也從當年的單打獨鬥發展為11人的創業團隊。
「現在營商環境好多了。政府對我們的扶持力度很大,我們也在充分利用這次機遇。」醜虎炳說。
最近幾年,合水縣建起了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網絡,幫助電商創業者解決「最後一公裡」物流配送難題,同時配套建設了電子商務服務中心,成立電子商務辦公室,提供人才培訓、技術支撐、品牌培育、營銷推廣等服務。醜炳虎的公司入駐了合水縣電子商務民俗文化創業園,和其他創業者一樣享受了三年內免租、免服務費等優惠政策。
未雨綢繆,他給自家銷售的農特產品註冊的商標「饞半仙」「隴河堂」。疫情期間,他和團隊把手機變成「新農具」,通過直播帶貨、電商平臺推廣等形式,把自媒體運營和農產品營銷相結合,網店銷量不降反增。
截至目前,醜虎炳的公司在京東、拼多多等線上電商平臺上的銷售額已達390萬元,帶動了當地230多戶貧困戶。今年,醜虎炳計劃在創業園附近修建冷庫和種植基地,繼續建設完善農產品的線上線下供應鏈。
讓他欣喜的是,團隊中陸續有大學生加入,一批年輕人已經成長起來,依託已有的貨源和銷路自己去創業,目前已有4名大學生開起了自辦網店。
「以前家鄉給外界的印象是落後,但隨著我們越來越多年輕人回鄉,改變農村舊面貌就有了可能。」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