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有很多迷人的街巷
皮市街就是其中之一
從鍋氣升騰的家常小館
到叱吒幾十年的老店
從街頭巷尾親切的問候聲
到四季都熱鬧的花鳥市場
帶你來看看皮市街的食色江湖
01
名副其實的美食街
南起觀前街,北至西北街。關於皮市街的名字來歷有兩種說法。
相傳唐詩人皮日休在蘇州歷任軍事判官,造了一座別墅——皮墅。「皮墅,皮墅」漸漸地就被人們叫成了皮市。
另一種說法是因宋代時,街上專售各種皮貨,因而得名「皮市街」。
很多老蘇州對皮市街,有著獨一份的美好回憶,買花草、逗蟲鳥、欣賞古玩和工藝品……
而對將吃的執念,刻在基因裡的吃貨而言,皮市街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美食街,能從早吃到晚不重樣。
蘇式小吃、蘇幫菜、燒烤火鍋、粉面……天南地北的美食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各大美食門派劃山為王,幾十種誘惑短兵相見,均分天下。
看似平平無奇的小店,可能隱藏著一個功夫極深的店家,鍋氣一升騰,食客從四方齊聚。
一踏入這方圓幾百米的氣味結界,「多情」的食客註定與專一無緣。
更有趣的地方在於,它做的多是街坊生意,年長一些的鄰居,對每家店的發展史都能津津樂道,這些美食和故事,且聽老闆娘為你細細說道。
美食扎堆的皮市街,營業超過20年的店就那麼幾個,開了23年的『宗霞蛋餅』是其中之一,從小攤到店面,早已打出名氣。
功力深厚的宗阿姨自有長盛法寶,一雙無影手,木柄來去之間,蛋餅快速旋轉,佐料一撒,微焦呈金黃色的蛋餅呈入眼前。
宗阿姨的簇擁者,從早起的上班族到學生,永遠在「等下一個蛋餅」,一個豪華蛋餅能開啟一天的好心情。
△ 宗阿姨性格直爽,問她是否住在附近,直接把家裡門牌號報給了老闆娘
過了午飯點,阿姨蛋餅店搖身一變,擺出紅色紙板,共用店面的店主賣起了肉夾饃炸串……
蘿蔔絲餅和蛋餅一樣受歡迎,剛炸好還冒著油星兒,酥脆殼子,滿到撲出來的香軟蘿蔔餡兒,像小辰光學校門口的味道。
門前外賣小哥瞅著手機訂單眉頭緊皺,街道邊是汗水蒸騰的酷熱暑氣,伴著鍋灶間的噼啪聲響,店主拌涼皮的手速也越來越快。
炸串食多生膩,逢著盛夏,冰爽綠豆湯惹人垂憐。
做著綠豆湯和蘇式小吃『赤小豆飲食店』,剛從獅子林逛回來阿姨們圍桌而坐,捧著綠豆湯和雞爪,夏日悠悠,人也悠悠。
街那頭的『燒餅店』,總是最先覺察到皮市街的清晨幾點開啟。
從浙江老家來蘇州開店的小許,是皮市街早餐江湖的後起之秀,雖資歷尚淺,可人氣卻不遜老店。
一天能賣完2大桶豆腐腦,脆面爬滿爐臺的燒餅,滿了又空,空了又滿,小許的20年老店計劃,還差18年。
被人群簇擁著的『南園村包子』,水汽瀰漫玻璃窗,一籠籠包子抽出又蒸上。
買三送一的優惠,讓穿著碎花裙的阿婆提走了一大袋,香氣從包子店飄到了床頭,這裡的小囡都是被饞醒的。
午飯點一到,『抱公食府』開始熱鬧,店員連軸轉,店主正在細心地將油亮的大排一個個碼在食盒裡。
自取式的快餐,一盤西紅柿炒蛋都鑊氣十足。煎炸燜炒,可任意搭配。蔬菜價格在3-5元,花不多的銅鈿,就能吃到富足一餐。
抱公家開在舊學前時,老闆娘就曾買過的淨素菜包,真的如店主所說,吃完就會成為回頭客。
在此覓食,主食可不能錯過『禾木飯店』的魷魚炒飯,特調醬汁真的妙,一口下去滿口醬香。
若偏愛麻辣口,尋到『十年麻辣燙』,其實小店紮根了二十多年,從街這邊開到那邊,再搬回來,麻辣燙從三元漲到三四十元,生意卻一直很好,賀姐的普通話依舊帶著重慶口音。
娃娃菜、寬粉、金針菇、牛百葉……選料臺上還有不多見的豬腦可選。
一碗麻辣鮮香,頗有一人食火鍋的意思了。
此刻的『阜陽插花牛肉湯』,鍋裡正是翻騰的熱鬧。
小苗從學士街姐姐的牛肉湯店裡學來手藝,「大概是去年年底,想著乾脆自己開一家試試。」說罷取出烤好的油酥餅,是真的香咧。
同做著外地粉面的,是走幾步就能尋到的『阿有河南燴麵』,來蘇州十多年的馮姐,小店也開了十多年。
△ 馮姐的女兒順手拿店裡的帳單背面打草稿
熬製了幾個小時的骨湯配白切羊肉,海帶豆皮讓一碗燴麵的口感更豐富。
菜單上的油潑麵、小炒、蓋澆飯、手工水餃等餐食,為食客提供了更多選擇。
除了十幾年老店,開業四個月的『屋簷食堂』,主打蘇式小吃和砂鍋餛飩等主食,開始成為年輕人覓食新去處。
豬油熬出香甜綿軟的紅豆沙,玉白色的小圓子晶瑩軟糯惹人愛。
或是別出心裁,綠豆湯用木桶蒸出綠豆糯米,放在草墊上,多添一層清香。
皮市街讓人流連忘返的原因之一,就是各種各樣的甜,尋甜而至的來客心知肚明。
「一開門很快就會賣完」,是『楊招娣糕點』的固有風景。每日兩點開始營業,十幾年來只賣赤豆糕和赤豆豬油糕,軟糯紅豆配豬油的香,是讓外地朋友們排隊的味道。
△ 近水樓的赤豆豬油糕
不過小店正在夏休,想吃赤豆豬油糕,可以多走幾步到『近水樓』,簡單玻璃櫃檯齊腰高,站在窗口往裡看是五顏六色的糕團。
那玻璃櫃檯的反光裡照出食客躊躇滿志又拿不定主意的心,盤算著要不要再買點松花糰子或雙釀團,再來點薄荷糕。
另一口香甜軟糯,是名聲在外的『潘玉麟糖粥』,每碗粥的價格和品質依然幾十年如一日。
紅豆沙熬得細膩清甜,保留了一些顆粒,和米粒已經開花的白粥一起入口,是尋常又溫暖的味道。
△ 潘阿爹年初搬到史家巷茶室裡,也正在夏休
住在皮市街,街坊們都有彼此認可的味道,你會發現宗阿姨在喝赤小豆的綠豆湯,赤小豆店主的早餐是蛋餅,這份「久處不厭」的情誼,可不是新冒頭的「乍見之歡」可比。
02
一年四季,熱熱鬧鬧
活色生香的皮市街,除了美食,街坊鄰裡滋生的煙火氣,更是常逛常新。
陪伴了蘇州人二十多年的花鳥市場,四季都熱鬧,花花草草、古玩藝術品……稀罕玩意兒多的淘不完。
與你擦肩而過的,是悠哉悠哉的遛鳥阿爹,和鷯哥對著聽不懂的話。搖著蒲扇的店主,將攤前的國香牡丹擺放地整整齊齊。
牽著媽媽手的小姑娘,望著籠子裡的小兔子遲遲不肯走。
另一側的爺叔倆,正尋找活蹦亂跳的小魚,給家裡的魚缸添些新成員……在花鳥市場,能感受到近在咫尺的生活感。
或是隨意拐入一條巷子,在電線屋簷切割下的光線裡,阿婆們細聊著瑣碎家常。
果蔬店裡,夏天的蔬菜水果正俏,麒麟瓜是搶手貨,長臉黃瓜拼命地擠進青椒堆,無奈瞬間就被戴著手套的店主一把揪出。
出了果蔬店,老姐妹們遇見,總得挽著手聊上一刻鐘,說說家裡那不省心的小赤佬……才捨得離開。
皮市街有種總想來逛逛的獨特魅力,畢竟用美食拴住了你的胃,再用生活氣拴住了你的心,盛滿了各種滋味。
#來一起走街串巷呀#
長按下方二維碼進群
↓↓↓
如群已滿
添加小助理拉你進群哦
老闆娘悄悄話:
燒餅店前擺著一臺老式縫紉機,店裡阿姨還兼顧鄰居們的縫補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