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以下簡稱「記」):王主任,您好,又見面了。這次想跟您聊一聊中醫藥在北區醫養結合工作的作用和意義。
王磊(以下簡稱「王」):好的。
記:我聽說,四院院領導每次在例會上都會反覆強調,加大中醫藥發展力度,將中醫藥優勢轉化為四院醫養結合的優勢。中醫藥為何會如此「香」呢?
王:一直以來,我們中醫人認為在養老方面,傳統中醫比西醫更為合適。因為老年人跟青壯年身體狀況不一樣,同樣的疾病,青壯年可能會很快痊癒,但是老人卻需要多倍的時間恢復,西醫的一些治療手段,老人的身體往往吃不消,而中醫藥注重養生,注重固本培元,會在潛移默化中溫和地改善老人體質,從效果來說,傳統中醫更勝一籌。四院北區醫養結合體模式下,我們面對的服務對象以老年人居多,因此,中醫藥在這裡扮演的角色自然重要得多。
記:眾所周知,中醫藥與西醫相比最擅長之處是「治未病」,在康養行業中,它的優勢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王: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裡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意思是說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而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中醫歷來主張「防」重於「治」。因此,治未病便是中醫的原始理念,這也是中醫在康養行業的一個巨大優勢。通過讓中醫藥知識滲透日常生活中,讓更多人掌握中醫健康養生知識,對於一些多發病,就能在前期進行中醫的幹預,為群眾提供健康管理、體質辨識、健康風險評估、健康教育諮詢和積極的健康幹預等中醫藥預防保健康復服務,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記:這樣的話,中醫藥的對象不僅僅是老年群體,同時也包括那些「亞健康」人群了。
王:是的。在「亞健康」的調理方面中醫更合適。中醫辨證論治可以根據老人身體情況,通過膳食調理、推拿針灸等方式,減少服藥的副作用,改善身體狀況。
這樣一來,中醫與慢病治療的結合,是康養行業的一大優勢。很多地方都已探索,將治未病中心創造性地與慢病科結合,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病患者進行中醫治療,中西醫相互融合,使患者快速康復。目前,我們四院正在這條路上積極探索著。
課堂支招——
養生五步:1、輕鬆散步
飯後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有些人可能喜歡跑步等劇烈運動,其實散步也能夠鍛鍊自己的身體、舒緩自己的心情。這個好習慣適用於所有人。
2、睡前泡腳
工作忙碌一天大家都會很疲憊,回到家可以溫水泡腳讓整個身體得到放鬆。我們的腳有很多穴位,在泡的過程中輕輕地按摩,會讓我們緩解疲勞,也能達到更容易入眠的效果。
3、轉動眼睛
當長時間對著電腦辦公,或者經常玩遊手機打遊戲,眼睛容易乾澀,視力逐漸模糊的時候,記得要讓眼睛動起來。閉上眼睛後再睜開,讓眼球沿著一個方向轉動,或者使用蒸汽眼罩覆蓋在眼睛上。當你讓眼睛運動或者休息之後,你會發現眼睛不再沉重,人也變得精神了。
4、輕揉腹部
有時候對著自己的腹部輕輕按摩,我們能感覺到肚子好像舒適起來。其實這是按摩促進了食物的消化,讓消化系統的工作變得輕鬆,對健康十分有利。
5、動動手指勤梳頭
日常可以把手指當做梳子,從額頭往後梳頭髮。在這過程中你會按摩到很多穴位,對於頭痛及眼睛都有比較好的養生效果。
醫師簡介:
王磊,衡水市第四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在慢性病中醫康復、腫瘤康復、神經康復、治未病方面有豐富經驗。
本報記者 高豔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