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曾經苦難的歲月。上個世紀60年代,我國的整體經濟狀況相比於西方國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年的自然災害,加上天災人禍等各種錯雜複雜的因素,讓當時老百姓的生活水準,普遍都很差。
再加上那時候國家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每家每戶都有好幾個孩子。經濟上的拮据,加上人口數量的龐大,日子就過得更加艱難了。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就連穿衣都很困難,更別說穿新衣服了,能有個補丁少點的衣服,在那時都足以讓人開心半天。
很多時候,只有在過年的時候,老大才有件新衣服穿,而其他孩子只能穿老大剩下來的衣服。這倒不是父母偏心,而是因為實在老大身體長大了,原先的衣服太小了,穿不了。所以這個時候只能理所因當,老小接老大的衣服接著穿。
在那個年代生活的人,穿衣的標準基本都是「左三年又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同一個大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是怎麼走過來的。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那時候大家都是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條件也都差不多,也沒有誰看不起誰。只要衣服穿著保暖,一幫小孩子在一起玩耍也沒有過多的攀比心理。
但是時過境遷,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西方的文化傳入當時的中國。隨著我國經濟的好轉,人們對生活的追求理念不再是拘泥於吃飽穿暖,而是逐漸轉向吃好穿好去改變。
這個時候衣服不在是簡單的遮羞和保暖的物件。現如今,它更是一個人們向大眾良好展示自己的平臺。通過穿上不同款式的衣服,能夠將一個人的精氣神以及品味,完美的展現出來。
也因此,新時代的小青年們寧願自己多花些錢,也要買一身合適於自己的衣服,而不是穿一身別人穿過的衣服,哪怕是九成新的,他們也不願意委屈自己。
針對給孩子,總穿別人留下來的舊衣服這個問題,心理學家們也結合新時代的發展,提出了相左的觀點。心理學家們指出,雖然給孩子們穿別人剩下來的舊衣服,可以在一程度上節約資金,是一種勤儉節約的美德。但是長期讓孩子穿舊衣服可能對孩子的傷害會很大。
總的來說,理由有以下三點:
其一,控制感缺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指出,我們身邊每個人都有著對於「控制感」的最簡單需求。一方面,「控制感」讓個體覺得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自己的人生發展是可以改變、可以完善的;另一方面,控制感會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是可控而安全的。
小時候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是會哭。這是因為當我們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我們的大腦第一時間會向我們身體傳遞一種不安的意識。我們人類天生對未知的事物會產生恐懼。人們之所以考試前會緊張,就是因為我們不確定試卷中的題目,我們到底會不會做。
這種對未知事物的不確定性,會讓我們的情緒變得異常緊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從不敢做自己不確定的事情。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那些從小到大一直挑揀哥哥姐姐衣服的人,因為從小就失去了自我選擇美好事物的權力,總是被迫穿上別人剩下的舊衣服。在他們的童年世界裡,從來都是被壓迫服從,挑揀別人剩下的衣物。很多人在這裡會說,小孩子什麼都不懂,你給他穿什麼他就會穿什麼,沒必要怎麼費事。
其實,這你就錯了。追求美好的東西是人的天性,小孩子從出生到逐漸有意識之後,早就知道分別東西的好壞。他們不說,只是出於大人的威嚴或者父母一時的安慰,才會暫時將自己內心裡的欲望給壓抑住了,但並不代表他們沒這方面的需求。尤其現如今,孩子們的思想相比於上世紀的同齡兒童,要早熟很多,這份意識會更加嚴重。
童年是個體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作為家長,我們不能總抱著勤儉節約的心態去讓孩子將就,長此以往孩子不光會養成自卑心理。對於那些不吵不鬧,非常聽話的孩子,家長也不要暗自慶幸孩子懂事,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在壓抑自己的本性,這些都是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
其二,自我價值受損
看到這裡,很多老一輩人就會說筆者簡直就是胡言亂語,自己家的幾個孩子都是穿舊衣服長大的,也沒見誰性格變得內心或者身心不健康了。
依照你的言論,勤儉節約還是壞事了。誰不清楚,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的營養都很高,身體長得也是相當快。很多今年買的衣服,到了明年就變小了。這個時候把自家的衣服送給親戚朋友,或者留給二胎孩子穿。這樣一來可以替親戚節省錢,二來順水推舟做個順水人情,還可以起到勤儉節約的作用。
但是很多時候,事情不是我們想的那樣簡單。很多時候你的好心,可能並不會被他人所感激,有時反而會遭到別人的怨恨。
那是因為,雖然你總是把自家不需要並覺得丟了可惜的東西,送給親戚鄰居是一種美德與關心。但是在別人看來你這就是把人家當成施捨者,如果不是真正的家庭一貧如洗,沒有誰會真心喜歡三天兩頭有人把自己不用的舊東西,往自己家裡送。
比如,之前筆者的四叔因為身體原因,到了40歲還沒結婚。後來在周圍鄰居的說媒下,給四叔找了個寡婦過日子。兩個人沒有什麼賺錢的門路,但飯量都挺大,一年到頭也吃不上什麼好東西。每次我們家吃肉,因為不吃肥肉,覺得剩下來丟了也都是浪費,所以每次母親都會讓我把剩下的肥肉端給他們。接到肥肉的他們,每次也都吃的很開心。
其實,每一次送的時候我都很不情願,這倒不是我捨不得,而是覺得總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送給別人是一種對他人的不尊重的表現。很多時候,人家並不會因為你的施捨而感激你,反而會得罪人。我媽知道我的想法後,直接說了我:「他們平時還吃不到,你送跟他們吃,他們還巴不得呢?怎麼會嫌棄!」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的母親總會讓我隔三差五送一些東西。都是些可以用,但對我們價值不高的東西。我們也以為別人到時,肯定會念我們的好。但是有一次,我聽到我四嫂在給別人吐槽我們的時候,才知道他們一直嫌棄我們把不要的東西,送給她們。
一開始,我聽了以後也挺生氣,覺得他們有點恩將仇報。直到有一次,我自己親生體會到一次被侮辱的時候。
前幾年我有個表姐,她的母親是我親姨媽。她是個挺追求時尚的人,只要蘋果手機一上市,她總會換新的。有一次她把好幾年前一個不用的蘋果4送給我媽媽用,因為手機密碼鎖忘了,我就去手機店刷機。但因為忘記原始帳號ID,手機不能激活。我就打電話問我那個表姐,她說自己想不起來了。我想怎麼也是個手機,就讓她仔細想想。誰知她來了句:「想不起來了,用不了就丟了唄!我當時內心就挺不高興,就問她你對這個東西挺隨便,說丟就丟,和垃圾一樣。她回了句:」這東西對於我來說,本來就是垃圾。「聽了這話,我憤怒不已。
也是從那時起,讓我明白送別人東西就送自己最喜歡的,總是把自己不要的,當做垃圾的東西,送給別人並且還讓他人感激你,這是一種對他人最大的傷害。
打那以後,我就沒在和她聯繫過。也是從那時我才知道,很多時候別人送你東西,就是一種施捨。如果生活中,我們長此以往輕易接受別人不要的東西,會潛意識裡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在隨便應付過日子的人。並且長期的接受施捨,也會讓變得不積極主動地去追尋更加美好的東西,伴隨而來是使自我價值感變得越來越低,變得越來越隨便、容易妥協。
對於接受外人所不要的舊東西,很多時候會讓我們受傷。那一個屋簷下生活的兄弟姐妹,互相穿舊衣服也同樣有著很大的危害。
孔夫子言「不怕患寡,而怕患不均。」這句話的意識就是不怕窮,就怕不公平。同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的孩子,應該凡事做到一視同仁,不應該區別對待。如果當父母的總給身體長得高的孩子穿新衣服,而其它孩子只能穿其剩下的衣服,很多時候對孩子的內心是很大的衝擊。
長此以往,他們會在內心裡形成自己是個不被父母疼愛的孩子,總覺得自己哪裡做錯了。雖然他們當時不會表達什麼不滿,但是長期的欲望表達被壓抑,就會讓他們的內心受到打擊。以至於將來走上社會,他們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表達自己,性格變得極為敏感多疑。
其三,「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
「過猶不及,物極必反。」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滿足而被壓抑,雖然眼前沒有表現出來,但是他們遲早會在其他方面或者時間給發洩出來。等到將來找到合適的時間,他們就會瘋狂的暴發。
比如從小缺乏父愛的女性,將來在選擇伴侶的時候,傾向於選擇大叔型的男人,這種男人會彌補她童年缺失的愛;一個人早飢餓纏身,等到他將來有能力吃遍美食的時候,他很大程度會暴飲暴食;一個人早年貧窮久了,即使日後他擁有了無盡的財富以後,他依然會很看重錢財的得失,如鐵公雞一般摳。
那些童年缺乏新衣服打扮自己的人,在將來有錢以後也會進行瘋狂的報復性消費。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過度補償心理。
「補償」一詞,首先出現於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相關理論中:「他指出個體因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將會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內心焦慮、建立起自尊心。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而這些自卑感使個體產生「追求卓越」的需要,而為滿足個人「追求卓越"的需求,個體會補借「補償」的方式來力求克服心理層面的缺失。
這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麼,以前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欲望,到了成年後就會有瘋狂的報復性消費。童年時期的長缺失感,讓他們感覺到內心的壓抑與不平衡。隨著條件變好後,他們就會爆發式的瘋狂購物消費,以填補內心的缺失感。
所以家裡有條件的父母,最好給孩子買上幾件他心愛的衣服,讓他的童年健康成長。如果家裡資金不是太富裕的孩子,可以少買幾件。如果家裡經濟壓力確實比較大,我們也要積極引導孩子,多關注他們在這方面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