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作曲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青海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現已退休),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青海省影視藝術家協會理事,青海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現供職於青海廣播電視臺。
多年來創作的許多歌曲,由國內知名歌唱家演唱,多部作品的MV在央視以及地方電視臺、電臺播出。
擔任音樂創作和導演的大型電視文藝晚會《花兒唱祖國》獲建國六十周年全國電視文藝晚會類最佳作品獎(即一等獎)和青海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創作獎;擔任編導、撰稿的電視文藝專題《放歌一曲為青海》《才倫多森林屋的主人》雙雙獲得第九屆中國電視文藝「百家獎」三等獎。
要去青海採風「花兒」,人生地不熟,遍訪周邊的朋友打聽有誰熟悉青海音樂界的關係,想不到我的好朋友,上音作曲系的張旭儒教授幫我聯繫了張啟元,還告訴我他是青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作曲家,我很興奮的踏上青海採風之路。
「青海,總是那樣樸素著,厚道著,
從容著和安定著,
離現代社會的喧譁很遠,
但與靜謐和詩意很近。」
寫下這段文字,我就想到青海的作曲家張啟元,仿佛眼前這段文字就是對他的真實寫照。
每個優秀作曲家終身都在探尋本民族的音樂語言,對於張啟元來說,同理。他從小愛好音樂,讀大學前就開始嘗試作曲,先後求學於青海師範大學音樂系和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
與音樂結緣30多年,他從土地和民間汲取營養,在他出版的音樂作品集《歲月流淌的歌》共收錄近年來創作的歌頌大美青海、謳歌各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歌舞音樂作品和MV作品45首,包括膾炙人口的《我的緣啊,在門源》、《花兒組曲》、《古然格吾》以及《安昭索羅羅》等歌曲。
多年來,他以滿腔的熱情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於繁榮發展土族的音樂藝術事業之中,以青春和熱血為土族人民縱情歌唱。他從小受到土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的薰陶,土族別具特色的民間音樂和舞蹈深深地吸引著他。
他充滿深情地說:
「土族人民勤勞淳樸而有智慧,土族的民歌非常豐富,具有獨特的風格,還有多姿多彩的舞蹈。在我的音樂創作中大部分是土族音樂的創作,我對土鄉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可以說是種民族情結吧。」
青海是個多民族的地區,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過去土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土族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基本詞彙和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張啟元早年在土族地區生活多年,由此與土族結下了不解之緣。
據張啟元介紹,土族的音樂主要是民歌,依場合分家曲、野曲和兒歌等。
家曲也稱"宴席曲",包括讚歌、問答歌、婚禮歌等;與"家曲"相對的是"野曲"。
「野曲」即"花兒",也稱為"山歌"、"少年"等,也有人稱之為"外面唱的歌"。唱"花兒"是土族文化生活中主要的活動形式之一。土族「花兒」的旋律由土族情歌發展演變而來,並吸收了某些藏族情歌的成份。
旋律高亢嘹亮,起伏較大,音域寬廣,節奏顯得自由,多用三拍子。結束音拖長而下滑,具有濃鬱的土族風味。
張啟元還告訴我,按土族的習慣,「花兒」只能在山上、野外唱,要避開親屬。若父母和同胞兄妹在場就不能唱,違者被視為無禮。其曲調主要有《好花兒令》、《尕連手令》、《梁梁兒上浪來》、《楊柳姐》等多種,均短小精悍,生動活潑。
如:「櫻桃好吃樹難栽,白葡萄要搭個架哩;我心裡有你口難開,『少年』哩要搭個話哩。高不過藍天深不過海,俊不過花心兒的露水;香不過麝香甜不過蜜,美不過辮辮兒夫妻。」
土族民歌除保存有蒙古族民歌的許多特點,還有一些曲調和裕固族民歌(屬厥語族)的曲調相似,此外,土族民歌還受漢族、藏族民歌的影響,因此,常年下來,土族民歌形成了自己的獨有特點。
關於為什麼偏重土族音樂的創作,張啟元回答我:
「音樂就是生活的錄音機,你有什麼樣的生活,它就錄下什麼樣的聲音。他們的音樂給了我另一雙眼睛看世界」。
我喜歡和作曲家交朋友,因為只有優秀的作曲家在七個音符裡可以肆意的盡情揮舞,不用人云亦云,不用看人眼色。
雖然和張啟元頭回見面,但優秀作曲家的素質卻在他的身上一覽無遺。我們的聊天主題自然離不開「花兒」的發展。他告訴我,這幾年「花兒」這一形式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區發展很快,命題花兒演唱、花兒知識問答、看畫編詞等比賽形式奇特新穎、前所未有、立意深遠、令人稱絕。
張啟元:《花兒組曲》
演奏、演唱:五樂格格女子民樂坊
這些形式和項目對歌手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文化素質、唱詞的積累與熟練程度、曲令的多樣化、花兒理論知識、即興編詞能力等。然而,在比賽中也暴露出許多「花兒」現狀尤其是歌手的素質問題。
許多花兒歌手對花兒唱詞的韻律格式掌握不準,唱詞中韻腳前後自相矛盾、張冠李戴。某位進決賽的歌手在眾目睽睽睽之下將「西天取經的是唐僧」說成「西天取經的時唐孫」,不知「唐孫」何許人也?
花兒歌手的文化素質低下制約了花兒唱詞的出新和與時俱進的發展。近幾年出版的花兒光碟中唱詞陳舊老套、錯誤百出且頻繁重複。當然傳統唱詞有很好的群眾基礎、歌唱性強,但是我們的生活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變化,花兒唱詞應該貼近吻合現實生活才能創新發展。
雖然近年來青海地區也湧現了許多優秀的創作歌曲,但是因為花兒歌手們文化素質的欠缺,使這些新歌曲未能推廣流傳,只是停留在書本上。
還有,歌手應學習掌握樂理、識譜知識,準確演唱花兒曲令的旋律。花兒曲令中除格律性襯詞不能省略,許多襯詞襯腔在不同的演唱場合可以靈活處理。花兒曲令大多數為3/4拍或3/8拍,三拍子是花兒的基本形式。但現有花兒歌手中幾乎無人能準確套用所有三拍子花兒曲令。
張啟元在錄製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音樂節目中
指導歌手演唱
現在花兒已由山野進入城市的舞臺、茶園、舞廳,但在這些社會群眾文化場所能將花兒曲令和舞曲節奏、舞曲音樂完美套用者屈指可數。這幾年大量花兒小調音像製品不注意音樂的規範完整性,牽強附會美其名曰「原生態」,從而失去了這個最貼近大眾和市場的大舞臺。
「原生態」固然要保留傳承,但繼承是為了發展。要做到創新不離本,繼承不泥古。花兒的音樂、唱詞都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花兒發展的生命力。既要不斷豐富花兒的曲令、音樂和唱腔,又要揚長避短,在不違背藝術規律的前提下,大膽引入地方音樂、舞蹈,使之豐富完善。
張啟元說到他自己的創作體會,有著獨特的感受:
「音樂創作,有一個從必然王國轉向自由王國的過程。首先要掌握技術,技術掌握好後才能走向自由王國,自由發揮,而不是用理論去套。否則就是在寫作業,在完成課題,而不是在搞藝術。」
「採風的時候,我把旋律錄下來,在家裡一直放,甚至睡著了,都還在放,直到把旋律全部印在腦海裡。我再回過頭來寫,變成我自己的能量釋放出來。如果只是簡單地記下來,那只是改編而不是創作。
「創作的過程有時很痛苦,別人看我神情恍惚,問我在想什麼,我說我在苦苦地思索。有時急得嘴巴都上火了,流血了。睡不著,腦子裡一直在思考,茶飯不思,這是一種折磨。
等音樂出來了,或是晚會完成了,人就放鬆了,如釋重負,這時就處於享受階段了,看到自己的作品甚至有種陌生感:這是我寫的嗎?」
我寫的歌,寫完了就放下了,成為過去,至於它將來能流傳多長時間,能讓多少人喜歡,則與我無關。當然,這一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我最願意享受的。我的作品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我覺得很愉快。」
張啟元:《撒拉爾之歌》
演唱:韓佔武 韓有德 陳豔 何秀琴
民歌距離現代人的生活越來越遠,因為我們離土地、手工勞動、原生態生活也越來越遠。而土生土長的張啟元接的就是青海的「氣」。
多年來,張啟元走遍了青海的大部分地方,還有甘肅、新疆等地。下到農牧民家裡,聽他們唱最原始的民歌。聽不懂歌詞,就聽它的音調,結婚的、喝酒的、花兒會上的,什麼歌在什麼場合唱,都記錄在案。
他認為,「在藝術創作中,不僅僅是音樂的創作者要向民間學習,所有的音樂創作以及所有的藝術創作都要向民族民間學習,我們說民族民間音樂是音樂創作的根脈和魂魄,可見民族民間音樂對於創作是何等的重要,因為一個民族的民歌是最能代表這個民族的文化的特徵,它是這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張啟元總結自己的創作為:
「今天我要做的是,從民間音樂裡發現、尋找、改造、提升、挖掘、和重新開闢而創造出新的交響樂思維和交響樂技術。」
許多音樂創作者只注重學習音樂的創作技法和技巧,往往忽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這實際上是大錯特錯的,是走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
音樂創作的技法和技巧通過一個階段性的學習是可以掌握的,並隨著大量的寫作鍛鍊可以逐漸提高和成熟,而對於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是經常性的、不間斷的,甚至是一輩子學習的課題。只有不斷地向民族民間學習,才可以寫出富於民族性和地域特點的音樂作品來。
我倆坐在花兒歌會的草地裡,頭頂上是湛藍湛藍的天空,底下是綠草茵茵的草坪,好愜意聽著舞臺上的花兒,聊著和花兒有關的音樂創作,我琢磨著:
「音樂家最大的對手總是自己,只有把自己當做不斷超越的對象,對自己苛刻嚴格,不斷修改提高,而對別人寬厚,總找到別人可吸取的優點,用真誠欣賞的心情看待別人,才能和別人和諧相處,享受音樂家合作時候感染出來的火花,還要盡力刺激合作的人讓對方更好的表現自己,才能出來美好的藝術。」
張啟元(左五)與本文作者越聲(左四)、
青海著名青年歌唱家郭豔華(左三)、張啟元夫人(左二)、
青海著名撒拉族笛子演奏家韓佔武(左一)合影
和張啟元聊天談創作,他說:
「我以為,民歌給我們今天的創作者,不只是提供了某種方式與素材,更重要的是,那是一種深具審美特點的表達方式與感受方法。
每當我想起青藏高原那些節奏不一的歌唱,眼前就會浮現一種意象:那些幽深的高原湖泊。那些歌唱是情感美學的深遠蓄積。眼前閃爍著它們的迷離變幻波光的時候,會讓人感到自己內心與肉體與這塊土地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起深廣精神聯結。
張啟元創作:《刺繡阿姑》
演唱:郭豔華
所以,我珍重賜予我最初生命感覺的包括民歌在內的所有民間表達。我也希望,今天的音樂創作,在從民間音樂汲取營養時,更加全面深入,而不只是擷取一段旋律,一種調式,作為啟發新創作的素材。不能只有民歌的外殼,而沒有民歌的基本精神。」
後語:許多讀者還沒有養成閱讀後的支持習慣,如果你在閱讀後覺得不錯請加以關注、轉發和文末評論,以示支持!
我因為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多次想放棄,但因為有你在讀,所以就以「我堅持是一種信仰,你關注是一種態度!」從而讓我的原創「踏跡尋音」 公眾號不斷推出新作品!
加微信或QQ(308228183),與作者面對面交流!
聲明:文中圖片、音樂、視頻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和機構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合作!
歡迎大家關注並訂閱下列報刊、雜誌:
《琴童》國內訂閱代號:44-115
《小演奏家》國內訂閱代號:54-6
《中國藝術報》國內訂閱代號:1-220