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毛德文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毛德文接受人民網專訪。嚴立政攝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毛德文接受人民網專訪。嚴立政攝
    人民網南寧6月16日電 近日,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毛德文接受人民網專訪,以下為訪談實錄。
    問: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直接關係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關係經濟大局穩定。請您介紹一下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線醫務工作者和各支持部門,是如何堅守初心、踐行使命,打贏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
    答:面對嚴峻的疫情,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及早部署防控措施,迅疾組織醫療隊,出徵湖北,馳援武漢、十堰,支援廣西邊境地區,力抗疫魔,以壯美的「逆行者」形象,演繹了醫者仁心、心系蒼生的家國情懷。同時,醫院勇擔社會責任,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特色優勢,助力打好新冠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群眾健康安全。
    一是迅速行動,全力做好疫情應對工作。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醫院黨委發揮「舵手」作用,於1月19日下午在醫院東葛、仙葫兩院區同步組織開展新冠肺炎防控全員培訓,並分別於1月21日、22日兩次召開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會議,多次開展應急演練,全院各部門、各科室迅速動員,進入一級防控狀態,形成上下一盤棋,全覆蓋、零死角的工作格局。急診科、發熱門診、門診部、呼吸內科等科室奮戰一線,行政管理、後勤保障、藥學設備等部門守衛後方,醫務人員以戰鬥的姿態,依靠科學精神和專業技能,全力做好疫情應對工作。醫院東葛院區急診和發熱門診作為一線「哨崗」,於大年三十當日排查出南寧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並及時轉診定點醫院,將感控風險降至最低。在這場疫情「大考」中,全院上下展現出高度的團結與協作,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二是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自「戰疫」號角吹響以來,「我是黨員我先上」成了醫院最「流行」的一句話,臨床一線300多名黨員率先主動請纓到發熱門診、急診等最危險的前線。在黨員模範帶領下,院內共有1100多名醫護人員寫下請戰書。上級下達馳援湖北的命令以來,醫院黨委優先從黨員醫務人員中選拔馳援湖北醫療隊員,共選拔4批次共30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及廣西邊境地區,他們戰十堰,護方艙,轉協和,守國門,在醫療救治的第一線、在疫情最艱苦的地方、在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把戰鬥堡壘建在前沿,把鮮紅的黨旗插在前線。打響了一場場疫情攻堅戰、接力戰、阻擊戰,戰「疫」前線捷報頻傳。
    三是發揮中醫中藥優勢,防治並重抗擊疫情。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擁有廣西最強盛的名中醫方陣的現代化綜合性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抗疫中勇擔社會責任,廣西中醫藥大學唐農校長牽頭組織醫院專家,研究疫情治療方案,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貢獻了「中醫」智慧。醫院通過在線諮詢、發布中醫藥防治知識等緩解公眾焦慮情緒。醫院赴湖北醫療隊成員也將醫院的中醫藥特色優勢帶到了抗擊疫情的最前線——在湖北竹谿縣,中西醫結合抗疫便為患者贏得了更多的生機;在武漢沌口方艙醫院,中藥香囊、八段錦深受患者稱讚;在協和西院隔離病房,精湛的醫術、精心的護理為患者帶來了美好的希望。
    在抗擊新冠肺炎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全體醫務人員眾志成城,始終堅守在人民群眾健康的第一線,為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貢獻了「廣中醫」力量。
    問:推動科研和臨床一體化是醫院推進人才骨幹隊伍建設、實現診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重要途徑。請您介紹一下,近年來貴院在中醫和民族醫藥價值發掘方面,有怎樣的探索和突破?
    答:如何推動中醫藥臨床科研一體化建設,是近年來醫院科研與學科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它關係我院人才骨幹隊伍建設、實現診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的重要途徑。我們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進行探索:
    一是搭建科研平臺。科研平臺的建設是關係到醫院科研創新能力的根本,在上世紀末,醫院領導班子高屋建瓴,成立中心實驗室,為全院的中醫藥科研提供研究平臺。經過20多年的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擁有一批高水平的臨床專科、學科和研究室。2008年我院分子生物醫學實驗室、肝病分子生物實驗室、腦病免疫生化實驗室等3個實驗室獲批建設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醫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二級實驗室;2009年醫學分子生物實驗室獲批建設國家中醫管理局中醫藥科研三級實驗室;2009年獲批建設了慢性重型肝炎解毒化瘀重點研究室和扶陽學術流派重點研究室2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2011年我院成為廣西大型儀器協作共用網成員單位;2014年我院中醫臨床研究實驗室獲批建設廣西高校重點實驗室;2016-2019年間,我院先後獲批建設中醫肝病、中醫脾胃病、中醫腦病等3個廣西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此外,為進一步完善醫院的科研實驗平臺,2016年起我院先後設立了生物信息樣本庫、I期臨床藥理實驗機構、研究型門診、研究型病房、臨床—科研一體化信息平臺(在建)等一系列的平臺,並於2018年獲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項目,這是區內唯一的國家級中醫臨床類研究平臺。
    這些科研平臺的建設,不僅為醫院廣大的科研工作者開展科學研究自由探索提供了平臺,同時也為我們培養和引進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提供了條件。
    二是鼓勵全院科研工作者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我院十分重視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工作,制定了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和激勵政策,對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過程管理、結題、成果登記、成果轉化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全周期的管理,並對科研工作者的權益進行了保障。在科研的申報方面,每年都開展申報指導的專題講座6-8場,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開展研究熱點、申報技巧培訓極大地提升了申報書質量;同時,為營造濃鬱的學術氛圍,醫院長期以來積極開展學術活動,比如我們的「科研能力提升系列講座」自2014年啟動以來,已經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開展近70場次的講座,夯實了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思維能力。
    我院的科研成績斐然,2016以來,獲得新增國家級科研項目74,省部級科研項目102項,2017-2019年連續三年科研項目政府下撥經費年均超過1800萬元;2017年我院還實施「專利倍增計劃」,三年來申請專利數209項,目前已獲批93項;在科技獎勵方面,3年來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參與)、廣西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其他的行業獎勵37項。
    三是守正創新。為了培養全國知名的學術團隊,繼承好中醫藥。2019年我院成立了以全國名老中醫陳慧儂、黃瑾明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唐農教授,廣西名中醫謝勝、毛德文教授等8個學術團隊,以開展學術經驗繼承、挖掘、研究等工作;同時,醫院還開展了「青苗計劃」,以老代青、師帶徒等形式,廣泛開展學術經驗繼承。在知名的學術團隊中,以黃謹明教授創新了壯醫平衡氣血理論,形成了壯醫針灸的「五大學說」,建立了以我院為中心的「廣西黃氏針灸流派傳承工作室」,並在廣州、湖南、遼寧、桂林等省市成立二級傳承工作室,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以唐農教授為代表的八桂扶陽學派,「創立「人體陰陽本體結構理論」,提出「三焦次第治療」等新理念治療中風病、血管性痴呆等疑難重症,其臨床療效優勢突出,在國內外具有較大的學術影響力。以謝勝教授帶領團隊,傳承脾胃學理論,創新提出「四象脾土六氣調神論」理論觀點,並構建「四象脾土和五臟治未病模式」,該模式涵蓋了治未病理論體系創新、健康管理創新、幹預模式創新諸方面,得到行業內廣泛推崇。
    四是積極開展廣西疑難重症疾病的研究。我院的中醫肝病團隊針對廣西地區常見的肝衰竭、肝纖維化、肝癌等疑難重症疾病,根據中醫病因病機,大膽創新,一是首次完整提出了肝衰竭「毒邪病因」新學說和「截斷逆轉」新治療方法,之後逐漸完善並形成肝衰竭「毒邪-毒濁學說」,為肝衰竭的中醫藥治療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二是通過系統深入研究中醫藥抗肝硬化(肝纖維化)的手段,提出了本病「痰瘀致病」新觀點;三是提出了原發性肝癌「毒濁」致病新學說,該學說認為溼、痰、瘀、毒為原發性肝癌發病的核心病因病機,為解毒化濁方法治療原發性肝癌提供了理論依據。根據這些理論的創新,集成了中醫藥、壯醫藥、中西醫結合等手段,使得病情的發展得到延緩,病人的生存期得以延長,該團隊在全國的中醫肝病防治領域處於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